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例数公文里九大“逻辑”!

发布时间:2021-10-27 16:04:56   浏览量:

 例数公文里的九大“逻辑”!

 “ 这部分不通,再顺一顺。”这是审稿过程中常听到的话。

 什么是“ 顺” ,如何才能“ 顺” ?

 我感觉,一篇文章顺不顺,关键看脉络清不清,而脉络的实质则是逻辑,所以,顺与不顺,说到底,还是逻辑问题。

 在美国著名认知科学家、语言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看来,写作的本质就是:“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组织为线状展开的文字。”

 把网状的事物线性地展开,靠什么?当然靠逻辑。

 这里所谓“ 逻辑” ,不全是逻辑学范畴里的逻辑,而是特指行文的脉络和串联文字的线索,是带引号的逻辑。

 在我看来,“ 逻辑”, 犹如文章的经络,“ 逻辑” 不通则经络不畅、气血不活,文章也就不顺,唯有理顺“ 逻辑” ,才能舒筋活血,让文脉畅通起来,让杂乱无章的事物“ 线性” 地呈现出来。

 写作中,有哪些“逻辑”可循呢?

 一、时间“ 逻辑”

 什么时间逻辑?

 说白了,就是事物在时间维度上体现出来的先后关系。

 为什么要讲时间逻辑?

 因为自然界中每个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从开始、发展到结束,从过去、现在到将来渐次递进,次序是不能颠倒的。

 公文写作要善于用时间顺序来铺展观点和事实,以时间为线索来串联文字,才最符合人的思维习惯。

  例如: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经过鸦片战争以来 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这三个段落结构严密,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铺展,从昨天讲到今天,展望了明天,一线贯穿,层次递进,让思绪沿着一条明晰的线索穿越古今、直达未来,很容易记得住。

 二、空间“ 逻辑”

 什么是空间逻辑?

 我的理解就是,事物在空间里呈现出来的位置关系。

 为什么要讲空间逻辑?

 因为任何事物不仅存在于时间维度里,也同样存在于空间维度里。在空间维度里,任何事物都会有一个位置坐标,相互之间有位置关系,比如远近、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等。

 那么,一篇文章要想客观、准确地描述事物,就得按空间的变化规律来铺陈观点。

 例如:

 “2017 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我省工业经济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市场需求普遍减弱,国际贸易陷入低迷,经济增长始终在较低水平徘徊……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受“三期叠加”、结构性矛盾和外部环境影响……

 从省内看,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在我省交汇叠加,我省将从边缘地区和“末梢”变成开放前沿和辐射中心。”

 这段文字按空间范围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大到小的顺序来铺排,就像给人一个望远镜,通过调整焦距,很顺畅地就把风景一览无遗。

 三、事理“ 逻辑”

 什么是事理逻辑?

 我的理解有两方面:一个是客观事物所遵循的自然规律,另一个是人为解决某个问题所设立的规定、程序。

 为什么要讲事理逻辑?

 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演化都有其规律,比如一个人从出生、成长到死亡,自然的规律是不可违背的;另外,任何一个行政机关,处理公务都得依法依规办事,哪些能办,哪些不能办,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都有特定的规范,不是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的。

 正因为有事理的存在,所以写公文时得按照“ 常理” 来铺排内容,不能天马行空,语无伦次。

 例如:某领导在全市城市发展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三个问题:

 1.落实规划设计“三高”要求,进一步提升城乡规划水平。

 2.落实建设施工“三化”要求,进一步提升城乡建设水平。

 3.落实管理经营“三精”要求,进一步提升城乡管理水平。

 内行都知道,规划、建设和管理这三个环节有前后逻辑关系。从理论上讲,没有规划,建设便无法进行,没有建设,管理便是无本之木,本文的结构正是遵循了这个逻辑,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地进行的。

 再如:一篇名为《紧盯三个环节,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文稿讲了三个问题:

 一要强化教育的引导力,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二要强化监督的制衡力,规范权力的运行。

 三要强化惩治的震慑力,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这三个问题也是有内在逻辑的,在纪检监察工作中,教育、监督和惩治是三个重要的环节,有紧密的逻辑关系,一般为事前教育,事中监督和事后惩治,所以在表述时必须按这个逻辑来展开。

 四、体例“ 逻辑”

 什么是体例逻辑?

 即不同文种所特有的框架结构、表述范式。

 为什么要讲体例逻辑?

 因为公文是一种规范性文稿,什么文种干什么?对上还是对下?都有明确规定,甚至具体内容由几个板块组成,每个版块写什么?也都是有讲究的。所以在公文写作里有这么一种说法,就是“带着镣铐跳舞”。

 所谓镣铐,我想肯定有体例的规定性在里面,显然,只有遵循了文种的特定体例、范式,才能写出所谓通顺的文章来。

 比如,写总结类的文章,不是说拿起笔来把成绩罗列一大堆就完事了,而是有特定的行文逻辑。

 逻辑一般是:先写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什么效果,然后再写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最后提出改进的对策措施。

 如果只写成绩,不写问题、对策,那么行文“逻辑”是不全的,甚至把次序颠倒过来写也不行,那样会让人不知所云。

 写计划类文稿,也不是简单地罗列一堆措施在哪里,因为计划在理论上是对工作进行预想性的安排部署

 逻辑一般 是:这是一个什么问题(事物、工作)?先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回答为什么要开展这项工作?回答必要性或重要性,最后再来回答怎么办?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原则、目标、任务、措施等。

 而写调研报告的逻辑则有所不同,完整的逻辑是:先对工作现状进行描述,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提出对策,必要时可以分析原因。归结起来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么一个过程。

 五、推理“ 逻辑”

 什么是推理逻辑?

