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论语》中孝的德性阶梯及其德育启示

发布时间:2022-02-28 10:56:35   浏览量:

黎松

摘  要:《论语》中孝作为一种德性,孝的德性阶梯体现为“养”的基础阶段、“敬”的核心阶段、“礼”的形式阶段和“仕”的完善阶段,整体上实现“由养到敬”,再到“又敬又养”和“更好地敬与养”的完善过程,使人具有高尚的行为品格和道德情操。这可以赋予当前我国德育以新的启示:从“知”的角度,重塑孝德的道德意识;从“情”的角度,培养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从“行”的角度,造就一种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此促进当前我国德育的健康完善发展。

关键词:《论语》;孝;德性;德性阶梯;德育

《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世佳作。“孝”构成其核心要素之一,在文本中多有阐述。然而,鉴于《论语》章节和思想的零散性,孝能否成为一种德性?孝的表现可否呈现为一种德性阶梯?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挖掘《论语》中的孝德思想及其阶梯形态,并以之来完善当前的德育,能更好地发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论语》中孝是一种德性

孝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是不是一种德性?不少学者对此持不同的意见。但从《论语》来看,孝在《论语》中出现了很多次,讨论所占的篇幅也很多。《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 从中可以看出,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的人,基本不会犯上作乱,因此,可以说孝是仁的基础,并成为判断人行为的基本依据。换言之,孝可作为一种德性,一个人拥有孝,就内在地拥有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行。

那么,孝作为一种德性如何来体现呢?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两种表现:其一体现为对父母年岁的担忧,孔子曾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2 (《论语·里仁》)即一方面为父母高寿而喜,另一方面为父母衰老而忧惧,这本身就是孝德的表现。其二则体现在“慎终追远”,《论语》曾记载孔子与宰我的一段对话:“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 (《论语·阳货》)三年之丧即为“慎终”最重要的表现,本质是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

并且在孔子看来,孝作为一种德性不仅可以处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是政治生活的基础。《论语·为政》:“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2 君臣关系实际是以父子关系为基础的,因而维持君臣关系的伦理规范也是建基于维持父子关系的孝的要求之上的。可见,孝不仅具有个人与家庭德性的功能,还具有社会德性的功能。

由此,作为德性的孝,便成为仁的基础和核心,进而也就成为人之为人的基础,不仅可以检验一个人的道德品行,还可以判定一个人的道德境界。它内在地成为君子所应有的或追求的道德品质,能够促进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稳定。

二、《论语》中孝的德性阶梯

在《论语》中,孝作为一种德性,其表达方式或表达程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德性差异,即孝的德性阶梯。《孝经·开宗明义》:“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3 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一个行孝的人,首先就从侍奉父母开始,其次是侍奉君王,最后是修身立世,实现自己的志向,功成名就。因而,整体而言,“养”为孝德的基础,“敬”构成孝德的核心,“礼”为孝德的形式,“仕”为孝德的完善阶段。这样,孝的德性阶梯由内而外体现出来,从简单的养到内心的尊敬,再到孝礼的践行和仕的追求与完善,不同阶段的孝体现出不同的道德品质,总体上构成孝德的完整内容。

1.“养”——孝德的基础

人的生命源于父母,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子女长大后就应对父母有报恩之情。而这报恩之情首先就体现在维持父母生命的存在,因而在父母年龄逐渐增长、获得生活资料的能力逐渐丧失的情形下,子女应满足父母物质生活的需要,赡养并照料父母。《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4 这里虽然强调内心尊敬的核心地位,但从侧面可以看出赡养父母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养的意愿和养的能力,内心的尊敬可能也很难落实,所以子夏言:“事父母,能竭其力。”5此处的“力”首先就表现为物质供给之能力。

《论语·为政》有相似的论述:“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6 这里固然强调儿子对父母的尊敬十分重要,然而,“有酒食,先生馔”,其实也表明了子女对父母物质奉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孝德最基本的体现就是从物质上赡养父母,养也因此构成孝德阶梯的基础。

