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2-04-14 11:15:48   浏览量:

戴巍

摘  要:“四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真实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的生动表达。“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促进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通过打造立体化课堂体系、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融入“四史”教育,充分发挥“四史”教育的铸魂育人作用,培养出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年青年。

关键词:高校;青年学生;“四史”教育;思政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从党和国家的历史宝库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1]2020年初,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題教育总结大会上,首次提出“四史”的概念,同时强调,要把学习“四史”与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高校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深入思考如何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当下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应有之义。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2]“四史”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新时代,“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就是要讲清楚大学生的历史担当和现实使命,讲透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一系列问题。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课程内容优化的需要

如果人类历史像马克思所说的是一部历史剧,那“四史”应是剧中最绚丽的篇章,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简言之,党史是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奋斗的伟大历史征程;新中国史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伟大创造,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领域全面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涵更为丰富,是“四史”中时间跨度最长的,它从源头上厘清社会主义从哪里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的。“四史”是无可替代的教科书,其内容同高校思想政教育密切相关,需要通过灵活形式进行阐释与传播,高校思政课就是向大学生阐释、传播“四史”的主渠道。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习近平同志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3]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始终把历史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注重历史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提醒全党认真学习历史,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并将“四史”学习提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为高校融入“四史”教育指明了方向,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要从“四史”宝库中汲取丰厚滋养。“四史”是蕴含强大精神力量的百科全书,是精神之钙和力量之源。“四史”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理论滋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政治认同感。“四史”不仅体现在历史记载中,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到《毛泽东选集》,从《邓小平文选》到《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再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新时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课,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历史给养,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历史观,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本然和应然,从而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地把个人成长成才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

(三)“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方能用得其所。高校承担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要主动顺应新时代形势变化,解决好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从人才培养的标准、方法和目标来看,“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首先,在人才培养的根本标准上,立德树人同“四史”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不仅如此,“四史”中蕴含的深刻内涵有力地支撑立德树人的实践活动。其次,在人才培养的方法上,“四史”内容的丰富和鲜活性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为思政课创新提供帮助,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再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四史”教育目标和高校思政课目标高度契合,立德树人都是其核心和根本任务。“四史”涉及时间长、外延广,只有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才能明确其发展主线,有效回应学生关切的问题。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问题

当前,“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愈发受到重视,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对“四史”的内涵与价值阐释不够、“四史”教育受到错误思潮的冲击、“四史”教育的融入缺乏系统性等问题。

(―)对“四史”的内涵与价值阐释不够

我们党历来重视对历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重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首先要从阐释、传播“四史”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意蕴中破题,这也是“四史”教育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但目前学术界对“四史”的理论阐释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将“四史”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贯通研究还不够。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高校对“四史”"教育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还存在一定程度认识不清的状况,影响了大学生“四史”学习的深度和成效,造成“四史”教育的表面化。“四史”教育的表面化,导致其在回应、批判各种错误思潮方面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解决学生思想困惑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一段时期以来,普世价值、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借还原历史真相之名,行歪曲历史之实,试图从根本上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对“四史”的内涵与价值全面深入进行阐释和研究。

(二)“四史”教育受到错误思潮的冲击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必须加强“四史”教育的融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承载不同利益诉求的社会思潮开始出现,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又给错误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机会,其传播时间更灵活、传播内容更丰富、传播范围更宽广、传播影响更深远。错误社会思潮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其肆意蔓延正逐渐侵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领地,影响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消解其社会使命认同。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用一些貌似合乎逻辑的碎片化材料,试图拼凑迎合大众口味的所谓历史真相,借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事件掀起网络舆情,影响大众舆论,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冲击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年轻一代正因为年轻气盛,所以从其天性来说,他们对真理的敏感程度往往比成熟以后更为灵敏[4]青年大学生有对真理追求的热情,但也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干扰。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的传播,以解构代替整合、以解读夹带私货、以戏说兜售唯心史观,使部分大学生对“四史”产生曲解、误解,严重动摇青年学子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四史”教育的融入缺乏系统性

加强“四史”"教育既能丰富高校思政课内容,又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但当前高校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并没有明确规划“四史”教育的内容,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缺乏明确的整体规划。虽然高校统一开设的思政课对“四史”教育的内容有涉及,但尚未开设专门讲解“四史”内容的课程,学生从各门思政课中学习的“四史”知识较为零散,很难形成全面系统的认知。二是部分“四史”教育内容理论支撑不足,教学内容较为笼统抽象,影响吸引力和亲和力。从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实际来看,仍主要以史论来阐述改革开放史,而没有及时将最新的研究成果、鲜活的巨变数据、生动的故事等史实融入教学,使得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对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创举不能形成直观具体、鲜活生动的印象。三是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效果有待提升。当前高校日益重视社会实践、红色之旅等体验教学方式,但往往实践中普遍缺乏科学专业的指导,实践过程流于形式化、同质化、浅表化,学生也往往抱着完成任务、获得学分的心态来参与活动,难以达到深化“四史”教育效果之目的。此外,部分教师对“四史”的内在逻辑讲不清楚,影响“四史”教育的深入开展,也是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索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高度契合,通过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帮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了解历史真相、承担历史使命。新的时代条件下,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从打造立体化课堂教学体系、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等方面着手,探索“四史”教育融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打造立体化课堂教學体系

