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个人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对照材料(13篇)

发布时间:2022-11-24 15:05:03   浏览量:

个人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对照材料(13篇)个人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对照材料  大学生宗教党的宗教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随着传统宗教复兴新兴宗教崛起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选择之一宗教升温的现象难免会导致高校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个人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对照材料(13篇),供大家参考。

个人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对照材料(13篇)

篇一:个人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对照材料

  大学生宗教党的宗教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随着传统宗教复兴新兴宗教崛起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选择之一宗教升温的现象难免会导致高校学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中产生迷惑而去追求虚幻的精神寄托的现象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

  摘要: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并从而引申相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当代大学生需要认清宗教的本质,认识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区分宗教与迷信的区别,从而塑造一个正确的思想认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积极、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党的宗教政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随着传统宗教复兴、新兴宗教崛起,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选择之一,宗教升温的现象难免会导致高校学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中产生迷惑而去追求虚幻的精神寄托的现象.当代的高校学生应该是有理想、有担当的未来希望,其精神价值的走向定将影响到社会的未来发展。大学生对待宗教信仰的问题会影响到其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会影响到祖国的未来发展,因此大学生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一、宗教的本质认识1.1人们最初没有宗教观念,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宗教不是本来就有的也不会永久存在。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回答,一切宗教都只不过是支配这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应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是唯心主义世界观。1。2邪教是与宗教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特指以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因此邪教是对宗教的叛逆和反动。虽然从表面上看邪教和宗教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邪教大都打着宗教的旗号掩饰自己,但与宗教在本质上有天壤之别,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极其消极的影响。1。3马克思主义和宗教都是世界观、认知论、方法论,两者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起源的方法是唯物主义,而宗教认为世界是由某个神或偶像创造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二、党的宗教政策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一种历史现象,是由社

  会发展状况和社会制度所决定,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也就是说人们的宗教观念也会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列宁在新的实践中加以坚持和发展。这些基本态度和原则主要包括: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享有平等权利;国家实行政教分离、教育与宗教分离;各宗教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不要求宗教信徒放弃他的宗教信仰。只是要求他们不得进行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同时,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提出了尊重和保护宗教自由的政策。在社会主义时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社会虽然不需要去发展宗教,但是作为神学观念的宗教这一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客观存在并继续对社会发生影响。

  综上所述,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宗教对立起来,而是要抱着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去对待宗教。如果抱定马克思主义,而否定一切,那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史观和唯物史观了。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认知分析3。1随着宗教升温现象的凸显,有不少大学生对宗教信仰存在着一定的热情,并已经成为潜在的信众。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动力,而大学生信教这一现象必然会造成潜在的问题。如果个别宗教与社会主义产生对抗,那极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未来建设的潜在威胁。马克思说过,宗教的消亡比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因此面对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和复杂性,我们要用严肃正确的态度来对待。3。2大学生在对待宗教信仰的问题上应该结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引导。一是要基于国情,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和价值,树立科学信仰的态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秉持我们党的政治信仰;二是要分清宗教与邪教的区别,自觉提升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三是要认清宗教信仰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在以客观正确的态度对待宗教的前提下,也一定不能忘记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因子.不能将封建迷信当作宗教信仰而产生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现象。应学会以辨证的思维摒弃陋俗净化风气。因此,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宗教信仰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打造温馨

  健康的校园文化。

篇二:个人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对照材料

  浅谈我对宗教的认识

  《宗教百科全书》中,宗教的定义是这样的:“总的来说,每个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地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当某些行为典范在特定的一个文化中得到确立时,它就将在这个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历史烙印。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应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会中还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响。”纵观历史,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毛泽东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中困惑、迷惘,日渐“信仰真空”的人们,精神上不能没有一个支撑点,不然就成了浑浑噩噩的行尸走肉。而宗教能够发挥这个功能,让人有所寄托,宗教的超越性可以让人脱离平凡,脱离“小我”的束缚,以人类的福祉为己任,把更多的爱带给其他人。现实生活中,有宗教信仰的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认为该神秘统摄万物、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内心里敬畏、崇拜及信仰该神秘。宗教寄托着人们对命运的期望和对人生的关注。想让世界更美好,是信教者的心愿,他们希望把神的恩泽撒播到地球的每个角落,祈求人类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天下大同。宗教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愚昧、落后和无知。一方面,当今的社会,信教的人中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修养好的人不少。另一方面,实际上宗教的教义、经典著作中也有许多积极有益的哲学思想、文化因素和高深学问。虽然我们知道天国遥不可及,但是每个人,特别是信教的人们,心里都有个神,可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宁静。从一定角度上说,宗教满足了人的情感需求,通过其超越性帮助了别人。道德的信仰化是对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它能指导、修正、支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比如,宗教的“因果报应论”既有助于提高人对于他人恶行的情感忍受能力,还有助于提高人对于自己丑恶事物的情感节制能力;“生死轮回论”有利于降低人对于死亡的恐惧感,使人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从而降低人在死亡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价值;“天堂地狱论”有助于人树立对死后虚拟正价值的向望和对虚拟负价值的恐惧,从而协调和解决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总之,宗教文化借助宗教道德的信仰化来诉求理想愿景,具有使人减少对现实黑暗社会的仇视,憧憬理想社会的功能。对于个人而言,崇高的、包含有终极指向的道德信仰,不管是宗教性的还是世俗性的信仰,都能形成个人行为的指南,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格。对于社会而言,美好的道德信仰,可以净

  化社会风气,培育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臻于和谐完美之境。在当代,随着人类理性的渗透、现代科技的进步,宗教文化的社会作用已大大减弱,但是,它仍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特别是宗教文化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大都是以超然的方式来表达对于现世理想社会的诉求。基督教的“平等、博爱和公义”的理想,都是对于人类美好正义社会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愿景,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总目标是协调一致的。二者的契合说明,宗教文化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将具有积极的作用。总之,宗教是长期的,在未来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对于黑暗势力、邪恶势力利用传统宗教或创立邪教进行危害社会的非法活动,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当然要保持必要的警惕;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做的事情是,必须以更大的努力发扬传统宗教当中所包含的那些正面的、积极的、有益的文化因素,这才是我们当前更需要做的事情。我认为,我们将来的努力方向,是要把宗教建设成一种文化宗教。

  关于灵魂存在的问题

  一直纠结于一个问题,灵魂究竟存在不存在?马克思唯物论随着共军的胜利被强制性的输灌进民族的血液。造成这个结果的,是毛泽东,但主要的不是他,主要的是苏俄。我们学习马克思哲学,奉他为经典。马克思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世界的唯一存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大脑产生意识。这里,马克思说: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说意识是产物,就已经在承认他的存在性。而马克思又说物质是世界的唯一存在,除了物质以外,空无一物。又说意识是产物。真是搞笑的一笔。其实,马克思自然是感觉到意识的存在,但却不能把他容入自己的唯物论,于是就弄成这么个看似通顺,其实狗屁不通的东西。而某些人居然把这么一句不合逻辑的话奉为经典一百多年。马克思说: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反映,这个词是一个动词。他只能说明意识的一种功能,根本不能说明意识的完全属性,所以他不能成为意识的定义。凭借这句话,衍生出马克思后来的另一句话——意识,只是一种现象。真是流氓的一笔啊!意识,无法被当前已知感官所感知,实在拿不出确确实实的证据。但马克思说的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病句。现象,这个词,与本质是相互依存的。现象的意思就是,本质的外现表象。有本质不一定有外现表象,但有外现表象一定有本质。马克思说的这句话还有下半句没说,如果连起来,就是:意识只是一种现象,本质是虚无。而“本质”的性质就是“存在”。于是马克思这句话就变成了,存在就是虚无。嘿,原来马克思对佛学还是有一定研究嘞。意识可以被感知,就说明了他的存在性。如果不能被感知,又怎么形成的概念。即便意识依赖于物质产生,那也是有别于物质存在的另一种存在。如果是在文革或者文革以前,我说这些,不被枪毙,也得住牛棚。能证明灵魂存在的另一个证据就是,自由意志。自由意志的概念就是:一个人的行为,是由自己的意志所自由决定的。这样就是说,物质世界的运动,除了遵行客观因果律以外,还会受到另一个因素的影响,那就是,人的意志。这样,就是在承认意识有别于物质的独立存在。承认自由意志就等同于灵魂存在。意志越自由,灵魂的存在性就越得到体现。如果这样证明,灵魂也就等同于思维。马克思也承认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但却否认他的存在,真是逻辑不通。但,自由意志在哲学上,终究是个争论千年的命题。但即使不承认意志的自由性,

  也只能说明意识也是遵循着某种因果律,却不能否认他的存在性。而社会却是将意志是当做自由的来对待的。例如,我们都需要为自己在社会上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负责。而不能归咎于外界的错,说这些都是外界的因素逼迫我做的。灵魂存在的第三个证据就是,濒死体验。他说的是人在临死的时候,感觉自己离开躯体,飘浮到另一个世界。但这也可能是临死时的幻觉。目前也是悬而未解。还有一个微弱的证据是,意识想流体一样不间断,因为他就是存在本身。纠结于心啊。估计如果真要弄明白,也只能立马去死来体验了。

