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民国艺术期刊助成美术教育的新声与新变

发布时间:2021-12-28 15:55:11   浏览量:

孙雨晨

【摘要】民国时期艺术教育期刊的肇兴和存在,是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发展史上不可忽视且极其精彩的人文现象,亦是中国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值得加以观照。基于这样的问题背景,本文通过搜集、梳理民国艺术期刊档案资料,特别是聚焦于《亚波罗》《亚丹娜》期刊的内容特色,试图从文献学和艺术教育史的角度入手,挖掘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探析其美育思想及美术思潮,突显那一代艺术家的政治觉醒和创作风格。追溯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史勃兴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对民国艺术期刊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重现艺术与艺术教育的历史语境,而且有助于推动中国美术教育向着有高度的历史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民国期刊;
亚波罗;
亚丹娜;
美术思潮;
美育

众所周知,民国时期的艺术期刊是中国美术概念发轫之初的产物,它在中国新式美术教育的兴起中产生过重大影响。如果说,民国艺术期刊在促进中国画的现代变革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的话,那么,《亚波罗》《亚丹娜》的创办则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回望一个世纪前的美术期刊的创办和美术教育形态,有利于为艺术教育史的深入研究提供实证线索和新观点,重构当代中国艺术的语境和中国气派。

一、民国时期文艺刊物的肇兴

民国文艺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产儿,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研究课题。民国时期的美育教育虽然仅仅存在了38年,但它却经历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前后期、抗日战争及内战全面爆发几个重大历史阶段。在这一期间,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各种文艺思潮相互碰撞、砥砺,一大批知名文化进步人士和画家在文艺刊物上为之呐喊、求索,呈现出蕴含丰富美育元素的文化景观,开启了百年前中国早期美育的大潮,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一)民国时期文艺刊物产生的历史背景

从当时的中国社会现状看,民国文艺刊物的诞生、发展,正处于西学东渐、革故鼎新的阶段。从严格意义上说,虽然各种文化思潮流派骤起,但是这一时期的中国美育尚处于萌芽状态。当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接受了源自西方“美术”的概念以此审视中国的美术教育时,他们的基本印象是:中国的美术不发达。由于当时国运衰微、列强环伺等原因,美育未能得到全面、有效地应用到社会和文化教育领域。在此情势下,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蔡元培、陈独秀、鲁迅等人纷纷发表学术文章,阐述、倡导一系列西方艺术主张和理念,拉开了中国现代绘画变革的序幕。90年前,蔡元培在新文化的浪潮中创办国立艺术院,实践“以美育代宗教”的学说,他指出:“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培养美的创造及鉴赏的知识,而普及于社会。”①蔡元培和众多有识之士,既是声名卓著的学者,又是美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于是,美育、艺术教育成为新式人文教育的历史起点,在科学技术之外,担负起陶冶民族性灵、重塑民族精神品格的历史重任。

从刊物的创办具体情形看,彼时艺术刊物尚不多见,专门介绍西方艺术的杂志则更是寥寥无几,各种美术院校与社团也处于兴办之际。在美术与革命这股高扬的文化潮流中,要传播西方艺术,宣扬自己的美学主张,展示文艺创作成果,无疑需要搭建美术载体与平台。因此,一时间,院校、社团主办的艺术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查阅民国时期的档案资料,据初步估算,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刊物至少有四百多种,其中包括文化内容的期刊大都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大城市,尤以《教育》《东方》《绘事》《美育》《真相画报》《亚波罗》《亚丹娜》等引人瞩目,引领风尚,最具有影响力,突显出美术家对美育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关怀与觉醒。

(二)《亚波罗》《亚丹娜》的创办

新文化運动中的美术刊物,尤其是在“亚波罗艺术精神”麾下的《亚波罗》《亚丹娜》等美术刊物,推动了美术学科的蓬勃发展,是美术领域的一道亮点,虽经岁月洗礼和时代考验,但至今仍历久弥新、影响至深,大有整理和研究之必要。

