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强化高校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发布时间:2022-06-06 15:00:05   浏览量:

杨仁树

摘 要: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科技人才培养、赋能创新体系、汇聚高端人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着顶层设计能力、创新体系效能、科研队伍建设不强的问题,要在优化组织模式、管理机制、坚持人才强校和畅通转化渠道的基础上,打造一流平台、承接重大项目、组建一流团队、催生一流成果。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科技事业;科技自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1]。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2]

深刻认识高校科技事业的重要作用

1.高校科技工作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刻揭示了创新在我国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工作对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以及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家间在原创性、颠覆性和垄断性的创新领域竞争日益激烈,给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高校作为国家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组成部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当前形势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需要心怀“国之大者”,勇挑重担,释放科技创新潜力,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成果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2.高校科技工作事关创新型国家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理论突破、重大技术变革、创新文化构建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肩负重要责任。一方面,高校重视基础研究、鼓励学术探索的研究氛围让其在数学、物理、材料等基础研究领域积淀了更为深厚的研究基础,也蕴藏了基础理论和科技源头实现创新突破的巨大潜能。另一方面,高校本身具有创新平台众多、研究人员汇聚的资源优势,有助于促进学科交叉,构建协同创新生态,产出更多原创性成果。此外,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未来科技人才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高校培育萌发。因此,高校科技工作与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紧密相关,是助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元素。

3.高校科技工作事关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一方面,科研和教学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能够反哺教学,拓展学生科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升整体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是高校开展社会服务、助力国家建设的重要抓手,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具体而言,高校主动对接国家和行业发展需求,围绕核心技术、共性难点开展科研攻关,切实“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能够带动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引育、学生培养等相关工作同步发展,从而整体提升办学质量。因此,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水平,影响着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进程。

准确把握高校科技事业的现实问题

1.顶层设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仍然存在高校学术研究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不足,对于研究领域的超前主动布局和长期投入不够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兼具基础性、原创性和实用性的重大成果和技术突破的涌现。另一方面,科技工作力量有待进一步整合。研究工作中仍然存在单打独斗、资源分散的问题,承担重大科研任务能力相对不足。此外,学科和团队间的壁垒仍然存在,鼓励学科交叉融合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制约了高校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

2.创新体系效能有待进一步激发。高校各类科研平台仍然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创新主体间的研究布局有待进一步统筹规划。同时,鼓励创新的评价机制、制度体系仍须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为更多原创性成果的产出营造外部環境的能力相对薄弱。此外,学校科技工作部门、人事管理部门、人才培养部门、产业经营部门以及大学科技园等部门之间的工作协同有待增强,科技转化渠道有待进一步畅通拓展,高校创新成果在经济发展和行业进步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

3.科研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高水平的科研工作队伍是构建高质量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主力军。但当前背景下,一方面,高校科技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的储备数量,普遍与学校事业发展的需求存在差距,科学研究队伍的规模、结构、质量有待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和长效机制有待完善。另一方面,高校科技工作管理队伍的服务水平和专业化素质仍然有待提升,亟须熟悉市场运行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充实到高校科技工作管理队伍中,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服务针对性不强、成果转化渠道不多、机制不畅的问题。

推动高校科技事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强化高校战略科技力量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在优化科研顶层设计、健全科研管理制度、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等方面深化改革,从而实现高校科技工作的提质增效。

北京科技大学历来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研发了世界第一台弧形连铸机、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号运载火箭壳体材料、第一台国产工业机器人等重大创新成果,在用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发展方面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的重要论述,把强化高校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性举措,引领内涵式发展。

1.优化组织模式,打造一流平台。聚焦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融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有组织科技创新,以产出标志性成果为目标,推动一流平台建设。一方面,整合创新资源,立足学校优势学科,超前布局先进材料、“双碳”研究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国家级科研平台的集成攻关能力,增强省部级科研平台和校内创新机构的协同创新能力。同时,畅通校内学科以及团队间的沟通渠道,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研成果,为实现相关研究领域内的基础理论、底层技术、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当前“卡脖子”重点问题,积极回应行业进步以及转型升级发展需求,深化产学研合作,成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探索实施“重大项目组”工作模式,强化对重点项目的前期策划、预研组织和引导支持,进一步凝聚创新合力,实现理论研究、技术实践与条件保障的密切联动,让科技成果更好服务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

