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山西在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贡献

发布时间:2022-03-18 10:37:23   浏览量:

冯林平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恢宏史诗。在这一进程中,山西地位独特而重要,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山西为党领导革命由土地革命战争向全民族抗日战争转变,进而为夺取全民族抗战胜利、进行全国解放战争和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致力于开展工人运动和迅速扩大党在全国影响的基础上,1923年开始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1924年初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同领导掀起了大革命高潮,开创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军阀革命的新局势。但随后由于国民党背叛革命,大革命于1927年7月失败,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进入武装起义、工农割据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5年10月,党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抵达与山西隔黄河相望的陕北。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发动“华北事变”,叫嚣“华北自治”,企图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12月,党中央在驻地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研究分析中日民族矛盾形势,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作出红军以抗日先锋军的名义渡河东征山西、挺进华北前线抗日的军事行动战略。1936年2月20日,毛泽东、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组成的抗日先锋军开始东征,向山西进军。红军东征行动,遭到山西阎锡山当局和国民党蒋介石调兵遣将的围攻。为了避免内战,保存抗日力量,并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东征红军于5月初西渡黄河返回陕北,并发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红军东征山西和团结一致抗日的主张,促使山西阎锡山当局政治态度发生积极转变。在此形势下,毛泽东和党中央加强了对山西阎锡山当局的统战工作,特别是毛泽东数次致信,促使阎锡山当局走上了“联共抗日”的道路。1936年冬,通过改组阎锡山当局组建的具有抗日救亡性质的官办团体“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 使之实际上成为党领导的抗日救亡群众组织和山西各种抗日救亡团体总的指导机关,在山西建立了特殊形式的抗日统一战线。山西由此成为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全国最早成功践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地区。红军东征山西和山西特殊形式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对党领导人民革命由土地革命战争向全民族抗日战争转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37年7月7日,驻华北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华北地区很快成为抗日的最前线和主战场。党中央和毛泽东即以山西为战略重心布局华北抗战,山西成为党领导八路军和全民族抗战的首要战略区。8月下旬,根据国共合作抗日的谈判协议,驻陕西红军改编为八路军。随即,八路军总部指挥一一五师、一二〇师、一二九师三师主力先后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配合国民党军正面战场,在日军侧翼和后方作战。9月25日,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首战伏击日军,取得了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抗日军民的精神和信心。随后,八路军以山西四面山区为依托,由山区到平原,实施分兵战略展开,逐步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广阔的华北敌后战场,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支撑敌后持久抗战和夺取抗战胜利构筑起坚实的战略基地。八年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长期转战驻扎山西,指挥华北前线抗战;八路军和根据地军民在山西战场,歼灭日军近7万人;有60多万名热血青年参加八路军,数十万民兵支前参战,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根据地建设,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山西是党领导八路军华北抗战的前线指挥中心、抗日根据地的首创之地和主战场,也是八路军开创广阔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前进阵地和重要兵源基地。与此同时,山西各抗日根据地在战略上有力配合,相互策应,粉碎了日军渡黄河西犯的企图,拱卫了陕甘宁根据地、党中央的安全,并在山西建立了沟通党中央和各抗日根据地的秘密交通线,发挥了屏障保卫陕甘宁根据地、党中央安全的重要作用,发挥了党中央联系华北、华中、华南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交通要道的重要作用。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山西抗日军民伤亡276多万余人。山西各抗日根据地军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是全民族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诠释。山西人民和山西这块热土为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抗战胜利时,八路军由红军改编时的4.6万人发展到102万余人,成为党领导革命武装的主力军。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党领导八路军和人民群众在华北建立了包括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三大区域在内的全国最大最巩固的解放区,是联系东北、西北、山东和华中、华南各解放区的枢纽。其中,山西区域范围的解放区是华北解放区的腹心区,在党领导革命力量同以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的反革命力量进行中国革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战的全国解放战争进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战略基地的作用。抗战胜利之初,在争取和平民主斗争阶段,山西解放区是党中央实施“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方针抗击国民党军进犯解放区的重要地区,也是党中央实施“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派出干部和部队挺进东北的重要地区。在山西晋东南上党地区发动的上党战役,是抗战胜利后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自卫反击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它有力地配合了中共代表团和毛泽东在重庆的谈判斗争,策应了党中央实施“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和争取在东北地区发展的主动,而且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战胜国民党军的信心,同时也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序幕。1946年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山西解放区军民在奋起抗击保卫和扩大解放区的同时,积极策应陕甘宁解放区军民作战,发挥了保卫党中央的作用。随着解放区的巩固发展,山西成为策应党中央粉碎国民党集中兵力对党中央驻地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发动重点进攻图谋的战略支撑基地,成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撤离延安转移的主要的落脚地,也成为随之党领导人民军队实施战略进攻的可靠后方基地和出兵基地。1947年2月中旬,在应对国民党集中优势兵力对党中央驻地延安和陜甘宁边区发动重点进攻的斗争中,党中央、中央军委机关全部撤离,除毛泽东和少数人员留在陕北转战外,大部分机关和人员东渡黄河转移到晋绥解放区的山西晋西北临县。到3月底,随着战局形势好转,毛泽东和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将党中央机关一分为三: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组成中央前敌委员会,率党中央主要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主持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工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率部分中央机关干部经山西前往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由叶剑英、杨尚昆、李维汉、邓颖超等组成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率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大部分工作机构和人员在晋西北临县地区统筹后方工作,支持前委转战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1947年7月,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根据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作出“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战略方针和部署,与刘(伯承)邓(小平)大军从山东鲁西地区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和陈(毅)粟(裕)大军从山东鲁西南地区挺进豫皖苏相配合,陈(赓)谢(富治)大军从山西晋南、河南豫北一带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开辟了新解放区。1948年3月下旬,毛泽东率领中央前委东渡黄河,与后委会合,经山西向工委驻地河北西柏坡战略转移。4月1日,毛泽东在晋绥解放区首府兴县蔡家崖晋绥干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首次完整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为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作用。1948年10月至1949年4月,山西解放区军民发起太原战役,策应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加速了整个华北地区的解放,并为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北、大西南创造了条件。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山西解放区数万党政军干部奔赴东北、中南、华东、西北、西南等地或领军作战或接收新解放区,30多万翻身农民参军作战,几十万民兵民工随军支援人民军队内外线作战,并有大量物资运往前方,发挥了全国解放战争的重要兵源基地、后勤保障基地、干部输出基地的重要作用。山西人民和山西这块热土为全国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作出重大贡献。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山西为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探索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起步建设,进而为国家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农民个体经济,是在解放战争期间,从1946年5月开始,党领导解放区军民通过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私有,进而在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土地制度改革,而形成的土地归农民私有、农民家庭经营的农业经济形式。到1952年底,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基本完成。其間,山西老解放区长治地区总结土地改革实行农业生产互助组的经验,特别是总结平顺县农民自发创办的土地合作社的经验,经上级批准,1951年春开始在武乡、平顺、壶关、屯留、襄垣、黎城等县试办了10个以土地入股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土地分红为辅,并建立公积金制度,当年即获得很大成功。这一实践,是变革土地归农民私有的农民个体经济为公有的合作社集体经济的重大尝试,在全党引起了一场肯定与否定的较大规模争论。1951年8月,毛泽东对长治地区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做法给予肯定,并决策部署将其推向全国。9月,党中央召开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通过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互助合作决议(草案)》。12月15日,党中央将毛泽东写的通知和《决议(草案)》印发,指示全党要把农业互助合作化当作一件大事来做。《决议(草案)》后经修改,于1953年2月正式发出。由此开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土地私有为基础的农民个体经济,改造成为土地公有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的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在全国兴起。山西是这一运动兴起的起源地,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推进作出重要贡献。

