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整体性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论析

发布时间:2022-04-09 12:14:22   浏览量:

张健彪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5.02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5-0108-0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和重大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以扎实的教学效果筑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面对新时代打好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攻坚战的新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尤其是存在着课程目标层次不清、教学内容层级不明、教学方法选用不精、教学评价实施不力的问题,迫切要求以整体性的视野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从整体性上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有助于建构和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由知识体系向师生信仰体系和行动体系的转换,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育人成效。

一、明晰课程目标的整体性要求

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征,这首先体现为课程目标对于课程教学提出的总体性要求。无论是大学全学段的整体课程目标,还是本硕博各学段的具体课程目标,都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整体性的目标要求。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课程目标意识不够强,本硕博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层次不清。如果不能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和展开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就会偏离方向甚至脱离主题,产生泛娱乐化、形式化和庸俗化等问题。如果不能根据不同学段的特点整体规划和科学设置课程目标,必然出现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甚至学段倒置问题。以整体性的视野推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是明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课程目标要求。

1.整体规划大学全学段的课程目标

教学任务是通过课程实施的,课程目标在整体上规定了教学活动致力于实现的目的和达到的效果。中办、国办2019年下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整体规划了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指出了不同学段学生培养的具体课程目标。与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分别重在启蒙道德情感、打牢思想基础、提升政治素养不同,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强调“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如果说,中小学阶段的课程目标重在为学生成人成才奠基的话,大学阶段则是学生成人成才开花结果的阶段,是要在使命担当上体现出行动力的阶段,是把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真正转化为“报国行”的阶段。反映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上,这样的课程目标显然为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实现教学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还要突出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实践性,实现信仰体系向行动体系的转化,使学生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增强“四个自信”的基础上,具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行动自觉。

2.科学设置本硕博各学段的课程目标

高校在本科、硕士和博士长时段开设思政课,需要根据大学阶段的课程目标和不同学段的特点,按照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原则,整体规划本硕博不同学段的课程和教学目标,在注重统一性的同时突出差异性、层次性,避免出现知识点简单重复甚至学段倒置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其一,本科阶段的思政课,重点是引导和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通过对四门思政课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看待社会和生活,积极参与各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二,硕士阶段的思政课,重点是促进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定型,通过更深入的思政课学习,使学生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定崇高理想信念,自觉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其三,博士阶段的思政课,重点是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熟,通过更为专深的思政课学习,使学生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准。从思想深处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积极主动引领、践行和培育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成果,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个人、国家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如此,能实现本硕博思政课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步步高、节节升”,保证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不同学段的适宜层级和合理梯度,有效促进本硕博思政课课程教学的一体化。

二、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设置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完整的思政课教学中得以呈现,学生在系统化的思政课教学中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意见》指出,要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两个系统”不仅指明了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更强调了思政课教学内容设置的整体性要求。

1.本硕博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层级性

实现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除了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层次化,还需要实现教学内容的一体化。《意见》指出,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指明了科学设置本硕博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总体思路。“各学段教学内容在设置上,要贯彻整体构建、有序衔接、依次递进的思路。在统筹规划的思政课程整体框架中,定位不同学段教学的内容。”其一,本科阶段的思政课教学应突出理论性,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学术探究能力。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即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立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无产阶级的理论学说,致力于实现人民大众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历史观等基本观点,积极树立从实际出发、矛盾运动、集体主义、唯物史观等思想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具体思想和工作方法。其二,硕士阶段应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学科基本理论。通过研读经典著作,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具备进行本学科学术研究的思想底蕴和理论功底,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科基本理论,掌握学科话语体系、学术体系的基本概念、命题、范畴、术语,学会使用研究工具和分析方法,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本学科问题的意识,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和学术思维,初步具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其三,博士阶段应凸显学术性,重点学习学科理论前沿问题,关注学科发展的新进展和创新点,利用专题形式探讨当代社会思潮、思想理论热点,研讨重大现实理论难题,在问题意识上强化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与时俱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创新性理论成果的能力,具备独立开展本学科学术研究和取得创造性研究成果的能力。

2.本科四门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协同性

本科教育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本科四门思政课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本科四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内在联系、相互协同的有机整体,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充分发挥本科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功效,需要实现4门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通过“四课联动”实现协同育人的整体教学效果。

