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博物馆数字化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2 10:51:22   浏览量:

韩冰 耿雷

摘 要:博物馆可以集中收藏和展示众多的人类文明成果,现今这些文明成果不仅可以被收藏和展示在实体博物馆里,数字化技术使它们能够以更丰富的形式被展示出来。数字化赋予博物馆新的功能,使博物馆成为艺术品实体的承载处。文章探讨博物馆艺术品收藏、展示的数字化及数字化艺术产出。

关键词:数字化艺术;数字化采集;数字化艺术生产;数字艺术产品

使用传统绘画材料绘制一张五米多长的《清明上河图》需要花费数载,但如今无论上海抑或是伦敦的上千亿像素的城市街景图片都可以由一人或多人采用最先进的镜头拍摄成千上万张照片并不断地附加细节,通过后期处理,将海量信息压缩在一张图片里,呈现在尺寸各不相同的终端设备上。数字艺术的魅力正在于此,它高效、易修改、可无限复制,能够承载海量信息,且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是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于一体的超级文本,可以与其他艺术文本自由链接,并可由多种路径随意切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数字化艺术可以给人带来更真实的全感官体验。数字化技术“拆除”了博物馆的墙,拉近了艺术品与人的距离,也为博物馆的艺术品和文物提供了全新的展示窗口,使这些艺术品不再静默而被动地等待人们去发现它们的故事和美。数字化使艺术品主动站在大众面前,甚至与观众即时互动。数字化也成为艺术品生成的催化剂,它使沉睡千年的文物以独特的形式孕育出新的艺术成果,使它们焕发生机。

一、博物馆的数字化采集

文物、艺术品数字化采集的过程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这些艺术的数字化形式之所以可以称作数字艺术,是因为它们以数字技术为工具,以数字化形态呈现,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一)博物馆数字化采集及处理的艺术性

对艺术品、文物进行图像采集,需要根据文物的材质、形态、质地、品类、配件等特点,采用不同的采集手法和技术。如果是一件可以移动的艺术品,需要把它搬到专门的摄影工作室,根据摄影师的特长指派专人进行拍摄。每一件艺术品,无论是纸、绢、青铜还是大理石,都有各自独特的舞台和照明需求。摄影师还要捕捉要求采集的所有信息,以及所需的任何细节,保证将艺术品在屏幕上放大到足够尺寸时,可以看到艺术家留下的各种印记,譬如一枚指纹。之后要对这些照片进行后期制作。为了让照片看起来接近肉眼看到的效果,需要做很多努力。可能需要给物品增加阴影,去掉艺术品的底座或者拍摄时固定物品所使用的其他装置;也可能需要根据实物的色调等进行调整,最大程度地保证图片的还原度,呈现艺术品最真实的状态。

(二)博物馆数字化采集的可持续性及继承性

数字化信息的采集是一项繁复、庞大的工程,对于拥有上百万件文物,藏品丰富的大型博物馆来说,进行一次彻底而完整的数字化采集必然耗费巨大。同时出于对文物和艺术品的保护,数字化采集工作不能多次进行,还要尽可能缩短文物暴露在拍摄光源下的时间。因此博物馆数字化工程必须要考虑可持续性及效能,既要保证数字化内容的实用性及呈现效果,也要考虑到元数据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数字化技术更新的速度飞快,如果没有预见性,采集的数据很快就会变成数字垃圾。世界范围内已有多家知名博物馆尝试使用8K技术对文物进行拍摄,特别是以8K技术结合VR、AR技术记录文物,可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而图片的像素不是数字化水平的唯一衡量标准,除了使用最先進的采集技术和设备,还要确保未来任何的媒体数据都具有较高层级的元资料,即这些媒体数据都能转换成各种媒体格式,可持续利用。此外博物馆的数字化采集应该包含多年累积的各种数据,包括幻灯片、照片、电视节目录像,各种纸类档案、文件等,这些都需要陆续被数字化并储存在数据库里。

(三)博物馆数字化采集的综合性

每一件艺术品都应该有自己的元数据——艺术品由哪位或哪些艺术家创作、创作年代、材质、地域以及其他相关信息。这些内容由专业工作人员编写,并放入博物馆的内容管理系统,创建专门的数据库进行管理;还要确保采集到的文物相关的多种形式的数字化媒体文件资源,包括图片、影像、音频、文字内容等,按照统一化标准进行采集和存储。

博物馆应尽可能还原文物的固有功能。当艺术品成为历史文物或遗迹,意味着它具备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但却往往失去了原有的使用价值。一套编钟或是一张古琴本身就是艺术工具,可以进行艺术作品创作。然而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它们不可能用来演奏乐曲,只能被永久展示或存放。文物在得到保护的同时却丧失了重要的功能,失去了自身价值的完整性。数字化使这些文物恢复了自身的物质属性,可以通过复制品或保护性的数据采集方式保存数字化音频数据,再利用原艺术品独有的音色进行艺术再创作。

