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钱立功
重读“叔向贺贫”的故事,仍然发人深思。韩宣子“忧贫”,叔向反而向他“贺贫”。叔向列举了两个例子:栾武子一生清贫,可是他能弘扬美德,遵循法制,依靠这点治理好了晋国,避免了灾难;而郤昭子虽有钱有势,但他骄横跋扈,招来杀身之祸。叔向认为,做官就应该甘于清贫,官德为先;为官忧贫,贪欲必起。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廉、崇廉、促廉的好传统。
清正廉洁不仅被视为“国之四维”之一,而且被视为“仕者之德”,无数能臣干吏都把清正廉洁作为自己的从政为官之道。北宋名臣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依然坚守廉素。晚年,他谆谆告诫弟子:“老夫平生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清朝督抚张清恪,面对亲朋好友送来的贺礼一概拒收。他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古代贤臣名吏重清廉、修官德、忧民不忧贫,给后人作出了榜样。
清正廉洁是带入中国共產党人血脉之中的不变本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
历数因贪污腐败而落马的官员,不少是“忧贫”心理作怪。“忧贫”心理是党员干部迈向危险的信号。党员干部要甘于清贫,必须带头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始终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摆正“权”与“钱”的关系,时刻牢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坚决做到秉公用权,清清白白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堂堂正正为官,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清白人和作风上的正派人,以严和实的精神要求自己。
清代学者戴远山曾写过一副对联:“诗堪如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事实亦如此,真正的清官廉吏,大都为官一生清贫。清贫是检验党员干部的试金石,甘于清贫者方能牢记党的教诲,不负人民重托,担当大任;而忧贫贪财、私欲膨胀者,终会因聚敛深陷贪腐泥潭。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中华魂》)
猜你喜欢 代代传清正廉洁牢记 红船东方少年·布老虎画刊(2021年6期)2021-08-10爷爷带我看红船东方少年·布老虎画刊(2021年1期)2021-06-22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美术界(2020年4期)2020-04-24安全知识要牢记好孩子画报(2019年9期)2019-11-05独居老人晚晴(2019年12期)2019-01-09廉政风险防范机制: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平台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年7期)2018-12-08南泥湾新歌代代传当代音乐(2018年1期)2018-05-14保持清正廉洁应做到“四要”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1期)2016-03-14趣味“提醒”杂文选刊(2012年10期)2012-05-08 相关热词搜索: 为官 莫忧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