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黄新辉
摘要:“四史”教育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活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担负着“四史”教育的初心使命,《纲要》课是高校提升“四史”教育实效的重要载体。“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应处理好理论阐释与实际践行、历史教育与现实关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学术正确与政治引领四对关系。“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应全方位呈现“四史”内容和丰富实践模式,在时代情境中体悟“四史”和引领学生关注时政,正确把握接受主体认知规律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坚定教师正确政治方向。
关键词:“四史”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路径
“四史”蕴涵着深刻的理论思想、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巨大的精神动力,是青年大学生成才、勇于承担使命的“最佳教材”和必修课,是推动实现高校思政课目标的重要手段,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三全育人”的重要工作。
1.《纲要》课承载“四史”教育的初心使命
1.1 “四史”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
“四史”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弘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铭记初心使命,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在一定的条件下,理论能够转化为历史的、具体的物质力量,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可以将理论变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四史”教育,能夠让大学生了解历史史实、认识历史规律、培养历史思维、感悟历史精神,进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龙去脉,体会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理想信念,为大学生注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屑奋斗的精神力量。
1.2 纲要课本身承担“四史”教育的重要内容
《纲要》课讲述的是近现代中国人民为了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富强这个目标而不断探索、奋斗的艰辛历史,侧重于历史教育,通过一系列事件、历史人物以及人民群众展示这一艰辛的奋斗历程。本身承担着“四史”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2021年版)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时间段为1840年鸦片战争起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夜;第二部分主要讲述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时间段为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第三部分为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历史,时间段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的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整个纲要课程可以理解为就是在介绍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
1.3 《纲要》课是高校提升“四史”教育质效的重要平台
“四史”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要发挥这个功能,需借助一定的平台。《纲要》课由于与“四史”教育在内容上有交叉重叠,因此,可以作为高校提升“四史”教育质效的重要平台。通过《纲要》课教学来穿插“四史”教育的学习,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汲取历史中的智慧和力量,进而发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作用。“四史”教育内容本身作为《纲要》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同时“四史”教育也需要通过《纲要》课程的教学来实现其自身的目标,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使得《纲要》课成为高校提升“四史”教育质效的重要平台。纲要课本身侧重于历史教育,其教学内容与“四史”教育教学内容交叉度和重合度高,具有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程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
“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时,可以在纲要课本身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对历史规律和历史逻辑的分析,做到历史事实讲述与历史规律分析相结合、历史史实分析与历史结论总结相结合,将“四史”讲得更全、更深、更透,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要处理好四对关系
2.1 处理好理论阐释与实际践行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2]“四史”教育有效融入纲要课程,要积极推动课程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处理好理论阐释与实际践行的关系,不仅要进行传统的课堂理论阐释,也应充分运用实践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接受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当前高校纲要课教学侧重于理论阐释,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校在纲要课程教学过程中,只有第一课堂的坐而论道,没有第二课堂的身体力行,学生仅仅只是在教室里听老师讲授历史知识和历史理论,几乎没有去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等地方参观研学的经历。
2.2处理好历史教育与现实关怀的关系
“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程,要处理好历史教育与现实关怀的关系。学习历史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历史理解现在,二是通过借鉴历史经验与教训指导现在与未来。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现状、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需在历史的维度中去理解、把握。现在是对过去的继承与发展,不了解过去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仅把关注点聚焦在当代,我们就很难理解现在、把握现在。进行“四史”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党的光辉历程、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以及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为了让大学生在了解历史事实、领悟历史规律、把握历史逻辑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龙和去脉、前世与今生,让大学生知道今天的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以及社会责任感。
2.3 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是教师传授与学生学习相互统一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领路人”的角色,而大学生作为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发挥着主体作用。“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程,要基于两者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出发,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发挥好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答疑解惑等作用;所谓学生主体作用,就是要求学生成为教学设计所围绕的中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师主导应该以导为主以讲为辅,学生主体应该以学为主以听为辅。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多高校并未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
2.4 处理好学术正确与政治引领的关系