《亚波罗》是杭州艺专出版的校刊。杭州艺专即“国立艺术院”,坐落于西子湖畔。学院自1928年创建后,数易其名。它是当时现代主义力量最厚实的学校,中国现代最早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今日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亚波罗》得名于希腊神话,即阿波罗神,他集音乐神、诗歌神和艺术神于一身。杂志封面配有亚波罗像。《亚波罗》创刊于1928年10月,终于1936年10月,断断续续共刊行19期,初为半月刊,后改为月刊,继有月刊改为两月刊。《亚波罗》虽然刊行数量不多,但是每期分量颇重,煌煌十万字。

《亚波罗》杂志囊括了艺术理论、艺术实践、艺术教育等专论,涉及绘画、文学、建筑多个艺术门类,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文艺杂志,掀开了中国艺术教育全新篇章。刊物不仅发表了艺术理论,而且对艺坛讯息和校园动态都进行了报道。涉及艺术方面的论文主要有:林风眠的《我们要注意》,论及从事艺术运动的重要观点,分别从创造者本身和享受者的实际着眼;
林文铮(图1)的《从亚波罗的神话谈到艺术的意义》一文,既点明了刊名,又阐释了亚波罗的艺术精神,表明了艺术曙光的象征意义;
第4期上发表林文铮的文章《莫忘记了雕刻和建筑》,首次在国内论述雕刻与建筑二者结合之关系;
等等。涉及文学的论文主要有:林文铮的《波德莱的恋爱观》;
波德莱著、林文铮译的《恶之华》;
钟敬文的《“中国民间文学探究”自叙》及译文《西班牙童话的特色》。同时,杂志还刊登了许多文艺散文,并刊发校园艺术动态、消息,比如《亚波罗》第13期的《介绍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本校艺术教育大纲》《本校训育概况》《艺校六年大事记》等艺讯。

《亚丹娜》创刊于1931年3月,出版地亦在杭州,出版周期为半月刊,共出版了11期。刊物由外西湖十二号亚丹娜社出版,杭州艺专亚丹娜社发行,李朴园任主编。刊物封面的版式设计充满了艺术美,题有中西文“亚丹娜”刊名(图2),并绘有亚丹娜女神像。希腊神话中有两个神祇,男性是亚波罗,女性则为亚丹娜。“亚丹娜”即今人熟知的雅典娜,她是智慧女神、艺术女神。具有艺术美的装帧设计形成了美学视觉冲击,从而传递出亚丹娜的艺术水准及美学精神。

《亚丹娜》共分为“插画”“论文”“艺界消息”“游记”等栏目。其中“插画”栏目为选登的绘画作品,如蔡威廉的《自画像》(图3)、林风眠的《鹤》、齐白石《花卉》(图4)、吴大羽的《人体》等。所刊登的插画,中西画皆有收录,传达出融汇中西、兼收并蓄的艺术主张。值得一提的是,杂志还刊登了油画类插画,显示了当时倡导西学的开放风向和归旨。就论文而言,作为杂志的“重头戏”,汇集了对绘画、艺术、建筑美学等诸多探讨的文章。譬如,林文铮的《中国艺术之将来》、林风眠的《时代精神与中国艺术新趋势》、李朴园的《本校学生成绩概评》、孙福熙的《与艺术教员论艺术教育》以及陆德麟的《中国的宫殿寺院》。另有工艺美术方面的论文《陶与瓷》《漆器》《铜与他种金属》《玉石,象牙同木刻》《景泰蓝与他种珐琅》等精品迭现,值得关注。而“艺界消息”栏目载有艺术团体简介、征稿、广告等资讯,如《文艺新闻之发刊》《艺术运动者启》等篇什频频跃出,色彩纷呈。

除此之外,该刊还刊发了不少反映地方风物的人文游记,如陈达仁的《粤行感想录》。游记中的《珠江流中》《广州所见》《公园与沙面》《观音山小游》《黄花岗与红花岗》《别矣广州》等短文,文字优美,风格真挚纯朴,为文艺百花园增添了一抹亮色。