  催眠的作用

  暗示不但在人们清醒的状态下会对我们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在催眠状态下,会更加的容易进人们潜意识领域,并且具有更强大而持久的威力。实践证明,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能够调整与纠正被扰乱和被破坏的身心状态和行为模式,催眠治疗也正是利用人们的受暗示性,通过不同的暗示引导人们进入到一种放松的催眠状态,并且使人们在这种状态中产生较为深刻的心理状态变化,从而使某些症状减轻或消失,疾病明显好转的心理治疗方法。当人们进入到上述的那些催眠状态的时候,因为感觉或者行为的一部分会从意识当中分离出去,在无意识当中记忆,并且发挥着作用,所以非常易于接受某种心理暗示,这时给予某些正面积极的暗示自然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起到一定的调整作用。催眠作为一项实用的身心调节技术,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催眠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首先,催眠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放松身体,缓解压力。人们感觉到有压力的时候,身体的肌肉和精神是呈紧张状态的,长此以往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而正确的使用催眠技术可以迅速的让我们进入到放松状态,使我们身心愉快,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其次,催眠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自信,增进自我觉察能力,获得个人成长。自我觉察能力包括进一步了解环境的能力;更加了解并且接纳自己的能力;与环境以及他人更加和谐的相处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本身就是自我功能的增强,及人格的进一步提升。第三,催眠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心理冲突,治疗身心疾病。催眠技术与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治疗、完形治疗、家庭治疗等各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及技术相结合,可以对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等各种心理障碍及睡眠障碍、紧张性头痛等各种身心疾病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第四,催眠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α波为优势脑波时,脑部所获得的能量较高,运作更加顺畅、直觉更加敏锐,是人们学习与思考的最佳脑波状态。正确使用催眠技术,使人们进入到以α波为优势脑波的状态,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与工作绩效。第五,催眠可以帮助我们戒除不良嗜好,纠正不恰当的行为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催眠可以使用正面积极的暗示,帮助我们戒除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也可以纠正暴饮暴食、不恰当的饮食偏好,达到减肥的目的,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尽管催眠有着广泛的适用范围,但是就像世界上的其他技术手段一样,催眠既有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有它的局限性,下面的几个因素对催眠治疗能否取得成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首先,现代很多学者都认为催眠是催眠操作者与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共同协作,所以二者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及被催眠者对催眠操作者的信任程度会对催眠治疗的效果有重要的作用。其次,被催眠者的催眠感受性(催眠敏感度)是很重要的因素。催眠感受性是指被试在心理与行为上自愿接受催眠师暗示的程度,如被试自愿按照催眠师暗示去做,即表示他的暗示感受性高,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人们是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自身的意愿,催眠感受性越高的人越容易进入到催眠状态。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欧内斯特·希尔嘉德经过对五百大学生使用《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施测后发现,大约有百分之十的人无法被催眠,由此可见催眠治疗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有效果。第三,催眠治疗是一项需要灵活使用的技术,操作者要依据来访者的不同特点给予不同的催眠引导,因此催眠操作者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对于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的速度有一定影响。第四,催眠治疗要在安全与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因此催眠环境的选择对于催眠治疗的效果会有一定的影响。

  在催眠治疗当中,除上述因素外,被催眠者自身的一些客观条件对催眠的效果也是有一定的正面或者负面影响的。首先,被催眠者的一些心理状态,会对催眠治疗的效果有所影响。所以精神分裂症和严重的神经症患者不能使用催眠治疗;脑损伤并伴有意识障碍、智力明显低下的人不能采用催眠治疗;明显的人格障碍、情绪极度狂躁、重度抑郁、有明显自杀倾向和对自己行为缺乏自知力的人不采用催眠治疗;对催眠存有严重恐惧,对催眠操作者不信任,经解释无法消除者要改用其他治疗方法或者转介由其他治疗师对其进行治疗。其次,被催眠者的一些生理状态,会对催眠治疗的效果有所影响。所以饮酒后、吸毒后和服用药物后不进行催眠治疗;疼痛或者其他身体明显不适者,应首先前往医疗机构进行全面检查,排出生理疾病后,再考虑是否可以接受催眠治疗。第三,被催眠者的年龄对于催眠治疗的效果会有所影响。依照临床经验,年龄四岁至十岁的儿童易受暗示,对催眠操作者的指令何以接受;十岁至十八岁的人受暗示性比较稳定,也较容易接受催眠治疗;十八岁至四十岁的人,催眠治疗效果相对最为理想;四十岁以后的人受暗示性有下降趋势;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催眠治疗的效果相对不够理想。最后,被催眠者的一些其他的个体因素,对催眠治疗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安全感较低、性格过分偏执的人相对不容易进入催眠状态。而安全感较好、智商较高、想象力丰富、创造力较强、易于沟通的人相对容易进入催眠状态。

  浅谈宗教的作用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有着漫长的产生过程,同时它也必将在今后

  很长一段时间继续存在。而且由于它在全世界范围内有着众多的信徒,它还将在今后的国内和国际政治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的认识宗教,即要认识到它的积极作用,也更要认识到它的消极作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所学的宗教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思想,去分析和认识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现象。本文从宗教的社会作用出发,辩证的看待其积极作用和消极方面,在此基础上,客观的分析和肯定宗教的精神功能。

  【关键字】宗教

  社会文化现象

  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

  精神功能

  “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吕大吉宗教是一种十分古老而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至今依然存在,在社会和人生各方面发挥着重大影响的社会现实。它历尽人世沧桑,但历史的种种变迁只不过使它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态。它高踞与上层建筑的顶端,曾经使不可一世的君王俯伏于庙堂之下,使叱咤风云的英雄跪拜在神座之前。它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都打上了自己的印记,对它们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哲学要追求宇宙的真理,宗教则说最高的真理是上帝的存在;科学要破解自然的奥秘,宗教则说神灵是自然的主宰;道德要寻求崇高的善,宗教则说崇高的善是对神的信和爱;艺术要创造惊心动魄的美,宗教则说高雅的美来自神赋予人的灵感。这些宗教观念渗透在许多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的思想里,在他们标榜真善美的著作和业绩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天堂地狱之教,因果报应之说,更是深入善男信女的心灵,成为指导其生活与行为的一种准则。宗教在社会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之大,于群众生活的影响之深,是难以尽说的。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体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于整合社会、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应起的作用。宗教作为一种十分古老的、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着深远影响的社会文化历史现象,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过十分密切的关系,产生过重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和作用至今都不可低估地存在着,与人类社会的现代生活融合在一起。

  论起宗教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消极作用;第一、宗教是剥削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统治阶级一面鼓吹“君权神授”;一面对大众进行奴化教育,要民众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和“天国”。第二,宗教是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渗透的工具。公元1096到公元1291约200年间的“十字军东征”,欧洲的基督教会和封建势力,利用中世纪欧洲的宗教狂热,以夺回耶稣受难的圣城耶路撒冷为名义,对地中海东岸的穆斯林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第三,宗教阻碍科学的发展。比如,16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由于信奉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被天主教会活活烧死。比如,公元415年,亚历山大的女数学家希帕西娅被教徒野蛮的杀死,“罪名”是研究数学。再比如,物理学家伽利略,由于宣扬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下于狱中,含冤而死。另一方面,宗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宗教也有某些积极的作用。第一、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建筑方面: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神庙、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德国科隆大教堂,既表现了宗教内容,又是建筑绘画的杰作。音乐方面:贝多芬的《橄榄上的基督》、莫扎特的《加冕弥撒曲》和佛教的《大悲咒》等。第二、宗教在历史上也曾被人民群众所利用,借以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如: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是以道教的一只“太平道”为组织手段举行起义的;清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则是以“拜上帝会”起义,又以该教立国。第三、某些宗教所主张的抑恶扬善,对父母的尊敬,对劳动的尊重,以及不偷盗、不淫乱、不诬陷、不凶杀等戒律,对于改善社会风气,调整人际关系起到一定的作用。那么,为什么宗教的强大作用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呢?我想这与宗教自身有着为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功能及其社会作用有着直接的联系。于是我们应该看到,人类创造宗教主要是为了满足他们心灵、精神的需求,宗教信仰、宗教教义、宗教经文、宗教戒律都从自己的角度展示着宗教的功能。在人类深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矛盾的当代,宗教的精神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推崇,宗教的精神作用是其对人类影响的重要方面。首先,最易发觉的便是宗教对心理的调适作用。生活在尘世社会中的人,总会碰到各种不可预料的困难和挫折,这些繁杂的世事都可能给人带来心理的不适,也就是说,每个人时刻都可能遭遇物质上、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不幸和痛苦,而这种痛苦会造成人心理上的烦躁和压力。缓解决这种心理的办法虽然很多,而宗教或许是一种较好的办法。可以说,自宗教诞生以后,宗教对人的心理调适功能就开始表现出来。就佛教而言,诵读佛教经书、体悟佛的智慧,都会给人以心灵的救治。佛教有舍其自信而信他、舍其自

  力而靠他力的信念,就是告诉人们,你的承担有他替代,你不是一个人孤立面对这个世界,有佛帮助你。如是,人的心灵的恐惧便会减少或消除,从而使内心恢复到常态。此外,佛教认为,物质世界有成、住、坏、空,个人生命有生、老、病、死。但人绝无必要焦躁不安,因为万物因缘而生,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这就是所谓“空”。当然,佛家也讲“有”,就是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原因必有结果。善因获善果,恶因获恶果。因果业报,他人不能代替,乃是自作自受。因此,佛教有“欲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问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之说。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在面对各种打击、挫折、祸福、灾难时,都应进行忏悔,不怨天,不尤人,不生嗔恚,安于所遇,以调伏自心。如此,人的心灵便得到调适。可见,拥有宗教信念并真诚持守,诵读并体悟宗教经义和智慧,并以之解释人所遭遇的各种问题或困境,的确可以达到调整人的心理之效果。其次,宗教对心灵慰藉作用。所谓宗教的心灵慰藉作用是指宗教在人遭受到各种心灵或精神困境时,通过阅读教义、教理,通过做宗教仪式,通过诵经、唱词等方式,以达到对于人的心灵产生积极性、安慰性关怀,使人的心灵获得慰藉和安顿。应该说,宗教对于人心灵、精神的慰藉是很常见的。比如,所有宗教都要求信奉者对所信仰对象(上帝、真主或佛)要有敬畏、敬仰、敬献之心,通过祈祷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事实上,所有真诚祈祷过的人,都会感到满足和幸福。我们知道,伊斯兰教是以对真主的信仰为前提的,而信仰真主意味着首先要对伊斯兰教教规、教义的认同,相信真主的超世存在,相信真主力量的超凡性。由于伊斯兰教把宇宙万物归结为具有超世性的真主创造,从而为那些在自然、社会压力面前无助的人们提供了精神寄托。此外,伊斯兰教还在真主的名义下对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进行诠释,并对每个人都将面临的死亡指明解脱和重生之路。如此,伊斯兰教便能从心灵需要满足人们的渴求,而人们亦从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即使是时至今日,宗教对于心灵的慰藉作用是非常大也是非常积极的。用梁漱溟先生的话讲就是:“宗教在人的理智方面恒有其反智倾向即倾向神秘超绝,总要在超知识,反知识之外建立其根据:宗教在人的情感意志方面恒起着慰安勖勉作用,俾人们感情动摇,意志颓丧者,重自振作生活下去。如所云安心立命者是。”就是说,宗教不仅在精神上给人以超绝的根据,而且在意志情感上给人以稳和的慰藉。第三,宗教对陶冶情操的作用。所谓宗教的陶冶情操作用,是指宗教通过教义、教戒、规仪等对人的性情、品质进行熏染、培育,从而提升人们的情性和操守。宗教都是