二、博物馆数字化艺术生产

(一)博物馆数字化艺术生产的多样形式

博物馆将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相结合衍生的全新数字艺术作品,借助数字化技术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将传统艺术创作和多媒体数据处理结合起来,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展示互动装置,展览电子游戏、动漫作品等,都可以用到这种技术。漫游动画展示技术,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全景渲染是另一种较为流行的展示技术,以现实场景为基础,通过全景播放软件的特殊透视处理,带给观赏者强烈的立体感、沉浸感,具有良好的交互功能。

凭借计算机图形技术、软硬件设备,且作品的传播与消费也只依赖互联网平台或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纯粹的数字艺术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博物馆,比如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观众穿越回恐龙生活的时空,也可以让人置身太空或畅游深海。

(二)博物馆数字化艺术生产需要内容和形式深度结合

数字艺术产品具有丰富而立体的展示效果,比如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让一只能跑、能叫,甚至看到猎物流口水的恐龙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比单纯地观看一副恐龙的骨架或者一块文字说明牌要生动有趣得多。然而所有的数字化艺术生产所依赖的数字技术和手段都只是一种技术和媒介,其本身不具备任何内容。单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博物馆的艺术品进行重新包装,而对于文物、艺术品背后深藏的文化和内涵缺少挖掘,就会使观众多被其炫目的声光效果所吸引,无法让数字科技真正有效地发挥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因此,需要专业人员收集和分析数据及数字艺术产品的用户反馈信息,通过调查和实践进行研究,不断升级并开发新的、更高效的数字艺术产品。同时将数字艺术产品与藏品背后的故事有机结合,将所有内容按照内在逻辑和秩序,以有叙事、有情感、更有吸引力的方式,有机整合在一起,使观众在博物馆内可以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体验。在强化体验的同时,让观众透过华丽的声光感受文物和艺术品本身所积淀和传承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力量。

(三)博物馆数字化艺术生产依赖强大的数据信息系统

目前博物馆对采集到的文物和艺术品的各类数据进行系统化有机管理,并将知识图谱技术应用到文物领域,以数据链的形式构成庞大的知识网络。同时将文物本体的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和统计分析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支撑作用,让这些数字资源和数据更高效地发挥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开发新的数字工具和内容。

博物馆可以利用这些数字工具,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国籍、喜好等,为观众提供个性化导览。根据观众的个人兴趣,帮助其制定个性化参观路线。在终端呈现多条推荐路线,提供参观用时参考,呈现所有搜索到的文物的图片和简介。通过大数据分析也可以为观众提供个性化推送,让观众与博物馆建立长期的联系。博物馆是一座大学校,可以让全社会的人都能在其中发现自己想要了解和探究的知识,而数字化技术是帮助博物馆发挥巨大潜能的推手。

(四)博物馆数字化艺术生产依赖开放的数据信息系统

过去只有真正来到博物馆的人才可以跟博物馆形成某种联系,而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今天人们只需要通过各种终端设备,甚至只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就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家博物馆产生联系。这种联系的可能赋予了博物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开放性意味着博物馆再也不能只在内部数据库中保护和管理他们的数字艺术品,就像过去众多的文物和艺术品深藏在神秘的地下建筑中一样。博物馆需要打开数字之门,以接触更多的人,促进进一步的研究和创作。只依靠少数的专家对所有馆藏品进行穷尽式的研究是不可能的。而基于开放性的、全球性的、庞大的数字化信息系统进行艺术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类别出发,可以研究流行趋势、艺术家、国籍或性别,可以透过数字化的收藏品发现流行趋势,这不可能通过观察单个艺术品就能推断出来。因此,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以多种形式、最大程度地开放数字资源及信息系统,以促进多领域的研究发展。

三、结语

从线下到线上,博物馆已不只单纯为观众呈现艺术品及相关知识。通过数字化技术,人们可以在博物馆的数字平台了解展览中甚至都看不到的故事和知识。数字化技术使博物馆不再“孤军奋战”,使世界上所有自由穿梭于线上线下博物馆的有识之士共同创作新的艺术作品,开拓更多的学术领域。数字化将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最广大的人群联系在一起,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前所未有地拉近了人和艺术、知识之间的距离。而新的艺术生产和创作得到了更好的土壤,也必然会产生更多、更伟大的艺术成果。

参考文献:

[1]娄言.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应用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2]纪元元.数字艺术创意产业[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

[3]德克尔.技术与数字化创举:博物馆的创新之道[M].余征,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

[4]李玲,刘颖.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融合的实践性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0(11):199-201.

[5]周扬,周维杰.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融合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20(1):121-122.

作者单位:

辽宁省博物馆

相关热词搜索: 数字化 博物馆 艺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