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针对高考改革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发布时间:2022-05-30 10:35:05   浏览量:

摘 要: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中国教育改革不断与时俱进,但课堂教学这一前沿阵地还没有及时更新教学思路,在贯彻新理念时有些做法依旧停留在老套路上踟蹰不前。因此,课堂新旧动能的转化问题值得教师细细揣摩和研究,究竟“旧”有哪些问题,“新”又新在哪里,怎样做才能让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焕发新的生机。本文基于“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实例,透视当前政治课堂的问题现状,探寻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学习目标;议题式教学;大单元整体学习;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一项由若干环节构成的系统性工程,即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过程中,在参与“议题+情境+任务+活动”教学路径中,在认知、理解、应用、迁移的认知逻辑逐层递进中,学习必备知识、形成关键能力、培育学科素养、树立核心价值。于是教师可以运用这些要素来反观真实课堂教学环节存在的弊病,探寻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当前政治课堂的问题现状

黑格尔曾用“密涅瓦的猫头鹰总在黄昏中悄然起飞”来隐喻哲学是一种事后的理性反思。教师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坐标,也需要对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进行系统性反思。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按部就班地完成既定流程,而是为了给日后的课堂教学更多前瞻性的启示和指导,为了达成更符合新时代、新课标、新高考下的育人目标指向。

当前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主要存在 “低” “浅” “碎”等问题。

(一)“目中无人”—―课堂立意不高

多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坚持的是知识立意而非学科素养立意,已经让很多政治教师忘记了“为什么出发”。高中政治课堂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个问题虽然很宏大,但好回答,翻开课标便可侃侃而谈。可具体细化到每一堂课层面再发问,就不再轻而易举了,譬如: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通过哪些学习任务来实現,自主学习怎样才能高效,探究学习如何展开等。

(二)“浅尝辄止”—―课堂学习不深

首先,议题“可议性”不高。何为议题,顾名思义就是具有争议性或者可以用多种观点回答的问题。要拓展“可议空间”,就得在课标提供的总议题基础上,继续结合情境设置新议题及子议题,并增添思辨性和两难性。例如: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中,新课标中可供参考的单元总议题是“为什么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指向了学科基本内容和基本价值判断,但是涉及面太广,学生感到手足无措,此时就需要教师提供可见的“藤蔓”让学生借力向上攀延。

其次,创设的情境多为常见的简单情境,其新颖和复杂程度都不高。学生面对种种“司空见惯”,自然也只能启动常规思维来回应,学生一直处在熟悉的语境中就难免产生思维惰性,课堂探究和生成的效果无形中大打折扣。

再次,学习任务比较单一。反观教师每个学期在编制学案、设计议学任务时,常常萦绕耳边的是不是这些动词:“说明”“列举”“体现”“分析”等。而“描述与分类”中的“分类”“解释与论证”中的“论证”“预测与选择”中的“预测”“辨析与评价”中的“辨析”,则很少“露面”。除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之外,分析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思辨能力等学生应该锻炼的能力统统被“设计”掉了。

议学任务群未能依据“认知—―理解—―应用—―迁移”认知逻辑的分层递进,或对后面两个环节重视程度不够。表面上有问题、有活动、有情境,但课堂操作时却止于知识理论,没有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值得注意的是,“评价”并不一定代表高阶思维,单一维度的“评价”并不比多维度“论证”新情境中的问题更有思维深度。

最后,议学活动的要求含糊不清。例如:导入目的不明确,导入放个视频就过去了;小组讨论时,讨论方向、目标、要求、注意问题、教师要达到怎样的结果,都缺乏明确的、可量化的测量标准。

(三)“一盘散沙”—―课程整合不够

其一,知识碎片化。不论新授课还是复习课,一堂高质量的课程设计都要基于对文本的解读,进而对教材的结构化梳理。但目前来看,大部分课堂教学仍然无法避免知识碎片化的模式桎梏。教师应当基于知识碎片化的现状,做好教材文本解读和重构,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每一课、每一单元乃至每一本书的知识体系。

