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回眸百年”中国刺绣艺术红色主题展述评

发布时间:2022-04-05 12:20:09   浏览量: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回眸百年”中国刺绣艺术红色主题展于2021年6月25日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幕。该展览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艺术委员会和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承办。通过层层遴选,最终展出了来自19个省市的100余位刺绣艺术家的作品,涵盖29个绣种,共计110件(套),是国内举办的规模最大的红色主题刺绣展览。

本次展览的参展者既有亚太地区刺绣大师,又有各省级、市级的刺绣传承人。他们从各地域、各民族的刺绣工艺传统出发,对建党百年的红色主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作品之间形成有机、联动的对话,使刺绣在材料工艺上不断返本开新,在创作手法上突破常规,集中呈现了近年来我国刺绣艺术发展的成就。

自古代,刺繡即是表达情谊的媒介。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刺绣有着实用和装饰的功能。在工业化进程中,刺绣逐渐脱离实用功能,转化为一门独立的观赏性艺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重大庆典活动中,刺绣是人民群众抒发心声、表达祝福的载体: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河南开封的“汴绣七人小组”绣制了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至今仍然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一位年过八旬的刺绣手艺人,绣了2008只蝴蝶,庆祝中国历史上举办的第一场夏季奥运会;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众多刺绣传承人、艺术家用手中的针线来回报党恩——通过精心构思和行针步线,用刺绣来展现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一百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

真丝的材质之美

赵丰、曲志仁在《中国丝绸艺术》中说道:“桑蚕丝绸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天然丽质,一直是美的符号,装饰人类的生活。”天然的桑蚕丝,也叫真丝,经过缫丝、染色等工序后,呈现出天然的光泽和丰富的色阶。此次展览中的作品广泛采用真丝作为绣线。刺绣大师通过多样的针法、绣法,赋予真丝神奇的魔力,使纤细的丝线既可以写实、又可以写意。

展览中“红色场景”和“红色人物”板块汇集了一批以遵义会议、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香港回归等伟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肖像为题材的作品。纤毫丝缕,可以将英雄人物演绎得惟妙惟肖,形神兼备:如苏志力、苏本、彭艳平、唐先玲绣制的《开国大典》和《十大元帅》、毛珊的湘绣《一代伟人》、沈德龙的苏绣《中共创始人系列》等。在宏大的场景铺陈上,真丝也有着出色的表现,如徐向荣的湘绣《中华强国梦》将军舰、战斗机和海水的质感表现得很到位。尤其是浪花——作者利用真丝的反光特性,根据浪花的翻滚角度来排列丝线,其光泽感赋予海水磅礴汹涌的气势,拍打到军舰上的浪花动态十足,让人感到军舰在大海中稳健前行。

真丝的反光特性使刺绣华美、绚丽,使刺绣极具观赏价值。对光的追求,对材料天然之美的追求,使人不禁尝试各种工艺,来使这种特征最大程度地发挥。湘绣《长征路上》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作品绣稿由林乐成和黄梅君设计,罗剑英、粟佳俊、熊婷绣制,长350cm,宽60cm, 用刺绣对国际著名纤维艺术家、“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林乐成的作品进行了重新演绎。轻盈的真丝,让万水千山呈现出气韵生动的诗意。作品在绣线和绣地的处理上皆有创新:绣地被茶叶染成了沉稳含蓄的淡棕色;绣制山峰暗部的丝线采取特殊工艺使之呈现“哑光”效果;绣制亮面的丝线则保留了原有的光泽,真丝 “逐光异色”的材质美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使长征路上的山峰好像阳光照耀一般闪闪发光,气势恢弘。

针法的固本开新

我国的刺绣历史悠久,无论是宫廷绣、闺阁绣还是民间绣,针法可以说是刺绣的灵魂,多变的针法集中体现了我国妇女的智慧和巧思。出于表现不同图像和质感的目的,灵活地利用丝线的粗细、颜色、韧性,对丝线进行不同方式的组合与排列,发挥丝线的反光特性,形成刺绣“逐光异色”的神奇面貌。常用的针法有:平针、绕针、散套针、滚针、打籽针等。只有对针法领悟,能够体会刺绣这门艺术的精髓。

