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碳中和愿景下中国减排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20 17:50:06   浏览量:

张梦燃

摘  要:面对全球气候急剧恶化,中国提出争取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但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面临能源结构不合理、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碳中和过渡期短等问题,未来需要深入挖掘可再生能源、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施碳税及碳交易等一系列措施助力全球实现碳中和。

关键词:碳中和 碳排放 可再生能源

一、引言

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各国为追求高速经济增长燃烧化石能源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引发全球变暖问题,不仅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对部分沿海国家造成威胁;而且近几年发生的干旱、洪涝灾害也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命,在北美洲,超高温天气引发干旱和森林大火,2021年河南省又发生强降雨和洪灾,导致数百人死亡。

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气候峰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争取在2030年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方式,抵消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实现零排放。“3060目标”现已被列入十四五规划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明确指出“降低碳排放强度,制定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随后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峰会上宣布了庄严承诺,坚定了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决心。

中国作为二氧化碳排放大国,2020年碳排放总量98.94亿吨,较2019年增加0.88亿吨,居全球第一,占全球总排放量30.93%。减排之路任重而道远,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我国急需转变能源结构,增加低碳技术研发资金,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同时打通国际碳交易市场,实施碳税+碳交易的机制安排;并加快实施植树造林工程,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引导人们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二、中国“碳中和”实施现状

目前,中国再一次面临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正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好时机。国际上公认的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有两大途径:一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从源头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即减排;二是植树造林,提高森林汇碳能力,即固碳。

中国曾在《巴黎协定》中作出承诺:“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近40年来,我国实施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沙漠造林工程,森林覆盖面积不断扩大,植被汇碳能力持续增加。目前中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为175亿立方米,已提前实现森林蓄积量目标。且据国家林草局统计,目前中国的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92亿吨,平均每年森林碳储量净增2亿吨左右,折合碳汇7-8亿吨。中国在新的气候行动目标中“力争于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

电力行业是碳排放的主力军,传统发电用煤炭等化石燃料,碳排放量逐年递增,目前光伏发电正逐步代替能源发电。在全球前10大光伏生产商中,来自中国的企业占据9家,全球约70%的光伏组件都由中国制造,相关学者估测,在2025年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将为其余各国生产的两倍,可见在低碳技术转型这一新的起跑线上,中国已经占据了有利地位。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迅猛,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5月31日,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580万辆,占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量50%。近年来,国产新能源“造车三兄弟”:理性、蔚来和小鵬,推出了一批深受人们欢迎的新能源汽车,月交付量在8000辆左右。中国新能源汽车具备完整的产业链、电机、电池等核心组件,且均可以自主研发,在部分领域已经达到了高科技水平。

2011年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开展碳交易试点,截至2021年6月,碳市场交易配额成交量为4.8亿吨,试点省市为全国性碳交易积累了宝贵经验。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首批纳入碳市场覆盖企业是2225家发电行业,碳排放总量超过40亿吨,截至8月23日,全国碳市场交易累积成交额约794万吨。碳排放权交易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自主研发绿色低碳技术,降低社会减排成本,而且带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促使高排放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

三、中国气候治理面临的挑战

中国计划于2060年争取实现碳中和,距今尚有30-40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内我国将掀起一场广泛且深刻的系统性变革,能源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会发生颠覆式变化。我国在倡导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众多的潜在挑战。

(一)电力行业减排压力较大

电力行业一直是碳排放主力军,也是我国要实现“双碳”目标的一大阻碍,年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40%,且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问世,需要的电能增加,电费虽比汽油便宜,但是耗电量越高,燃煤量就越高,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我国虽然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力系统,但是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调度性只有6%,电力浪费严重,减排压力较大。疫情期间企业持续扩大产能,致使原材料价格高居不下,而电价涨幅不大,即便有政府补贴,火电厂也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二)能源及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现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仍面临经济增长模式粗放、能耗量大、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经济增长依赖于工业和制造业,能源消耗占比不断增加,碳排放量逐年递增。2020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49.8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量同比增长0.6%,占能源消费总量56.8%。此外,传统产业由于自主创新力度不足,仍依赖于耗费大量资源及劳动力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且能源利用率低,生产要素成本逐渐增加,形成高碳排放,引发“外部性”等问题。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部分矿石开采存在大量浪费现象,增加碳排放负担。

