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语文课堂应坚守四个“有”

发布时间:2022-06-06 19:35:04   浏览量:

【摘 要】为解决语文课堂存在的诸多不足,教师应该坚守四个“有”:教学有目标,设计有理念,践行有宗旨,生态有“真境”。坚守四个“有”,语文课堂将更加生动有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目标;理念;宗旨;真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1-0023-03

【作者简介】戴继华,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江苏南通,226010)党委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中青年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近年来,语文课堂教学在践行课程理念、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等诸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语文课堂仍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主张语文课堂应该坚守四个“有”,即教学有目标、设计有理念、践行有宗旨、生态有“真境”。

一、教学有目标

教学必须有的放矢,这是常识。教学目标的常识属性,集中体现在它的导向作用上,这个导向作用主要彰显三种功能。一是导向功能,即把人的心理活动调节到与教学目标有关的问题上,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二是激励功能,教学目标是依据教学规律、教师教材特点与学生的需求及可能性而设计的,一切通过克服困难可能达到的目标,对个体学习行为均有激励作用;三是评价功能,教学目标被设定之后,它便成了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依据,依托这一依据作出的评价,又作为反馈因素保证所有教学活动的环节不偏离教学目标。由此观之,魏书生老师将“六步教学法”的第一步明晰为“定向”,是有其深刻道理的。可是这一点却常常被一些教师忘却,导致“教学目标的缺失”。教学目标缺失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可从三个层面来分析。

从宏观层面看,有的教师可能忽视了语文课程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提出了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十二条课程目标。当然,在备课时,我们无须对照十二条课程目标逐一设计教学目标,但拟定的教学目标应该在这十二条目标的框架之内,否则,教学行为的指向就有可能偏离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中观层面看,有的教师设置教学流程的方法还没有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学语文教学理论已经由当年的“中教法”,历经“语文教育学”,发展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但一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缺乏创新性。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聚焦。

从微观层面看,有的教师缺少基本的教材观。不少教师将“用教材教”停留在“教教材”。“用教材教”彰顯的是教材的例子功能,指向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及其背后可能生成的语文素养。基于这种教材观的教学,期待的是“由学一篇,能知一片”,关注的是能力迁移和举一反三。而“教教材”更多体现的是传授当下教材的知识、技法等,将教材内容“一股脑儿”教给学生。这种教材观的长期施行,易导致学生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习惯,实际上也属教学目标的偏离,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拟定有这样四个参照要素:语文课程特点、教材价值、教师个性和学生需求。其中,“学生需求”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更多的是综合考量几个要素。总之,因课程、因文、因人预设目标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这个方向要长期坚持并落实到每堂课。

二、设计有理念

若理念缺失,课堂设计也就缺乏教学思想的浸润,课堂教学就容易落入俗套,缺乏情趣、理趣和意趣。课堂设计理念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不同专家有不同的解说。根据实践经验,笔者深感其中有两点不可或缺,一是“课眼”的聚焦,二是教学方法的预设或选择。

“课眼”是因“文眼”“诗眼”演化而来的一种方便之说,也有人称之为“支点”,它对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重点内容的把握及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催生,具有重要意义。聚焦“课眼”的路径,通常包括课堂预设目标、文本相关内容、有效学习技巧三大类别。从文本相关内容中挖掘“课眼”是最常见的做法,如于漪老师执教梁衡的《晋祠》时,就以《中国名胜词典》中关于“晋祠”的介绍为“课眼”。“课眼”聚焦得越巧妙,教学设计就越新颖。

关于方法,这里指的是“语文的方法”。何谓“语文的方法”?指的是适切语文课堂、彰显语文课程特点的方法。语文课要使用“语文的方法”来设计。例如,炼字品句法。初唐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春江花月夜》“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的“生”好在哪里?晚唐诗人温庭筠的作品《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又妙在何处?再如,比照参读法。为何苏教版教材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采用“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说,而统编版教材却选取“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样的差别究竟有何考量?这些就是我们说的“语文的方法”,教师应该熟练掌握以便在教学中加以灵活运用。

