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容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四重逻辑

发布时间:2022-04-08 11:02:44   浏览量:

陈艳 郭明飞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落实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应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包容性课堂教学模式。在理论逻辑上,厘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容性课堂的内涵要素;在现实逻辑上,从不同角度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容性课堂构建的困境;从价值逻辑上,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容性课堂建设的价值指引;在实践逻辑上,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容性课堂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包容性课堂;教学模式;四重逻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1)04-0085-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统一要求,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要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 1 ]。当前国内外关于包容性课堂问题研究还十分有限,主要内容有:以Moodle为支持平台,基于翻转课堂形式构建包容性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选择、定制、点播的机会,解决其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2 ];通过适度模糊教学目标、设置弹性教学难度、放手教学互动、开放教学过程等方式建构和而不同的思想政治课包容性课堂[ 3 ]等。既有研究涉及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等内容,但是在理论上没有厘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容性课堂的内涵要素;在现实逻辑上,没有从不同角度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容性课堂构建的困境;从价值逻辑上,没有阐明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容性课堂建设的价值指引;在实践逻辑上,没有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容性课堂的实施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探讨了基于让所有学生都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容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四重逻辑。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容性课堂的理论逻辑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在教师组织下,由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和交往的活动过程[ 4 ],此过程应该是民主、动态、充满活力的。从个体受教育过程的实质来看,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消极过程,而是对自己了解到的信息主动进行选择接受的过程,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决定了教育是一门复杂的艺术。

包容性课堂的英文表述为inclusive classroom,在本研究范畴下,包容性课堂有别于全纳教育。全纳教育是1994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提出的概念,会议发表的《萨拉曼卡宣言》提出,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学校必须接纳服务区内的所有儿童入学,并为这些儿童都能受到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提供条件。全纳教育的出发点是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其重心在于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享受到与普通公民相同的教育资源。而包容性课堂是指在现存的班级中,课堂教学不应成为教师一个人或者教师和部分学生的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特点,采取多种形式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料,让他们在课堂内外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包容性课堂的重心是使已经在接受教育的学生都能从教学中受益,不因学生的教育背景、学习能力等不同而游离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之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容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都能从课程中受益。因此,包容性课堂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其一,教学准备的系统性。包容性课堂的构建基础是做好“备学生”“备教材”的系统准备工作。包容性课堂应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除了一般地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包容性课堂更应关注不同层面、不同特点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把握学生的认知与情意发展,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从学生关注点出发呈现教学内容,唤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是达成教学目的的基础工作。同时,在教学准备中教师应在教学平台上及时上传本课程的课程简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及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的学习资料,让学生提前了解所学课程,做好学习准备。

其二,教学组织过程的科学性。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营造有纪律、有自由的宽松的学习气氛,同时应根据需要灵活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利用思维导图、绘画、表演、辩论、讨论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加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其三,教学拓展的全面性。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课后教学拓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没有机会发言或者不愿意在公共场所表达观点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即时通信软件、课程平台等现代技术,让学生在网络上提出问题、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容性课堂应在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拓展等方面下功夫,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领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深度,从中汲取思想的力量;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高度,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体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厚度,从中汲取道德的力量;感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温度,从中汲取实践的力量。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容性课堂建设的现实逻辑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包容性远没有达到预期,不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了教师和部分学生的课堂。考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容性课堂构建的困境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分析。

其一,从学生角度看。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容性课堂建设的阻力来源于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推进,文化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条件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依然深刻而复杂,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仍将长期存在,有时会相当复杂、尖锐。大学生思想开放、崇尚自由,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意识形态认识模糊,尚未形成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容易受国内外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腐蚀。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容性课堂建设的阻力源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认识高度不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他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1 ]但是不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提升到政治的高度,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容性课堂建设的阻力还源于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驱力不足。不少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学习无关,导致缺乏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机,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边缘化;有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未能与时俱进,理论知识过多,不贴近实际生活,无法解决自身思想上的困惑、无法回答时代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有些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系统性把握不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深奥,难以理解。在学习时间分配上,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上;在学习态度上,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甚至对思政教育本身存在偏见。这些误解和偏见使得学生对思想教育课程持无所谓的态度,忽视对思想政治这门課程的学习[ 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立德树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利益需求,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驱力,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助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二,从教师角度看。首先,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教师首先要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要提升思想理论水平,围绕教学需要开展学术研究,用深刻的学理来攻克教学难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根本上讲是要以理服人的。把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道理讲清楚讲透彻,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说服力的根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能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其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不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教师关注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忽视了学生真正关心和关注的问题;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理论知识对现实问题的解释、指导作用;在教学方式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没有完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少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改革创新,不少先进的教学方式仍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不能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立德树人教育的效果。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高校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综合素养。

