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这些伤孩子的话,你说过吗?

发布时间:2021-11-20 12:47:28   浏览量:

本刊编辑部

策划人小语

很多时候,父母会习惯性地、不经大脑思考就脱口而出许多话。说的人或许无心,甚至是出于好心,但是对孩子来说,这些无意的话很可能带来无形的伤。尤其是当这些话不停地出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日积月累,伤害愈加严重。

本期策划,我们就一起看看父母那些无意的话背后的内心解读,避免给孩子带来伤害。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将父母无意中常说的话分为4大类:比较型、控制型、否定型和抱怨型。

这4类无意的话,看看你爱说哪些?

类型一:否定型

否定型又分对情绪感受的否定和能力价值的否定。

否定情绪经典台词:

“哭什么哭?”

“就知道哭,不许哭!”

“你怎么这么胆小/不争气/软弱……”

否定能力经典台词:

“这有什么好怕的?”

“你怎么这么笨/粗心/……”

“他就是数学不好/注意力不集中/……”

场景还原:

小明想要自己盛饭吃,结果不小心把碗打碎了,难过地哭了起来。爸爸说:“哭什么哭,不许哭。拿个碗都拿不好,你怎么这么笨?”

小明的妈妈每次和人聊起孩子学习的话题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带上一句:“我们家小明就是数学不好。”每次小明听到妈妈这么说,就觉得不好意思,数学也越来越差。

内心解读:

很多父母表现得“很喜欢”否定自己的孩子,觉得不抨击一下孩子,怎么能够激励孩子变得更好呢?有的父母还美其名曰激将法。也许父母的初衷是想激起孩子的斗志,但实际上是打击多过激励。

记得有次看芭蕾舞表演,散场的时候,旁边一个小女孩也踮起脚尖努力地学着芭蕾舞演员的动作跳了起来。她很兴奋地对爸爸说:“爸爸,快看,我是小天鹅。”结果爸爸说:“你那是小鸡。”女孩的兴致一下就没有了。

也许这位爸爸只是在开玩笑,却不知道类似这样的情景,类似这样的无意的话,不仅否定孩子当下的感受,还直接否定了孩子的能力。

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你不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以后就去要饭。这会导致孩子总是处于一种害怕将来变成乞丐的焦灼状态中。哪天学习不好的时候,孩子的心理压力会很大,一下没扛过来的话就抑郁了,或者就寻短见了。这种现象常常在一些学习好、自尊心比较强的孩子身上出现。

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可能就会认命,觉得自己也就这样了,再好也好不到哪儿去。就像那个学跳芭蕾舞的女孩,如此兴奋地探索,在爸爸眼里却是小鸡起舞。她本来被激发起来的兴趣、探索的热情、学习的动力也都慢慢减少了。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学习的无能感,并因此变得越来越不自信,主要原因有三个:过高的学习目标、过早的知识传授、过多的否定和负面暗示。

有的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心智发展水平而揠苗助长,过高的学习目标让孩子无法承受,越学越觉得自己失败;过早的知识传授超出孩子的认知水平,降低了学习兴趣;偏偏这个时候,很多父母还要一轮轮补刀:你怎么这么笨?

于是,孩子就默默地认同了这个说法:原来是我很笨。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变得胆小自卑,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认为自己真的很笨,最后发展成为习得性无助。这是人在面临一种总是无法改变的条件时容易产生的无助感。即使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仍然难以从这种无助感中走出来。就像马戏团的狮子老虎,即使笼子门打开了,它们也不敢出来。

孩子的人生信念是父母种下的,谎言说了一千遍也能成为真理。激将法或许在某些时候对某些孩子有用,但孩子更希望的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有父母的鼓励和支持,哪怕自己表现得一团糟,却仍然是父母眼中最棒的孩子。

场景还原:

放寒假了,小朋友们都在楼下玩耍。小明也想和大家一起玩,就问爸爸可不可以,爸爸说:“作业写完了没?赶紧写作业去。”