我国长期以来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明确将建设新中国的战略目标确定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按照这个战略目标,在1949年5月山西全境解放特别是9月各解放区统一建政后,到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时期,山西就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1950—1952年3年,全省工业建设投资达到1.61亿元,已超过1892年山西近代工业发端到1949年半个多世纪积累的工业固定资产总额1.6亿元。1952年,全省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到达21.4%,较1949年提高9.4个百分点。山西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不仅为全省和全国国民经济恢复作出重要贡献,而且也为党和国家制定实施以实现国家工业化为重点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一五”计划(1953—1957年)提供了重要依据。“一五”时期,国家将苏联和东欧国家帮助设计和由国家投资建设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的 16项规划布局在山西建设,包括晋西机器厂(太原)、山西机床厂(太原)、太原大众机械厂、太原化工厂、江阳化工厂(太原)、兴安化学材料厂(太原)、太原氮肥厂、太原第一热电厂、太原第二热电站、新华化工厂(太原)、汾西机器厂(太原)、山西柴油机厂(大同)、大同机车厂、平阳机械厂(侯马)等。此外,由国家投资在山西续建新建限额以上项目有30多个,包括太原重型机器厂、太原纺织厂、山西磷肥厂、榆次经纬纺织机械厂等,同时国家投资对太原钢铁厂、山西机床厂、大同煤矿、西山煤矿、阳泉煤矿等厂矿进行了改造和扩建。“一五”期间,山西工业建设投资达14.49亿元,占全省基本投资的67.8%;一批大型国营企业的兴建、改扩建,奠定了山西引以为傲的工业基础,也确立起山西在国家工业化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到1957年,全省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1.67%,较1952年提高20.27个百分点。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52年相差全国21.6个百分点,缩小到相差9.63个百分点。

