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交流任教的双重困境及其突破

发布时间:2022-03-22 12:11:19   浏览量:

刘诗波 李维

摘要

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既可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也可以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然而当前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却存在双重困境:一方面,从教师主体来看,受经济补偿难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对农村交流任教存在认知局限、对农村任教职业发展的潜在隐忧等因素的影响,城镇骨干教师不愿到农村学校;另一面,从客观现实来看,受城镇学校对待教师交流上态度消极以及缺乏适应农村教学环境的专业能力的影响,城镇骨干教师不能进入農村任教。在深层次探析以上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提供更为合理的优惠待遇、创建经验分享平台、打破学校人的管理方式等措施,力求突破城镇骨干教师难以任教农村的困境。

关键词

城镇学校  骨干教师  农村学校

近年来,通过各级政府的不断努力,县域内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已基本实现了硬件资源均衡配置的目标,但教师这一软资源,特别是优质教师资源尚未实现均衡配置,这一现象在城乡间表现尤为明显,成为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距必须破解的症结。教师交流被作为实现县域内教育质量高位均衡的重要举措,在缩小城乡学校教育质量差距、平抑学龄人口不合理流动等方面历来受到重视,而城镇学校的骨干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参与到教师交流中对推动城乡教育质量高位均衡发展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2014年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意见》明确要求“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各地方政府也因地制宜制订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如《浙江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明确要求“重点推动城镇学校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但就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地区在推动城镇学校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的政策实践中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是从城镇骨干教师主体角度出发,他们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二是从客观现实出发,即便城镇骨干教师真的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他们也未必能够进入乡村学校交流任教。深层次探析城镇骨干教师任教农村所面临的双重困境产生原因,对有效破解城镇骨干教师交流难题、发挥城镇优质教师资源的辐射作用、切实促进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有着重要实践意义。

一、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交流任教的外部隐忧

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家庭因素和交流轮岗工作地点离家远是影响教师参与交流轮岗意愿的重要因素[1]。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容易被忽视却又真实存在的因素,影响着他们到农村任教的意愿。

1.经济补偿难以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津贴补助和住房福利能显著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校际交流意愿[2],为此,各地在吸引城镇骨干教师参与农村交流任教时,纷纷出台政策对那些参与交流轮岗的城镇骨干教师给予交通补贴、生活补助以及住房福利等方面的经济性激励措施,但是经济性激励措施在实践中作用的发挥往往受到政策的影响。结合笔者的实地调研考察,可以将当前政府施行的经济性补偿政策标准对划分为三类:第一,城镇教师因到农村交流任教而获得的经济补贴明显高于其需要承担的经济成本,这时激励措施会对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交流任教产生强烈的拉力;第二,城镇教师因交流轮岗而获得的经济补贴略高于或等于其因交流而需承担的经济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城镇骨干教师因无法获得具有吸引力的经济收益更愿意而继续留任城镇学校;第三,教师因到农村交流任教而获得的经济补贴低于其需要为此付出的经济成本,此时城镇骨干教师便会对到农村任教表现出一种消极态度和低意愿。在实践中,缺乏与交流轮岗相配套的薪金补贴、交通补贴、住房补贴、生活补贴等优惠政策,交流轮岗几乎是在不计成本回报的状态下推进的,这对身处县城优越经济条件的教师而言,自然产生规避和顾虑的心态[3]。有调查发现,经济较发达的城区学校教师交流到乡镇甚至偏远地方,现行的经济补贴难以完全弥补教师因此产生生活、交通费用,他们对激励措施感到很不满意,不愿参加交流轮岗[4]。在这种状况下,在那些经济补偿较低的地区,经济性激励措施难以对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2.对农村交流任教存在认知局限