课堂设计之理,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学习、借鉴、提炼、总结。“理”从学习中来,从课堂实践中来,从守正与创新中来,从教师的内心深处来。

三、践行有宗旨

随着教学理论、教学技术手段的更新,语文课堂逐渐呈现出“姹紫嫣红”的美好局面。但常言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课堂如何创新求变,我们都应该牢牢扣住语文课程之“宗”,守住语文课程之“旨”——课程特征,也就是说语文课堂的一切行为,必须以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为原点。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统一之“度”在哪里,比较难把握。文言文课堂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先花一定时间,梳理文言字词的含义;再在学生理解字词的情况下,进行架空式文本分析,以求语言背后的人文性东西。这样的教学导致“言”与“文”各行其道,形成两层皮,谈不上“统一”,更谈不上“统一有度”。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文言文教学忽视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忘却了课程践行的宗旨。理想的文言文课堂,应该是“言文互动,有来有往,言意共生”的状态。教师如果在这点上践行“失度”,表明他们的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

也有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积极添加新的元素:声、光、电让人应接不暇,歌声、笑声、欢呼声绵绵不断,演戏、画画、唱歌、跳舞轮番上阵,一番热闹之后,给人的感觉是“虚、闹、杂、碎”“华而不实”。[1]求新求变,无可非议,某种意义上还要积极鼓励。但无论如何创新,都要坚守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何故?结合上述教师的情况,我们再稍作简单分析。首先,要科学理解课堂“活”的真谛。“活”不是简单的“热闹喧哗”,不在表象,而在思维。静悄悄的课堂,不等于“不活跃”。通过语文课程人文性因子,发展学生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学生才可能更好掌握语文这一重要工具。其次,要合理选择语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随着时代进步,我们应该重视声、光、电等现代手段,但是在创新的同时也要守正。哪些手段对学生生成核心素养这一目标更有利,我们就选择它,没有益处的就摒弃,因为形式永远是为内容、为目标服务的。再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规定了语文课堂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如果将语文课堂演绎成“表演、绘画、音乐、舞蹈”課,那就冲淡了“语文味”,失去了语文课程的宗旨。

四、生态有“真境”

“真境”,说到底就是“真与境界”。真,有“真正、确实”的意思,也有“根本、本真”的意思,还有“本来、固有”之意。这三者都指向事物内部本已存在的机理,即事物的客观规律。因此,“真”是“合乎规律”。“境”,即“意境、境界”,指课堂所能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真,是境的前提;境,是真的赓续。没有真,境无从说起,二者水乳交融。

何谓语文课堂“真境”?笔者认为,是指在语文课堂中,师生以语言为“能源库”,基于语言;以情思为“神经元”,涵泳语言;以意旨为“原动力”,悟用语言,并将之有机融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打造和谐、美好、愉悦、艺术的课堂生态。要到达语文课堂“真境”,要从教师、学生及课堂三方面同时入手。

就课堂而言,教与学形成合力,从“自然、真切、深沉、韵味”四个维度努力建构“真境课堂”。当然,这个建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孜孜以求的精神。在四个维度观照下的课堂,是和融的,既有理性的光芒,也有师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是有厚度的,课堂里的对话和思维是深层次的,使教师和学生都有所收获。这四个维度是语文课堂“真境”的旨归。

【参考文献】

[1]余国江.本真语文: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1):8-11.

3084501908226

猜你喜欢宗旨理念目标红船东方少年·布老虎画刊(2021年6期)2021-08-10化废弃垃圾为脑洞艺术:环保理念铭记于心奇闻怪事(2020年7期)2020-09-10漫画也疯狂意林·少年版(2019年14期)2019-08-15理念确立方法方法决定成败读与写·中旬刊(2017年10期)2017-10-14用心处事知音海外版(上半月)(2017年7期)2017-07-20有话直说小哥白尼·趣味科学画报(2009年9期)2009-09-14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中学英语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中学英语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中学英语之友·上(2008年1期)2008-03-20现代陶艺理念雕塑(1997年2期)1997-06-30

相关热词搜索: 坚守 语文课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