  教人去恶从善的,而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任何一种宗教都配有完整的教义、戒律、仪规等。一般地说,信徒或爱好者阅读宗教经书、领悟宗教教义、参与宗教仪式,都会达到陶冶性情操守的效果。佛教有所谓“自性三宝”,即自调、自净、自度,也就是以持戒为自调,以禅修为自净,以智慧为自度。在佛教的基本教义“八正道”中,正语、正业、正命(是自调,正念、正定是自净,正见、正思维、正精进是自度。可以想见,如果人们都能根据佛教“八正道”进行自省、内省、自求等修为实践,那么,他的性情应该会得到纯化,他的操守也应该会得到提升。对教义的体悟和遵守,事实证明已对信徒发生影响力,从而提升人们的情操和品质。正如梁漱溟所说:“更有进于此者:宗教信徒每当对越神明,致其崇仰、礼拜、祈祷、忏悔的那一刻,心情纯洁诚敬,便从尘俗狭劣中超脱出来,这实在是一极好方法来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也就是提醒其知是知非的理性自觉,稍免于昏昧。一般人的德性品质常资籍信仰宗教而得培养,是所以说道德宗教二者实相联通也。”在梁漱溟先生看来,宗教仪式是提升人们道德品质最好的方式之一。当然我们在看到宗教的精神功能的同时也应当发觉宗教社会作用的复杂性,在当今世界,宗教不仅仍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和长期存在的自然、社会及认识论因素,而且仍然拥有大量的信众、组织和活动场所。同时,宗教有着其特殊的复杂性,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着广泛的影响,表现出双重的社会作用:一方面,许多宗教对促进社会和谐,提升道德教育,增进文化交流,关切社会需要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等发挥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宗教又常常成为许多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引发、激化、复杂化因素,特别是在当代国际关系和世界政治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应当选择客观正确的态度,认真字写的学习宗教知识,理解总价理论。作为哲学专业的学生,理应有较高的精神修养,为社会精神方面做出贡献,而如何发挥宗教社会效应的积极方面,抑制和消除其消极方面,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篇三:个人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对照材料

  我对宗教的认识

  提要:

  一、宗教意识和宗教是怎样产生的

  二、宗教长期存在的认识原因和社会根源

  三、如何正确认识宗教与封建迷信的关系共性与差别

  正文:

  宗教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它还是一种具有共同信仰、共同崇拜对象的社会组织,其中包

  括着教义、教规、宗教仪式其中又有庙堂、法器、偶像、圣物等实体存在、宗教活动、个人的宗教行为等一系列内涵;但是,宗教意识却是产生宗教的思想根源;如果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不存在宗教意识,宗教就无从产生;然而,宗教意识并不是人类最早的意识形态,或意识形态之一;

  在远古的时候,当人们认为一种现象与另一种现象具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却又找不到经验事实的证明时,就用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把这两种现象组合到自己的认识结果之中;比如,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山川地泽、风云雨雪,为什么如此运行人们的狩猎,为什么有时成功,有时失败采集活动,为什么有时收获多,有时收获少人本身,为什么有生、老、病、死,活人为什么有思维能力,人死后的思维能力——“灵性”到哪里去了动物为什么也有生、老、病、死,动物也有“灵性”吗植物也会开花结果,生长死亡,植物也有“灵性”吗那么自然万物呢如此等等;对于这类问题,在没有科学知识的那个时代,都很难用经验知识进行回答;可是,人们又迫切地希望知道它们的原因,特别是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那些事项;于是作出这样的推理:既然所有的经验知识都告诉人们,原因发生在结果之前,那么,发生在这类结果之前的一切现象也都可以成为原因;因此,人们就用幻想的思维形式构建了一系列因果联系的链条;

  对超现实的神灵王国的崇拜和祈求,构成了最初的宗教意识;这种宗教意识是对正在分化为等级社会的“世俗基础”的反映,同时,又是对这个分化过程的辩护;至于宗教本身,我们前面提到的它的教义、教规、宗教仪式、宗教活动、个人宗教行为等,当时还是同人们的社会行为合并在一起的,其中自然继承了以往的巫术行为,并在新的条件下增加了对神灵们的崇拜和祈求的内容;另外,从这个时候起,出现了专职的巫师和祭司;祭司,是专门为神灵服务的,过去没有,是个新职业;专职的巫师和祭司也加入了“首领人物”集团,有些大首领本身就是最大的巫师,并常常亲自主持对神灵的祭祀;可见,此时的巫术意识和巫术、宗教意识和宗教是合并在一起了;那是一种真正的“全民信教”的社会;

  总之,宗教意识和宗教一开始就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产物,并为这种不平等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随着经验知识的积累,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成果发展到一个新的

  阶段,出现了科学的思维形式,并构建了科学的知识体系;科学思维形式反对“用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而主张通过建立科学假说,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后又经过实践的验证,从而发现客观事物真实的而非想象的内在联系,并构建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识体系;但是,科学思维形式又是对幻想思维形式的丰富和发展,它并不排除想象力,而是要求有根据的、合乎认识发展规律的想象力,所以,科学思维形式是包含了幻想思维形式的合理内核的;科学思维形式的代表,就是最初出现的哲学;然而,在有了科学知识体系的情况下,宗教意识和宗教井没有随之混灭,而是长时期地存在了下来,一直到今天;这是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一是认识方面的原因,二是社会方面的原因;

  我们知道,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由经验知识组合起来的;经验知识直接来自生活实践,随着生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积累起来;经验知识有三个特点——客观性、直接性和表面性;就其客观性、直接性特点而言,它是建构一切知识体系的“原材料”;就其表面性特点而言,如果没有超越经验知识的更高级的思维形式的参与,它本身不可能“自动地”深入到事物内部,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我们前面提到的幻想思维形式和科学思维形式,都属于超越经验知识的高级思维形式;二者的区别在于,幻想思维形式仅凭想象力恫察事物的内在联系,因而构建的知识体系是抽象的、片面的、无条件的,并因此带有绝对性;科学思维形式虽然也包含着想象力,但它同时要求以事实为依据的严格的科学论证,因而构建的知识体系是具体的、全面的、有条件的,并因此带有相对性;问题就出在这个相对性上;所以,未被科学知识体系说明过其原因的经验事实,就始终是存在的;这就是宗教意识和宗教长期存在的认识方面的原因;

  然而,认识方面的原因并不是宗教意识和宗教长期存在的充分根据;虽然在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未被科学知识体系说明过其原因的经验事实”,但这样的经验事实却可以有三个不同的前途或结果:第一,如前所述,它可以仅仅用幻想思维形式去统帅,去发掘,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准备;第二,它也可以用幻想思维形式构建因果联系链条,继续组成巫术意识和巫术;第三,当然它也可以用幻想思维形式构建宗教意识和宗教;可见,继续存在下去的是幻想思维形式,而并不一定就是宗教意识和宗教;宗教意识和宗教长期存在的真正原因是在社会领域,在社会领域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即:只有在社会领域里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形成反映这种不平等的崇拜与被崇拜、祈求与被祈求的社会意识,这样的社会意识才会升华到天国,构成宗教意识,并因而组成宗教;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宗教本身既无本质也无王国;在宗教中,人们把自己的经验世界变成一种只是在思想中的、想象中的本质,这个本质作为某种异物与人们对立着;”要把握宗教的本质,“只有到宗教的每个发展阶段的现成物质世界中去寻找”;

  然而,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现成物质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不平等一直是存在的,反映这种不平等的社会意识也一直是存在的;因此,利用这种尘世的反映不平等社会关系的社会意识,构建天国的宗教意识,组建宗教组织也就难以避免;处于统治者地位的等级或阶级,利用人民群众中的宗教意识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宗教组织,为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进行辩护,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固然是宗教长期存在的主要社会根源;而处于被

  压迫地位的等级和阶级,利用现成的宗教意识组织起来,打着宗教的旗帜进行反抗,也不乏其例,这才是宗教意识和宗教长期存在的真正根源;

  总之,人类认识发展的相对性、“有限”性,只不过是宗教意识和宗教借以说服人,以便占领思想阵地的遁词或借口,宗教意识和宗教长期存在的真正原因是在于社会不平等现象的长期存在;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信仰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

  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是一咱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封建迷信活动是指算命、相面、测风水、跳大神和处于较低层次上的对神灵鬼怪的信仰;宗教和封建迷信既有共性,又有所区别,决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两者的共性在于:

  第一,从起源上看,宗教与封建迷信教渊源于原始社会里人类对自然界、人类自身的错误认识;

  第二,从思想本质上看,两者都崇拜超自然力量,同属唯心主义,形式上虽有高低之分,本质却相同,均是有神论;第三,两者都反对以实践来检验,而人人盲目崇拜,绝对服从;第四,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看,迷信和神学都有消极作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是,我们不能据此便下结论:"宗教和封建迷信是一回事"、"一切封建迷信都是宗教";

  因为两者存在区别;其区别最主要有两大方面:

  第一,从社会作用上看,宗教是一种世界观,而封建迷信则是一部分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它来危害人或自觉地作为骗取钱财的一种手段;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是不科学的,但它在人类历史上已有漫长的时间,至今世界上还有约2/3的人信仰宗教;宗教世界观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支配着亿万教徒的精神世界,它要求人们虔诚地信仰上帝,并按照宗教教义、教规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这种宗教观并不直接危害人的生命财产;而信仰封建迷信的人,要求从鬼神那里求得世俗的现实利益,封建迷信职业者则以各种封建迷信方式作为骗取钱财的手段;这直接有害于人民的生命的财产;这两者是不同的,因此,我国对两者采取不同的政策;

  第二,从组织形式上看,宗教有完整的、系统的宗教哲学和宗教教义,有其不同程度的宗教组织和团体,并规定有宗教制度和宗教仪式;而封建迷信是散漫的无组织的;这也是两者的区别所在.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麦克斯·缨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吕大吉主编:宗教学通论

篇四:个人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对照材料

  conscientiouslyimplementpartymemberswholepublicityvotingmobilepartymembersmanagementsystemstrengthenimproveparty引导在大学生中开展宗教教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站在理性的高度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的规律客观解析宗教对主体价值体系构建的作用和影响正确认识和把握宗教信仰问题在理性层面把握党的宗教政策的精神实质并逐渐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认同使其成为支配和控制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本质力量优化自我的内在素质结构并升华为自我的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自觉培养中华民族当代所需要的宗教信仰自由精神努力建构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及社会转型,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的