首先,教师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要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教学,使自身具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从政治高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增强对现实问题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从政治高度来观察国际国内社会问题,用政治逻辑来及时、理性、准确地分析问题,以政治清醒来回应学生疑惑的难点问题。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才能使学生在科学思想理论指导下明辨是非曲直,在严谨的学术探讨中明确使命担当,自觉主动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其次,教师要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一是坚持历史思维方式,要把新时代的中国置于5  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180多年中国人民斗争史、100年中国共产党奋斗史、70多年新中国发展史、40多年改革开放史和未来30年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进行思考,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6 ],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二是坚持比较思维,在古今中外的比较中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在比较中坚持守正创新,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三是坚持辩证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正确分析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最后,教師要具备利用“大思政课”的自觉意识。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教师要利用时事热点,直面社会问题,分析解决学生思想困惑,以时代为题材讲好使命责任;充分挖掘历史中丰富的红色资源,利用好“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引导青年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只有在教学内容上纵横历史与现实、贯通理论与实践、关联国内与国际,结合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才能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实践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容性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逻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容性课堂教学模式应以此为价值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多次强调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三培养”的目标,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最终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7 ]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具备坚定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课程和不可替代的课程。

立德树人是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升华“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的境界。我国高校要始终铭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精髓,“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8 ]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性质,自觉服务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9 ]。立德树人思想把教育根本任务、教育培养目标、教育的政治性紧密结合起来,阐明了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个体只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在贡献社会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立德树人回应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契合了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我国遴选人才的标准将“德”放在首位[ 10 ]。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选拔人才的评价标准的改变将促使高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和方式,从根本上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从而有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容性课堂教学模式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价值逻辑,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指示。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容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逻辑

针对部分学生不想学、不会学的具体表现和原因,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容性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应从涵盖课前、课中、课后全方面下功夫。

(一)课前系统筹划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两个大局”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多样性持续推进,人们思想多元多变,大学生更是具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要通过线上线下抽样调查、随机访谈、课间交流等方式了解他们的共性和个性、学习习惯、理论基础和专业背景,主动接近他们,充分尊重他们的情感、人格和个性。如果教师对新时期的大学生缺乏真正的了解,必定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从而影响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实际效果。教师在正式课堂教学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关心的热点,通过网络平台课前调查、课间提问、课余交流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以及他们对热点问题的评价,并引导学生全面、深刻了解自己关注的内容,解释其现象,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思想的力量、真理的光芒,提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运用该思想解决新问题。了解学生个性特点、行为特点及思想特点的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的放矢,促使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得到学生的认同。新时代大学生的利益诉求、人生观、价值观充满了多样性,如果按照单一的价值标准去要求学生,不尊重他们的利益诉求就无法获得他们心理上的认可。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信任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才会如鱼得水、事半功倍。因此,只有注重研究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理论基础、思想动态、思想困惑,才能聯系学生实际整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符合其能力水平的学习资料,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设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及怎么做,为实施课堂教学准备第一手资料。

(二)课中科学组织

结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式,采取教师引导结合学生小组讨论、专题探究、案例分析、课堂辩论等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学生困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问题。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国家对人才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与学生实际思想政治素质之间的差距。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立德树人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利益需求,服务学生,以此为基础,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助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大学生更直接地关注个体需要、个体利益是否得到满足。在个人理想上更偏重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对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缺乏相应的考虑,认为国家的现状与自身的发展没有多大的关系,没有认清国家对人才素质要求关系到个体能否成才。教师对“为什么教”有了清晰的认识,学生离此规定有较大的差距,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思想政治理论包容性课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现实的正当需求,但是也要引导学生从长远的角度讲清个体需要与国家需要的关系。就人的本质而言,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意味着人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满足的方式和程度都是只能在社会中进行并由社会决定。大学生只有真正认识到个体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才有可能自觉地将自身发展同国家要求结合起来。