当前,高校在促进“四史”融入思想政治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比如某些教学单位对“四史”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认识不明确、不充分,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也不到位[5],存在“四史”教育弱化的问题。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教育,以提升教学效果。

首先,抓好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堂。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学生直接学习知识、提升自我的主要场所,是“四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思政课教师要针对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充分挖掘“四史”的育人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法,将“四史”教育合理、高效地融入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具备“四史”知识储备。

其次,用好课外活动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外的时间进行的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为主体的课堂,它是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高校可以在革命导师诞辰纪念日、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十一国庆节等重要纪念日和时间点,设计、开展与“四史”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视频创作、经典诵读、诗歌创作、征文比赛等。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青年马克思主义社团、原著学习小组等,让“四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四史”精神内核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精神品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再次,打造实践教学的第三课堂。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它是对“四史”教育成果的检验和巩固。“四史”教育只有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思政课教学应充分利用博物馆、党史馆、烈士纪念馆、爱国主义基地、文明实践中心等全年开展“四史”教育,激励青年学生把爱国情、报国志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内核,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最后,开展网络教学的第四课堂。网络教学平台以其时间灵活性、空间宽广性、沟通方便性等优势,能够保证“四史”教育的灵活性和覆盖面,形成全时段、全方位、多层次的灵活教育方式。教师可通过创设“四史”教育资源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四史”知识,通过微信群、QQ群、钉钉群、腾讯会议等网络宣传平台开展“四史”云课堂教育活动。教师还可在云班课、雨课堂、学习通或智慧树平台上上传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绘画作品等资源,并及时对网络上存在的错误思潮和观点进行驳斥,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不是对传统教学课堂的否定,而是重要补充。近年来,高校围绕网络教育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建设不断做出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实践证明,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握这一变化,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敢于发声,讲清楚真实的“四史”,在应对错误思潮中把握主动权。

(二)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

把“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高校辅导员等参与其中,组成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有扎实的“四史”教育功底。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新时代要想将“四史”教育有效融入到思政课教学,首先需要思政课教师有深厚的“四史”教育功底,深入了解学生既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针对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融入。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在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方面难以完全胜任“四史”教育工作,影响了“四史”教育的融入。高校应把“四史”教育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高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通过专家讲座、主题学习、外出培训、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四史”教学基本功,拓宽教师的理论视野、全局视野和历史视野。思政课教师也应主动加强对“四史”的学习和领悟,把一些抽象、深奥的道理讲清楚、讲透彻。

其次,在专业课中融入“四史”教育。高校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单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也是所有高校教师的使命。专业课教师可从学科史、学科知名学者等方面,把“四史”教育融入到课程中去,充分挖掘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中蕴含的“四史”教育资源,在融入“四史”教育过程中,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同向同行、整体发力的全课程育人格局。

再次,在日常教育中融入“四史”教育。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在学生正确价值观确立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高校辅导员可以在对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学习生活的管理、课后活动的组织、学生干部的培养等方面全面融入“四史”教育,并用“四史”资源来回答学生的一些思想困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过程,激励他们立报国之志、成有用之才。

最后,在校园文化的浸染中开展“四史”教育。校园是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和学习空间,通过校园文化的设计,将“四史”教育融入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扩展思政课的教学空间,实现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内容,感受教育魅力。在宣传栏、教学楼走廊、图书馆、食堂门口等设置专门的“四史”学习板块,让学生时刻感受“四史”教育。还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生处、团委的带领和组织下,开展丰富多样的“四史”宣传教育活动,如主题演讲比赛、校园红色情景剧、快闪活动等,促进学生“四史”学习的积极性。

“四史”教育目标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高度契合,“四史”教育的融入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是增强课程生动性感染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举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校要不断探索“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有效路径,推动二者形成合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的艰辛探索历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增强学生的历史担当,使他们真正成为实现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读本》课题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185.

[2]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56.

[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 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4](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140.

[5]宋俭,瘳玉洁.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7):24-29.

责任编辑  朱芊

猜你喜欢青年学生四史思政课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新湘评论·上半月(2021年10期)2021-11-30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教育·读写生活(2021年9期)2021-10-04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教育家(2021年21期)2021-07-16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中国商人(2021年6期)2021-06-25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中国商人(2021年6期)2021-06-25“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8期)2019-05-28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东方教育(2017年20期)2017-12-26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青年学生的消极影响探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年25期)2017-04-10浅析网络文学与青年学生人文精神构建之间关系青年文学家(2017年3期)2017-03-10加强青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刍议理论观察(2016年10期)2016-12-07

相关热词搜索: 政治理论 路径 融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