在实施“一五”计划的基础上,从1958年开始,党中央和国家在实践中开始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山西是这一实践探索的重要地区。在“二五”(1958—1962年)和“三年调整”(1963—1965年)时期,国家投资继续在山西新建续建工业项目,其中大同、阳泉、西山、潞安、汾西、轩岗、晋城、霍州八大煤炭生产矿区已初具规模。山西由此而成为全国以煤炭、机械、冶金、化工、军工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和国防工业基地。1965年,全省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达到59.5%。这一比重与全国仅相差3.2个百分点。1964年,党中央和毛泽东从国家安全需要出发,作出以备战为中心的“三线”(全国地域按战略地位划分为前线、中间和后方,分别简称为“一线、二线、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把“三线”建设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主要任务。山西是“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从1965年开始,在“三五” 计划(1966—1970年)、“四五” 计划(1971—1975年)及“五五”计划前三年(1976—1978年)长达10多年“三线”建设期间,在国家投资建设和项目布局的带动下,山西国防科技工业快速发展, 能源、冶金、化工、机械、电子、轻纺等基础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业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夯实和凸显。到1978年,全省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到达76.3%,分别较1952年和1965年提高54.9和16.8个百分点。山西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高出全国2个百分点。在党中央和国家的支持下,经新中国成立后近30年建设,山西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为国家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作出重大贡献。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山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能源供给保障、探索煤炭工业发展方式转变,进而先行先试开展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作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的展开,各项建设对煤炭的需求十分旺盛。党中央和国家根据山西探明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和煤炭工业处于全国前列的实际,将山西布局为全国重要能源工业基地进行大规模建设。1979 年2月,邓小平在访美期间,邀请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到中国合作开发位于山西晋西北的平朔煤田。此后,在邓小平关怀下,1983年3月中美合资平朔露天煤矿奠基开工兴建。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特大型中外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与此同时,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部署,山西建设全国能源工业基地的规划布局和实践不断展开。1982年,国务院批复国务院技术研究中心关于山西煤炭开发问题专题论证,成立负责协调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事宜的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在党中央和国家的支持下,经“六五”计划(1980—1985年)和“七五”计划(1986—1990年)十年大规模建设,山西煤炭工业快速发展,在全国确立了煤炭生产输出大省的地位;电力工业也快速成长,成为京津唐地区电力能源需求的重要供应基地。在“八五”计划(1991—1995年)和“九五”计划(1996—2000年)期间,山西煤炭、焦炭、电力能源工业在产业升级的结构调整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发展。进入新世纪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区域经济布局进行战略调整,2006年开始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建设“三基地、一枢纽”(国家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这一战略中,国家对山西的主要定位仍是重要能源工业基地。