伴随着“城”和“乡”二元社会的分离与对立,在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城市性偏向的价值观念,这种向城性的价值观念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成为人们建构涉农领域社会话语的基础和农村治理政策话语的视角,赋予农村社会特殊的符号意义,无形中形成一种对农村的认知局限,城市变身成为“先进”的代名词,农村则被简单的贴上了“落后”的标签,城乡偏见日益加剧。城镇骨干教师长期在城镇任教难免会受到这种向城性价值观念的影响,加之部分城镇教师缺少农村生活经历,农村文化认知力不足,难以形成对农村社会的有效嵌入,故而对到农村交流任教易产生一定的认识偏差。一方面,向城性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城镇骨干教师对岗位价值的判断,城镇骨干教师往往会认为农村教师岗位的价值低于城市教师岗位,到农村学校任教很难展现出自身的价值,因而不愿离开目前的学校;另一方面,向城性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上催生了一些关于农村教育的负面话语,如农村教师能力不高、农村学生素质较差且难以管教等,加之在人们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只有表现差、犯错误的人才会被“流放”到落后、偏僻的地方的错误观念,使得到农村任教的城镇教师可能会被猜疑为是因为表现差或者犯错误而遭到城镇学校惩罚,进而将会被贴上“不合格教师”的标签,这间接影响着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的意愿[5]。最后,向城性的价值观念使得城镇骨干教师对农村学校工作生活条件产生不合理的负面想象,认为到农村交流任教,工作生活条件比起在城镇将变得极为困难,住宿和伙食会差的很多,这种依据自身想象而做出的判断阻碍了他们选择到农村任教。

3.对农村任教职业发展的潜在隐忧

职业发展始终是教师关心的核心议题,城镇学校无论是在办学条件,职称评聘数量,还是评奖评优等发展资源获取方面都要优于农村学校。尤其是,城镇教师的职业认知更倾向于职业发展,而乡村教师则更倾向于生存,在乡村场域中教师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低,文化资本优势丧失,社会交往弱势[6]。故而,当面对教师交流的选择时,城镇骨干教师往往会产生一些隐忧。一是对在农村学校资源获取的隐忧。当城镇骨干教师选择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之际意味着自身将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离开当地教育的“核心圈”,远离领导的关注视线,对自己在农村学校是否依旧能够获得在城镇学校同等的发展资源上产生隐忧。二是对在交流的农村学校能否真正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的隐忧。城镇骨干在原有学校属于教学带头人,但是当流入农村学校后,首要面临的就是如何融入新的教学团队的问题,而此时的城镇骨干教师以“外来人”的身份进入,有可能面临着团队配合度不高、排斥“外来人”等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流入的农村学校形成教学号召力,真正发挥城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取得不俗的交流成绩,是城镇骨干教师是否选择交流时不容回避的问题。三是对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隐忧。乡村教师数量短缺,流失严重,以及乡村寄宿学生日益增多,这些都导致乡村教师工作负担越来越重,除了上课、备课、批改作业、教研、课外辅导、业务学习等,还要承担学生食宿、安全、心理以及与家长沟通等多项工作,使他们不堪重负,身心俱疲[7]。这要求城镇交流来的教师在上好课程的同时,还要在教学工作之外倾注更多精力,极易使得城镇教师对能否做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产生隐忧。

二、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的自我局限

近年来,由于各级政府通过政策设计对到农村交流任教的城镇教师在福利待遇和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倾斜,一些城镇骨干教师开始主动交流轮岗到农村学校任教。然而,他们却因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陷入一个想去却难以进入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尴尬境地。

1.城镇学校对教师交流工作态度消极

城镇骨干教师作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拥有骨干教师的多少决定着一个学校在与同类学校竞争时能否占据优势地位。城镇学校如果派骨干教师到农村交流任教,就会因为骨干教师的离开而使其教学竞争力被削弱,也会造成因校内教师人数的减少,从而增加其他在职教师的工作量,甚至还会引发骨干教师原任教班级的学生及家长对后续班级教学质量的担忧。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部分城镇学校在派遣骨干教师到农村交流任教上呈现出表面积极,实则消极的态度,甚至采取变向抵制的方式。城乡教师流动政策被异化为城镇学校对教师的一种变相管理工具,甚至被视为消除“无效教师”的一个契机[8]。而且,就城市学校和优质学校而言,政策没有任何激励措施,在上级要求强制执行的情况下,基于保障本校利益,他们或以师资紧张、无法派出教师为由推诿,或选派非骨干、非优秀教师参加交流来应付了事[9]。通过这一系列的变相操作,城镇学校既完成了教育部门安排的教师交流任务,又未影响到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且维持了学校内部的稳定。在这个过程中即便有骨干教师愿意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也会因为城镇学校的这种变相抵制,而难以进入农村学校交流任教。