2.优化管理机制,承接重大项目。深化科研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增强学校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上的能力和水平。完善顶层设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通过研制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以及“双一流”建设方案,明确科研领域基础研究、交叉研究以及国际合作等重点任务举措,指引学校科技事业发展。深化管理改革。以“减、增、放”①为改革思路,通过精简科研项目管理费用和使用程序、提升教师标志性成果奖励力度和成果转化收益比例、部分科技工作管理权限下放校内二级单位等举措,优化科研项目管理、经费管理以及激励机制。实施周期滚动考核,构建以对国家、行业发展贡献度为主要导向的科技成果和人才评价制度体系,为科研工作人员营造宽松包容、鼓励创新的科研氛围,构建心无旁骛开展研究的外部环境。

3.坚持人才强校,组建一流团队。打造高水平科研工作队伍。坚持引育并举,实施“2513”人才战略②和“北科学者”人才工程,围绕“数量、结构、质量、活力”四个维度开展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特区”建设,赋予首席科学家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搭建高端人才自主创新平台。建立健全“评、晋、聘”三位一体的职称职级岗聘体系和“一宽松三倾斜两善待”的职称评定机制③,畅通教师职业发展渠道。同时,重点加强青年教师培育工作。推进项目导师制,为具有科研潜力和基本条件的青年讲师和副教授配置硕士、博士招生指标。实施“双走”战略,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到国外知名高校院所访学研修、国内政府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以及一流高校驻课等方式,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实施“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为取得标志性成果的青年教师破格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提供制度保障。推行青年教师学科交叉研究培育项目。探索博士后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博士后职称评定机制,提升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增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和学术训练,实现服务学生健康成长和培养科研后备人才的有机统一,鼓励学生早进导师科研团队、早进实验室、早参加科研课题。实施“种子工程”,探索学生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的积极融合,为学校储备一批青年教师骨干。

4.畅通转化渠道,催生一流成果。成立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在校园科技成果转化领域承担综合统筹、管理服务和商业对接职能,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专门化,形成了以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为主导,以教学科研单位为主体,以创新创业中心、大学科技园、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以及校内各类创新平台为支撑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为科技成果评价、前沿技术判断、市场调研分析等专业化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同时,健全体制机制,进一步规范和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和成果作价投资入股行为,为激发教师创新热情、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提供制度保障。此外,按照“源于企业、先于企业、高于企业、用于企业”的思路,采取“一企一策”的具体举措,积极建立校地、校企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一体化平台,积极融入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面向区域和产业研发的成果转化体系,用高质量科技成果助力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探索建立专家咨询智库和技术判断制度,加强面向产业转化的技术规划和研究布局。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建立科技成果精准发布机制,通过定期举办成果专题发布会、广泛参与各类路演推介、对接展示、专利拍卖等活动,拓宽、丰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渠道,引导学校优秀创新成果实现优质转化。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立足新发展阶段,高校应当坚持将科研工作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着力构建一流平台、承接重大项目、打造一流团队、凝练一流成果、培育一流人才,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应有贡献!

注释:

①“减”:减少管理环节、管理费用;“增”:增加标志性成果奖励力度;“放”:部分科技工作管理权限下放校内二级单位.

② “2513”人才战略目标:到“十四五”末期,以两院院士为代表、具有世界一流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国际顶尖科学家数量达到两位数,50名左右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能够带来本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100名左右具有优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潜能、学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拔尖人才,300名左右崭露头角、具有成为优秀科学家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

③ “一宽松三倾斜两善待”:在保证学术水平的基础上,营造积极宽松的职称评定氛围,推动职称评定政策向教学一线、新兴交叉学科和薄弱学科倾斜,善待学校的老同志和年轻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EB/OL].(2021-01-11)[2022-03-24].https://www.ccps.gov.cn/tpxw/202101/t20210112_147078.shtml.

[2]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1-05-28)[2022-03-2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1004825838979893&wfr=spider&for=pc.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學校长)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科技创新高校高校思政教师人文素养提升之我见青年时代(2019年33期)2019-12-24德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运行与借鉴学理论·下(2019年3期)2019-07-08浅谈理论学习型社团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的作用新西部下半月(2018年7期)2018-10-20影响高校办公室秘书人员执行力的因素探析管理观察(2017年27期)2017-11-06江西省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模式的改革路径探析文教资料(2016年28期)2017-02-23浅谈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培养的途径决策探索(2017年2期)2017-02-20基于SCI的科技创新领域文献同被引分析现代情报(2016年10期)2016-12-15浅析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商(2016年23期)2016-07-23现代学徒制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价值新西部·中旬刊(2016年6期)2016-07-05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低碳化创新驱动研究商场现代化(2016年9期)2016-05-07

相关热词搜索: 科技 自立 自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