二、《亚波罗》《亚丹娜》的特色与出版概览

(一)《亚波罗》《亚丹娜》的特色

《亚波罗》属于综合类艺术刊物,以艺术理论与实际为主,兼收文藝作品和介绍。该刊所刊文章虽然没有固定的栏目,但有着比较清晰的分类。每期刊物篇幅约在90至110页之间,容量较大。《亚波罗》的一个突出特性是,在稿件的遴选方面具有较强的包容性,作者不限定本校教师及同学,也欢迎外稿的加入。《〈亚波罗〉复刊告读者书》还有这样一段引人深思的话:“再与读者相见,亚波罗还是那样的态度:不为私人捧场,不为某派御用;
以学者的态度与风格,尽可能地为艺术界多介绍并发现些真真有益于读者的学识,裨此荒芜至极的中国艺术园地得以渐次充实。”②“不为私人捧场,不为某派御用”,标明其坚定的艺术立场和独立性。

尤值得注意的是,《亚波罗》的专号设置颇有特色。《亚波罗·凡例》中写道“尽可能多出专号”,并预计每三册刊专号一册。但事实上期刊只出版了《法兰西近代艺术专号》《中国艺术出路专号》《文艺复兴专号》等几期专号,有些如《南欧艺术专号》《音乐歌舞专号》《民间艺术专号》《古国艺术专号》,在策划之列,是否出版却尚不明晰。

归纳起来,就该刊的文章主题和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该刊注重探讨中外艺术流派的起源问题,聚焦中西早期文明的神话意象和艺术意义,着力研究世界各地区中古以前的文物古迹和艺术形式,倾向介绍西方早期的艺术理论和鉴赏理论。二是该刊较多地刊登了有关中国艺术发展史方面的论文,在内容方面涉及讨论中国古代的遗物种类,总结中国古代以来的艺术发展理论,概述中国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历史,其代表性文章有《中国绘画史略》和《中国艺术概论》等。三是该刊围绕现代城市中的雕塑和建筑物,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关注雕塑和建筑物背后的文化意象和艺术风格,代表性作品有《南京国民政府的游廊》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内门进口》等。四是以中西融合为理论架构,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评论,启发和帮助读者在日常听音乐、赏绘画、读文学作品时,认识和掌握美学理论的各种特征。

总的看来,《亚波罗》记载了中西早期的艺术理论、艺术流派的源流和不同时期中西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营造了创造新时代艺术的语境,推动了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的形成,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它的创办,为研究者分析20世纪30年代国内对西方艺术理论的理解程度和西方不同艺术流派在中国引起的影响,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参考史料。

与《亚波罗》相较,《亚丹娜》定期或不定期地出版,周刊或月刊,每期篇幅降至50余页,且有了比较固定的框架布局,共有插画、论文、游记及艺界消息四部分构成。若在通讯尚少的时节便经简单印刷,暂送国内各种杂志登载后分送各社员。作为民国时期专业艺术期刊《亚丹娜》,出版发行期数虽远不如《亚波罗》存续时间长,但也刊发了大量有关艺术和艺术教育的重要论文。被誉为“现代艺术的早期阐释者”林文铮撰写的《中国艺术之将来》,以饱满的热忱探寻着中国艺术的未来之路,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工艺诸多艺术领域,有着精当论述和独到见解。龚必正的《艺术在教育上的地位》,李朴园的《什么是美》,季春丹的《图案与绘画的分野》等文章,为美术教育园地带来蓬勃生机。比之《亚波罗》,《亚丹娜》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是所刊登的论文由从过去侧重于对西方艺术的普及、评价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美育思潮和理念。此外,作为一个学术专刊,编者相当注重讯息内容刊布,专门开设了“艺界消息”栏目,诚如创刊声明中所言:(1)本刊以发表艺术之各种理论及问题讨论为标的,凡与此种标准相合之稿件均所欢迎。(2)本刊以沟通艺术界各项消息为副则,凡与此副则相合之稿件亦所欢迎。正因为如此,该杂志对学校的艺术活动多有记述,既留存了历史,又强势助力中国美术教育。

综上,《亚波罗》《亚丹娜》两种杂志在办刊宗旨上既一脉相承又各自精心塑造了相对突出的形态特征,精彩呈现了近代中国学人对“美术”概念所做的思考与分类,践行着传播西方艺术的主张和追求。