其二,情境碎片化。一个知识点一个情境,难以“一境到底”。例如:讲发展普遍性和实质用“人类社会演变”情境,讲前进性和曲折性用“新冠疫苗研制”情境,讲量变和质变又变成“共享单车”情境。不连贯的情境更替,只会增加学生学习思考和记忆的负担;人为地将其“条块分割”、让各模块变得好像毫无瓜葛,打破学生思维连贯性,阻碍了学生系统化、整体性地理解知识。

一旦缺少系统化的知识和情境,那么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一盘散沙”,综合运用类题目自然就成为学生高考的难点和痛点。如果缺乏大单元整合教学意识,教师在面对新教材容量大、课时少、教学内容多这一新课程的新变化时也会感到手足无措,若是仍照搬“老教法”则无法完成教学进度,“赶不上趟”。

当然,盲目追求“一境到底”,忽视其他丰富的实例和旁证,这其实是将议题式教学简单化了,同样也是课程整合不到位的表现。所以其中分寸的拿捏需要教师各显神通,提升课程整合能力。

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一)关注人的发展科学制订学习目标

“教师只是借助一定的工具,为学生提供帮助的支持者、点拨者、评价者。”[1]伴随学科育人方式根本转变,教师要做到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重新审视学科本质、教育本质。以学定教,由“教书”转变为“育人”。

站位决定眼界和格局。学习目标的制订,要做到“目中有人”,既培育“未来的人”,又立足“当下的人”“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提炼出学生能够理解的学习目标,而不是仅仅将教学目标写在备课手册上”[2]。同时,情境选择上要“目中有人”,学生的素养只有在贴近实际的真实情境中才能产生。

那么如何创设出合适的学习目标呢?从学习目标内容来看,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理解哪些必备知识,提升哪些学科能力,培育哪些学科素养,引领什么核心价值。从认知逻辑来看,循序渐进地从认知走向理解、应用、迁移。从创设方法来看,可采用逆向思维确定学习目标,即首先确定预期的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或者能够做什么。

以一节公开课《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为例,学习目标如下:1.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2.科学精神:把握发展的实质,运用发展观点分析现实问题,把握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理清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运用发展的状态与趋势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分析现实问题。3.公共参与:在生活中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小事做起,勇于面对困难与挑战。这也是自核心素养颁布以来比较常见的目标表述方式,当然这已经迈出向新课标转身的第一步,但尤显不足,空洞单一,未能给学生提供“过河的石头”。

修改过之后单元学习目标如下:1.研读文本,构建唯物辩证法中发展观的思维导图,梳理发展的普遍性、实质、过程、状态,举例生活中说出哪些变化属于发展。2.分类论证发展具有普遍性,小组讨论分析短视频平台为什么火,用科学精神理性地对待短视频。3.预测短视频平台的未来发展之路,勇于面对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4.为短视频平台助力乡村发展设计方案,从点滴小事做起,主动参与公共事务治理,树立主人翁意识。这样设计出的目标便体现整体认知、整体理解、整体应用、整体迁移分层递进关系,先预设结果再不断丰富实现路径,吸引并引领学生感受素养之美。

当然,目标往往带有理想化色彩,只能起到价值指导和思维牵引的作用,而无法束缚学生思维的延伸与拓展。师生因思维的错位而引发的生成恰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不能让“育人”在“预设”中走向“死亡”。“目中有人”的课堂不应仅仅关心课前已经预设好的核心素养和知识能力的完成情况,还应放弃长期存在的“话语霸权和思维霸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让他们生命的智慧能够在平等的交流中自由地流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二)深度教研磨课完善议题教学构件

第一,增强议题“可议性”。还是以《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为例:

总议题:短视频平台如何实现“长”发展

子议题一:透过现象看本质—―短视频平台为什么火

子议题二:凝聚出彩正能量—―短视频平台的去与留

围绕学生共同关注的事件—―“短视频”来设置总议题,并继续细化拆分为两个子议题。“为什么火”带有综合性发问,可以增添可议的维度;“去与留”把人置身于两难境地,逼迫学生在理想与现实、个体与集体、利益与操守等冲突中进行取舍,增加了议题的争议性。让学生“在冲突中思考、辨别、选择,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3]对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作用。

