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26 08:45:02   浏览量:

余景波 高娜娜 曲巧鹏

摘 要: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在国家、社会和学校层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使得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顶层设计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高质量开展的前提条件;相关利益者能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提供第三方评价;高职院校为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为此,需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以增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育人效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

基金项目:2021年度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课题“高职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1QSN011)

作者简介:余景波,男,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与管理;高娜娜,女,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曲巧鹏,女,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22)04-0067-0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课程思政化是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有效途径,其目的是构建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使各类课程发挥思政协同育人效能。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要载体[1],不同性质的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功能有所不同。按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需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性课程,然而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大分部时间所接触的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因此,高职院校单纯依靠思想政治课程是不可能实现新时代高职教育育人目标的。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就是全面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使思政元素和专业技能知识相融合[2],这不但可以补齐思政课程的育人“短板”,而且可以有效促进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建设。课程思政化是全方位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的必然要求,将思政元素引入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可以丰富专业课程育人框架体系。然而在实践中,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制约和影响了其发展,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对策,破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化建设中的消极因素,以增强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创新举措。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是两种属性不同的课程,增强不同类型课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3],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主要目标,而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课程知识是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化的有效路径。思政元素是人文社科类知识,而专业课程知识大多属于职业技能知识,要实现两者融合并达到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目标,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国家层面的问题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思政工作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这对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但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思政化仍然缺少专门性的顶层设计,这给学校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化带来不少困难。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政策大多是宏观层面的指导意见,虽然可以有效规范学校进行专业课程思政化教学改革,但是缺少政府性和权威性的实施细则,使得高职院校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往往受限于规范框架,无法准确把握专业课程思政化的具体实施要领,从而导致高职院校按照普通本科院校课程思政化方法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化工作的现象发生,不能有效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其次,鼓励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积极性需要被调动起来才有可能激发出他们参与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虽然政府鼓励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也允许将其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参考条件,但是激励条件的诱导性不是很高,不能充分激发广大教职工参与专业课程思政化的热情,因此专业课程思政化的成效不是很明显。最后,缺少统一协调机制。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学生、企业、家长的多方联动,才有可能取得实效,但目前权威性和强制性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统一协调机制尚未形成,不能产生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外部合力效应。

(二)社会层面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后,国家将职业教育发展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并明确规定了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然而,在社会层面对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些不恰当认知仍然没有彻底消除,给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首先,企业对高职人才仍然存在“歧视性”看法,将高职人才等同于较低层次人才,不能真正给予高职学生同等的待遇,这不利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充分发挥。这种现象也会逐渐影响到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在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然而,学生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质却不能得到相匹配的待遇,会慢慢地使他们改变对专业课程思政化的积极态度。其次,社会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思政化有一定的误解。社会上依然存在着一些如“高职院校就是高级技工学校”的不恰当看法,认为高职院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学校,没有必要采取全过程性的思政化育人模式。這种思想干扰了高职院校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化的正常进程,至少使得参与专业课程思政化的教职员工内心有种“压抑感”,抑制了他们创新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激情。最后,有些专业人士没有正确解读专业课程思政化。课程思政化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热点问题,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是,有些专家可能是在自己对高职教育有“不恰当”看法的思想支配下作出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不恰当解读,从而误导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此外,西方资本主义多元化思想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如“拜金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等,也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三)学校层面的问题

1.学校缺乏专业课程思政化合力。目前,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德技并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工作,强调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培养。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可以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在学校内部却仍存在不少制约专业课程思政化的问题。首先,思政课程的主导地位没有凸显出来。很多高职院校依然校存在重视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而轻视思想品德培养的问题,更愿意在专业品牌建设、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等方面投入诸多资源,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所需要的资源投入。此外,思政教育教师不重视将专业知识引入思政课堂教学,会导致思政课教学与专业实践不能相结合、思政课程教学形式单一、教育内容枯燥泛味等问题,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其次,学校领导对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不够。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需要各项条件支撑,如果学校领导的支持力度不够,有些资源条件就可能得不到及时保障,从而导致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不能取得预期效果;领导的不重视还会影响到学校制订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所需要的规章制度,而缺少了制度依据,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将会出现一些“方向性”问题。最后,学校缺少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氛围。虽然国家大力提倡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但由于高职院校长期以来的办学传统是侧重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且这种现象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快速消除,因而不利于形成课程思政化建设的良好场域。