(二)《亚波罗》《亚丹娜》的编辑出版

《亚波罗》《亚丹娜》属于学术刊物,学者型编辑特征突出。由于学识渊博,视野宏阔,运笔举重若轻,往往能从办刊宗旨和定位上把握全局。在创刊词《前词》中,由主编李朴园撰写的编者按语这样写道:“我们要为大众传播一些艺术的妙音,因为我们爱好艺术;
我们也愿为当代艺术之防御战士,因为我们不愿使任何一位缪斯受辱。”③李朴园曾任杭州艺专教授、图书馆馆长等职。著有《阿波罗艺术史》等。杭州艺专虽然僻居于西子湖畔,但是编者对于世界美术思潮及本国形势把握较为透彻,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编辑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受到西方艺术的深刻影响。通过这些期刊,不得不说仅仅是那些编者按语,便凸显了编者高度的责任心,体现了编者的学术规范和质量意识。譬如,《亚波罗》第11期的《前十期总目索引》《前十期合订本启事》《敬向读者请命》,《亚丹娜》第10期的《亚丹娜启事三则》等文,直抒办刊观点,表达了与读者沟通的意愿和艺术追求。此外,《稿件启事》《投稿简章》《本刊创刊号勘误》《下期要目预告》的撰写也同样相当考究。在两种期刊的“投稿简章”中,可以看到以下内容:(1)来稿如须退还,请预先声明(2)来稿本刊有修正权(3)来稿经刊载后,酌赠本刊(4)请采用新式标点。这些内容,隐约能寻到现代出版的溯源和影子。

虽然两种期刊拥有数量并不多的作者群,但撰写者多是杭州艺专有实力的艺术骨干。由于期刊是“同人”刊物,撰稿人也多为同校或社团的教师与学生。如蔡元培的长女蔡威廉,是艺术院的西画教授。吴大羽为西画系主任,其艺术被林风眠评价为“中国色彩派之代表者”。孙福熙是图案系教授。教务长林文铮、出版课主任李朴园在史论方面颇有造诣。钟敬文是艺专的文艺导师。通观全刊,作者创作的插画、论文、文艺作品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在期刊中得以自由呈现。校长林风眠还在校务极为繁忙的情况下,依然为《亚波罗》撰稿,《原始人类的艺术》《重新估定中国的画的价值》等文章均出自林风眠之手。林风眠在《艺术丛论》自序中曾写道:“我们没有一文钱的稿费,国内写这类纯艺术论文的同志又很少,每月要十二万多字杂志,全要几位同事独立去负担,需稿至急当然是意内的事。《原始人类的艺术》一文便是为《亚波罗》补白而写的。自然,这种材料对于有志研究艺术史的人是很重要的。我很想抽出一部分时间,从已有的各种材料中找出一个足为研究艺术史的人的模楷的线索来,作为国内研究艺术史的人的参考。不料,在开创时代的西湖国立艺术院的院务竟是纷如乱丝,简直找不出什么时间来从事从容考虑,因此,我到底既是答应了编者有这篇东西,又被催得很急,就不得不草率完篇。”④这说明,林风眠缺少充裕的创作时间,只是答应编者约稿后的应时之作。不过,这并没有影响成稿的质量。

从两本杂志的出版情况看,《亚波罗》出版了19期,《亚丹娜》出版了11期,分别跨度8年和维持1年时间便停刊了。杂志的停刊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多重因素。大致说来,两本刊物的出版一波三折,命运坎坷,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杂志“生不逢时”。国内处于时局动荡,政权更迭,杂志印刷受到了影响。二是正如《亚波罗》第10期编后所言“屡为学校经费情形所变更”。三是编辑人员多为兼职,流动性较大,杂志组织结构不够稳定。当然,还有管理经验不足而造成发行渠道不畅等原因。总之,杂志的停办与校方的支持力度减弱有很大关系。无论如何,在那样一个时代,作为校办刊物,偏居一隅而能坚持出版多期,已经实属不易。尽管杂志经营状况不尽如人意,但《亚波罗》《亚丹娜》仍以其独特的气质、厚重的积淀、创新的精神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印證了近代中国艺术的态势和轨迹。它们不仅开辟了崭新的思想学术天地,而且为现代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民国艺术期刊助推中国美术教育的嬗变

在近代中国艺术史上,《亚波罗》《亚丹娜》等艺术刊物刊登了艺术门类涵盖文学、绘画、书法、音乐在内的“新学”内容,传播了西方艺术美学,播下了艺术的种子,强势发出中国美育的新声,赋予美育思想极为重要的地位与角色,显露出浓厚的学术氛围,应该说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