2.“敬”——孝德的核心

但是,从“子游问孝”可以看出,孔子批判那种只注重从物质上赡养父母的情况,认为如果只是从物质上赡养父母,那与饲養犬马没有什么分别,强调内心的尊敬才是尽孝的关键。同时在“子夏问孝”中,孔子同样批判了那种只从外在形式上孝顺自己父母的情况(“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认为孝不但要在外在的形式上孝顺父母,更要在日常孝顺父母的过程中表现出愉悦的容色,从内心流露出一种真情实感。另如“《小戴记·祭法》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7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孝的本质内核。

除此而外,《论语·里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1 这便将敬明确地提了出来,对父母的孝,在于不与父母争长短,在于恭敬侍奉,劳而不怨。这更强调敬是孝德的核心,从外在行为和内在思想上都真正地孝顺和尊敬父母。

3.“礼”——孝德的形式

“礼”是《论语》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礼相当于一个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论语·季氏》:“不学礼,无以立。”2 即一个人要是不学礼,便无法立足于社会,“礼”成为人能够立足于社会的依据。孝德要通过礼的形式体现出来才是完善的。《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3 “无违”就是尽孝时不要违背礼节,即在生、死、葬和祭等方面都要按照一定的礼节来进行。

具体而言,在父母在世的时候,孝顺父母要懂礼节。《论语·为政》:“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论语·里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些都表明孝顺父母时要按照一定的礼节来进行。在父母去世的时候,《论语·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4 即丧事必须要按照一定的礼节来办,以此体现出对父母的尊敬。在祭奠父母的时候,也要按照一定的礼节来进行。《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5 即在祭祀时一定要严肃恭敬。《论语·乡党》还有:“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6 同样的道理,在家中祭祀祖先时也要按照一定的祭礼来进行。如此,孝德便通过礼的这些形式体现出来。

4.“仕”——孝德的完善

“仕”,即通过继承或学习而成为士族阶层。《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7 《论语·学而》:“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8即当父亲在世时,父亲要培养和观察子女的志向,当父亲去世后,就要考察子女的行为。根据尚荣等的理解,“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亦并不是盲目地听从父母之言,而是基于理性的道德判断与对父母深切的爱慕之情,继承先辈所开拓之志业、弘传先辈所传承之善道”。9 即承接或坚守父亲的合理志业就是孝德的很好体现。

《论语·子张》:“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10 即孟庄子留用他父亲的僚属,保有父亲的政治设施,在孔子看来,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由此体现出来的孝就是一种大孝。在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春秋战国时期,通过继承父志、爵位而成为“仕”的阶层,一方面能够在物质上更好地尽孝,另一方面也能在精神上更好地回报和感恩自己的父母。“仕”由此构成孝德的完善阶段。当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则另当别论,这里仅作为《论语》孝的最后道德阶段,在当今社会不具可参考性。

综上而言,《论语》中孝作为一种德性,其德性阶梯呈现为从养到敬,再到礼的形式和仕的完善阶段,整体上构成孝德的内容体系。个人践行孝德,不仅具有个体完善的价值,还具有社会规范的意义。“‘孝作为一种内在的品质,主体的自主性和意愿性能够使‘孝的行为倾向比较容易地转化为具体行动。”11 《论语》中孝及其德性阶梯可以为当前社会的德育提供一定的启示。

三、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百善孝为先”,孝已经深藏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里,而且关于孝德的教育也从未间断。抛开传统文化中孝德产生的时代条件不论,基于德育的基础性和当前我国德育教育中的问题,《论语》中孝的德性阶梯思想能够给予我国当前德育以新的启示,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1.从“知”的角度,重塑孝德的道德意识

当今社会相比传统社会而言,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德育发生的前提而言,首先体现在父母与子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双方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种平等关系的典型表现为,父母有养育和教育子女的义务,子女有接受养育和教育的权利,教师有教书育人的义务,学生有接受教育的权力。然而,时代发生巨变,父母和教师的尊严、威严逐渐丧失,子女或学生都向着个性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在当今时代,“新媒介使文化生产和拥有者平等化、年轻化,打破了传统社会仅凭亲代传授知识经验这一教育模式,青少年与父母在新媒体前具有平等的信息获取权,部分信息甚至掌握在子代手中,家长的德育话语权、信息支配权过早丧失,父母的言传身教不再具有支配力量。”1 以致在教育中,德育的功能基本处于缺位的状态。