其次,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问题。教师处理教学内容时,应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学生真正关心内容的结合点,要充分利用浩瀚的历史资源、真实的实践素材、鲜活的时代题材,备出既符合大纲要求又关注学生需要的教学内容,解决学生思想上的真正困惑。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不关注学生的思想需求和利益需求,没能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思想困惑,没有用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也没有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去解决学习、生活等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困惑,导致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总是高高在上,理论远离实际,学生最终将理论视为无用之物,从而将其拒之千里,这与党和国家提出的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听懂、学会、终身受益的目标背道而驰。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某项行为的产生往往从人的需要开始,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内在条件,是动机形成的基础。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由低到高的七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其可大致分为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部分。当人们感到生理或心理上存在某种缺失或不足时,需要个体活动的动机就可能出现。只有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后才会化为相应的动机。因为只有达到一定强度的需要才能被人们清晰地意识到,并形成愿望。人们具有一定的愿望,并且在诱因的作用下才能形成动机。学生的需要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困难后,既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也要关心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引导他们学会自觉地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和后顾之忧。只有当理论落在实处,能解决实际困难,实现现实利益,才能让学生爱其师、信其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才容易入耳入脑[ 11 ]。很多大学生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用,但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各种理论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理论中找到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的切合点,摒除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无用的观点。例如,学生关注的恋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问题等,都可以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找到答案。很多同学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认为课程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无关,无法提供现实的支持和帮助,而事实是有些理论看似深远,但跟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的学习、生活、恋爱、择业和理想等问题的解决都可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加以分析解释,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要善于用真理的光芒照亮学生的实际。如果脱离实际,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就难以让学生领悟到科学理论和思想的魅力。

最后,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问题。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方法不能完全吸引学生。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认同和接受,与其呈现方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思想前卫,思维活跃,对电子产品等现代办公软件了解甚多,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了解和运用这些新技术、新手段,并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师仪表要端庄、语音饱满有激情,语调、语速适中,让学生听得舒服并将学生的注意吸引到教师所呈现的教学内容上;教师要适当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选择的资料内容要适合辅助课堂教学内容、具有感染力,能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制作PPT,尽量做到简洁,字数适当,字体、字号适当,重点内容在黑板上板书,既可避免PPT放映过后学生忘记所讲内容,还有利于学生把握该教学内容的逻辑体系。同时,教师应综合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遴选学生关注的内容,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发表观点,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选择与教学内容和热点密切相关的案例,将进行案例分析、辩论等方式与PPT讲解和视频播放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讨论等教学活动的动力。

(三)课后全面拓展

教师要注重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网络化时代的新型媒体,提前搭建方便师生交流的平台,在平台上上传时事热点资料、教学资料,组织学生积极学习讨论,提升學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就教学目的是否达成、教学内容是否掌握、教学方式是否合适等问题展开进一步深入的讨论,并就讨论结果进行总结,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定期对本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为确保搜集到的信息真实可靠,教师可利用问卷调查、投票等方式匿名进行,多使用开放性问题,增进师生相互了解;充分挖掘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思政课教学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过程之中,促进教学工作良性循环。

总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容性课堂教学模式能增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使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学有所获,理解和领会与时俱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践行者和受益者,达成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最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尹立坤.基于“翻转课堂”构建职校生包容性学习环境的探索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2):37-38.

[3]殷久华.营造包容性的政治课堂[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5):34-35.

[4]张若鸣.论绿色课堂教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5]蔡庶.立德树人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析[J].才智,2018(8):142.

[6]光明青年论坛.讲好“大思政课”的道、学、术[N].光明日报,2021-05-28(11).

[7]丁凡平,朝鲁.“立德树人”视野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5):97-98,100.

[8]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9]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10]谢安国.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8):9-14.

[11]朱萌.论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物质利益原则[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65-68.

[责任编辑:王妍]

猜你喜欢教学模式核心素养下以读促写的教学模式研究案例教育周报·教研版(2021年19期)2021-07-20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高中英语美文阅读USE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0期)2019-05-28“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MOOC教学模式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年5期)2018-06-22MOOC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年4期)2018-05-26“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11期)2017-09-23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教师·下(2017年7期)2017-09-19

相关热词搜索: 包容性 政治理论 教学模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