 就是在文字表述中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安排内容的先后秩序。

 为什么要讲推理逻辑?

 因为任何文章都要表述观点,并让读者真心接受。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式就是论证,在论证方式中,逻辑推理显然是一种说服力极强的论证方式。

 在逻辑推理中,“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较为常用。什么是“三段论”?就是先讲一个大前提,再讲一个小前提,然后推演出一个结论。

 这样说起来太抽象,举个例子来说吧。

 以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一文为例,他在论证张思德同志牺牲的重要意义时,就用了“三段论”的推理方法。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段话一开始就立了一个大前提:“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接着,提出了小前提:“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最后,得出结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样的论证逻辑清晰,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都有一定的规定,这个规定就是文字表述的逻辑遵循。

 六、总分“ 逻辑”

 什么是总分逻辑?

 我的理解是,事物的整体与局部、观点的综合与分析、事物面上和点上体现出来的逻辑关系。

 为什么要讲总分逻辑?

 因为在写作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必然要进行综合与分析,既论述整体,也观察局部,既讲面上的情况,还看点上的特点,这样才会让人对事物有更立体的理解,所以总与分是绕不过去的逻辑问题。

 写公文,要学会总分结合、有总有分、该“ 总” 的时候“ 总” ,改“ 分”的时候“ 分” 。

 例如:

 “回顾过去的一年,在严峻的形势中取得这样的成绩,过程是十分艰难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成绩也是可圈可点的,主要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非烟工业发挥了“顶梁柱”作用。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了“动力源”作用。

 三是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变速箱’作用。

 四是重大项目发挥了‘支撑性’作用。

 五是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助推器’作用。”

 这段文字首先进行了概括评价,“过程是十分艰难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成绩也是可圈可点的”,并概括了“五个特点”,然后依次分析五个特点是什么,先总后分,总分结合,总和分之间没有违和的感觉,逻辑上是顺的。

 再如:

 “据统计,整个普查期间,××省共投入人员 2768 人,其中普查办 764 人、收藏单位 1268 人、专家 436 人、志愿者 300 人。落实普查经费 7791 万元,其中省本级落实 471 万元,地市级落实 2007.47 万元,区县级落实 5312.53 万元。”

 这段文字有总数,也有分项的数目,逻辑自然而顺畅。

 七、矛盾“ 逻辑”

 什么是矛盾逻辑?

 即对立统一的关系,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表述问题,配对使用。

 为什么要讲矛盾逻辑?

 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是对立统一的,有好必有坏,有优必有劣,只有把握这个逻辑,才会对事物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这要求我们,在描述一个事物时,考虑到问题“这”一方面时,还要考虑“那”一方面,拿工作总结来说,写了成绩和效果时,千万别忘记分析存在的问题,这就是矛盾逻辑的运用。

 例如:

 “2017 年,是全省工业经济攻坚之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全面打响工业经济攻坚战,稳存量、扩增量、育新业、强载体、促融合、优环境,工业经济攻坚战初战告捷,取得明显成效……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工业发展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创新不强、水平不高等主要问题依然突出。”

 以上内容一正一反相互呼应,写成绩的同时,不忘分析存在问题,然后引出下步措施,给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感觉。

 八、因果“ 逻辑”

  什么是因果逻辑?

 这很容易理解,就是在分析问题时,谈到原因,就想到结果,谈到结果,就想到原因,二者珠联璧合。

 为什么要讲因果逻辑?

 因为公文都是为解决问题而生的,一个问题的出现,必然有深层次的原因,一项措施的实施,也必然导致一定的结果,因与果都是写作所要表达的重要内容。

 因而,写公文一定要有“ 因果意识” ,把握好因果逻辑,这样才能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

 例如:

 “在不同时期,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都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探路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活力源。

 之所以说是重要‘推动力’,因为全省民营市场主体已经达到 900 多万户,是推动创新创业、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

 之所以说是重要‘探路者’,因为民营企业始终处在改革开放前沿,我省在全国叫得响的‘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等,都蕴含着民营企业的创造力,活跃着民营企业家的身影。

 之所以说是重要‘活力源’,因为民营企业的活力直接反映了市场活力。像临沂大市场,就是在全国有影响的典型。”

 这段话使用“之所以…因为”衔接词,实际上是先讲结果,然后分析原因,属于先果后因,有了因的补充,读者自然就产生了对果的信服。

 再如:

 “近来,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有的民营企业家形容为遇到了“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

 这些困难和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等多重矛盾问题碰头的结果。一是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二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结果……三是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结果……”

 这段话也是先讲果,后讲因,有因有果,因果之间如流水过渠,自然而然。

 九、并列“ 逻辑”

 什么是并列逻辑?

 就是观点、条目之间处在同一个层级、同一个类别,从平行的几个维度展开,没有大小,也没有先后、优劣之分。

 为什么要讲并列逻辑?

 因为任何一个事物都会有多种属性,观察事物也有多个角度,角度不同,得出的认知也就不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这个道理。

 在分析问题时,可从平行、并列的几个同维度同时切入,多元化地论证一个观点。

 例如: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我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粮田……。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 56 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我们不仅形成了小康生活的...

相关热词搜索: 例数 九大 公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