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父母参与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

发布时间:2022-01-02 11:09:01   浏览量:

潘少萍 张健

摘要:为探讨父母参与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同时考察自尊的中介作用,采用整群随机取样方法,随机抽取4~6年级1042名儿童。结果表明:(1)父母参与对儿童问题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自尊在父母参与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表明,父母的参与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儿童的问题行为,还可以通过自尊间接影响儿童的问题行为。

关键词:父母参与;儿童问题行为;自尊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7-0009-04

一、引言

儿童问题行为(Children" problem behavior)是指儿童在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偏离正常标准的行为[1],一般包括内化和外化的问题行为[2]。内化问题行为包括社会退缩和抑郁/焦虑,外化问题行为包括违纪和攻击[2]。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问题行为是儿童在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3],其检出率一般为10.5%~17.5%[4-6]。

儿童早期的问题行为会对个体的身心发展产生持续的影响,也会预测儿童期消极的同伴、师生关系,学业成绩低下,留级或辍学行为[7],以及青少年时期的反社会行为和成年期的心理行为问题[3]。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在家庭微系统中,父母参与对儿童的行为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考察父母参与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有利于预防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父母参与是指父母通过扮演父母的角色来促进孩子的最佳发展,包括情感投入和父母对孩子兴趣的参与[8]。格罗尼克(Grolnick)和斯洛维克(Slowiaczek)将其分为三个维度: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8]。在此基础上,吴帆、张林虓[8]结合欣德朗(Hindelang)等人的研究,增加了“父母监管”维度。研究发现,父母参与和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密切相关[9]。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减少青少年的违纪、犯罪行为,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否则会导致反社会或非社会的心理行为[10]。一项全国性纵向研究发现,父母参与预示着问题行为的减少和社交技能的提高[11]。基于CEPS的数据,吴帆和张林虓[8]发现,父母监管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水平越高,青少年不良行为水平越低。基于以上论证,我们有理由推测,良好的父母参与可能是减少儿童问题行为的重要保护性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将探讨父母参与和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假设 H1:父母参与儿童问题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自尊是一种积极或消极的自我态度[12]。自尊作为个体自我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个体健康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问题行为理论的社会心理模型[13],问题行为的发生既有外部环境的作用,又要考虑个体内部的因素。父母参与作为青少年发展的外部环境系统,它可以通过个体内部的自我系统(如自尊)间接影响其行为系统。一方面,研究发现,父母参与不仅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4],而且促进了孩子非认知能力的发展,如自我效能感[15]、学校适应力、自主性学习动机、自控力[16]等。当孩子感受到更多来自父母的关注、理解时,更容易形成更高的自尊[5]。另一方面,自尊也与行为适应相关较高。实证研究表明,低自尊与外化问题行为之间存在稳健的正相关关系[17]。低自尊是预测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在青少年危险行为干预的保护因素中,高自尊是最重要的个人资源[18]。自尊对青少年内化问题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19]。吴明正等[19]发现,青少年的外显自尊可以预测其抑郁水平,低自尊的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抑郁。杨会芹和刘晖[20]发现,儿童的生活事件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影响内化情绪问题的发生。这一中介过程也符合“情境-过程-结果模型”的假设,即情境因素(如父母参与)往往通过影响个体的心理过程(如自尊)进而影响其行为适应。基于以上论证,本研究提出假设 H2:自尊在父母参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二、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从某一地区随机抽取两所小学,对4~6年级学生发放1097份问卷,剔除有明显作假倾向的问卷、空白卷55份,获得有效问卷1042份,回收率为94.99%。其中,四年级355人,五年级367人,六年级320人;男生544人,女生498人。被试年龄在9~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0.19岁,标准差1.15。

(二)研究工具

1.父母参与问卷

采用吴帆等[8]对父母参与的分类维度,将父母参与划分为“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和“监管参与”四个维度。其中,“行为参与”涉及三个题项,分别是检查作业、指导功课、吃晚饭的频率。“认知参与”涉及四個题项。分别是父母讨论、参观场所、外出观看的频率。“情感参与”主要考察青少年自身对父母的积极感受,涉及四个题项,分别是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父母信心、首要求助对象。“监管参与”涉及一道题项,分别赋值为0、1、2。