第一,艺术期刊的崛起,掀开了中国美术教育崭新的一页。清末民初,无论是国家的美育政策还是国人的审美意识,都相当薄弱,尚处于一种萌芽启蒙状态,全民的美育观念还远远没有形成。虽然美术教育已经被列入了教育部正规教育制度之中,但整个美术教育仍处在起步阶段,且显现出不彻底性。在此背景下,《亚波罗》《亚丹娜》的出现,犹如吹来一股清风,为中国美育注入了活力。其主要标志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在学校美育方面,体现在以发表理论成果和艺术作品的方式,形成了有价值的历史文本和话语空间。在当时,艺术理论学科尚显孱弱,著述也偏少,而围绕期刊形成的理论队伍,探索了诸多问题,对中国艺术发展有着推动作用。期刊发表的论文涉及多个学术领域,尤其侧重对美术史的探求,所以美术史论文占据的比重最大。并有林文铮、林风眠身体力行地在《亚波罗》刊登了长篇论文,使研究成果的传播形成阵地效应。二是在社会艺术教育方面,学者对学术进行着通俗化推广。艺术家们不遗余力地对世界艺坛进行详尽的观察,引入了西方艺术,调和了中西文化,从而链接起艺术史的完整性。学者们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艺术史推广到大众当中,进而将艺术广播给芸芸众生。除了美术史梳理外,《我们要注意》《徒呼奈何是不行的》等文章专注现实热点,聚焦对艺术现状的探讨。此外,期刊在扩展交流平台、推动当地艺术界发展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如前所述,由于创办人员多为林风眠等为促成东方新兴艺术及倡导美育的重要先行者,因此杂志注重引进西方艺术理念,力倡新的艺术酷好和欣赏兴趣,既明确中国美育的宗旨在于“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又对民众审美意识进行艺术的浸润和启迪,具有极强的时代性。恰如林风眠提出“美术是改造社会的利器”。他呼吁“必须艺术界自己团结起来,才能担负国立艺术教育机关的工作,使他有精彩的成绩!”⑤以今日之目光,尽管民国的美育政策因政权的更迭落实得并不尽如人意,但包括《亚波罗》《亚丹娜》在内的艺术刊物始终中西问道、上下求索,在中国美术教育的变革中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杭州艺专,各类私立美术学校亦纷纷兴起,其教育宗旨也从发展工商实业转为陶冶民族情操,大大改变了早期师范学堂的固有教学模式,这一切与美育思想的普及不无关系。

第二,在传统中求新变,促使中国绘画更具现实关怀和觉醒意识。在中国画内部的变革进行之际,西方艺术尤其是西洋画开始传入中国,并对美术家及大众产生重大影响。过去为达官贵人所享有的高雅美术,逐渐普及到一般民众层面,成为老百姓陶冶性灵、变化气质的一种紧要内容。在林风眠看来,“中国之所谓国画,在过去的若干年代中,最大的毛病,便是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然”⑥。显然,他高擎起现代主义的大旗,促使中国画风从一味模仿古人走向更多现实关怀,更多教化美育功能。林风眠曾画过许多反残酷暴政、以人道为主题的现实题材作品。在这段历史时期,《民间》《斗争》《人类的痛苦》《人道》等突破传统绘画窠臼的作品使“美育救国”的思潮成为现实。

正因为如此,在他主持的这两本刊物上,他极力倡导现代主义艺术理念,在传统中求新变,试图确立一种摆脱文人画传统的适合社会需要的美术观念。为此,他着手于艺术专科教学,撰文呼吁美术教育改革,在他的影响下,美育之说,渐渐流传,中国美术创作风格发生了深刻变化,使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和其创办的杂志一度成为以西方的美术观念为主导的美术渊薮和大本营。

第三,媒介介入下的社团和展览风起云涌,诱发大众对于美术的兴趣。伴随着西方艺术的引入,构建新的中国美术教育知识或学科体系,成为民国社会及艺术界的共识。著名人士的疾呼,画家的觉醒,杂志的宣传,实行了普遍的美术教育。这种摇旗呐喊、推波助澜,实则有助于诱发社会各界对于美术的兴趣和赏鉴的识力,加之媒体的介入,无疑为一套具有现代色彩的美术体制在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就民国时期而言,追求美术的现代性,不单单理解为引进西方艺术,而且预示着对中国传统美术的调整和改造。由于传统媒体像《申报》《晨报》《解放日报》和艺术期刊的共同发力,使民国画坛迅速进入现代变革中。

