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逻辑

发布时间:2022-05-11 12:00:06   浏览量:

摘要: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蕴含了特定的时代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价值逻辑。21世纪马克思主义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共同进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直面时代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实践需要,剖析困扰当今国际社会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文明赤字、制度霸权等问题,在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形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标志性成果,其他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也对其作出了有益探索。21世纪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化解当下各种矛盾分歧,凝聚人类价值共识,为世界和平、发展、治理、文明和制度提供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1-0093-06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特征、各国实践相结合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历史,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定是推动马克思主义重大发展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驱代表,是时代精神的精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最大实践样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最新理论成果,同时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生机活力,并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问题,推动世界文明转型和人类共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蕴含着时代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价值逻辑,本文试对上述问题作一分析。

一、时代逻辑:在两个大局中把握历史发展方向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每当世界历史处于大变革之际,亦是马克思主义大发展之时。21世纪迎来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变革动荡期。一是从西强东弱到东西相对平衡的新国际格局正在形成。近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主导世界格局。经过几十年的奋起直追,目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力量对世界经济贡献率已经达到80%,经济总量已经占世界经济总量近40%,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东西方共治成为大势所趋,这是西方国家兴起以来500年未有之大变局。二是从单一到多元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正在形成。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现代化发展模式突破了对西方路径的依赖,各国根据实际国情摸索现代化道路,现代化模式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低潮到振兴的历史转变正在形成。苏东剧变导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用事实证明了历史没有终结、社会主义没有失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然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四是整个人类相互依存、命运共担的风险社会正在形成。面对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疾病、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经济危机和科技挑战,人类命运面临的风险更大、相互依存度更高。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打破了新自由主义的神话,资本帝国卸下伪装,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治理遭遇困境。新冠疫情的肆虐,加剧了全球经济的衰退,世界变革在加速演化。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1]。合作还是对抗、单边还是多边、开放还是封闭、共赢还是独占,正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所要面对的“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

在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外部环境下,中国正在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这一全局是世界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推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以显著的制度优势、雄厚的物质基础、稳定的社会环境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两大奇迹”。2008年后,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动力的最大贡献国,经济总量获得飞速发展。2009-2019年,中国GDP占美国GDP的比重从1/3跃升到2/3。截至目前,中国是第一个有效控制新冠疫情并获得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即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更加强劲,内需助力本国经济循环的同时还将成为撬动世界经济大循环的引擎;意味着中国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将提升;意味着中国作为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将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活力和正能量。原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埃贡·克伦茨指出:“中国在经济上具有抵御资产阶级外来势力勒索的免疫力。中国的战略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不会在经济方面被误导、被蒙骗。”[2]在面对大国之间竞争博弈日趋激烈、国际政治思潮碰撞交锋异常活跃、周边安全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中国积极应对贸易战、科技战等外在遏制打压行为,不仅实现了经济持续繁荣,还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崛起已成为不可阻挡之势。正如习近平指出的:“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50因此,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还要面对“中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发展向何处去”的问题。

两个大局的历史性转变,为弘扬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历史契机,也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深厚的现实土壤。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未来趋势和全球治理等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更是需要我们重新定位我国作为正在崛起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时代坐标,明确我国发展的优势和短板,在21世纪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世界和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目标,亦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实践逻辑:在直面世界难题中探索解决路径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每一个时代都有其需要解决的问题,都需要有指引其前进的动力。在时代演进和社会变革的实践中凝结而成的时代精神,既是这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写照,又是推动时代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向导。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刻洞察当今社会实践的新情况,研判世界大势,破解发展难题,尤其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径,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并在实践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力量。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涌现,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文明赤字、制度霸权等问题突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尤为关注这些世界级难题。一是和平赤字。冷战结束后,霸权思维仍未消除,美欧大国动辄武力干涉他国政权,中东、北非等地区恐怖活动此起彼伏,因领土、宗教、种族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和跨国争端祸患不停,黑客攻击、病毒入侵、金融盗窃等信息不安全犯罪活动频发,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威胁蔓延,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造成巨大的和平赤字。二是发展赤字。当今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有增无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部分国家内部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拉大,“世界上最富有的前1%的群体拥有世界上一半以上的财富,世界上最富有的前10%的群体拥有世界上85%左右的财富……世界上最富有国家和最贫穷国家之间的人均财富差距达到330多倍”[4];发展的可持续性令人担忧,人类需求的无限扩大与资源的有限性及环境的承受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伴随着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附加的不公平压制条件,各国发展依赖性加强。三是治理赤字。现行的国际治理规则是二战后西方国家制定的,未能体现新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快速发展起来的新兴经济体的意志,并不适应变化发展了的新国际格局。不断涌现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孤立主义、保护主义、生态帝国主义等“逆全球化”浪潮,加剧了国际社会的分化,导致世界政治的碎片化,世界秩序的稳定性令人堪忧。四是文明赤字。当前的世界文明导向由西方国家把持,西方中心论、普世价值论、文明优越论、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西方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将西方价值观推向世界,妄图给其他国家打上西方烙印,无视、歪曲甚至攻击其他文明形态,不利于文明的多元发展。五是制度霸权。发达国家推行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操控国际组织为其服务,打压、剥削西方中心以外的国家。正如弗雷德·盖尔指出的,“美国以经济和军事上的优势能力,工具性地建构了霸权的世界秩序,而这一秩序建立在根据经济自由主义的理念,透过一系列的国际制度而得以促进并获得正当性”[5]。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制度缺陷造成了西方困境,困扰世界的赤字问题在现有框架内无法解决,世界将目光投向社会主义,聚焦于中国,“面对困扰当今国际社会的各种复杂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人类走出困境、走向光明未来的指路明灯”[6]。