2.青少年自评量表

Achenbach 2001年修订的青少年自我报告(YSR)适用于6~18岁的青少年。本研究采用攻击和违纪、焦虑抑郁和退缩抑郁分量表分别测量青少年的外化、内化问题行为[21],共52个题目,采用从“不符合 (0)”到“非常符合 (2)”的 3 点计分,得分越高,问题行为越多。外化、内化问题行为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5 和0.88。

3.自尊量表

采用罗森博格(Rosenberg)1965年编制的自尊量表来评定个体自我接纳的程度。原量表共十题,4点计分(从“1=完全不符合”到“4=完全符合”),所有项目的平均分越高,自尊水平越高。田录梅[22]指出,量表第八个条目“我希望我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尊重”具有中西文化差异,建议修改或删除。本研究直接删去此题目,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 83。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20.0和Mplus7.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

本研究收集数据的方法是自陈法,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因此在问卷施测时采取了相应的程序控制,如采用匿名保护、部分条目采用反向题、测谎题等,并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对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发现,共有14个因子的特征根值大于1,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 19.86%,小于40%的临界标准,说明共同方法偏差效应不明显。

(二)父母参与和自尊、儿童问题行为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父母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监管参与、情感参与)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r=0.15,p<0.01;r=0.10,p<0.05;r=0.13,p<0.05;r=0.19,p<0.01),与儿童问题行为(内化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呈显负相关(p<0.01)。父母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监管参与、情感参与)与儿童问题行为(内化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见表1)。

(三)父母参与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

根据上述相关分析结果,进一步探讨自尊是否在父母参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以父母参与为自变量,自尊为中介变量,儿童问题行为为因变量,构建如图1所示的结构方程模型(由于儿童的内外化问题行为均存在年级差异,因此对年级加以控制),以极大似然估计考察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情况。结果发现,模型拟合良好(见表2)。

标准化路径系数显示(见图1),父母参与可以直接影响儿童问题行为,且可以通过自尊间接影响儿童问题行为。这表明自尊在父母参与和儿童问题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再根据效应分解(见表3),父母参与对自尊(β=0.34,p<0.001)产生显著影响,并通过自尊(β=-0.39,p<0.001)对儿童问题行为产生间接影响。父母参与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直接效应(β=-0.18,p<0.001)和间接效应(β=-0.13,p<0.0011)均达到显著水平,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42.42%。

四、讨论

本研究发现,父母参与不仅直接影响儿童问题行为,而且通过自尊影响儿童问题行为。即高水平的父母参与可以诱发儿童形成高水平的自尊,进而减少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其原因可能在于儿童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父母较高的参与传递给孩子一种自我重要价值的知觉[8]。首先,儿童感受到良好的行為表现是重要的。其次,他们有着较高的自尊,认为自己是重要的。另外,父母参与不充分的孩子,由于缺少维护自我价值和家庭利益的责任感,更容易受到亚文化的影响,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此外,根据自尊的社会计量理论(Sociomenter Theory),自尊水平与是否满足个人关系需求和归属需求有关。对儿童来说,他们的自尊水平主要来自父母的关怀与接纳。父母参与越多,人际反馈越积极,自尊也越高;而高自尊反过来减少了儿童问题行为的风险[23]。与此同时,父母参与也帮助儿童学会和他人融洽相处,获得他人认同,进而增强自我道德评价,并做出更多利他行为[24]。

问题行为是不良习惯不断强化的过程。如若在早期可以有效地加以遏止,就能够达到预防和减少儿童不良行为的目的[25]。因此,家庭从源头上的预防作用不言而喻。有效的家庭干预,如父母行为训练、家庭技能训练、家庭治疗等[8],将促进父母参与,从而预防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此外,我们要积极提升儿童的自尊水平,这有利于阻断较低的父母参与对儿童问题行为的消极影响。虽然自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可塑性也较强[26-27]。学校、家庭可以把握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培养高自尊的儿童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丁小利,张光珍,梁宗保,等.行为抑制性、母亲养育方式和学步儿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9(2):174-182.