现代史学家陈寅恪认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调学术正确的同时,也要注意政治引领。”[3]“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要求纲要课教师处理好学术正确与政治引领的关系,既要树立学术正确意识,又要在此基础上做好政治引领。比如,《纲要》课在强调的抗日战争时由原来的“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相较于“八年抗战”,是对当时抗日战争更真实、更客观的描述,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坚韧不拔的耐心。另外,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界定问题。教师在讲述这个问题的时候,既不能忽略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牵制作用,同时也不能否定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战场对于日军的干扰作用,两者是互相配合、互为补充的,还要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3.处理好“四史”教育融入《纲要》课四对关系的着力点
3.1全方位呈现“四史”内容和丰富实践教学模式
处理好理论阐释与实际践行的关系,既要求高校《纲要》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全方位呈现“四史”内容,从而做好理论阐释;又要求丰富实践教学模式,从而做好实际践行。全方位呈现“四史”内容,要依托纲要课原有教学内容,在纲要课各章节内容的基础上,呈现“四史”教育的不同主题,讲清楚“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规律和重要历史精神。丰富实践教学模式,可以采取让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比如重走长征路)、组织红色旅游景点见学(比如参观毛主席故居)、组织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比如去基层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行社会调查(比如调查某地红色资源的利用状况)等方式,让学生不拘泥于课堂学习,在社会实践这个大课堂中,向群众学习,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地进步,增长知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从而增进对“四史”内容的理解,坚定理想信念。
3.2 引领学生关注时政和在历史脉络中理解时代
处理好历史教育与现实关怀的关系,要求引领学生关注时政并在历史脉络中理解时代。学习历史是为了理解时代,要理解时代,必须了解时代,引领学生关注时政是学生了解时代的基础。引领学生关注时政,应坚持传统传媒和现代传媒相结合,既要通过报纸、报刊等传统传媒了解新闻时事,又要通过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倾听时代声音;要坚持了解国际和国内相统一,既要了解当今中国的党情国情社情民情、了解治党治国治军现状,又要了解国际社会状况和国际形势发展。了解时代是基础,理解时代是关键。
在引领学生关注时政、了解时代的基础上,将“四史”内容与时代热点结合起来讲,通过“四史”教育让学生在历史脉络中理解时代,感受时代的脉搏,厘清时代的脉络。比如,通过讲述中國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和奋斗历程让学生理解当今中国精准扶贫、法治建设、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大政方针背后人民本位的价值逻辑;通过讲述人民解放军发展和建设历史让学生理解当今时代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等人民军队建设举措的历史渊源和深层逻辑;通过讲述苏共垮台、苏东剧变这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滑铁卢让学生理解当今全面从严治党和铁腕反腐的极端重要性。
3.3 正确把握接收主体认知规律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需要正确把握接受主体认知规律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所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只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正确把握主体认知规律,一是要把握好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收水平,根据其认知和接收水平使用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定相适应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对图像、音频等信息敏感而又易接受的特点,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多向学生展示历史照片、播放历史视频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三是要结合学生特点,构建与历史事件有关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对问题、疑问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带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4 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坚定教师正确政治方向
处理好学术正确与政治引领的关系,需要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4]纲要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其专业素养是保证所讲内容符合学术正确的前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四史”教育教学效果。因此,要全面提升纲要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全面提升纲要课教师专业素养,一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掌握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增强历史思维能力。二是要对纲要课教材和“四史”内容要有系统性的理解和把握,能够对纲要课教材内容和“四史”内容进行重构和重组。三是要时刻关注学术研究动态,掌握前沿信息,从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当中深化对纲要课和“四史”教学内容的理解。
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党和国家教育工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既是中国教育发展规律演变的结果,也是人们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科学、理性认识的表现。“四史”教育在高校《纲要》课程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加强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纲要》课,不仅需要“四史”教育本身内容进一步发展完善,更需要挖掘“四史”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之间的双向联系,在此基础上,探索“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路径,使“四史”教育在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中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基金项目:2021年度湖南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DC2021004。
(本文由黄新辉、胡俊钦、欧阳好欢共同写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3]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66.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猜你喜欢 四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新湘评论·上半月(2021年10期)2021-11-30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教育·读写生活(2021年9期)2021-10-04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教育家(2021年21期)2021-07-16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中国商人(2021年6期)2021-06-25开展“四史”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中国商人(2021年6期)2021-06-25“探求·明理”生本教育的探索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8期)2019-05-28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祖国(2016年24期)2017-04-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创新成果概述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9期)2017-03-20 相关热词搜索: 近现代史 探析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