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理论指导及支撑,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需要紧扣中国实践,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方案。中国的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中国的成功有其特殊的制度优势和动力机制,中国的道路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谋划,能担此引领作用的正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是21世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保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能够长远规划、统筹协调,集中力量办大事;始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制定阶段性目标,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完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脱贫工作,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当代中国是坚持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最肥沃的土壤,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体量最大、历史最悠久、以非西方化的方式、最成功地实现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7]。中国的强国之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现代化的全新样本,为社会主义国家树立了一个独立自主发展的典范,为人类世界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侵略扩张模式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标志性实践”[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世界发展难题都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引领,期待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给出解决人类问题的方案。“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9]。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应时代之变、实践之需,是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自信和自觉,也是国际形势变化和各国人民相互依存的客观要求。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地反思当代世界发展的总体性矛盾和危机,创造性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为时代强音。

三、理论逻辑:在坚持多元发展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实践的丰富和发展需要新的理论表达形式,理论的创新和推进需要从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发展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一脉相承、多元发展的理论体系。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发展的主线。当前,世界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美洲以及亚非拉国家均有很大发展,形成了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它们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变革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由于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中心也在中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以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镌刻在世界思想理论版图的显著位置,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形态。”[10]

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欧洲、亚洲和拉美等不同的政治环境中传播,世界各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诠释和践行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形态。从地域上来说,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主要包括欧美马克思主义、俄罗斯马克思主义、日本马克思主义、非洲马克思主义、拉美马克思主义、东南亚马克思主义等。不同区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路径和侧重点不同,欧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批判、激进政治经济学、生态学、分析学联结在一起;日本马克思主义注重文献学研究和文本解读;俄罗斯马克思主义侧重于反思苏联教科书体系,分析资本主义新变化和回归经典马克思主义研究;拉美马克思主义探寻如何摆脱依附,走21世纪社会主义独立自主发展道路;东南亚马克思主义侧重本土化研究,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特色甚至宗教信仰结合起来。从研究派别来说,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主要包括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市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乌托邦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众多学派。从前沿研究热点来说,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主要聚焦现代性理论、意识形态批判、数字资本主义、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生态哲学、空间批判、文化批判、政治伦理批判、生命政治学和激进民主理论、消费社会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的文本研究等。这些研究立足新的社会现实,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许多新解释、新探索、新运用,特别是其对资本主义矛盾和新形态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资本主义发展特征和趋势的认识。“学习研究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积极作用。”[11]65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国崛起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奇迹,中国道路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创造,中国话语将成为阐述和传播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话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探索中阐发新原理,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擘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参与全球治理到引领新型全球化、从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道路到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从勇于承担国际责任到提高中国话语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丰富和发展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就在于它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当代中国历史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又是全方位经济成就与深层次政治变革在党的理论思维中的全面呈现。”[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构建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有力回答了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解答时代课题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应对全球问题中积极提出中国主张,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今时代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主干,其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也是影响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一种崭新的理论形态,是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方案的科学学说。