在这一进程中,其中有两个学术维度是值得关注的:其一,中国画界社团极其活跃。这一时期,西画社与国画社共生,西洋画与中国画并存,以北京、上海、广州、杭州为中心的画社研究会应运而生,大大推动了中国美育教育的进程。比如,广州的研究西洋美术的社团“赤社”,被称为“海派”的上海书画研究会,北京的中国画家研究会,空前活跃,颇有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杭州艺专的“艺术运动社”亦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1928年林风眠担任校长时,和同事一起成立了艺术运动社。艺术运动社以团结艺术界、致力艺术运动,促成中国的文艺复兴为宗旨,表达了鲜明的现代主义立场。社团的具体工作之一则是把发表艺术的言论当做一件要事。他说:“我们把藝术运动的信条,于努力‘力行之外,更须加上‘宣传一项。”⑦其二,各地展览层出不穷。这一时期,各社团研究会通过举办展览等方式研习绘画并向社会普及,以期向大众展示他们的成果,引发社会关注。例如,1929年,筹备多年的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于上海新普育堂开幕;
1929年至1934年,西湖国立艺术院艺术运动社举办第一至第四届美术展览会;
1932年,决澜社第一届画展在中华学艺社举行,并在《艺术旬刊》上,刊发《决澜社宣言》等。这些展览,有效地唤起了国人对于美术的注意,提升了国民的美育素养,对培养民国时期人们的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参与助推东西艺术的传播、交流和融汇有着积极的意义。

回顾这一切,完全可以这样说,在新旧对立的格局中,民国美术期刊直接或者间接催生了各种艺术流派与美术思潮的流变,而标举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旗帜的《亚波罗》《亚丹娜》领一时之风骚,功不可没。随着左翼木刻的崛起和现代主义转向血与火洗礼的抗战时期美术,特别是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及新中国的宣告成立,中国美育进入了一个重构历史的全新天地。

结语

学界认为,美术往往是文化的先声。民国时期艺术刊物林立,美术社团迭出,进步画家学者辈出,各种美术思潮激烈碰撞,突显出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共存的多重文化现象。温故而知新,述往事思来者。民国时期前辈学人发出的“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思想变革之声犹在耳畔,对传统文化加以梳理和赓续学术传统其道修远。如今,人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林风眠为之努力的“中西调和”,已经变为中国美术教育的现实。诚然,《亚波罗》《亚丹娜》只是民国艺术教育的一个窗口。然而,透过这一窗口不难窥见民国时期美术变革的深层波澜,这既是一种历史的呈现,又是一种当代的借鉴,当显示出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理价值。

注释:

*本文系2020年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专项项目“近代艺术与文化自信研究”(720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蔡元培:《精神与人格:蔡元培美学文选》,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145页。

②林风眠:《〈亚波罗〉复刊告读者书》,《亚波罗》1932年第10期,第1页。

③李朴园:《前词》,《亚丹娜》1931年创刊号,第5页。

④林风眠:《林风眠谈艺录》,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第147页。

⑤朱朴主编,林风眠著:《林风眠全集4》,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第29页。

⑥林风眠:《我们所希望的国画前途》,《前途》1933年第1期,第1—2页。

⑦同⑤,第19页。

猜你喜欢美育新时代我国美育研究的进展与使命中国德育(2020年10期)2020-07-06以美育人,育爱美之人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年11期)2019-12-24美育之思: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如何“更上层楼”?湖南教育·A版(2019年6期)2019-06-30挖掘绘本美育功能 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试论文学美育中的审美评价能力——兼论“多元解读”和“多元有界”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陕西:西安中小学开齐上好美育课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8年4期)2018-05-24自治区教育厅与各盟市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7年11期)2017-11-15美育教师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35期)2016-10-17美育:从校园出发,走向美丽人生河南教育·基教版(2015年12期)2016-01-07

相关热词搜索: 新声 民国 美术教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