  一种选择,我国公民享有信仰自由的权力,而对大学生这一族群,对于宗教信仰的认识总体上是理性而客观的,但对于宗教的认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对宗教是认可的。他们表示自己虽然不信仰宗教,但是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这与我们受的教育有关,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让我们学会对多元文化的接受和包容,以及充分尊重他人信仰自由的权力。通过调查也发现,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少部分同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个别同学认为宗教是迷信和愚昧的。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这一点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本身和我们对宗教的认识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宗教并非完全的迷信和伪科学,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调查还表明,大学生对于宗教的了解仅限于皮毛,对其精神内涵和文化没有深刻的了解。大学生对于宗教的认知,大部分是来自于身边有宗教信仰的同学,部分来自校内外的宗教人士,小部分来自于网络书刊等传播媒介,大部分同学表示不会主动去了解和获得宗教知识,这是导致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具有局限性的原因之一,另外,除了家族性的宗教信仰,宗教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没有太大的相关性,这也是造成大学生缺乏对于宗教的主动认知的原因。二、大学生参与宗教的原因

  促使大学生产生宗教信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1、家庭背景影响

  家庭性的宗教信仰是大学生参与宗教信仰最主要的原因。调查显示,在有宗教的信仰的学生族群中,大部分信仰佛教,部分信仰基督教,小部分信仰伊斯兰教,个别信仰其它宗教,数据表示,父母有宗教信仰的同学参与宗教的比例远远大于父母没有宗教信仰的。比如家庭里父母双方都是基督教的信徒,孩子从小跟

  着父母上教堂,做礼拜,耳濡目染,很可能就会继承父母的信仰,成为基督徒。2、民族背景影响

  本次调查还发现,在信教学生中有部分为少数民族,比如在藏族和回族的学生中,就有多数的伊斯兰教教徒。受民族心理影响,与信教的汉族学生相比较,他们对宗教的感性认识强,对宗教的力量感、敬畏意识较强,对宗教教规教义了解较多,对我国的宗教信仰政策理解较为全面,很显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教更多是来自于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3、寻求心灵抚慰

  宗教信仰的产生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人类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现实中出现的现象,或者现实的力量无法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于是我们只能寻求超自然的力量,从超人力中得到精神寄托和心灵抚慰。目前,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学习、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加之思想未定型,处在文化和价值的选择期,容易出现茫然、疑惑、焦虑、混乱、心灵无法得到慰籍、精神无法得以寄托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很容易进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安慰,特别是在他们遭遇挫折和困境时。而宗教教义中所宣扬的人人平等、大同世界、博爱等理念使一部分大学生获得了内心的精神和谐,逐渐由思想寄托向实际信仰转移。4、拓展人际交往

  通过参加宗教组织,信教学生能够结交大量志同道合的教友,交流彼此在宗教方面的思想,产生情感和信仰上的共鸣,获得精神上的归属感。5、探索宗教本身底蕴和文化

  宗教本身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也日益的世俗化,呈现出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特点,这使得宗教在我国迅速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的受到这种背景的影响。宗教自身的魅力是当代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如宗教的宽容与对话,宗教思想的哲理性以及对人生观世界观和自然的独特的诠释等等,这些见解对于情感丰富、喜欢标新立异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之现在大学教育的多元化,一些与宗教有关学科的开展,对宗教教义和精神研究的盛行以及一些宗教学院的成立,例如佛学院等,都是导致部分大学生信教的原因。

  6、国家政策和社会因素国家关于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以及其他部分措施实施是大学生产生宗

  教信仰的深刻背景。《宪法》、《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宗教工作的决定》、《宗教事务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加强了对宗教信仰的保护和引导,促进了我国宗教事业的发展,我国宗教信仰的人数有较大的上升,在此背景下,也必然造成高校大学生信教人数的增加。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时期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激烈的社会变迁,使得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转型带来的精神危机与价值迷茫也使得信教大学生日益增多。三、大学生的宗教行为

  在调查以及研究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同学参与宗教行为的宗旨是祈福以及祷告,对于神明保持着敬畏的态度,不迷信也不冒犯,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虔诚的宗教信仰真正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难题。大部分学生参与宗教活动的形式包括:1、旅游中经过寺庙道观等宗教场所,会添香增油,磕头叩拜,请求神明庇护2、佩戴宗教相关饰品,如佛珠玉佩等保平安3、基督教徒定期去教堂做礼拜等。我们还发现,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当代的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态度和目的都相较于祖辈有了可喜的变化,大部分同学都摒弃了宗教活动中的糙粕,比如大部分同学都表示不参与也不相信一些牛鬼蛇神的巫术,一些驱鬼驱邪的法式等,并且大部分同学能区分宗教和邪教,对于以法轮功为代表的残害身心健康,扰乱社会安定的邪教表示深恶痛绝并坚决抵制。调查中还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参与宗教活动一方面是为宗教中的艺术成分吸引,比如一些寺庙的建筑,装潢,壁画等,另一方面是承认宗教信仰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心灵慰藉者的角色,是排解社会压力和烦恼的途径。四、宗教和大学思想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宗教信仰反映的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的选择,属于“思想道德文化”范畴。宗教中积极的成分会使人变得乐观和向上,会增加大学生思想的向心力,从而增进民族的凝聚力,相反地,宗教思想中的消极成分会消解民族精神的内聚力,导致信仰危机,孕育着深层的社会危机。宗教和哲学本是同源而生的,是大学生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现在的大学中,通过开设宗教学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哲学

  引导,在大学生中开展宗教教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站在理性的高度,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的规律,客观解析宗教对主体价值体系构建的作用和影响,正确认识和把握宗教信仰问题,在理性层面把握党的宗教政策的精神实质并逐渐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认同,使其成为支配和控制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本质力量,优化自我的内在素质结构,并升华为自我的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自觉培养中华民族当代所需要的“宗教信仰自由精神”,努力建构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正确对待宗教

  通过总结,我们发现大学生在面对宗教问题时有一下特点:寻求宗教庇护的倾向性强,具有被动性、非自觉性,对宗教文化的认识具有表面性、非本质性,动机具有功利性和非理想性。大多数大学生不是真正的信教徒,只是跟随家庭或者处于某种寻求庇护的目的在浅表面上参与宗教。而现在在学生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宗教呢?

  首先,树立科学看待宗教的理念。在当下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简单地采取否定、排斥抑或宣扬宗教的态度,并不可取。宗教是综合系统,这意味着不能泛泛而言“宗教”,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宗教”。在宗教学意义上的“宗教”,是对于各种宗教现象的总结和概括,但并不存在着抽象的宗教。宗教不仅存在于信仰层面,还存在于文化层面,存在于组织层面。宪法所保护的宗教信仰自由,是保护信仰层面的宗教自由,以及保护合法的宗教组织的合法活动。当宗教从信仰的层面走向组织层面时,意味着宗教同样遵循着社会组织的运行规律,在政教分离的国家,必然受到法律的限制。

  其次,宗教是一种文化承载,宗教的存在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不仅表现为宗教自身的发展有着历史的特点和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宗教承载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大量成果忽视宗教文化也就等于拒斥了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因而会忽略乃至割裂人类文化。对宗教的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也是开启人类文化的一把钥匙,而对宗教历史和文化的积极挖掘,是合理引导大学生培养科学宗教观的基础。

  从高校的特点而言,科学对待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象,应是建立在真实地了解宗教在当代青年学生中的传布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更为符合教育规律、更具

  有理性引导作用的措施。应该加强高校的宗教教育。适当开设宗教通识课,通过介绍多种宗教的历史和文化、宗教学各分支学科对宗教问题的研究成果、国家的宗教政策和法规等内容,让学生通过正常的教学接触到宗教文化,全面了解宗教,研究多种宗教,全面了解宗教的作用和可能的影响,同时了解自己接触和参与宗教活动的法律界限。让大学生对于宗教的认识不止停留在表层,而是能去其糙粕取其精华,真正能继承宗教文化的精髓,让宗教在一个积极的角度指引我们的信仰,传播我们的文化。

篇五:个人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对照材料

  对宗教信仰的心得体会,800字

  篇一:对宗教的认识心得体会“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心得体会在当代,随着人类理性的渗透、现代科技的进步,宗教文化的社会作用已大大减弱,但是,它仍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特别是宗教文化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大都是以超然的方式来表达对于现世理想社会的诉求。基督教的“平等、博爱和公义”的理想,都是对于人类美好正义社会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愿景,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总目标是协调一致的。二者的契合说明,宗教文化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将具有积极的作用。我们知道,宗教文化首先是一种信仰文化,它之于社会的作用,它对于理想愿景的诉求,往往是借助于宗教道德的信仰化。道德的信仰化是对人生最高价值理念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和把握,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种核心文化价值活动,也是宗教文化的思想内核。与一般的非信仰化的世俗道德相比,信仰化的道德,其特性在于它的超越性和神圣性。信仰的超越性能把人们从其身处的物质世界提升到精神世界,从现实世界提升到理想世界,让人追求一种与世俗利益无关的价值存在。信仰的神圣

  性则使得信仰的价值和权威得以保证,让信仰观念成为信仰者毋庸置疑、确定不移的追求,并对世俗观念、道德产生导向性,能逐步增强社会文化中神圣性因素的存在。因而,道德的信仰化是对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它能指导、修正、支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于个人而言,崇高的、包含有终极指向的道德信仰,不管是宗教性的还是世俗性的信仰,都能形成个人行为的指南,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格。对于社会而言,美好的道德信仰,可以净化社会风气,培育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臻于和谐完美之境。因此,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宗教文化的这种道德信仰作用是可以期待的。这对于修正当前过度实用化、庸俗化的社会文化取向,以及金钱的社会价值导向,化解诸如人文精神的失落、信仰的缺失等社会难题,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都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当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正深入进行,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一构建过程中,物质层面的发展已取得了令人称奇的成就,构建和谐社会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然而,我们也发现,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

  思想道德的建设并未跟上,而是出现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主体信仰缺失、人文精神失落、以及社会道德判断标准混乱,道德水准下降的巨大反差。以金钱为导向的价值取向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整个社会思想文化上,世俗性、功利性而又庸俗化的浮躁因素太浓,而具有神圣性、非功利性的包含有终极指向的积极因素又太缺,和谐社会的构建遭遇到了不和谐的时代难题。对于这一难题的化解,仅仅靠法律是远远不够的,诉诸道德也许是一条出路,但“外在”的思想道德已不能全部解决社会上层出不穷的问题,也不能适应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以“内在”的信仰化道德弥补这一不足,则是可以探索的方向。用因信仰而生的敬畏之心则可以使人无限膨胀的私欲得到收敛,又能修正金线的社会价值导向。同时,宗教文化本身大都具有促进社会稳定,和睦社会发展的舆论力量。让宗教文化充实于“和谐文化”的建设,以提升中国现代文化的包容性和渗透性,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软实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也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宗教文化的浸润,化解和谐社会中的矛盾也需要有宗教文化的独特影响。同时,宗教文化作用的发挥也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当我们以审视的眼光考察中国当下的社会宗教氛围时,欣慰地发现,各种宗教信众正不断增加,学习、研究宗教的群众队伍也正逐渐壮大。以前