按照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本科设置的四门必修思政课分别对应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这四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在四个学科之间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研究重点,与其他二级学科相融度、结合度比较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研究的理论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的具体化,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主体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前史,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把各二级学科的内容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科为课程提供思想理论资源,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实质上决定着四门思政课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四门思政课作为“理论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性”,都是从不同层面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原理的切人角度是‘理论原理,‘概论的切入角度是‘理论发展,‘纲要的切入角度是‘理论历史,‘基礎的切入角度是‘理论运用。”从根本上说,四门思政课的全部教学内容在总体上具有“理论统一性”。在四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纲要”课展现了近代以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人民不懈探求民族复兴之路的历程,“原理”课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重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相对于概论课,其余三门课程是更基础性的课程。在教学安排上,按照2018年教育部下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学生应先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纲要”课,再学习“原理”课、“概论”课。

在四门思政课的关联性上,“‘基础课重在培育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纲要课通过让学生弄清‘四个选择,从而为‘概论课讲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奠定实践基础;‘原理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整体把握,进而为‘概论课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奠定理论基础”。总体上讲,学生在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纲要”课和“原理”课基础之上再学习“概论”课,就具备了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价值观、认识论和史实基础,更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在思想深处增进对四门思政课全部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认识,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认知,使知识体系、理论体系通过教学体系向思想体系和信仰体系有效转化。

3.各门思政课教学内容内在的体系性

各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本身也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体系性学习各门课程是思政课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这要求深刻把握各门课程贯穿的逻辑主线,把握各门课程章节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过程要注重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尤其是要解决好专题式教学各专题内容之间的连贯性问题以及教师之间授课内容的衔接性问题,从而更好地彰显各门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整体性特征。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主要讲授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要求从“道德与法律相统一”的高度讲清楚两部分内容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克服“就道德讲道德”和“就法律讲法律”的现象,使学生的道德和法治这两大素质修养在思想深处得以贯通,懂得“做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做人”。“纲要”课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的社会变革进程为主线,揭示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这要求坚持和运用大历史观,将近现代史放在中华民族文明史和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结合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讲清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必然性逻辑。“原理”课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贯穿课程全部教学内容的主线。这要求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出发讲授各部分基本原理,尤其是要讲清楚三个组成部分的紧密关联性和内在统一性,使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概论”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既体现为几大理论成果纵向的一脉相承性,也体现了几大理论成果各自的内在整体性。这要求讲清楚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讲清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逻辑,讲清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统一于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精髓。

三、做到教学方法的整体性运用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面对信息社会学习方式发生的深刻变革,大学生越来越具备主动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技术和能力,但对知识和信息进行意义化加工和价值性整合的能力不足,尤其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和行动能力有待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际,这要求将教学方法改革作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着力点,着重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的问题,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创新和整体性运用。

1.树立“基于学而教”的教学方法理念

教学理念统摄着教学方法,甚至从根本上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用。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新媒体的普及,人们的学习观念和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有什么样的学习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学习方式的变化必然引发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由以往相对“注重教”向更加“注重学”转变,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基于学生的学情选定教学方法。教是为了学,“教法”必须依据“学法”,能引起学的教才是有效教学。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面对新时代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高要求,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需要由以往“重教轻学”的授受式教学转变为师生合作的互动式教学。“坚持‘以生为本、‘教与‘学互动的现代理念,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法的改善、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必然会选择研究式、实践式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概论”课中讲好中国故事涉及“听看读写说”五个方面,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保证学习效率。如此,通过践行“基于教而学”的教学方法理念,灵活设计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和善于学习,切实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切实实现“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

2.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很强的灵动性,没有适用于任何教学情境的理想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本无“定法”,这要求思政课教师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一方面,要延用好传统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小学、初中和研究生阶段应以体验性、探究性学习为主,而高中和本专科阶段应以常识性、理论性接受学习为主。故此,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来说,讲授仍然是在大多数教学情境下可以信赖的基本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新、难、重要的教学任务应当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和思考能够完成的教学任务就应当以小组协作学习或自学自讲方式完成”。再如,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应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启发性教学作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来都是与灌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列宁阐明的灌输理论,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在新时代进行思想传播、价值引领和塑造共同理想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不旗帜鲜明地坚持灌输理论,就会放弃甚至丢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传统优势,同时也会影响‘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实现。”“灌输”作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新时代仍然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

另一方面,要掌握和运用好“新办法”。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专题教学、“翻转”课堂、“微课”、案例教学、案例式专题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实践教学、多媒体学习、移动学习、检索式学习等成为高校思政课重要的教学方法,对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已经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基本方式。通过创设数字化学习条件和情境化教学环境,大量教学资源以多种方式进入课堂,使建立在师生充分知识分享、信息交流与思想碰撞基础之上的互动式教学成为现实,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掌握和运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式教学方法,成为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关系。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二者都不能影响甚至取代课堂教学“主渠道”与“主阵地”的地位和作用。要处理好体系化学习与碎片化学习的关系,处理好线上与线下学习的关系。学习一定要是体系化的,无论是课上课下还是线上线下,至少有一种学习形式保证学习的系统性,用知识的层次性、网络化保证学习的系统性。