因为难得有那么多小伙伴在一起,小明就和爸爸商量,可不可以先下去玩,回来再写作业。爸爸不同意:“我说不行就不行。”完全没有商量的余地。

小明有点儿生气,觉得爸爸不讲道理,写了一会儿作业后,又去求妈妈。妈妈说:“乖,趁着假期呀,我们不仅要写完作业,还要复习和预习,不然怎么超过其他的同学呢?”小明还是很想去玩,妈妈说:“我这是为你好,听妈的没有错。”

爸爸那儿不讲道理,妈妈这儿自己连理都占不了,小明很无奈。

内心解读:

无论是软控制还是硬控制,核心意思是一样的—你得听我的。

孩子小时候,也许这招还挺管用。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亲子间的冲突就会越来越多。电视剧《小欢喜》里英子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

英子从小很听话,学习成绩很好,是人见人羡的“别人家孩子”。尽管如此,她仍逃不了妈妈那句:“我都是为了你好。”

因为压力大,英子患上中度抑郁,背着父母独自来到深圳,后来被父母找到。她正处于极度崩溃的边缘,一时情急就爬到栏杆上想要跳河。妈妈对她说:“你快下来,你跟爸爸媽妈说,不要站在那儿好不好。”英子大声说:“我怎么跟你说啊,你从来都是凭你自己的想法决定我的人生。”结果,妈妈那句话还是出现了:“妈妈都是想为你好啊。”英子忍不住呐喊:“那都是你想的,你想过我心里到底想要什么吗?”

父母的初衷当然是为孩子好,毕竟自己是过来人,不想孩子多走冤枉路,所以想要给孩子最正确的方向。但是,这样的做法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剥夺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一旦亲子关系成了权力的战场,关于选择的冲突就会源源不断。哪怕父母的选择是正确的,孩子也偏要去做相反的事情。

其实,孩子不是单单想和父母对着干,而是希望借这个机会让父母能够理解自己想要对生活有更多的体验。这些体验有对的、正确的,也有错的、荒谬的。但是,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选择。有选择的人生,哪怕是错了,都是自己的体验;没有选择的权利,哪怕对了,也只是正确的傀儡。

控制类的无意的话会呈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父母恩威并施,的确控制住了孩子,但也使得孩子面临被过度控制的问题。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变得没有主见,不敢探索,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对权威充满恐惧。在未来的职场中,不敢竞争,害怕竞争,因为他永远是被驯服、被控制的一方,缺乏自己的力量和判断,只能永远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走。

另一种情况是,父母对孩子控制不力。一开始,父母的确是想要控制孩子的,但在面对父母的控制时,孩子不停地闹,最后,父母变成了无原则的妥协。这会让孩子认为,要达到目的就得要闹。孩子往往会变得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

此外,还可能导致孩子对权威本能的反抗。无论领导说的对不对,他都要唱反调,目的不是为了解决事情,而是为了纠正童年的错误。因为过去总是被硬控制,反抗不彻底,现在自己有力量了,就找个象征性的人物来表达过去的情绪。

越早让孩子试错,越能让孩子有正确选择,这是最低的教育成本。其实,父母不需要控制孩子,只需要在孩子遇到错误和挫折时,给他支持和理解,支持他去面对,理解他的选择,孩子自然会在错误中学习和成长。

场景还原:

爸爸妈妈带小明参加幼儿园的嘉年华,看着台上小朋友的精彩表演—

爸爸说:“你看看人家跳得多好,你怎么不上去表演呢?”

小明说:“我不会跳。”

爸爸说:“别人都能跳,你为什么就学不会?”