改革开放后,山西作为国家实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能源工业基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能源供给保障作出巨大贡献。据统计,1979—2012年30多年间,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产地和供应地,累计产煤120多亿吨, 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4以上,累计外调煤炭80多亿吨,约占总产量的70%;是全国最大的焦炭产地和供应地,焦炭产量占全国产量长期保持在1/4以上,一度时期还达到30%以上,外调焦炭产量长期保持在60%左右;是全国外输电力大省,外输电量长期居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后,山西大规模能源工业基地建设,使得煤炭工业一度“小脏乱差”粗放式发展,形成资源严重浪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为此,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支持下,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山西开始大规模取缔和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小煤矿、淘汰落后煤炭产能,探索推动煤炭工业由粗放向集约发展的方式转变。到新世纪初,全省煤矿(井)数量由此前近万座(处)减少到4800多座(处)。2004年开始实施试点煤炭资源整合、有偿使用的改革,2005年开始大规模推进。在继续关闭非法开采小煤矿(井)的基础上,大力整合合法小煤矿(井),全面开展煤炭资源有偿使用改革,强力推动现代化大矿(井)建设,探索组建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山西的改革实践,得到国家支持。2006年,国务院部署在全国煤炭主产省(区)开展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试点工作,批准山西从2007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2008年下半年开始,山西进一步大规模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山西大规模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的做法,得到国家的充分肯定,2010年起在全国推进实施。到2012年末,全省煤矿(井)由 2500多座(处)减少到 1000余座(处),每座矿(井)产能达到90万吨以上,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办矿主体由2200 多个减少到 130 多个,形成了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企业多元办矿格局。2012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 9.1亿吨,较2007年增长44.4%,较2002年增长1.46倍;资源回收率提高到80%以上,较2007年提高16个百分点,较2002年提高55个百分点。通过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特别是2004年以来持续探索推动煤炭能源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到2012年山西煤矿工业由多年前的“多小散乱”局面转变迈进“大矿”时代,走上集约化发展道路。

山西的探索实践为全国煤炭工业发展集约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也为党中央和国务院支持山西先行先试开展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提供了重要依据。2009年5月,习近平同志视察山西,对山西进行的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的实践探索给予充分肯定,并指示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改委对此进行专题调研。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根据调研提出设立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建议。2010年,山西向国家发改委上报《关于将山西设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请示》,12月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复,赋予山西先行先试的改革试验权。山西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从2011年开始,按照先行先试的政策,山西主动作为,在规划论证、实践试点等方面先行先试展开探索。2012年8月,国务院批复山西在试点基础上制定的《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开展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是党中央赋予山西的重大历史任务。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山西为党中央开启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区蹚新路,并探索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头改进作风,于12月4日作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2014年,党中央对山西发生的严重腐败问题进行严肃查处,并对省委常委班子作出重大调整,对山西工作提出重要指示要求。调整后的山西省委坚定扛起管党治党的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全面构建良好政治生态。2016年11月,党中央作出在山西、北京、浙江3个省(市)率先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的部署,要求从体制机制、制度建设上先行先试、探索实践,为全国推开这一改革积累经验。山西的改革试点,按照党中央绘制的“蓝图”精心施工,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探索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机构体系。在试点的基础上,到2017年3月底,山西率先在全国完成省市县三级监察委员会机构组建工作。通过改革,实现了对行使公权力人员监察的全覆盖,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2017年6月下旬,習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对山西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希望:“你们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上下了很大功夫,制度优势正在转化为治理效能,要运用好这一改革成果”;对山西省委常委班子改组调整以来从严治党的实践也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希望,指出“山西政治生态已经由‘乱转‘治”, 要求“努力实现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6月30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全面从严治党”专题宣介会,山西省委以“山西省委的实践——风清气正、奋发有为”为主题,向访华的外国政党政要以及驻华高级外交官、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代表等,宣介了山西省委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实践和成效。在总结山西等省(市)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后,党中央于2017年11月即作出决定和部署,在全国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到2018年3月下旬,国家和全国省市县四级监察委员会全部组建产生,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由试点迈入全面深化新阶段。山西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探索作出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后,山西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践探索全面展开。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山西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践给予极大关心和支持。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实现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形成产业多元支撑的结构格局,是山西经济发展需要深入思考和突破的重大课题。党中央赋予山西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任务。山西要用好这一机遇。” 9月1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是党的十八大后国务院首次专门就一个省的经济转型发展给予全面指导和支持,对山西“建设成为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为其他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经验”“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强化了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试验区的地位,凸显了山西在新时代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对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示范意义。2019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将山西确立为全国首个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份,进一步增强了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使命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关怀和领航指引下,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以兴建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开发区改革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资国企改革等重大改革举措为牵引,大胆探索,奋力推进。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综改示范区时强调:“建设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山西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实现山西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山西要有紧迫感,更要有长远战略谋划,正确的就要坚持下去,久久为功,不要反复、不要折腾,争取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到2020年末,包括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在内,全省各类开发区数量由2015年的25个(规划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54‰)增至88个,其中69个工业类开发区规划面积占全省面积1.85%,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由2015年的22.3%增加到35%;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累计退出煤炭过剩产能1.57亿吨,煤炭先进产能占比由2016年的36%提高到2020年的68%;全省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达到1.038亿千瓦,较2015年增长49.05%,其中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由2015年11.2%提高到2020年的31.6%;国资国企改革持续深化,省属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管资产”向“管资本”加速转变,战略性重组促进省属国有企业产业从“一煤独大” 格局向“八柱擎天”(大地、航空、交控、文旅、云时代、燃气、国投、现代化工八大国有企业产业)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转变;信创、半导体、大数据、光电、生物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通用航空、光伏、碳基新材料、煤机智能制造、现代生物医药和大健康、节能环保等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与此同时,在产业升级进程中,山西在全国能源工业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夯实。2020年,全省煤炭产量突破10亿吨,达到10.6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7%;焦炭产量突破1亿吨,达到1.04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2%;发电量3395.4亿千瓦小时,外输电量突破千亿千瓦时大关,达1053.6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31%。2013—2020年,山西累计产煤70多亿吨,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4以上,累计外调约占总产量的62%以上;焦炭年产量占全国的1/4左右,外调焦炭产量保持在67%左右。山西探索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步伐坚定,铿锵前行,开创出转型发展蹚新路的良好局面。