2.缺乏适应农村教学环境的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在长时间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教育教学方法、授课方式等的经验与技能。在影响教师专业能力的众多因素中,日常教学环境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换句话来说,基于不同的教学环境所形成的教师专业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对城镇骨干教师来说,基于班级规模稳定、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硬件条件较优等日常教学环境形成的教育教学技能是一种城镇取向的专业能力,这种城镇取向的教师专业能力通常能在日常教学环境相似的城镇学校间彼此迁移,但在面对农村学校班级规模小、学生数量少、学生基础知识较弱[10]的教学环境时便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城镇骨干教师面对全新的、陌生的教学环境时,一时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来调整原有的教学方式,摸索适合农村教学环境特点的工作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挑战,有可能出现骨干教师教学生涯中的“滑铁卢”。笔者在对城镇骨干教师的访谈中也可以感受到,有的城镇骨干教师在谈及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时,会有顾虑和担忧,他们认为自己从成为教师起便在城镇学校工作,习惯了城镇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节奏等,而对农村学校的教学工作状态和规律并不了解,担心到那里也教不好。为此城镇骨干教师更倾向于选择在城镇学校之间交流任教,而不愿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

三、促进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交流任教的支持策略

在对为什么城镇骨干教师不想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和为什么城镇骨干教师想去却难以进入农村学校两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后,笔者认为解决此问题,需要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

1.构建多类型差异化教师交流奖补薪酬体系

为吸引更多的城镇教师尤其是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交流任教,相关部门应该为到农村任教的城镇教师采取分类型的差异化的奖补薪酬激励体系。第一,补偿薪酬是针对全体交流教师,以津贴和补贴为主,主要用于弥补城镇教师因到农村任教而需要付出的费用,如交通费、住宿费等,具体金额应根据各地实际而定,确保补偿金额与参与交流带来的损失相当。第二,激励薪酬分为鼓励和评价两部分,主要以奖金的形式。激励薪酬的鼓励部分用以表彰那些主动申请到农村学校交流的教师,它的额度应当能对教师产生足够吸引,并采取与补偿薪酬同步发放的方式。激励薪酬的评价部分主要是用来肯定城镇教师对受援农村学校所做出的贡献,其将根据交流教师在农村学校的工作量、教学效果、对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带动情况等做出综合考量,并根据其对应的奖励梯次对城镇交流教师进行分级奖励。

2.搭建教师交流互动平台引导社会舆论

充分全面地展现农村学校教师日常教学和生活的真实情况,有助于城镇教师更加直接准确地了解农村学校工作生活的实际,扭转以往形成的对农村学校的偏见,从心理上和专业上为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奠定基础,从而提高其任教农村的意愿。教育行政部门应搭建一个城乡教师交流的平台,使城镇教师能通过平台了解农村教学和生活的日常情况。交流互动平台可以包括四部分。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召开城乡教师座谈会,邀请农村教师、有过农村任教经验的城镇教师、待交流到农村的教师参加,通过座谈会的形式促进多方交流,让农村教师和有过农村任教的城镇教师分享其好的经验,让城镇中青年教师提出问题,相关部门和人员为其解答心中疑惑。二是可以在县(区)报纸设置特定版面,以展现农村教育取得的优秀成果和先进事迹,并鼓励有农村交流轮岗经验的城鎮教师将自己在农村学校的经验和收获撰文发表,以为社会更多的了解农村教育提供渠道。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以广泛利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建立城镇教师交流公众平台,既可以帮助到农村任教的城镇教师及时反映自身遇到的困难,也可促进城镇教师与正在农村任教或待交流的教师分享经验感受。四是政府部门要树立教师交流的典型榜样,通过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其先进事迹,发挥典型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让教师“学有榜样,追有标杆”,从效仿榜样的具体行为到引起其意识活动,从而主动选择到农村任教[11]。