其他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是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多样化形态的组成部分,是支流、支脉,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和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世界其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交流学习研究,可以深化我们对当今世界问题的认识,展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四、价值逻辑:在寻求共识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历史的发展积淀了一些共同的价值追求,比如和平与发展、公平与正义、民主与自由,尽管不同国家、地区对其认识和定位不尽相同,这些先进的价值观念总体上引导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拒斥任何一种文明,它总是批判地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先进的价值理念,并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真正共同体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然而,当今世界存在的霸权主义思维和单边主义行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民粹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合流、价值虚无主义与人类终极关怀的失落,都阻碍着共同价值观念的凝聚。在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文明冲突并存的时代,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当务之急是协调各方矛盾分歧,寻求人类价值共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未来国际社会发展的权威应该建立在“共识”的基础上,而不应被强权所挟持。一方面,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式微,国际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受到质疑,霸主式的权力架构受到挑战,原有的政治秩序因此动摇,新兴经济体和第三世界力量迅速崛起,形成多主体力量并存以及多元化利益格局,全球发展需要“共识”来汇聚力量;另一方面,新科技革命开启了智能时代,大数据和区块链的分布式将使得技术垄断去中心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生产方式将深刻改变原有的产业格局和竞争态势,合作与共享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可以说,未来国际秩序的规则制定将是一个最大程度凝聚共识的过程,谋得共识是赢得和平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与共同体理论的创新发展和当代运用,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它蕴含着丰富的共同价值观内涵,如和平共处的交往观、合作共赢的发展观、共商共建的治理观、平等互鉴的文明观、自主选择的制度观等,是中国人民提出的关于美好世界的价值追求,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建构的理想世界愿景,已载入联合国决议成为国际共识。一是国家交往恪守和平共处原则。和平比金子还珍贵,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的典范,也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坚持和推广,寻找不同形态国家之间的利益最大公约数,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友好伙伴关系。二是国家发展谋求互利共赢目标。21世纪要着力打造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新型全球化,中国作为主要推动者,积极参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倡导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筹建亚投行、丝路基金、上合组织新开发银行、金砖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为世界经济注入强大动力。中国—东盟自贸区历经“黄金10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为双方人民和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当前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标志全球最大自贸区的建成,反映了各成员国在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严重衰退时的互助共识,维护了成员国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共同意愿,并且兼顾各方诉求给予最不发达国家特殊与差别待遇,旨在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共同体。三是全球治理遵循共商共建法则。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崛起,它们也要求在国际社会上发挥更积极作用,发出更大声音,享受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霸凌行径和单边主义越来越不得人心,国际主导呼声是维护公平正义的多边国际机制,推动全球治理走上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的轨道。四是文明交流贯彻平等互鉴原则。人类的发展既需要物质的力量,也需要文明的力量,文明的进步既需要继承创新,也需要借鉴融合。解决人类的各种分歧,需要从不同的文明中寻求智慧。習近平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3]258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互鉴是平等、多元的,而不是被迫、单一的,每一种文明都需要在吸纳时代精华中与时俱进,共同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五是制度探索秉持自主选择态度。人类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但各个国家具体的发展道路是不同的,每个国家都可以自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独立选择、管理和完善自己的制度,不同制度的国家应相互尊重、求同存异。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是偏于中国一隅,而是观照世界整体,不是只专注社会主义发展,而是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11]340。21世纪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构建全球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安全共同体、信息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卫生健康共同体等,为世界提供和平、发展、治理、文明、制度的方案,汇合成一个总的方案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基于共识的世界“朋友圈”。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正处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它将始终紧扣世界发展大势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时代逻辑,在实践和理论的互动中不断充实丰富,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逻辑中指引人类走向更加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

[2]埃贡·克伦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就将深刻影响21世纪的世界[J].世界社會主义研究,2018,3(12):10-13+93.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4]魏南枝.促进共商共建共享 化解发展赤字[J].红旗文稿,2017(20):34-36.

[5]钟振明.全球政治经济体系中的美国霸权危机:从新葛兰西学派的角度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54-61.

[6]张胜,王斯敏,姬泰然.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圆满落幕[N].光明日报,2015-10-12(01).

[7]韩庆祥,黄相怀,等.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18-219.

[8]孙劲松.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N].吉林党校报,2016-06-15(03).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9.

[10]何毅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N].学习时报,2020-06-15(01).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史小宁.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出场语境及其内在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4):114-123.

责任编辑:何妮】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研究”(15ZDA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阮华容(1988-),女,湖北咸宁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博士后,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文史博览·文史(2020年1期)2020-03-12My School Life中学生英语·阅读与写作(2019年4期)2019-05-09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人民论坛(2019年8期)2019-04-24世纪中国梦老友(2017年11期)2018-01-18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Coco薇(2017年6期)2017-06-24改变世界的10大小发明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7年4期)2017-06-20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4期)2004-04-22

相关热词搜索: 马克思主义 逻辑 世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