  那种对于宗教的偏见、误解、不解的社会现象正在渐渐减少,适于宗教文化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正慢慢形成。而且,根据与中国具有相同传统文化底蕰的亚洲“四小龙”的经验,当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后,便可能会在精神文化方面发生一系列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就是宗教信仰活动的空前活跃。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国家因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急居变化所造成的社会阵痛。而中国今后也完全可能出现这一情况。因此,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广泛深入,宗教文化也一定会在其中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机械电气工程学院谢晓华20XX-6-20

  篇二:观看《信仰》心得体会观看《信仰》心得体会城内小学秦瑜欣

  按照学校要求,我从6月24日20:05开始守候央视综合频道直至《知青》播完,21:02准时收看记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第一集;于6月25日20:05准时收看了第二、三集。《信仰》虽然只有短短三集,却包含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镜头资料,是我们党克服重重困难走向胜利的缩影,是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历史的宝贵教科书,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是一面鲜红的旗帜,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用信仰的力量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要时刻准备用生命去捍卫中国共产党这

  面旗帜,要让这面旗帜始终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该片着重“有情、有义、有力量”的表达,用人的故事讲党的道理,播出后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共三集,第一集:只要主义真;第二集:壮志换新天;第三集:时代先锋行。每集时长50分钟。影片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故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信仰》兼具了政论片、文献片、纪实片之长,将展现历史、刻画人物、阐述理论融为一体,以人带史、以事论理,主题鲜明突出,故事真实感人,表现手法新颖,是一部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观赏性很强的经典电视片,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教育片,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优秀电视片。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查找不足之处,从现在做起,进一步增强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扎根柴旦,献身教育,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争作为学生服务的表率、勤奋敬业、无私奉献,为柴旦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质保量地充分发挥课堂40分钟

篇六:个人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对照材料

  一、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及社会转型,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的

  一种选择,我国公民享有信仰自由的权力,而对大学生这一族群,对于宗教信仰的认识总体上是理性而客观的,但对于宗教的认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对宗教是认可的。他们表示自己虽然不信仰宗教,但是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这与我们受的教育有关,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让我们学会对多元文化的接受和包容,以及充分尊重他人信仰自由的权力。通过调查也发现,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少部分同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个别同学认为宗教是迷信和愚昧的。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这一点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本身和我们对宗教的认识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宗教并非完全的迷信和伪科学,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调查还表明,大学生对于宗教的了解仅限于皮毛,对其精神内涵和文化没有深刻的了解。大学生对于宗教的认知,大部分是来自于身边有宗教信仰的同学,部分来自校内外的宗教人士,小部分来自于网络书刊等传播媒介,大部分同学表示不会主动去了解和获得宗教知识,这是导致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具有局限性的原因之一,另外,除了家族性的宗教信仰,宗教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没有太大的相关性,这也是造成大学生缺乏对于宗教的主动认知的原因。二、大学生参与宗教的原因

  促使大学生产生宗教信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1、家庭背景影响

  家庭性的宗教信仰是大学生参与宗教信仰最主要的原因。调查显示,在有宗教的信仰的学生族群中,大部分信仰佛教,部分信仰基督教,小部分信仰伊斯兰教,个别信仰其它宗教,数据表示,父母有宗教信仰的同学参与宗教的比例远远大于父母没有宗教信仰的。比如家庭里父母双方都是基督教的信徒,孩子从小跟

  着父母上教堂,做礼拜,耳濡目染,很可能就会继承父母的信仰,成为基督徒。2、民族背景影响

  本次调查还发现,在信教学生中有部分为少数民族,比如在藏族和回族的学生中,就有多数的伊斯兰教教徒。受民族心理影响,与信教的汉族学生相比较,他们对宗教的感性认识强,对宗教的力量感、敬畏意识较强,对宗教教规教义了解较多,对我国的宗教信仰政策理解较为全面,很显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教更多是来自于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3、寻求心灵抚慰

  宗教信仰的产生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人类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现实中出现的现象,或者现实的力量无法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于是我们只能寻求超自然的力量,从超人力中得到精神寄托和心灵抚慰。目前,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学习、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加之思想未定型,处在文化和价值的选择期,容易出现茫然、疑惑、焦虑、混乱、心灵无法得到慰籍、精神无法得以寄托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很容易进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和心灵安慰,特别是在他们遭遇挫折和困境时。而宗教教义中所宣扬的人人平等、大同世界、博爱等理念使一部分大学生获得了内心的精神和谐,逐渐由思想寄托向实际信仰转移。4、拓展人际交往

  通过参加宗教组织,信教学生能够结交大量志同道合的教友,交流彼此在宗教方面的思想,产生情感和信仰上的共鸣,获得精神上的归属感。5、探索宗教本身底蕴和文化

  宗教本身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也日益的世俗化,呈现出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特点,这使得宗教在我国迅速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的受到这种背景的影响。宗教自身的魅力是当代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如宗教的宽容与对话,宗教思想的哲理性以及对人生观世界观和自然的独特的诠释等等,这些见解对于情感丰富、喜欢标新立异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之现在大学教育的多元化,一些与宗教有关学科的开展,对宗教教义和精神研究的盛行以及一些宗教学院的成立,例如佛学院等,都是导致部分大学生信教的原因。

  6、国家政策和社会因素国家关于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以及其他部分措施实施是大学生产生宗

  教信仰的深刻背景。《宪法》、《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宗教工作的决定》、《宗教事务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加强了对宗教信仰的保护和引导,促进了我国宗教事业的发展,我国宗教信仰的人数有较大的上升,在此背景下,也必然造成高校大学生信教人数的增加。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时期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激烈的社会变迁,使得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转型带来的精神危机与价值迷茫也使得信教大学生日益增多。三、大学生的宗教行为

  在调查以及研究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同学参与宗教行为的宗旨是祈福以及祷告,对于神明保持着敬畏的态度,不迷信也不冒犯,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虔诚的宗教信仰真正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难题。大部分学生参与宗教活动的形式包括:1、旅游中经过寺庙道观等宗教场所,会添香增油,磕头叩拜,请求神明庇护2、佩戴宗教相关饰品,如佛珠玉佩等保平安3、基督教徒定期去教堂做礼拜等。我们还发现,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当代的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态度和目的都相较于祖辈有了可喜的变化,大部分同学都摒弃了宗教活动中的糙粕,比如大部分同学都表示不参与也不相信一些牛鬼蛇神的巫术,一些驱鬼驱邪的法式等,并且大部分同学能区分宗教和邪教,对于以法轮功为代表的残害身心健康,扰乱社会安定的邪教表示深恶痛绝并坚决抵制。调查中还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参与宗教活动一方面是为宗教中的艺术成分吸引,比如一些寺庙的建筑,装潢,壁画等,另一方面是承认宗教信仰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心灵慰藉者的角色,是排解社会压力和烦恼的途径。四、宗教和大学思想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宗教信仰反映的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的选择,属于“思想道德文化”范畴。宗教中积极的成分会使人变得乐观和向上,会增加大学生思想的向心力,从而增进民族的凝聚力,相反地,宗教思想中的消极成分会消解民族精神的内聚力,导致信仰危机,孕育着深层的社会危机。宗教和哲学本是同源而生的,是大学生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现在的大学中,通过开设宗教学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哲学

  引导,在大学生中开展宗教教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站在理性的高度,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的规律,客观解析宗教对主体价值体系构建的作用和影响,正确认识和把握宗教信仰问题,在理性层面把握党的宗教政策的精神实质并逐渐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认同,使其成为支配和控制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本质力量,优化自我的内在素质结构,并升华为自我的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自觉培养中华民族当代所需要的“宗教信仰自由精神”,努力建构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正确对待宗教

  通过总结,我们发现大学生在面对宗教问题时有一下特点:寻求宗教庇护的倾向性强,具有被动性、非自觉性,对宗教文化的认识具有表面性、非本质性,动机具有功利性和非理想性。大多数大学生不是真正的信教徒,只是跟随家庭或者处于某种寻求庇护的目的在浅表面上参与宗教。而现在在学生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宗教呢?

  首先,树立科学看待宗教的理念。在当下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简单地采取否定、排斥抑或宣扬宗教的态度,并不可取。宗教是综合系统,这意味着不能泛泛而言“宗教”,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宗教”。在宗教学意义上的“宗教”,是对于各种宗教现象的总结和概括,但并不存在着抽象的宗教。宗教不仅存在于信仰层面,还存在于文化层面,存在于组织层面。宪法所保护的宗教信仰自由,是保护信仰层面的宗教自由,以及保护合法的宗教组织的合法活动。当宗教从信仰的层面走向组织层面时,意味着宗教同样遵循着社会组织的运行规律,在政教分离的国家,必然受到法律的限制。

  其次,宗教是一种文化承载,宗教的存在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不仅表现为宗教自身的发展有着历史的特点和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宗教承载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大量成果忽视宗教文化也就等于拒斥了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因而会忽略乃至割裂人类文化。对宗教的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也是开启人类文化的一把钥匙,而对宗教历史和文化的积极挖掘,是合理引导大学生培养科学宗教观的基础。

  从高校的特点而言,科学对待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象,应是建立在真实地了解宗教在当代青年学生中的传布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更为符合教育规律、更具

  有理性引导作用的措施。应该加强高校的宗教教育。适当开设宗教通识课,通过介绍多种宗教的历史和文化、宗教学各分支学科对宗教问题的研究成果、国家的宗教政策和法规等内容,让学生通过正常的教学接触到宗教文化,全面了解宗教,研究多种宗教,全面了解宗教的作用和可能的影响,同时了解自己接触和参与宗教活动的法律界限。让大学生对于宗教的认识不止停留在表层,而是能去其糙粕取其精华,真正能继承宗教文化的精髓,让宗教在一个积极的角度指引我们的信仰,传播我们的文化。

篇七:个人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对照材料

  我对宗教的认识

  什么是宗教?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在我们看来,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各有利弊,而且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人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为什么这样说?信仰某一种宗教和不信仰任何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我们可以大致作如下的分类:

  一、宣称信仰某一种宗教,但是不了解也不按照宗教的要求安排自己的生活。这和没有宗教信仰差不多,完全是迷信而且对社会没有明显影响。

  二、信仰某一种宗教,也了解这种宗教的基本教义,但是其个人生活几乎不受信仰的影响。这也和没有宗教信仰差不多,对社会的影响也很有限。

  三、信仰某一种宗教,了解甚至理解其基本教义,并且实践这种宗教的理论。这是一类合格的宗教信仰者。

  但凡中国的传统宗教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正直宗教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这是我大力赞同的一类宗教信仰。

  还要看到:不同的宗教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宗教对于不同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宗教对

  科学、对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民众的态度和对其他宗教信仰者的态度可能不同,同一宗教的不同信仰者的态度也不完全相同。

  总之,我们应当持有智信而绝不迷信的态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宗教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和活动的,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存在的客观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做好宗教工作的政治基础。我国各宗教通过自身的改革和进步,也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发挥其积极因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进一步把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工作做好。在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主要表现为广大信教群众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宪法和法律、政策的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扬宗教教义、教规和道德中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开展国际友好往来、促进世界和平等。各宗教在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神学思想建设上,提出了一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观点,如佛教提出的“人间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道教的“齐同慈爱、济世度人”,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天主教、基督教的“荣神益人”等。这些合乎时代精神的神学思想,极大地激励着我国信教群众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文明与建立人间天堂的伟

  大事业。党和政府以及整个社会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全体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可靠保证。

  另一方面,保守的神学思想、宗教中存在的某些消极、落后的教义、教规和活动仪式还会对广大信教群众产生负面影响,国内外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这些,都有可能使宗教出现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适应的一面。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来说,重要的是在“积极引导”上下功夫,在引导的过程中不断克服不适应的方面,使宗教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对宗教的认识

  四川农业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一班

  陈洋:20129634

篇八:个人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对照材料

  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对照检查材料

  崇尚科学,反对邪教-争做合格共产党员

  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信仰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一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在思想上动摇了这些根本的东西,也就动摇了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就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有针对性的。在这方面,一些同志身上确实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有的革命意志衰退,思想空虚,沉湎于花天酒地,或到封建迷信和其他消极行为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种种情况表明,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推动全党同志真正把理想信念牢固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基础上。必须坚持崇尚科学反对邪教,自觉地依靠科学,弘扬科学精神,为推动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作表率。

  (一)共产党员要自觉进一步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

  1.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每个共产党员要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增强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能力。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去占领。是一场争夺群众、争夺思想阵地的严肃的政治斗争。要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

  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对照检查材料

  义社会相适应。要坚持不懈地普及科学知识,帮助人们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努力形成在全社会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风尚。

  2.我们要加强对广大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根据当前的情况,要特别注意重申和强调:第一,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无神论,宣传无神论。对一些党员中存在的非无神论思想,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深入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好世界观的问题。第二,对群众进行无神论宣传教育,要同对党员的要求区别开来,并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要善于用唯物主义观点说明宗教信仰的根源,下功夫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防止简单从事而伤害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防止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迫人们不信教。第三,要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我们共产党员来讲,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同时也要认真贯彻国家宪法规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是说,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我们党宣布和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这当然不是说共产党员可以自由信奉宗教。一个共产党员,不同于一般公民,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成员,毫无疑问地应当是无神论者,而不应当是有神论者。我们党曾经多次作出明确规定: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不得参加宗教活动,长期坚持不改的要劝其退党。这个规定是完全正确的,就全党来说,今后仍然应当坚决贯彻执行。

  (二)党员要自觉增强防范和抵制邪教的意识,切实履

  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对照检查材料

  行反邪教工作的责任1.每个共产党员要增强防范和抵制邪教的意识。广大党

  员要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刻理解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斗争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意义,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做自觉防范和抵制邪教的表率,始终站在反邪教斗争的前列。

  要牢固树立政权意识、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克服盲目乐观、麻痹松懈、畏难厌战等情绪,切实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要加强组织纪律观念。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共产党员不准修炼“法轮大法”的规定,做到不信、不练、不参与邪教和各种有害气功;同时,要劝阻家人、同事和周围的人不参与其中。当前,少数党员政治鉴别力不强、理想信念动摇、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必须加强学习,自觉改正;极个别党员参与了邪教活动,这与党的纪律格格不入,必须悬崖勒马,主动脱离,争取组织的从宽处理。

  要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培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身心理调节能力,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和疾病,养成乐观、豁达的个性,增强追求崇高理想和美好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2.每个共产党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提高警惕,自觉地对邪教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进行坚决斗争。共产党员对邪教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决不能漠然视之、袖手旁观,发现

  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对照检查材料

  后要及时向党组织当地公安机关检举报告,提供线索,必要时坚决制止,消除影响,决不能让其阴谋得逞。当遇到发放或派送非法宣传品时,要及时报警,并与群众一起将违法者扭送公安机关;当遇到利用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等传播有害信息时,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主动向公安机关提供线索;当有人在公共场所宣扬歪理邪说时,要及时予以制止,消除影响;当遇到张贴、喷涂或书写邪教宣传品时,要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并保护好现场;当遇到造谣或受到恐吓时,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义正辞严地予以批驳,揭穿其鬼把戏。

  3.每个共产党员要自觉承担起教育群众的责任。广大党员要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拒绝邪教,做先进文化的倡导者、传播者。要积极向周围的群众宣传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带领群众揭批邪教的歪理邪说,动员群众抵制邪教,在反邪教斗争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一时受邪教欺骗迷惑的一般群众,要用真情唤醒他们的理性,用爱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文明健康的活动,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党和政府挽救他们的诚意,早日摆脱邪教的控制,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用科学战胜迷信、愚昧和贫穷,把人们的生产、生活导入文明、健康、科学的轨道,是每个共产党员的应尽责任。

  (三)我们党组织要承担起反邪教的政治责任,教育党员、群众要旗帜鲜明地反对邪教。

  要本着以人为本、与人为善的态度,落实工作责任,切

  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对照检查材料

  实做好对“法轮功”人员的教育转化和巩固工作;对那些特别困难的已转化“法轮功”人员,要发动党员开展“一帮一”、“几带一”结对子活动,使他们尽快脱贫致富,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对党和政府充满信任,对生活充满信心,减少受邪教蛊惑误入歧途的可能。

篇九:个人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对照材料

  各宗教在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神学思想建设上提出了一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观点如佛教提出的人间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道教的齐同慈爱济世度人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天主教基督教的荣神益人等

  我对宗教的认识

  什么是宗教?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在我们看来,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各有利弊,而且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人也没有本质的区别。为什么这样说?信仰某一种宗教和不信仰任何宗教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我们可以大致作如下的分类:

  一、宣称信仰某一种宗教,但是不了解也不按照宗教的要求安排自己的生活。这和没有宗教信仰差不多,完全是迷信而且对社会没有明显影响。

  二、信仰某一种宗教,也了解这种宗教的基本教义,但是其个人生活几乎不受信仰的影响。这也和没有宗教信仰差不多,对社会的影响也很有限。

  三、信仰某一种宗教,了解甚至理解其基本教义,并且实践这种宗教的理论。这是一类合格的宗教信仰者。

  但凡中国的传统宗教和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正直宗教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有利的。这是我大力赞同的一类宗教信仰。

  还要看到:不同的宗教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宗教对于不同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宗教对

  科学、对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民众的态度和对其他宗教信仰者的态度可能不同,同一宗教的不同信仰者的态度也不完全相同。

  总之,我们应当持有智信而绝不迷信的态度。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宗教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和活动的,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存在的客观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包括信教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做好宗教工作的政治基础。我国各宗教通过自身的改革和进步,也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发挥其积极因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进一步把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工作做好。在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主要表现为广大信教群众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宪法和法律、政策的范围内开展宗教活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扬宗教教义、教规和道德中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开展国际友好往来、促进世界和平等。各宗教在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在神学思想建设上,提出了一些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观点,如佛教提出的“人间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道教的“齐同慈爱、济世度人”,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天主教、基督教的“荣神益人”等。这些合乎时代精神的神学思想,极大地激励着我国信教群众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文明与建立人间天堂的伟

  大事业。党和政府以及整个社会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全体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可靠保证。

  另一方面,保守的神学思想、宗教中存在的某些消极、落后的教义、教规和活动仪式还会对广大信教群众产生负面影响,国内外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这些,都有可能使宗教出现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适应的一面。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来说,重要的是在“积极引导”上下功夫,在引导的过程中不断克服不适应的方面,使宗教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对宗教的认识

  四川农业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一班

  陈洋:20129634

篇十:个人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对照材料

  浅谈对宗教的认识

  经过对于宗教的学习,让我对宗教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世界比较活跃的几大宗教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我的眼里宗教的世界还是陌生和神秘的,只有亲身去接触了才会了解。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下面我来谈谈我对它们的看法。在《宗教百科全书》中,宗教的定义是这样的:“总的来说,每个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地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当某些行为典范在特定的一个文化中得到确立时,它就将在这个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历史烙印。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应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会中还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响。”所以,宗教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信仰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是一人们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宗教寄托着人们对命运的期望和对人生的关注。想让世界更美好,是信教者的心愿,他们希望把神的恩泽撒播到地球的每个角落,祈求人类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天下大同。宗教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愚昧、落后和无知。一方面,当今的社会,信教的人中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修养好的人不少。另一方面,实际上宗教的教义、经典著作中也有许多积极有益的哲学思想、文化因素和高深学问。虽然我们知道天国遥不可及,但是每个人,特别是信教的人们,心里都有个神,可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宁静。从一定角度上说,宗教满足了人的情感需求,通过其超越性帮助了别人。但是宗教中也有不好的地方,如犹太教的一些习俗却是极其残忍的,比如说割礼,割礼是犹太人在七到八岁时要进行的一项重要的仪式,在外人眼里是无法理解的,在其宗教中解释器意思是说是当时卫生条件的制约,这样做的话有利于某种疾病的减少,但这仅仅是对于犹太教的男性而言。对于犹太人女性来将就更为残忍,而这种残忍的事情仍然在残害犹太教的信徒们,所以这是信教其中的一个弊端。总的来说,宗教是长期的,在未来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对于黑暗势力、邪恶势力利用传统宗教或创立邪教进行危害社会的非法活动,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当然要保持必要的警惕;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做的事情是,必须以更大的努力发扬传统宗教当中所包含的那些正面的、积极的、有益的文化因素,这才是我们当前更需要做的事情。我认为,我们将来的努力方向,是要把宗教建设成一种文化宗教。