(三)中国“碳中和”过渡期较短

我国提出“力争于2030年实现碳达峰,争取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过渡期仅为30年。欧盟在1990年实现了碳达峰,目前日本、巴西、韩国均也实现碳达峰,大多国家计划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西方国家“双碳”目标过渡时间普遍在40年以上,而中国作为人口大国,14亿人口生产生活所需的碳排量本就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仍要在30年的缓冲期内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和增加碳汇,实现碳中和之路显得尤为艰辛。

(四)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碳排放信息透明度被认为是一项激励和互相监督各国实现“碳中和”的有效举措。但从试点省市开始,我国碳排放信息披露问题就一直存在,主要是企业碳排放信息大多为文字性的描述,并没有相应的碳排放数据记载;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及法律规范,统计标准不统一,企业对于碳排放信息披露并没有予以重视,核算数据不够准确;监督主体不明确,很多企业虚报碳排放数据,且没有及时地进行系统化的数据整合,碳排放统计数据并不全面。

四、中国减排路径选择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新常态,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绿色低碳发展”备受关注,但“双碳”目标任务重、压力大、时间紧,未来我国急需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实施力度。

(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是“世界工厂”,在工业企业中,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能源相对密集,碳排放量较高。据统计,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73%,发电和供热需要燃煤,是二氧化碳的主排放源。为早日实现“碳中和”,今后需要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深入研发低碳除尘技术,减少碳排放。此外,发展新兴产业要与职业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实现高效益的经济增长范式。

(二)开发利用新能源——氢能

实现“双碳”目标势必要掀起新一轮的绿色能源革命,氢能具有清洁、高效、密度高等优势,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但全球96%制氢来源于化石能源。由于电解水制造氢能,会损失大量能量,而且其产生的电能还不足投入的40%,因而仅有4%来源于电解水制氢。随着光伏、风电大范围推广,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降低,电解水制氢将成为未来研究方向,用可再生能源制氢,储氢材料储氢,氢能源电池发电,全过程零排放,实现“深度脱碳”。

(三)实施碳税政策

碳税是指政府直接通过税收制定碳价格,通过“看得见的手”发挥作用,主要针对产生“负外部性”的主体实行外部成本内部化的一种经济手段。部分北欧国家、欧美国家在20世纪末已经实施了征收碳税制度,限制企业碳排放力度。而我国碳税制度仍然还停留在商议探讨层面,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我国今后应实行有差别的碳税征收模式,电力行业作为高碳排放行业,应列为碳税的重点征收对象;而对于低碳排放企业,甚至并不具备碳市场交易资格,可以适当降低碳税率,以免阻碍部分初创公司发展。征收碳税势必会提高电价,但是一方面,政府可以对消费者直接进行补贴得到部分缓解;另一方面,电价提高也会适当限制电力消费,从而降低碳排放。

(四)充分利用和完善碳市场

碳交易是碳定价的另一种方式,通过“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经济手段。未来我国碳市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第一,逐步减少碳配额,企业根据分配的碳排放指标合理规划碳消耗,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为上缴足额碳排放指标,影响正常生产生活所需。第二,增加碳交易品种,比如“林业碳汇”,将植树造林形成的碳减排指标纳入到碳市场交易中,实现绿色碳金融。第三,放低碳市场交易门槛,不能抓大放小,可以将1万吨标准煤/年降低至5000吨标准煤/年,呼吁更多的企业进入碳市场交易,实行碳税+碳中和机制安排。第四,扩大碳市场规模,拉动绿色投资,并打通国际碳市场交易,吸收借鉴国际碳减排经验,争取如期实现全球“碳中和”。