而要改变这种情况,真正发挥德育的功能和价值,就要从“知”或整体的思想上来入手。《论语》中的孝德思想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抛开其消极性的层面(愚孝)等不论,它确实能够为德育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论语·学而》谈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把孝视为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且作为人行为的依据。进一步而言,在孝德阶梯的理解里,孝不仅要懂得物质上的赡养和形式上的表达,还要懂得内心的敬重和完善意义上的尽孝表现(仕)。以此来感化和打磨子女或学生的任性,在内心形成一种尊敬父母、尊敬师长和孝顺父母的道德意识。同时,父母、教师也需要将学生视为平等的主体,这样的“孝”才能够发自内心,一些现实的德育问题可能会得到解决,德育也会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2.从“情”的角度,培养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家长成绩本位主义严重;第二,轻视对孩子德行的培养;第三,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第四,家校沟通困难。”2 由此来看,当前的家庭德育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亲子冲突不断以及亲子关系的冷漠。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几乎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子女的成绩提升来进行,忽视对子女道德情感的培养。另一方面体现于,子女对父母的道德情感淡漠。现代社会中的“空巢老人”现象,“空巢家庭”现象和“孤独”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论语》中的孝德思想首先就强调子女对于父母的爱戴之心和感恩之情。子女来源于父母,在天然的层面上子女就应有一种感恩之情。在此基础上,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加,“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不但要在物质上赡养自己的父母,还要在内心真正地尊敬父母。见于《论语·为政》:“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以此在内心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完善当前的德育内容。如果要子女孝敬和尊重父母,首先父母需要用心用情培养亲子情感,减少家庭教育中的突出问题,重塑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关系。

3.从“行”的角度,造就一种完善的道德人格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人养成一种完善的道德人格,“德育目的最终表现为对人性整体素质的提升,对人性完美的向往,对人自身全面发展的追求”。3 但在当前的德育中,受应试教育和市场经济文化的影响,德育的价值和作用未能得以各部彰显。一方面体现在家庭和学校重点关注子女或学生的学业成绩胜于关注他们的道德品质,“成绩好压倒一切”;另一方面体现在德育本身的內容设计上,没有言传身教的道德教育,说教一套,行动又是一套,进而也就没有实现对子女或学生独立人格、道德人格的培养,导致了当前许多青少年成为责任观念淡薄、与人为善的能力较差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论语》中孝德的阶梯思想注重从行动中造就一种完善的道德人格。首先体现在对孝的理解上,孝不仅是一种内在的感恩和尊敬的道德情感,还包含着更多外在的道德行动。如《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论语·里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在更深刻的意义上,孝的道德实践要通过“礼”和“仕”体现出来。“礼”成为孝德的形式表现,“仕”成为孝德的完善表现。从深处理解,“孝”是一种言传身教的传承,孝是父母道德品质及行为在孩子道德品质上的体现和折射。整体上,《论语》中孝德的阶梯思想强调内外道德行动的结合来造就一种完善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因此,父母要看重对孩子道德、情绪、品格等的培养和教育,要有足够的爱和耐心来实践“善”和“高尚”,只有这样,子女才能承担“孝”的责任,具备奉献社、与人为善的品质,这有助于当前一些德育问题的解决,实现德育道德人格的培养目的。

四、结语

《论语》中孝作为一种德性,孝的德性阶梯包含养的基础阶段、敬的核心阶段、礼的形式阶段和仕的完善阶段,整体上实现由养到敬,再到又敬又养和更好地敬与养的完善过程。让人具有内外统一的高尚道德品格和崇高道德情操。由此给予当前的德育启示在于:从“知”的角度,重塑孝德的道德意识;从“情”的角度,培养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从“行”的角度,造就一种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此来化解当前我国德育中的一些问题,发挥出《论语》中孝德阶梯思想的积极价值,促进我国德育的健康完善发展。

猜你喜欢 德性论语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大学生(2016年1期)2016-01-12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大学生(2016年1期)2016-01-12《论语·学而第一》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年13期)2015-08-18《论语·为政第二》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年13期)2015-08-18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中国德育(2015年11期)2015-06-18半部《论语》治天下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14年5期)2014-07-09点点读《论语》学苑创造·C版(2015年1期)2010-11-18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中国德育(2009年6期)2009-09-21

相关热词搜索: 论语 德性 德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