内心解读:

把自己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进行对比,是很多父母的通病。一些父母经常用比较类的无意的话来提醒或暗示自家的孩子:你总是不如别人;你还是不如别人。考了99分,还有100分;拿了100分,还有年级排名;终于,孩子拿到了年级第一,最后还有不要骄傲。总之,就是要孩子知道,你始终不够优秀。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让孩子形成过激、极端的性格特点。

也许父母的初衷是为了避免孩子骄傲,但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却是:我在父母的眼里永远没有别人家的孩子优秀,孩子也会因此缺少安全感。就像买东西时大家都喜欢货比三家,不够好的东西我们是不会要的,孩子的潜意识就会有种随时要被父母抛弃的恐惧。

试问,带着这样的恐惧学习,孩子又如何能发挥得好呢?哪怕这个孩子很有天赋,也很努力,但他的人生会始终处于一种不够好的状态。即使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他也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

在不甘心、不服气的心理状态下,孩子还很可能会用自我伤害的方式或某些过激行为来获取父母的重视。最典型的一个现象是,考试成绩不理想,孩子就不想再上学。

孩子不想上学表面上是因为成绩,实际上则是成绩背后的压力—成绩不好,似乎就不配得到父母的爱。所以,一旦成绩不理想,孩子就会发展出各式各样的身心疾病或行为问题。这样一来,父母的注意力就转到了孩子的症状和行为上,而不会像之前那么在意成绩了。这叫作症状的继发性获益,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某种症状获得外界的关注、承认以及对平时未能满足的补偿。

更极端的还有孩子考试失利就自寻短见,甚至因为同学考得比自己好,就动刀杀死同学。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把孩子和其他人进行比较,其实就是对孩子进行催眠—你是一个不够好的人。父母对孩子说这类无意的话,无异于在每时每刻告诉孩子—你永远也做不到。

我猜想,这应该不是父母的本意。所以,不妨试着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放大;不要随意把孩子跟别人比较,而要引导、鼓励和支持他去面对成长的挑战。

场景还原:

爸爸回家时,恰好看见小明光着脚在地板上跑,然后又跳到了沙发上,还在沙发上留下了脚印。因为工作不顺利,爸爸情绪很不好,就对着小明大声吼道:“都怪你,吵吵吵,整天影响我工作!”

内心解读:

工作本来就不顺,结果回到家一看,孩子还那么调皮,作业都没有完成……这时候,孩子的种种“不良”表现都好像意味着我连父母都做不好,勾起了父母内心的挫败感。所以,我们会无意识地说:“都怪你……”

但假如你事业春风得意,看到孩子在客厅跑来跑去,大概一点儿也不会觉得烦,反而觉得孩子特别有活力,真让人高兴。

为什么会这样呢?当婚姻失败、事业不顺时,很容易让我们对自我产生怀疑:我是不是真的不好?有这些心理压力是人之常情,只是,有时候我们可能把孩子当成情绪的出口。

抱怨型父母的无意的话最初可能只是为了释放自己的情绪压力,却无意中让孩子觉得生活是沉重的,会让孩子有负疚感。因为孩子未必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哪些是客观的,哪些是主观的。为什么我上次光着脚在家里跑,爸爸回来又亲又抱,这次回来又打又骂,孩子就会产生混乱。

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合理的抱怨会产生认同。他们可能会觉得:都是我的错,我又让父母生气了,我为什么这么笨,我为什么不能满足父母的期望,都是因为我,爸爸妈妈才那么不幸福……孩子就会因此围着父母的情绪转,做父母的照料者。这样的孩子可能会特别老成,但也活得特别沉重。

不同的无意的话反映的是父母对孩子不同的期待。

控制型与否定型的無意的话,常常反映了父母对孩子将要远去的担心。

很多父母可能都有过类似的情感,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既感到高兴又觉得失落,这是为人父母很正常的心理。只是有的父母没能处理好自己的分离焦虑,会无意识地通过各种行为和方式,拒绝孩子的成长和独立。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犯错误,所以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甚至代替孩子做选择。比如不准孩子和什么同学接触,不准孩子看课外书,甚至孩子想买什么衣服也得按父母的审美来。