以纳纱举例,纳纱是一种传统针法,又称“戳纱”“穿纱”,以素纱为绣底,用彩色绒线,利用纱地按格数眼、以长短不一的垂直线条,将图案有规律地刺绣而成。主要用短串、长串和打点等针法,用线较粗,一般与纱眼大小相等,但绣工却很精细。以当今数码时代的眼光来看,纳纱是带有像素般视觉效果的绣种。纳纱的针脚排布有特定的规律,绣制前必须精确数纱和计算图形的面积。在山川风景的表现上,纳纱针脚的疏密、方向,可以很明确地区分远景、中景、近景。姜幸民、邢新彦的《韶山》即采用了纳纱。韶山是毛主席的故居,许多人依然将钟灵毓秀的韶山当作革命圣地,心向往之,至今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在观赏这幅作品时,纳纱的针法起到了向导的作用:由疏到密、由简到繁的微妙针法,带领观众在丰富的配色所渲染的青山秀水中,寻觅毛主席的故居。葛话晴的《百子闹春》,用丰富的针法勾勒出了童子、元宝、房屋等,在不大的幅面上展示出多变的图案和丰富的质感。同样是“百子图”题材,在蜀绣当中,有着不同的演绎。孟德芝创作的蜀绣《百子贺百年》,用一套(12件)作品,绣了100个童子。“百子图”题材本不稀奇,难得的是作者充分发挥了针法的潜能,使每个童子身上的服装花纹独具特色,无一重复。细观之,既有传统的针法,又有对传统针法进行变形后的新针法,即所谓“固本开新”。

刺绣从民间实用技术到观赏性艺术的转变过程中,其针法也始终在变。这些不断变化的针法,既丰富了刺绣的独特内涵,又增强了刺绣的艺术表现力。刘霞的湘绣《军民鱼水情》绣出了平江县革命老区的食物:玉米、箩筐、白菜等元素,表现了革命时期的艰苦生活。作品中的玉米颇具写实意味,其针法属于“老针新用”,将传统的“挽针”稍做变化,变成“玉米针”。一个“玉米针”,即一个玉米粒,很好地呈现了干瘪的玉米粒的立体感,散发出充满淳朴自然的气息。另一个突出的例子是林霞的台绣《源》,作者在台绣传统的抽、拉工艺的基础上,用缠针、锁针等针法,在绣地上进行“雕刻”,其绣线疏密错落的排布,让作品看起来通透玲珑。色彩上是单一的白色,这反而让观众更加聚焦于台绣独特的针法。作品的双面都可以观看,素雅凌空的效果独具特色。

创作理念的提升

如何进行刺绣艺术创作?如何将刺绣作为“媒介”来表现历史事件?本次展览给出了很好的答案。以党的百年历程为题材进行创作,像一个“命题作文”,在主题统一的情况下,艺术家和刺绣传承人展现了多元的创作手法和丰富的思想理念,让观众沉浸在刺绣之美的同时,重温党在百年间的奋斗历程。

每个绣种都有各自的特色,如何用各自的长处来诠释这一主题、 体现刺绣艺术之原创价值是重点。以吕存的正则绣《听党话、跟党走》为例,盛开的鲜花下,两个八路军小玩偶憨态可掬,他们胸前挂的红色丝带上分别写着“听党话”和“跟党走”,在细微处巧妙点题。贴布绣《驶向繁荣》由杜悦悦设计、宋婻婻等绣制,共有三件,分别呈现了1952年我国第一列火车通车、2007年和谐号动车开通、2021年布满全国的高铁网络。

在此次展览中,虽然大多数作者为非遗传承人,然而他们并没有固守传统刺绣的程式,而是勇于突破,以刺绣来描绘时事热点和重要事件,如姚惠芬的苏绣《致敬抗疫医护工作者》表达了对抗击新冠疫情的医护人员的敬意。苗炜的汴绣《清莲》,梁雪芳、盛梦菲、夏晓琴的苏绣《水鉴清明》,利用谐音的方式,赞美了共产党执政的清正廉明。吴英继的苗绣《脱贫攻坚幸福来》在传统的苗族花朵图案上做了精心设计,将党徽放置到花朵的中心,烘托出人民拥护共产党的团结气氛。