2.专业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将思政元素引入专业课程需要有恰当形式。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知识相融合需要专业教师投入大量时间,选取适合学生的思政案例并且突出专业特点,以便吸引学生兴趣。专业教师准备专业知识讲授本来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这使得他们“不太愿意”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思政案例,以免影响到自身专业发展。同时,由于专业课程的实操性强而思政教育的说教性强,这会导致专业教师不容易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课实践过程,使得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无法吸引学生;而学生认为思政元素出现在专业课程中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行为,也会对其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到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此外,专业教师缺乏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平时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比较重,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体现思政元素对专业老师来说无疑增加了“额外”的工作负担,使得他们不愿意将精力放在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上,其主动性和能动性无法被充分激发出来。专业教师是高职院校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目标的关键性力量,大多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不善于说教,而思政教育要求教师善于表达和说服,这使得专业教师即使有意愿进行课程思政化,有时囿于能力也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化认知的多样化带来的影响。学生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教学的对象,如果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专业课程思政化,将无法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化的育人目标。首先,生源的多样化使得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存在认知层次上的多样化。对专业课程思政化效果最为直接的评判就是学生的接受和内化程度,而专业课程思政化会使得专业课程内容以新型形式出现,这可能会颠覆高职学生的传统接受方式。如果在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有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这是课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而采取不重视态度,思政要素不能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从而影响了专业课程思政化在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正能量作用。其次,学生的思维模式存在“固定化”。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他们认为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将无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因此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上,而将在专业课程中出现的思政元素当作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补充,有选择性地接受思政元素中对专业课程知识学习有促进作用的内容。最后,信息技术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也颇深。当下是一个信息化世界,信息技术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他们可能会受到互联网所带来的消极思想影响,由此削弱了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正能量作用。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使得其思政化建设主要会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一)顶层设计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高质量开展的前提条件

当下,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和各种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和试行促进了职业教育大发展。在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进行的顶层设计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可以规范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行为。为了规范高职院校教学行为而出台的教学标准强调了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只是从宏观角度规定了其课程思政化方向,没有详细的实施方案指导其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导致很多高职院校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进行专业课程思政化改革,这就需要顶层设计提供一个总的规范和可供实施的标准。另一方面,顶层设计直接制约和影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的地方特色建设质量。在实践中,虽然有些省市制订了高校课程思政化指导原则,但是针对的对象往往是普通本科院校,其中有些原则在高职院校并不适用,这会导致高职院校“直接”套用普通高校课程思政化经验的问题出现,不但不能提高师生参与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热情,反而降低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也不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提升,因此需要顶层设计来指导各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出台具有地方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方案。

(二)相关利益者能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提供第三方评价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需要社会相关利益者提供第三方评价,这里的相关利益者主要指企业、家庭和其他社会人士,他们对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利益诉求将影响着高职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效果。首先,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学生未来的职业操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需要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融合发挥合力作用。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的新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高职教育不仅承担多层次人才培养的重任,更要注重其“德才兼备”。其次,家庭渴望子女成才的愿望要求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設必须是高质量的。目前,高职院校的育人条件有了长足发展,但要完全满足家庭渴望孩子成才的要求离不开很多方面的支撑和提高,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高质量的育人效果。最后,社会各界人士需要更新对高职教育的认知,这就要求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体现时代特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献和思想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提供了丰富的时代元素和思政元素,对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可以在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中准确和精彩地将这些知识和思想以凸显的方式融入专业课程知识,既能让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知识学习提升思想认识,也能因此提高高职院校的口碑和美誉度,从而使社会人士对高职教育有更新更好的正确认知。