四、进行教学评价的整体性考量

教学评价是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是评估课程实施、教师业绩和学生成绩的主要依据。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对课程评价、对教师“教”的评价、对学生“学”的评价,在现实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教学评价简单化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单一性、单向性评价多,综合性、互动性评价少;即时性评价多,过程性、跟踪性评价少;奖惩性、选拔性评价多,发展性评价少。如此,从高校思政课的特点出发,树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理念,整体性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实现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对于提升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尤为关键。

1.树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理念

树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理念,就是要使教学评价更好服务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一方面,增强教学评价的开放性,改变教学评价主体单一的现象,构建包括管理主体、教育主体、学生主体、社会主体在内的协同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的关系平等和话语权均等,赋予一线教师评价课程的话语权,建立管理价值和教育价值综合的评价制度,构建包括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改变评价机制单向化现象,变教育管理者主导的“包干性”行政评价体系为学术评价体系,变“管理主体→教育主体→学习主体”的单向评价机制为管理者、教育主体、学习主体、社会主体之间的互动评价机制。另一方面,强化教学评价的全程性、延时性,实现现实评价与潜在评价的统一。高校思政课是一个包括不同教學阶段和环节的现实教学过程,因而相应的教学评价需要对师生现实的教学活动做出现实性评价。与此同时,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性不仅表现在课堂上和教学过程中,还表现在课下、校园外和毕业后的社会实践中,在很大程度上以潜在的形式存在着。进行潜在评价,“不仅是要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潜力,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后劲,更重要的是要科学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潜在效果与价值”,尽可能地反映思政课的全方位教学效果。

2.实现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

整体性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实现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离不开对高校思政课特殊性的深刻把握。其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知识性和价值统一的特征,决定了教学评价應将知识性评价和价值性评价相结合。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首要特点是知识性,因而其教学实践的首要之处便在于传授知识,解决“知”的问题,实现“转知为识”,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知识需要。这就要求在教学评价中,将教师“教知识”和学生“学知识”作为基本内容,注重对知识体系和重要知识点的考察。教学评价不能忽视教学的知识性而单纯强调价值性和实践性,“在学生没有被说服的前提下,试图通过煽情和活动达到‘行,这种做法对儿童或许可行,但对一个理性发达,已经具备反思能力,而且对事物已经有成见的大学生而言,很难实现。”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还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需要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任务,在“知”的基础上解决“情”“意”的问题,实现“转识成智”。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不仅要评价师生的知识授受情况,还要评价课程教学,促进学生情感培育以及思想和道德发展,促进学生形成和坚持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满足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学教授的知识既包括涉及理性、概念、逻辑等范畴的“科学知性”类知识,也包括涉及感觉、情感、信念等范畴的“德性知性”类知识。相对于前一种认知领域的确定性知识,很难对后一种非认知领域的不确定性知识进行精确的量化评价,这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必然具备一定的模糊性。从根本上说,“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进行的是对‘人的思想教育,其测评过程绝不是简单的量化数据就可以完成”。这就需要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实现精确评价和模糊评价的有机统一。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主要是质性评价,主要评价方式应是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的定量分析,在保证评价科学性的基础之上增强评价的艺术性。比如,在考试测评中,使主客观题保持合理的比例,用客观题考察对于确定性知识的接受程度,用主观题考察学生对于不确定性知识的掌握程度。此外,在“知”的基础上注重对从“行”的方面对学生外化知识的能力进行考察。为此,需要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中使学生内化的思想道德素质“转智成行”,在知行并进的动态统一中考察学生习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教育系统,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征。应以整体性视野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明晰高校思政课教学课程目标的整体性要求,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设置。做到教学方法的整体性运用,进行教学评价的整体性考量,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原则和有效策略。同时,也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高校思政课教学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合力,打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攻坚战,切实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杨小扬]

猜你喜欢课程目标思政马克思主义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20年23期)2020-03-24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期)2019-05-28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人民论坛(2019年8期)2019-04-24成人教育中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知识文库(2018年6期)2018-05-14营造尊重学生个性的课堂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33期)2017-03-30浅谈中学生学习AP微积分的意义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年2期)2017-03-06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求知导刊(2016年34期)2017-03-02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4期)2004-04-22

相关热词搜索: 整体性 政治理论 视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