当别无选择的时候,孩子会失去锻炼自主的机会,失去学习判断的机会。当需要做选择的时候,他就拿不定主意,只能听从父母的决定。长此以往,孩子会容易形成没有主见、犹豫不决的性格,而这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自卑。从这个角度来看,控制型的父母是把孩子牢牢拴在了身边,孩子不能走向更广阔的世界,父母就不用面对要与孩子分离的那份焦虑了。

比较型的无意的话,常常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期望。

比较,说明我觉得你不够好,我希望你变得更好。而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期望大多源自对自身的不满意。

有位妈妈说她在家里感到压力非常大,孩子一哭就得马上去哄。因为如果孩子哭了,老人、丈夫就会责怪她,说她带不好孩子。其实,孩子哭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成年人理解的伤心,尤其是婴幼儿,因为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发展起来,他们只能通过“哭”的方式告诉大人,自己是饿了还是大便了。但是,大家会觉得,孩子哭了就是父母没照顾好。所以,我们会有一种无意识的焦虑:孩子不够好,就是说我这个当爹妈的不够好。

越是自己做不到的时候,就越想孩子做到。为了不让自己显得不够好,很多父母就要求孩子必须变得更好。只是,这个更好没有标准和底线。于是,孩子只能接过父母传递过来的焦虑,在与他人不断的比较中焦虑地成长。

抱怨型的无意的话,常常反映了父母与孩子的界限不清,想让孩子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抱怨是释放焦虑的一种方式,适当的抱怨有助于我们缓解生活压力。但是,当父母对孩子不断地抱怨时,孩子就成了父母情绪的照料者。这种现象的本质是家庭关系的模糊不清,没有界限。

比较典型的表现有:父母某一方缺位,另一方很多时候不能指望伴侣,可能就会下意识地紧抓孩子不放,靠孩子缓解自己的焦虑。有的父母还会过于自我牺牲,放弃自己的生活、工作、爱好。这些都很容易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抱怨,从而激发孩子的內疚感,让孩子为父母分担焦虑,最后导致孩子变成“小大人”,成为父母的照料者,承担本不该属于孩子的情绪与压力。

不难看出,不管是哪种无意的话,其核心都是父母自身未处理的焦虑情绪。父母有焦虑情绪很正常,但父母的焦虑需要自己负责,尽量不要把焦虑传递给孩子。要知道,口头禅传递的不仅仅是焦虑的情绪,还有暗示,而暗示实际上是一种催眠。

举个例子,如果父母说的是:作业做了没有?这句话传递的是对孩子学业的焦虑,暗示的是:孩子,你是个不能完成作业的人,所以父母要时刻监督着你;你是个不能对自己负责的人,所以父母要不断地提醒你。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没有安全感、没有主见、没有力量的话,那么,比较他、控制他、否定他、抱怨他,都是非常有效的。

所以,父母在处理自身焦虑的同时,尽量要用正面的、积极的话语给到孩子暗示。

如果你是否定型的父母,可以试试对孩子说:“我们再试试。” 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

如果你是比较型的父母,可以试试对孩子说:“我相信你。” 让孩子发挥自己的长处;

如果你是控制型的父母,可以试试对孩子说:“你觉得呢?” 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主见;

如果你是抱怨型的父母,可以试试对孩子说:“一定有办法。” 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力量。

本刊观点

为人父母是一场修行,需要智慧,更需要用心。一句无意中说的话会伤到孩子,一句用心之语则会助力孩子。愿每一个父母都能用心说话,用爱养娃。

猜你喜欢 小明情绪爸爸 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9年3期)2019-03-20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9年2期)2019-02-24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8年4期)2018-04-19小情绪风流一代·青春(2018年2期)2018-02-26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初中生世界·七年级(2017年11期)2017-12-11小明漫画系列之小伙伴篇初中生世界·八年级(2017年9期)2017-10-13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故事作文·高年级(2017年4期)2017-04-25做不到小学生作文选刊·低年级版(2017年2期)2017-03-06做不到小学生时代·综合版(2016年12期)2017-01-03可怜的爸爸发明与创新·中学生(2015年8期)2015-07-21

相关热词搜索: 说过 孩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