(三)高职院校为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需要基础性条件,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传统、学生群体和育人要素为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性条件。首先,办学历史传统是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先导性因素。高职院校的产生与技工培训学校的渊源颇深[4],技工培训学校向来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就决定了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要能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职业技能,而不能为了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减弱其职业技能培养。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应该确保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并行实现,使得专业课程思政要素和职业技能要素相互融合。其次,学生是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实践对象,生源质量决定着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难易程度。目前,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生源成份日益复杂[5],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能力差异化明显。这意味着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不能采取单一的方式,而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成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难度和育人效果显现的长期性。最后,教师、教材和教法是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教师是关键性因素,他们能否完全认同专业课程思政化教学理念,决定着高职院校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化教学的整体效果。专业课程教材编写模式和内容决定了教师和学生能否从教材上找到合适的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融合案例,从而影响其参与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主动性。教材在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中辅助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教师“静心”思考专业知识的思政化途径,也有利于学生内化专业课程思政知识。教学方法决定着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课堂教学质量,高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实现通过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要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要求、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新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并针对高职院校专业课思政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以及影响因素,采取相关有效对策,不断增强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育人实效。

(一)完善顶层设计,统筹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是一项比较系统化的工程,需要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化教育顶层设计,将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纳入整个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统筹谋划、分类指导和全面推进[6]。首先,启动全国性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情况调研。国家应该委托社会组织自主性开展全国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专题调研,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修订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标准,侧重从细节规范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行为,并给出具有全国指导意义的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实施细则,使学校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有据可循。要鼓励各省市出台符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方案,并注重建设方案的可操作性和职业教育属性。其次,出台全国性的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激励机制,将专业教师思政化教学能力纳入高职院校教师评价综合指标,采取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教师和学生参与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全过程。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全国性的专业课程思政化教学大赛,以比赛形式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同时,划拨专项财政资金开展具有权威性的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师资培训,让教师掌握先进的专业课程思政化教学理念。最后,制定约束性法律法规,严格规约高职院校开展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行为。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出台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约束性法律法规,强有力地推进高职院校实施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特别要加强“打击”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纠正侵害学生“利益”的倾向,维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新思想、新理念教育,营造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良好的社会氛围

高职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辨别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辨别西方多元思想的有害性,而高职院校教师也存在着层次差别,有的教师甚至可能存在不良价值观倾向,因此需要对师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加强高职院校师生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教育。笔者认为,可以成立全国性的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指导委员,规划全国性的、宏观层面的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以增强师生的马克思唯物主义意识。其次,将新思想、新理念以创新形式反映在高职院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国家要规范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大纲,统一编写全国性的高职院校思政教學用教材,采取全国统一征订思政教材模式,确保高质量思政教材进课堂。最后,强化新时代新思想教育。要将习近平新发展理念、“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伟大建党精神及时引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确保新思想、新理念能够进入到高职院校广大师生的内心深处,并形成内化效果。此外,国家还要强化网络管理,及时彻底清除网络上不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言论,维护网络环境的纯洁性,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国家虽然加强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力度,但是人们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消解对高职教育不恰当的认知态度。因此,为了营造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良好氛围,有必要再次升级对高职教育的支持力度。首先,提升高职学生的经济社会地位。国家应采取各种保障措施,让他们能够真正享受到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一样的待遇。虽然国家已经从法律层面明确了高职学生的大学生“身份”,但是执行效果却不尽人意,这也是造成人们轻视高职教育的原因之一。因此,国家应该拿出强有力的措施来落实法律规定的关于高职学生的各种权利,切实提高他们的经济社会地位。其次,开展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宣传活动。虽然国家启动了职教周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但是仍不足以让广大老百姓精准了解职业教育内涵。因此,国家应该创新职业教育宣传模式,让宣传教育深入基层、社区、农村,让广大群众了解高职教育的本质内涵。最后,要强化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是同等重要课程的教育理念,使人们认识到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是为了提高学生能力而存在的,两者可以融合在一起发挥更大的育人作用,以此营造良好的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外部环境氛围。