(五)加强碳排放信息披露及监督

我国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对排放设施进行碳排放数据收集,但是统计信息并不全面,可以从几个方面提升信息披露质量:第一,加强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意识,可以利用政府监督、社会监督,打造企业形象,形成企业管理层自觉对碳排放信息真实、准确的披露;第二,我国需要制定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制定统一的碳排放标准,并增设独立监督委员会,依靠国家强制力对各大行业进行监督。

(六)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多边共赢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一直是中国参与全球气候谈判的基础,强调各国提高自主贡献力度,坚持多边主义,共创绿色家园。由于各国地理位置差异,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像世界石油大国伊拉克,在倡导全球“碳中和”新发展理念下,丰富的石油资源价值大打折扣,急需转型寻找新经济增长点。国际上一直呼吁发达国家向小岛屿国家、非洲国家、立场相近的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而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每年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1/3比例,有义务承担责任,提高自主贡献力度,加强国际合作,助力全球实现“碳中和”。

五、总结和展望

碳中和目标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将扛起长期减排任务重担。在碳中和愿景下,我国将大规模实施节能减排举措,加大植树造林工程力度,对中小企业征收碳税以及全国性碳市场交易,稳步实现碳排放高峰,在有效遏制碳排放逐年递增基础上,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能效,深入挖掘零碳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研发负排放技术,促使我国碳排放沿着预期减排目标路径逐步实现碳中和。

在新能源領域,全球将扩大绿色能源投资规模,提高氢能研发效率,绿色电能将大范围替代煤炭等化石能源,有效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所需。对于高碳排放企业,应充分利用全国碳交易市场,降低企业减排成本,所征碳税可应用于本企业低碳技术研发,实现能源脱碳。对于个人,出行首选共享单车、公交车等绿色交通工具,生活中节约用电,做好垃圾分类,让“碳中和”参与到全民生活中,逐步形成节能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王际杰.《巴黎协定》下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建设进展与挑战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2021,49(13).

[2]安树民,张世秋. 《巴黎协定》下中国气候治理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 环境保护,2016,44(22).

[3]翁智雄.中国实现碳中和远景目标的市场化减排机制研究[J].环境保护,2021,49(Z1).

[4]陈怡,田川,曹颖,刘强,郑晓奇. 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达峰及减排潜力分析[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0,16(05).

[5]胡鞍钢.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主要途径[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3).

[6]刘满平. 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意义、基础、挑战与政策着力点[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21,(02).

[7]庄贵阳.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人民论坛,2021,(18).

[8]王鑫. 中国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J]. 生态经济,2020,36(12).

[9]平新乔,郑梦圆,曹和平.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与“十四五”时期碳减排政策优化[J].改革,2020,(11).

[10]彭文生. 中国实现碳中和的路径选择、挑战及机遇[J]. 上海金融,2021,(06).

[11]王灿,张雅欣. 碳中和愿景的实现路径与政策体系[J]. 中国环境管理,2020,12(06).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可再生能源碳中和碳排放“碳中和”到底是什么微型计算机·Geek(2021年6期)2021-07-25“碳中和”+啤酒:百威亚太为绿色发展“续杯”南方周末(2021-06-10)2021-06-10实现“碳中和”需要系统思维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21年3期)2021-04-30东珠生态:布局生态修复行业全覆盖为“碳中和”目标贡献重要力量证券市场周刊(2021年8期)2021-03-15高层办公建筑电气节能设计中国住宅设施(2017年3期)2018-01-24关于江西省新余市分布式光伏市场分析调研报告青年时代(2017年20期)2017-07-31城市可再生能源利用专项规划设计研究中国建筑科学(2016年10期)2017-02-28FDI与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商场现代化(2016年17期)2016-07-11住宅建筑建材准备阶段能耗和碳排放灰色分析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5期)2016-06-07浙江省城市化与碳排放关系研究科技与管理(2015年2期)2015-08-11

相关热词搜索: 中和 中国 路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