3.打破学校人的管理方式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不应当只属于某一学校或区域,其应该具有明显的社会公共属性,尤其是骨干教师,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推进教育质量均衡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专业引领作用。探索打破“学校人”的管理方式,即提升教师管理权,尤其是骨干教师管理权的管理层级,使管理权不具体隶属于某一学校,为教师交流的开展打破管理体制障碍和束缚。从全国范围的实践情况来看,当前主要有两种管理方式值得借鉴。第一,县级教育部门统筹管理教师。教师资源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形成骨干教师共享机制,教育部门可以针对各地教师资源配置的实际情况,有效调配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第二,学区化管理方式。在条件允许的地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区间同质、区内异质的原则将县内学校科学地划分成多个学区,在学区内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链状的“大学校”,以县域优质学校为龙头,在这一链状“大学校”内发挥县域优势学校的带头作用和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区域内教师轮岗,更容易被城镇骨干教师接受和认同[12]。第三,促进与提升教师职业归属感。归属感是人的基本需要,是稳定教师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城乡教师交流、县管校聘以及学区化等政策的实践探索,打破了学校人的管理方式,会相应降低教师感知到的学校归属感,从而增加教师的不稳定感。鉴于此,相关部门要积极促进教师从学校归属感转变为教师职业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刘佳旺,沈伟.轮岗教师的交流现状及其能动行为研究——基于上海五区的实地调研[J].教师教育研究,2017,29(01):47-55.

[2] 黄斌,张琼文,云如先.货币性激励能提升中小学教师校际交流意愿吗?——基于7省市278所学校的调查数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06):94-108.

[3] 司晓宏,杨令平.西部县域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5,36(08):74-80.

[4] 李毅,宋乃庆,江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国家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05):78-83+102.

[5] 李维,许佳宾,陈杰.为什么优秀师范高校毕业生难以进入乡村学校[J].现代教育管理,2020(06):56-61.

[6] 李廷洲,陆莎,尚伟伟,等.社会网络建构下的乡村教师政策执行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0(07):50-55.

[7] 庞丽娟,金志峰,杨小敏.新时期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7(05):109-113.

[8] 李先军.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的失真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9(02):82-86.

[9] 邢俊利,葛新斌.我国西部边远地区教师轮岗政策的执行困境与破解——基于西藏教师轮岗政策执行的调查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8,30(06):31-36.

[10] 吳再柱.农村学生基础弱致减负难[N].中国教育报,2012-07-03(001).

[11] 江楠.教师交流轮岗要关注内生动力的形成[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05-106.

[12] 李茂森.教师交流制度实施难题破解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5(6):97-100.

[作者:刘诗波(1981-),男,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赣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李维(1988-),男,云南勐腊人,厦门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贵州师范大学,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

猜你喜欢任教轮岗骨干教师别让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变了味教育家(2021年13期)2021-06-08乡村教师轮岗交流缘何如此难?甘肃教育(2019年1期)2019-03-18骨干教师成长需要“陪”与“养”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年12期)2019-01-08骨干教师在学校科研中的作用天津教育·下(2018年10期)2018-10-21补考读书文摘·经典(2017年8期)2017-08-09构建五种机制培养骨干教师课堂内外·教师版(2017年5期)2017-06-06教育部、人社部:为从教30年乡村学校教师颁发荣誉证书今日教育(2016年6期)2016-07-18折腾人的“骨干教师”江西教育A(2015年10期)2015-11-04湖北新招录约4000名大学毕业生赴农村任教江西教育A(2015年10期)2015-11-04江西将在每年教师节为长期从教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广西教育·D版(2015年8期)2015-08-08

相关热词搜索: 任教 城镇 骨干教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