  初二(8)班施娇娇

篇十一:个人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对照材料

P>  现代人对宗教信仰看法调查一、导言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的表现形式以宗教或政党为主,间接或直接的影响的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较之于法律的外界管制,信仰则是对内心的一种约束。关注现代人对宗教信仰的看法,了解现代人宗教信仰的情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引导优良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科学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巨大的社会压力下,信仰几乎为人所抛弃,国外评论家放言:“中国进入了无信仰的时代。”对比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社会慈善事业,我们发现西方慈善家屡见不鲜,而中国慈善家确如凤毛麟角,近年更是传来了红十字会的丑闻。为深入了解现代人对宗教信仰的看法以及现代人宗教信仰的情况,调查信仰与社会风气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同时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水族2班5组对本课题进行了区域性的调查,对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力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引导正直、善良、互助的社会风气。二、研究方法本报告以天津农学院西校区师生,天津农学院周边人群,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居民为调查对象,于2014年11月1日至2014年11月20日期间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包括三部分:一是现代人对于宗教信仰的基本认识以及对于合法宗教与邪教之间的区分;二是现代人的宗教信仰情况,是否有信仰以及信仰什么;三是对宗教信仰的评价,权衡宗教信仰对于一个人的利弊等。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回馈率100%,其中有效问卷91份,占回收总数的91%。三、调查结果与分析(一)现代人宗教信仰现状分析1.信教人数在本次调查中,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1.7%。可以看出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在人群中占少数。中国不同于大多数西方国家,大多数均具有明确的宗教信仰,这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经济的结果。历史的原因决定西方先于中国得到物质上的丰富,同时宗教的盛行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在中国人的心理只有人,他们的哲学和文学尤其是神话方面除了西游记很少能与西方的神话相比的。西方的思想界是人神两重天,他们至少是怀有对神的敬畏的。其实,不信神也有不信的好处,不信神就会把他们祭神的精力用来致力于对人的幸福和舒适的营造上。于是人的心灵和精神上便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和人性。中国的儒道思想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仁爱和无为等思想都是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影响深远的思想。甚至成为我们的精神原动力。2.信教的原因与途径调查中,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人大多不信仰宗教,他们对宗教的认识来自于书籍和网络,一些人是由于受到家庭条件的影响。中老年人则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祈求消灾免祸,寻找一种精神寄托。3.青年与中老年信教比例两级分化严重调查发现,信教者集中以中老年人为主,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青年人除少数民族外,信教者寥寥。宗教信仰与主观幸福感同是评价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会产生重

  要影响。通过与被调查信教的老年人的交谈,他们大多是子女在外奔波的空巢老人,信教的原因一是为了寻找精神方面的寄托,另一方面更是为奔波在外的子女祈求一份平安。4.信教以传统宗教为主本次调查中信教者的信仰宗教主要以传统宗教为主,查阅相关资料并按照按照目前的人口比例来推算,中国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口约3亿。而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五大宗教的信仰者人数,占有中国信教人数的67.4%。可见传统宗教在现代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重,传统宗教无论先来后到,经过了多种文化的提炼并与中华民族千年文化融合,可以确定其领导地位,同时也肩负着阴道社会优良风气,打击迷信邪教的社会义务。5.“半教徒”的存在在本次调查中,除了发放问卷,调查小组还对部分被调查者进行了交流。交流中发现,在否认自己具有宗教信仰的人群中,大部分人也认同某些宗教的教义,我们称其为“半教徒”。“半教徒”并不是宗教的虔诚信徒,而是在自己有危机是采取“临时抱佛脚”态度的一群人。虽然否认非科学事物的存在,却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选择相信其存在。我们分析这类群体是受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思想的影响,是一种忌讳。中国人讲: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种思想方式促使了“半教徒”的出现,也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这样的类群始终不能算作有信仰的类群,较之于完全无信仰或有坚定信仰的人,他们往往更加容易陷入迷茫。(二)可以对邪教与合法宗教进行合理的区分调查中大部分人可以对合法宗教与邪教进行良好的区分,说明我国在宗教宣传与打击邪教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封建迷信在科学观念与思想的影响下已经基本消失不见,我们的社会正在向更加和谐、文明的方向前进。这但仍有2人不能够清晰的辨别。比例虽小,却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这反应出了我们教育方面仍有不足,特别是打击邪教的力度不够。去年的山东昭远杀人案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应引起警示。(三)对宗教信仰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本次调查中所有人都对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持基本理解的态度。但是本次调查的人数较少,仅供参考。(四)良好的宗教信仰对人生具有积极意义调查中,73.4%的人认为宗教对于人生具有积极意义,宗教可以导人向善,可以给人以明确的目标与方向,使人生不再迷茫。信仰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动力之一,它是人们对整个人生中作出正确的交代、智慧的结晶。价值的反映,终生的追求.不仅如此,它尚对人类的心理健康起了关键的作用。人们之所以选择信仰宗教,是因为宗教具有能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积极功能。对于个体来讲,宗教信仰具有自我调适作用和功能。信仰宗教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陷于迷惘或遭遇不幸时,往往借助于宗教信仰的启迪作用予以自我调适,使心灵得到安慰或解脱。四、对策(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继承优良宗教文化

  中国宗教文化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传统,就是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并为繁荣社会文化多做贡献,使宗教的文化性得到较好的发挥。现今的中国宗教,如果能够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历史上的优良传统,又能不断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返本开新,综合创造,一定能够很好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适应,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为人类各种文明的对话、交往和互补,做出应有的贡献。(二)有关部门大力宣传合法信教,加大对非法宗教与邪教的打击力度要用科学的方法,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正确对待人的生老病死,特别是要选择科学的健身方法健身。要正确对待人生,珍惜生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各种困难,自强不息地追求美好生活。打击邪教要从基层抓宣传抓教育,要把正面宣传的力度做到最大。总结和归纳邪教的共同点,限制邪恶念头的根源。邪教的思想是有共同点的,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有很强的

  感染力和感召力。大力宣传邪教的负面影响,把百姓的思想净化,毕竟无知更是邪教繁衍的推手,总而言之就是宣传教育要彻底。(三)对教义取精去糟,纳入社会规范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对于维系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鼓励人们隐恶扬善,无疑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我们应该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正是它的存在。我们不能赞同,宗教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唯一源泉的说法,但是也不能忽视宗教在保持社会稳定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同时,我们也要对宗教文化中那些腐朽落后的东西坚决予以摒弃,从而预防其给社会稳定带来的负面作用。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优良的教义纳入社会规范,对社会的发展会有更好的导向作用。五、小结中国是一个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度。但是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信教,他们认为更为切实的物质基础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充实的保障与安全感。而目前中国也并没有一个推倡教派发展的苗头。中国有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可以提升人民的思想升值空间,理论上说,中国并不提倡教派的兴起,这是从古至今任何一个政府所不能容忍的决定。所以,政府可以提倡宗教自由,但绝不推崇宗教。因为党派比那些虚无的宗教更对人有切实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双收获。权利和义务是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两个着眼点。公民在享受、行使宪法赋予其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还应承担相应的义务,这样才能发挥宗教对社会发展、人类自身的积极作用,自觉抵制国外敌对势力,通过宗教活动对我国的分化,自觉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团结和国家的和谐与稳定。六、参考文献浅议现代人的宗教信仰特点南文渊-《青海师专学报》,1989年01期近代中国人《圣经》观念考述陈建明-《社会科学研究》,2007,(6)宗教信仰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高椿雷-江西师范大学,2008宗教信仰:一种心理逃避还是超越董西彩-《中国宗教》,2004年第2期七、附录附录一《关于现代人对宗教信仰看法的调查问卷》附录二《调查报告统计》

篇十二:个人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对照材料

P>  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1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报告学院:专业:同组人:调查时间:调查人群:调查目的:为了掌握当代科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找出影响我校学生信仰及其相关特征因素,我们组织了本次调查。调查形式:问卷形式(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0份)调查项目及分析您最早接触宗教的方式是A经过亲人B经过课堂C经过旅游D经过周围的人

  2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D

  C

  B

  A

  0

  10

  20

  30

  40

  50

  分析:由图能够看出大部分人接触宗教的方式是经过周围的

  人,可见宗教的普及范围比较广泛了

  您认为什么是宗教

  A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B就是迷信一种荒诞学说C是个团

  体,有自己的组织,有自己的教规

  D对她的概念很模糊说不出什么是宗教

  D

  C

  B

  A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您认为正规的宗教是否有迷信成份

  A是B否C是不同宗教而定D不清楚

  3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D

  C

  B

  A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您认为现在的社会还需要宗教发展吗

  A需要B不需要C是不同国家而定D不知道

  D

  C

  B

  A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您阅读过哪个宗教方面的书

  A没有B佛教C伊斯兰教D基督教E其它

  4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D

  C

  B

  A

  0

  5

  10

  15

  20

  25

  30

  35

  您认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是

  A相互独立,不可协调B没有任何关联

  C相互补充,共同发展D不清楚

  D

  C

  B

  A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如果你周围有宗教信仰的同学或朋友,那您对她的态度是

  A非常理解,尊重她们的信仰,而且偶然帮助她们

  B基本理解,尊重她们的信仰,可是不会帮助她们

  C不理解,偶然会劝说宗教的人放弃信教

  D鄙视信仰宗教的人

  5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D

  C

  B

  A

  0

  10

  20

  30

  40

  50

  如果您信仰宗教您介意别人知道此事吗

  A介意,会严格保密B不介意,但不会主动告知她人C会主

  动告诉部分人D能够告诉任何人

  D

  18

  C

  21

  B

  42

  A

  9

  0

  10

  20

  30

  40

  50

  11您曾考虑加入宗教吗

  A有可是没有做B曾经入过C没有想过D现在没有可

  能将来会

  6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D

  C

  B

  A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您认为宗教信仰对你有帮助吗

  A没有B有,可是不是很重要C很重要的帮助D

  不知道

  D

  C

  B

  A

  0

  10

  20

  30

  40

  50

  如果信教那么是出于什么原因

  A受家里人影响B经她人宣传而加入C完全出于好奇

  心D对我有帮助

  7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D

  C

  B

  A

  0

  5

  10

  15

  20

  25

  30

  35

  您认为邪教组织根本目的是什么

  A为组织获得相关利益B解放人类C残害教徒身心D对国家不满的一种表示方式

  D

  C

  B

  A

  0

  5

  10

  15

  20

  25

  30

  35

  分析:有以上题目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缺乏认识,

  不知道什么好死真正的宗教观念,由此可见在大学生人群中存在

  着不少大学生不会辨别宗教的邪正由于缺乏基本的宗教知对宗教

  的理解比较肤浅无法辨别、区分合法宗教与非法邪教组织。相当

  8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只要是名字相对具有诱惑力就判别为正教因此造成邪教教徒数量逐年上增大学生受害者居高不下