值得一提的是,展出的作品中湘绣的创造力生机勃勃,在湘绣设计者和绣制者中,有大批的80后、90后——这和近年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学院的刺绣人才教育密不可分。湘绣《缅怀·铭记》由杨文设计、廖族君、杨晴、石婷、李利华绣制。作品采用湘绣乱针、鬅毛针、交叉针等针法,表现了生动的和平鸽与相片的怀旧质感。作品以“缅怀·铭记”为题,以纪念那些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雄。湘绣《致敬最伟大的转折点·遵义》由张清设计,廖族君、杨晴、胡丽萍绣制。作品再现了当时遵义会议的场景,交错的绣线勾勒出马灯、蜡烛和简陋的桌椅,墙上隐隐约约现出马克思和列宁的照片。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共产党人依然坚守着理想和信念。黄梅君设计、陈阿平等绣制的《红色圣地系列》一套12件作品,用平绣、乱针等针法勾勒出了重要的红色圣地,如红船、西柏坡、井冈山等。令人惊喜的是,这套作品摒弃了写实场景的常用手法,抓住了每个圣地独有的特征,既有装饰性又轻松活泼。湘绣《寸土不让》由吴俊、胡毓轩、张兴华、刘若根设计,李丹、石婷、曹虹、刘霞绣制,表现了戍边战士崇高的责任感和爱国情;作品通过控制国徽、战士、背景三者在色彩的明度、纯度的对比,突出了如黄金般闪耀的国徽。

新颖的展示陈列

展览作品陈列在地下一层的公共空间。空间保留了水泥墙面,其中的管道全部漆成红色以契合展览的主题。作品的展示架也漆成了红色,由铁框和铁网组成,区分了整个空间,相比于木板做背板,显得整个空间通透宽敞。刺绣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媒介,其展示方式也应有独特性。展览中,除了极个别的作品表面镶嵌了玻璃或透明亚克力板外,大部分作品都可以直接看到作品的原貌,方便观察刺绣的丝理,感受手工刺绣的魅力。有的作品并未从绣绷上拆下来,而是带着绣绷、放在木凳上一起展出。这区别于绘画作品镶框装裱的方式,可以让观众看到作品的背面,还原了刺绣的过程和场景。

结语

刺绣的艺术表现力丰富,用纤毫来定格百年历程的瞬间,用色彩来提炼红色文化的精华。此次展览中,我们看到了近年来刺绣的发展和刺绣艺术创作的进步,这与国家对传统工艺的重视密不可分。“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对于传统刺绣工艺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在展览中我们看到了众多刺绣传承人固本开新,在材料、针法、绣法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造。同时,对于刺绣艺术之原创价值的追求与构建,依然任重道远。

作者简介:张鎏鑫,女,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论文多次发表于国内外重要期刊。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美術学院,曾被选作交换生赴韩国首尔梨花女子大学学习,获伦敦艺术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责任编辑 徐参文)

猜你喜欢湘绣真丝针法打造湘绣品牌 擦亮湖南名片中国品牌(2021年4期)2021-08-02蚕青春(2020年12期)2020-12-23工笔花鸟图案在湘绣作品中的运用大观(2019年9期)2019-11-23湘绣专业教育对行业企业经济推动作用思考求知导刊(2017年30期)2018-01-17我爱家乡的湘绣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2017年34期)2017-09-11真丝小衫三月三(2017年6期)2017-07-01真丝小衫三月三(2017年6期)2017-07-01巧熨真丝衣服伴侣(2017年6期)2017-06-07创新模式灵活示范教学月刊·小学综合(2016年6期)2016-05-14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5期)2016-05-14

相关热词搜索: 述评 刺绣 中国
上一条: 密室炖桃子
下一条:傻子岛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