(三)集中學校教学资源,形成专业课课程思政化建设合力效应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要突出政治方向的正确性[7],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属性。课程思政化要以学校党委为主导,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首要任务;要以高职院校各专业育人特点为依据,发挥专业优秀教师的先锋示范作用,建立符合专业特点的课程思政化建设工作体系。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专业课程思政化协同育人顶层设计,着力打造育人组织和制度保障机制。学校要从全局出发创造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环境,从制度和思想上分别引领和强化全体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化教学意识,将课程思政化作为创新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根本性举措;要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具体工作落实,参与和指导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梳理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的实施路径,重构专业课程育人知识体系;要将专业课程思政化与专业教师的绩效工资和职称评定相关联,并形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激励教师参与专业课程思政化,提升专业教师驾驭课程思政化教学的能力;要不断完善网络信息技术教学条件,运用网络媒体教学设施,储备适合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政案例,创建专业课程思政素材数据库,扩大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获取渠道。

(四)积极转变思想认识,建设优秀专业教师队伍

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要紧紧依靠专业教师,发挥教师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转变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化不恰当的思想认识。首先,专业教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专业教师要结合学生和专业特点,从中国国情、高质量发展格局、四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以及碳达峰和碳中和等方面,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其精准地融入课程教学。其次,专业教师要交叉教研和互通有无。专业教师要做到具备扎实的政治素质,关注专业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形成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关照学生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课程思政化教学方法。再次,专业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修养,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切实将学生的技能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提高教书和育人本领。最后,高职院校要建立有重点、分层次和多形式的专业课程思政化培训体系,增强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程思政化的思想认识,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设专业教师团队,夯实教学育人基础,构建“三全”育人的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格局。此外,高职院校要鼓励专业教师开展各类别和层次性的课程思政化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工作,让教师通过教研项目研究发现专业课程思政化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并形成有价值的理论成果,指导学校专业课程思政化教学实践。

(五)重视生源质量和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专业课程思政化育人体系

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高职院校要重视招生工作,守好生源质量“第一关口”。要充分利用国家高职教育招生考试改革政策,扎实做好招生工作,坚决杜绝招生过程中的各种“商业营销”行为,严格执行招生考试的各项规定,提高生源质量。高职学生正处于人格养成、价值观形成和人生发展的关键期,这为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窗口期。目前,高职学生受网络影响比较大,并且形成了较强的选择能力、批判精神和自我意识,对专业课程思政化可能比较感兴趣。学生信任教师,才会接受其讲授的知识。因此,专业教师必须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和行为特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讲授,发挥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隐性育人作用,提高育人水平和能力。为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要将思政内容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相关话题联系起来,增强专业课程思政化亲和力;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服务于学生学习;通过信息化平台构建专业课程思政化学习载体,形成学生学习共同体,展现专业课程思政化教学的无穷魅力。

专业课程思政化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化的教学改革工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化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在这个建设过程中,如何将思政元素和专业技能知识有效结合起来,并且避免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仍然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胡英芹,张竹筠.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定位、内容与实施路径[J].职教通讯,2021(9):22-27.

[2]刘晓玲,邵景玲,崔金磊,等.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21,42(6):135-140.

[3]李洪修,陈栎旭.知识社会学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网络首发:2021-12-30.

[4]蔡翔华,黄秋明.“半工半读”职业教育实践的经验及启示[J].当代职业教育,2021(5):19-25.

[5]李月琴.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新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1(21):33-38.

[6]许世建,董振华,黄辉. 坚持德技并修优化类型定位 全面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综述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3):5-9.

[7]孙越.新时代高校精准思政课程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4):48-50.

[责任编辑    曹   稳]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U Jingbo, GAO Nana, QU Qiaopeng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t pres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to be solved at the national, social and school levels, which mak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ll also be affected and restricted by many factors, mainly including three aspects:
top-level design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akeholders can provide third-party evaluation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vide basic condition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refore, targeted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levels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al efficienc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专业课程高职院校“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大学·课外阅读(2022年3期)2022-04-25应用型汽车工程师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13期)2022-04-24“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中学生学习报(2022年17期)2022-04-15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22年8期)2022-04-13探讨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 能力提升对策青年与社会(2020年20期)2020-08-13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现状及相关法律关系探讨法制博览(2019年8期)2019-10-29高职院校辅导员管理工作创新的方法及措施研究科学与财富(2019年12期)2019-10-2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3期)2018-03-16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才之路(2018年36期)2018-01-10高职院校的智慧管理及其实现路径职教论坛(2017年10期)2017-06-19

相关热词搜索: 专业课程 高职院校 建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