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赵凤英
【摘要】习作教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也始终困扰着我们,费时、费力效果不明显。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变文章性写作为过程性写作,关注到学生写作的全过程。要上有意义的习作课,把学生带入真实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写作的需求,为写作提供源动力。习作教学受时间的限制,不能面面俱到,要精准训练,科学规划,使个学段、各单元的训练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关键词】过程性习作;写作需求;读者意识;精准指导
习作教学在我国从古至今都倍受重视,尤其是古代,这与我国的科举制度有关。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以写文章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古人很重视写好文章这件事。在古代识字是为了读书,读书是为了写文章,写文章是为了通过科举考试跨越龙门。
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我国的习作教学主流是关注学生写作的结果,教师往往只是出示题目,提出要求,剩下的就是静静的等待。教师通过比较,选出优秀的作品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点评。多数同学在佩服感慨之后,问老师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习作,教师给出的答案往往是多读、多写这样的套话。就这样,有天赋的无师自通,缺少天赋的深陷泥淖苦苦挣扎。如何才能使习作教学摆脱困境?一代又一代的语文教师上下求索、苦苦追寻,在多年课改试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由文章性写作转变为过程性习作。
何谓文章性写作?以往我们的作文教学主要是关注学生的写作结果——文章,并以此作为教学的目的和评价的对象,这就是文章性写作。这种习作教学更注重习作知识的传授,评价一节习作课往往关注这节课是否把习作知识传授完整了,习作技巧是否训练到位了,恰恰忽視了写作的主体——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学生的写作兴趣、知识储备、文字理解运用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如何破解困局?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必须参与、组织、引领习作的全过程,变文章性写作为过程性写作;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习作课必须承担培养每个学生具有基本的书面表达能力的任务。
二、习作指导必须与学生写作需求紧密结合
语文教学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智慧点亮。我们不能为写作而写作,要思考写作是否是对学生有意义的写作,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每一个情境的创设,我们要考虑它的意义在哪里,价值是什么。
还是那个无话可说的学生,写出了这样的一段文字:
范例:
“我是一个高个子女生,皮肤白白的,脑后一条粗粗的马尾。戴着口罩的脸上露着一双小笑眼,你每次看到我的时候我总是笑眯眯的,像一对开心地跃出海面的小海豚。因为我总是笑呵呵的,见到老师笑,见到同学也笑,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我。不过爱笑也给我带来过麻烦,有一次,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指着作业本上的错题厉声呵斥道:‘怎么搞的?计算题出了这么多错!’我羞怯地笑了笑,‘错这么多还笑,真是没心没肺!’我实在不知该如何应对,只能又无奈地笑了笑。我喜欢运动,拉拉操、田径样样出色,每年都能在校运会上为班级争光。我还喜欢画画,可以为班级办板报。”
可见,小作者心中有了读者,知道习作是写给谁看的,就会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自然就进入了写作的情境,也产生了写作的需求,这需求就是写作的源动力。
三、习作训练要科学精准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实际的写作水平、呈现的写作状态与教师希望到达的目标之间可能存在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习作教学成功的关键是为解决问题寻找合适的对策。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 让生活更美好》。教师可以分几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首先,利用“头脑风暴”环节开拓思路,相互启发,让学生感受到“旅游”让生活更美好、“音乐”让生活更美好,“微笑”让生活更美好…… 其次,召开“共享美好生活”主题班会,让学生口头交流美好生活是什么样的,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学生已经进入了美好的情境,教师再鼓励大家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即写作)。然后,通过小组交流的,使作品公开发表,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可以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经过这三个环节,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可以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生活之美,但这种美好如何净化抚慰了作者的心灵,作者该如何表达这种生活的美好,则显得不足。为了让学生更具体深刻地认识这个问题,笔者选取一篇比较贴近儿童生活的习作《养鱼让生活更美好》进行细致的分析,例文如下:
养鱼让生活更美好
什么让生活更美好?我认为美鱼让我的生活美好,小小的鱼儿在鱼缸里游来游去,是那么快活,那么欢乐。
养鱼可以让我更加亲近大自然,小小的鱼缸就是一个自然环境。那里面有清澈的水流,有奇形怪状的石头,有水晶般的砂石,有舞动的水草,里面还游着几条小巧、灵动的鱼儿。它们有时在水草里捉迷藏,有时在石头旁赛跑,有时在自己的地盘里悠闲散步,还有时和其它鱼儿抢食,它们像一个个小精灵,快活地在水下舞蹈,看着它们,我的心情也舒畅了许多。
通过互评,学生给出了“能够细致生动描写养鱼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但内心的感受表达不够细腻。”所以笔者把本次习作中的共性问题——如何细腻表达心中的情感作为本次训练的重点,教师带领大家走进文本中的情境细心揣摩,随后尝试用文字表达,自愿交流汇报,生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结果令人惊叹,学生们写道:
范例1:
我仿佛置身于大自然,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站在岸边,看那鱼儿在水中游动,学习了一天的劳累和烦恼已飘散在九霄云外,让我顿时愉悦无比。
范例2:
看着它们,我整个人也变得轻灵,不那么浑浊笨拙了。烦恼一扫而空,它们就像小天使治愈着我的心灵,让我整个人也变得快活、富有生机了。
……
由此可见,学生不仅可以真实表达内心的情感,而且从阅读课中受到启发并恰当借鉴,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细腻表达内心的情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高年级的习作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关注并落实这三点,对学生的习作水平的提高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也能够使习作教学为语文核心素养服务。
参考文献:
1.《大单元教学实验项目提升语文教师课程实施的专业水平》首都师范范大学 王云峰 2021、7-8《语文教学通讯》
2.《语文大单元教学实验引领下的区域研究创新》 徐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刘春
3.《怎样看小学生写作核心素养》 倪文锦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4.《作文教学转型》 董蓓菲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5.《基于核心素养的写作教学范式转型》 邓彤 上海黄浦区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读者意识《国文百八课》“文话”系统对作文教学的启示语文教学之友(2021年6期)2021-06-16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读者意识”的实践探索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2020年7期)2020-08-09“点”播有术,弄“巧”成“作”下一代(2020年3期)2020-01-06三种意识,一个指向课外语文·下(2019年9期)2019-11-11英语写作中的读者意识研究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年9期)2018-09-04党刊如何增强读者意识新闻前哨(2018年5期)2018-09-01基于“过程写作”培养小学中高段学生读者意识的策略研究小学生作文辅导(2017年12期)2018-02-25国外“读者意识”研究回顾与展望文教资料(2017年16期)2017-08-21强化学生“读者意识” 提升散文写作水平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7年2期)2017-03-07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是提高写作效能的重要途径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4年11期)2014-12-11 相关热词搜索: 视域 习作 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