[2]刘亚鹏,邓慧华,张光珍,等.父母养育压力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养育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3):319-326.

[3]李志红.父母养育心理灵活性对父母焦虑抑郁和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9,35(6):511-516.

[4]宗金莎,李雪平.亲子关系对3-7岁儿童问题行为的调查报告[J].教育科学论坛,2013(10):77-79.

[5]莫文辉,周杰,陈小强,等.佛山地区4~16岁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4):421-423.

[6]董会芹.影响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6,37(3):99-109.

[7]高鑫,丁碧蕾,冯姝慧,等.父母心理控制和儿童消极情绪性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共同作用:“素质-压力”还是“差别易感性”[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1):28-37.

[8]吴帆,张林虓.父母参与在青少年行为发展中的作用——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8(12):57-66.

[9]Grolnick W S,Slowiaczek M L.Parents"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schooling: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ualization and motivational model[J].Child Development,1994,65(1):237-252.

[10]刘丽莎,李燕芳,吕莹,等.父亲参与教养状况对学前儿童社会技能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29(1):38-45.

[11]El N N,Bachman H J,Votruba-Drzal E.Parent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s acade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J].Child Development,2010,81(3):988-1005.

[12]張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13]Jessor R.Problem-behavior theory,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and adolescent problem drinking[J].Br J Addict, 1987,82(4):331-342.

[14]罗良,吴艺方,韦唯.高质量父母教育卷入的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3-60.

[15]Burk W J, Laursen B.Mother and adolescent reports of associations between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and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qualities:
separating shared variance from individual variance[J].J Abnorm Child Psychol,2010,38(5):657-667.

[16]薛海平,李静.家庭资本、影子教育与社会再生产[J].教育经济评论,2016,1(4):60-81.

[17]M B D,Kali H T,Richard W R,et al.Low Self-Esteem Is Related to Aggression, Antisocial Behavior,and Delinquency[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5,16(4):328-335.

[18]马惠霞,张建新,郭念锋.青少年危险行为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103-106.

[19]吴明证,孙晓玲,梁宁建.青少年自尊与抑郁的关系:迷思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6):753-755.

[20]杨会芹,刘晖.生活事件自尊及冗思对初中留守儿童内化情绪问题影响路径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6):1107-1110.

[21]王姝君,洪艳青,张卫.同伴侵害现象调查及干预策略[J].当代青年研究,2015(2):112-118.

[22]田录梅.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中文版的美中不足[J].心理学探新,2006,26(2):88-91.

[23]马惠霞,张建新,郭念锋.青少年危险行为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103-106.

[24]郑庆友,卢宁.幼儿父母陪伴自尊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1):71-73.

[25]庄西真.论学校在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中的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71-75.

[26]王秀珍.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7):667-668.

[27]张永欣,热娜古丽·艾赛提,魏华,等.自尊的毕生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28-1135.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自尊自尊的中介作用">寄宿制初中生校园氛围感知与学习动机的关系:
自尊的中介作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年26期)2019-10-03河南省农村肢体残疾人体能缺陷感与自尊的关系科技创新导报(2018年7期)2018-05-07营造初中“自尊”课堂促进师生共同成长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12期)2018-02-13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社会支持、自尊现状及相关性研究中国医药导报(2017年36期)2018-01-29权力动力学视角下的蛰居青少年家庭关系与自尊问题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2017年5期)2017-12-15高职院校新生手机成瘾倾向与自尊、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求知导刊(2017年16期)2017-08-17相亲相爱 相扶相帮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年1期)2017-05-10简评《孟子》所倡导的知识分子人格文学教育(2017年5期)2017-05-08赫尔墨斯和观音菩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8期)2017-03-24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及心理控制源的关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9期)2008-10-29

相关热词搜索: 自尊 父母 参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