长期以来,山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进入新时代以来,受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刻变化的影响,山西经济增长在2013年至2015年一度出现“断崖式”下滑局面,直到2017年才步入合理区间。2020年,因国内外错综复杂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山西经济增长又出现较大波动。山西就是在这样的经济发展基础和大环境中,在致力于经济转型发展蹚新路的全局中,探索推进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的。党中央高度关注和关心山西的改革发展和民生改善。2017年6月和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亲临山西视察工作,对山西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给予具体指示指导。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山西推进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不断展开。到2020年末,山西与全国同步取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全省 58个贫困县全部如期脱贫摘帽、799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现行标准下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生态扶贫、易地搬迁、产业就业扶贫、社会保障政策兜底等举措和经验,为全国脱贫攻坚提供了山西智慧。脱贫攻坚战的实践,加快补齐了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总体推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到2020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新的高度,城乡面貌、人居环境展现新面貌,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民生社会事业发展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202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65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达到50564万元,分别是2013年1.3倍和1.4倍;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793元和13878元,分别是2013年的1.5倍、1.7倍。202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0年的1.94倍、2.22倍和2.63倍,地区生产总值基本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山西与全国同步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国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重要力量。

山西人民和山西这块热土,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作出的重大贡献,是党百年奋斗历史和伟大成就在一个省域的精彩缩影,也是党在山西百年光辉历史的灿烂篇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党领导山西人民必将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

(责编 孟红)

猜你喜欢 党中央山西 时局图廉政瞭望·下半月(2021年3期)2021-05-17山西运城:冬日盐湖色彩斑斓科学导报(2020年80期)2020-12-21Right to Roam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20年6期)2020-12-21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科学导报(2020年34期)2020-06-09送给奶奶的信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2019年4期)2019-09-02“四个意识”要落在实处党建(2019年4期)2019-04-15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7年2期)2017-05-11关于党的领导人民论坛(2016年38期)2016-12-23新月历母子健康(2016年7期)2016-07-20党中央直接接收的党员有哪些人青年文摘·上半月(1991年9期)1991-01-01

相关热词搜索: 山西 征程 重要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