第二,敢于创设新颖的复杂情境。“新课程改革中倡导政治教师要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元素有意识地引入到课堂实践活动当中[4]。”但是探究情境设定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选取现实生活的“枝叶末梢”或者“片言只语”,因为这样的情境仍然有些失真。为何要强调情境选取要尽量真实,是因为现实生活本身是复杂多变的,而结构良好的情境常常删去了干扰性、与主题无关的信息,这样不仅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也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短视频的火爆—―短视频发展史—―短视频的隐忧—―助力乡村文化建设,随着议学的深入,情境的新颖度和复杂性不断提升,为接下来的深度探究做好了铺垫。

第三,丰富议学任务维度,增加高阶思维。该课围绕子议题二:短视频平台的去与留,设置了几个任务:1.面对短视频平台的隐忧,有人认为应该下架短视频平台,有人认为应该继续保留,分组辩论。2.预测短视频的未来发展之路(多主体影响、积极消极)3.“让短视频平台这一新事物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阵地”为主题,拟一份方案,让短视频平台助力乡村发展。随着情境难度的提升,议学任务亦遵循认知逻辑逐步向高阶思维迈进。与此同时还增加了不常用的任务要求,如“预测”“辨析”“选择”等,即通过分析本质、解释原因、论证推理、预测规划等任务环节,促使学生完成新知构建、整合和迁移,进行能力和素养的输出。

(三)整合课程资源推动大单元整体学习

什么是单元?单元不是知识或内容单位,而是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一个单元就是一种课程,或者说微课程。这里的单元不是教科书上的单元,单元设计,有别于现实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的课时设计,就是一个关于教学关键问题的完整的学习方案的设计。比如:《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讲的是发展观知识,但是课堂教学是围绕总议题:短视频平台如何实现“长”发展展开的。大单元整体学习应是宏大而不杂乱、结构化的、采用议题式教学、坚持“一境到底”。当然,“一境到底”强调整体性与多维度思考所要求的综合性之间也并不矛盾。教师通过设计任务迁移到新情境,通过追问、反问、补充、延伸、生成新问题,既能拓展课堂的宽度和课程综合性,又能确保议题突出、形式多样。

可以说,大单元教学侧重于顶层设计,即教学内容整体构建、教学目标整体规划、教学路径整体设计、课程资源整合开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课程意识,沉下心来备课,全方位深度挖掘情境材料,通过课程研究,构建学科知识、能力、逻辑与价值意义结构,把社会生活资源、师生学习资源有效地构建到自己的课程体系之中。

总之,课堂学习是否高效直接影响学生思维品质、学科素养、自由全面发展。而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发挥和精心的教学设计,来引领学生主动探究。要想让课堂变得“有活力”“有深度”“有方向”,教师必须做到预设价值“基点”、回归生活“原点”、直面整合“难点”。

结束语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这也是教师教学研究的价值追求。教师应制订出指向素养的学习机制,来唤醒学生主体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一花一世界”,生活中的微小事件也能蕴含深刻的道理,再结合“最近发展区”的规律,因而学生首先要学会与自身经历的复杂的生活场景进行广泛连接,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过渡,再运用搭建出来的结构化知识体系,将那些零散的、碎片化的体验阅历进行串联,达成个体生成和自我构建。最后还要从学科逻辑走向生活逻辑,议题选择可以更加开放、问题解答可以更加多元,留出充足的讨论和互动的空间,展示出不同的生活视角,以应对真实生活的问题,最终实现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打造新高考趋势下的高效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沈毓春.聚焦“教学关键问题”的单元设计刍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1).

[2]李希贵.从教学到学习[N].语言文字报,2020(5).

[3]沈毓春.议题式教学简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8,73.

[4]李朝忠.新時期高中政治教学策略的研究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3).

作者简介:陈思蒙(1991— ),女,汉族,江苏淮安人,中学二级教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学习目标议题式教学教学策略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议题式教学探究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年6期)2020-06-30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议题式”教学的实践探究考试与评价(2020年3期)2020-05-11浅谈《政治生活》议题式教学中议题的选择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9年21期)2019-12-24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实施路径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9年3期)2019-07-08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小学高效课堂建设中如何制定学习目标考试周刊(2016年20期)2016-04-14目标分类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中学课程资源(2014年8期)2014-11-11

相关热词搜索: 高考 课堂 教学策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