  总结:

  宗教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容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它曾在历史上产生过极为重要而广泛的作用,渗透进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在今天的文化活动、国际事务和日常生活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客观地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和发展规律,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体系及其特点,不但有助于当今的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宗教现象,认识到宗教对于社会安定和世界和平的影响,而且对于拓宽知识视野,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科学、伦理、法律、经济、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活动,更好地处理在人际交往中的宗教信仰关系等,也有积极的意义。

  据调查,大学生中明确表示信仰宗教的约占总数的10%,产生这种宗教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主观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环境的宽松、经济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念的变化,使人们的信仰变成多元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价值观念的不同,决定人们意识形态的异化。共产党内的不正之风,社会主义初级社会的腐败现象、单位中的用人不当,社会分配的

  9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不公平,贫富差距的扩大,种种因素,使青年人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产生了怀疑。政治信仰的缺失,导致许多人转向宗教信仰,大学生也不例外。

  青年人思想未定型,情绪浮躁、易变,追求新鲜刺激,常有反传统的逆反心态,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面对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大学生感到茫然、疑虑、混乱的同时,求新、求异的心理使一些青年学生转向了宗教。

  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青年人承受着更多的来自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风险和压力。求学道路的困难、生活的苦涩和艰辛、工作的不尽人意或家人的下岗待业、个人及亲友病痛等等,面对人生挫折和困惑,都会导致青年人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脱之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日趋淡漠,因而宗教组织中教友之间的亲密、友善的关系,毫无功利色彩的互相关心和真诚帮助,就显得充满亲和力和诱惑力。青年大学生在社会中大多处于弱势地位,教会和教友之间的互相帮助,使她们感到上帝是她们最后的靠山。信仰宗教满足了信仰者的归属感,使其精神上感到欣慰和满足,她们不再是孤立无援的,她们是“组织里的人”。

  当然,有一些大学生是因为生长在信仰宗庭,还有一些人在困境中得到宗教界人士的帮助从而走向宗教。

  10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

  当代大学生的宗教热,集中反映了部分青年人在信仰中的迷失,体现了许多认识上的误区:

  其一,宗教道德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吸引。特别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它最迷惑人、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三大宗教几乎都包括了这么一些道德诫律:不偷盗、不奸淫、不凶杀、不贪财、不抢劫、不诬陷、不妄语、平等爱人、惩恶扬善。因而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并不矛盾,它的约束力量甚至超过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作用,当今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尤需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

篇十三:个人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对照材料

P>  我对宗教的认识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我对宗教的认识

  提要:

  一、宗教意识和宗教是怎样产生的

  二、宗教长期存在的认识原因和社会根源

  三、如何正确认识宗教与封建迷信的关系(共性与差别)

  正文:

  宗教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它还是一种具有共同信仰、共同崇拜对象的社会组织,其

  中包括着教义、教规、宗教仪式(其中又有庙堂、法器、偶像、圣物等实体存在)、宗

  教活动、个人的宗教行为等一系列内涵。但是,宗教意识却是产生宗教的思想根源。如

  果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不存在宗教意识,宗教就无从产生。然而,宗教意识并不是人类

  最早的意识形态,或意识形态之一。

  在远古的时候,当人们认为一种现象与另一种现象具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却又找不到经验事实的证明时,就用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把这两种现象组合到自己的认识结果之中。比如,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山川地泽、风云雨雪,为什么如此运行人们的狩猎,为什么有时成功,有时失败采集活动,为什么有时收获多,有时收获少人本身,为什么有生、老、病、死,活人为什么有思维能力,人死后的思维能力——“灵性”到哪里去了动物为什么也有生、老、病、死,动物也有“灵性”吗植物也会开花结果,生长死亡,植物也有“灵性”吗那么自然万物呢如此等等。对于这类问题,在没有科学知识的那个时代,都很难用经验知识进行回答。可是,人们又迫切地希望知道它们的原因,特别是与人类生存、发展相关的那些事项。于是作出这样的推理:既然所有的经验知识都告诉人们,原因发生在结果之前,那么,发生在这类结果之前的一切现象也都可以成为原因。因此,人们就用幻想的思维形式构建了一系列因果联系的链条。

  对超现实的神灵王国的崇拜和祈求,构成了最初的宗教意识。这种宗教意识是对正在分化为等级社会的“世俗基础”的反映,同时,又是对这个分化过程的辩护。至于宗教本身,我们前面提到的它的教义、教规、宗教仪式、宗教活动、个人宗教行为等,当时还是同人们的社会行为合并在一起的,其中自然继承了以往的巫术行为,并在新的条件下增加了对神灵们的崇拜和祈求的内容。另外,从这个时候起,出现了专职的巫师和祭司。祭司,是专门为神灵服务的,过去没有,是个新职业。专职的巫师和祭司也加入了“首领人物”集团,有些大首领本身就是最大的巫师,并常常亲自

  主持对神灵的祭祀。可见,此时的巫术意识和巫术、宗教意识和宗教是合并在一起了。那是一种真正的“全民信教”的社会。

  总之,宗教意识和宗教一开始就是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产物,并为这种不平等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随着经验知识的积累,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成果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出现了科学的思维形式,并构建了科学的知识体系。科学思维形式反对“用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而主张通过建立科学假说,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后又经过实践的验证,从而发现客观事物真实的而非想象的内在联系,并构建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识体系。但是,科学思维形式又是对幻想思维形式的丰富和发展,它并不排除想象力,而是要求有根据的、合乎认识发展规律的想象力,所以,科学思维形式是包含了幻想思维形式的合理内核的。科学思维形式的代表,就是最初出现的哲学。然而,在有了科学知识体系的情况下,宗教意识和宗教井没有随之混灭,而是长时期地存在了下来,一直到今天。这是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一是认识方面的原因,二是社会方面的原因。

  我们知道,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由经验知识组合起来的。经验知识直接来自生活实践,随着生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积累起来。经验知识有三个特点——客观性、直接性和表面性。就其客观性、直接性特点而言,它是建构一切知识体系的“原材料”;就其表面性特点而言,如果没有超越经验知识的更高级的思维形式的参与,它本身不可能“自动地”深入到事物内部,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我们前面提到的幻想思维形式和科学思维形式,都属于超越经验知识的高级思维形式。二者的区别在于,幻想思维形式仅凭想象力恫察事物的内在联系,因而构建的知识体系是抽象的、片面的、无条件的,并因此带有绝对性;科学思维形式虽然也包含着想象力,但它同时要求以事实为依据的严格的科学论证,因而构建的知识体系是具体的、全面的、有条件的,并因此带有相对性。问题就出在这个相对性上。所以,未被科学知识体系说明过其原因的经验事实,就始终是存在的。这就是宗教意识和宗教长期存在的认识方面的原因。

  然而,认识方面的原因并不是宗教意识和宗教长期存在的充分根据。虽然在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未被科学知识体系说明过其原因的经验事实”,但这样的经验事实却可以有三个不同的前途或结果:第一,如前所述,它可以仅仅用幻想思维形式去统帅,去发掘,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准备;第二,它也可以用幻想思维形式构建因果联系链条,继续组成巫术意识和巫术;第三,当然它也可以用幻想思维形式构建宗教意识和宗教。可见,继续存在下去的是幻想思维形式,而并不一定就是宗教意识和宗教。宗教意识和宗教长期存在的真正原因是在社会领域,在社会领域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即:只有在社会领域里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形成反映这种不平等的崇拜与被崇拜、祈求与被祈求的社会意识,这样的社会意识才会升华到天国,构成宗教意识,并因而组成宗教。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宗教本身既无本质也无王国。在宗教中,人们把自己的经验世界变成一种只是在思想中的、想象中的本质,这个本质作为某种异物与人们对立着。”要把握宗教的本质,“只有到宗教的每个发展阶段的现成物质世界中去寻找”。

  然而,现在的问题恰恰在于,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现成物质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不平等一直是存在的,反映这种不平等的社会意识也一直是存在的。因此,利用这种尘世的反映不平等社会关系的社会意识,构建天国的宗教意识,组建宗教组织也就难以避免。处于统治者地位的等级或阶级,利用人民群众中的宗教意识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宗教组织,为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进行辩护,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固然是宗教长期存在的主要社会根源;而处于被压迫地位的等级和阶级,

  利用现成的宗教意识组织起来,打着宗教的旗帜进行反抗,也不乏其例,这才是宗教意识和宗教长期存在的真正根源。

  总之,人类认识发展的相对性、“有限”性,只不过是宗教意识和宗教借以说服人,以便占领思想阵地的遁词或借口,宗教意识和宗教长期存在的真正原因是在于社会不平等现象的长期存在。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信仰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

  人们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是一咱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封建迷信活动是指算命、相面、测风水、跳大神和处于较低层次上的对神灵鬼怪的信仰。宗教和封建迷信既有共性,又有所区别,决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两者的共性在于:

  第一,从起源上看,宗教与封建迷信教渊源于原始社会里人类对自然界、人类自身的错误认识。

  第二,从思想本质上看,两者都崇拜超自然力量,同属唯心主义,形式上虽有高低之分,本质却相同,均是有神论。第三,两者都反对以实践来检验,而人人盲目崇拜,绝对服从。第四,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看,迷信和神学都有消极作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是,我们不能据此便下结论:"宗教和封建迷信是一回事"、"一切封建迷信都是宗教"。

  因为两者存在区别。其区别最主要有两大方面:

  第一,从社会作用上看,宗教是一种世界观,而封建迷信则是一部分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它来危害人或自觉地作为骗取钱财的一种手段。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是不科学的,但它在人类历史上已有漫长的时间,至今世界上还有约2/3的人信仰宗教。宗教世界观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支配着亿万教徒的精神世界,它要求人们虔

  诚地信仰上帝,并按照宗教教义、教规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这种宗教观并不直接危害人的生命财产。而信仰封建迷信的人,要求从鬼神那里求得世俗的现实利益,封建迷信职业者则以各种封建迷信方式作为骗取钱财的手段。这直接有害于人民的生命的财产。这两者是不同的,因此,我国对两者采取不同的政策。

  第二,从组织形式上看,宗教有完整的、系统的宗教哲学和宗教教义,有其不同程度的宗教组织和团体,并规定有宗教制度和宗教仪式。而封建迷信是散漫的无组织的。这也是两者的区别所在.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麦克斯·缨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吕大吉主编:《宗教学通论》

相关热词搜索: 个人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对照材料 人对 宗教信仰 对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