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论德育、美育、设计教育的历史目标与“接口”

发布时间:2022-07-14 15:35:04   浏览量:

摘  要:德育、美育、设计教育自清末民初开始就呈现具有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在国家特定历史时期承担过特定“任务”。站在设计学科3.0发展的今天回望三者的歷史目标,寻找设计教育与德育、美育的“接口”,既对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学科建设具有实际作用,也是学科发展的现实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德育;美育;设计教育;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重点项目“德育、美育、设计实践——高校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模式探究”(Z20001.19.5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德育的发展及其目标

关于德育的最早形态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的习俗性德育,此时的德育是作为调解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段[1]。之后德育的含义、形态在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深化。直至清末民初,德育一词在中国有了新的含义及发展。德育起初是为了重塑国民思想与精神之用,比如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就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目标。1903年,严复于《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章程》中提到各学科的类别,在论述完所有学科分类后提到“德育读本”[2],可见严复对于德育的重视与其他学科类别相等同;1906年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中提到了“是以讲教育者,其事常分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并进一步提出“智育重于体育而德育尤重于智育”[3]的观点。由此可见,严复的德育观是优于智育、体育的。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部令(教育宗旨)》明确提到,“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救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4]。可见民国政府以官方形式提示当时教育:注重道德教育、注重教育的实际应用、辅以武德教育,并以美育的方式完成对道德的塑造。此外,德育一词在当时还作为基督教教会进行教义宣传之用[5]。当然,宗教意义上的德育意义也有塑造品德之含义。1927年6月20日《晨报》刊登了一幅题为《美育与德育》的插图(如图1),位于当日报纸第6版中央位置。画面左侧是一位年迈的老者,勾背、秃头、戴老花镜,一派民国老知识分子形象。右侧是一位S形身材的裸女,似挽着老者[6]。画面的裸女意味着对美育的认识,老者与裸女的共处又让人反思德育在当时社会的含义。1929年10月5日瑞宸撰《呜呼今日之德育》,将德育与体育、美育相并论述,并认为应当将“重德育”提升到与“重智育”等同的高度[7]。此时德育的含义为道德之意,与今人所述概念几乎相同。这与五四运动之后,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所述德育精神在中国长时间发酵相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德育逐渐出现在民国政府教育部官方规定性文件中,德育开始作为学校课程教育的一部分进入课堂,并设立“德育日”,要求学生进行除课程学习外的社会服务工作[8]。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德育教育从模仿和照搬苏联德育经验、批判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下的德育逐渐走向“中国化”探索,具体体现在对苏联德育模式的批判,产生了一系列由高校及著名学者完成的德育成果。而德育的发展却在“文革”十年停滞。改革开放以后,德育开始科学化与现代化的转型,同时又与学科教育进行分化及融合。进入21世纪,德育的内涵及意义更加多元,生活德育、情感德育、欣赏德育、生命德育、制度德育、交往德育不断被提出。德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下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吸收世界前沿德育思想,解决中国德育的实际问题[9]。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发表讲话中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10]“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1]。2018年教师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大会上讲话表明“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12]。习近平总书记从各教育阶段、教学及管理、文化与社会等多层次、多方面、全体系指明了新时代德育的目标。作为教师而言,就是将德育教育贯彻至所在的学科领域,教学、评价体系及具体内容融入德育部分,激发学生在学科学习的前提或基础上增强自身道德修养,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身体力行以德育人。

二、美育的发展及目标

现代美育的起源归于席勒的《美育书简》,在对中国影响的过程中逐渐影响了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郭沫若、田汉等人[13]。此外,鲁迅作为中国现代美育的启蒙人物也须关注。在《美育书简》中,席勒认为美育的根本在于对美的探索,美育是德育的一种手段、美育是培养完美的人性[14]。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认为美育一方面使人情感发达,使人提升;一方面同德育和智育一样,是教育的重要手段[15]。姚文放认为王国维的美育观是教育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的四种阐释[16]。可见王国维美育思想的立体性,这与他站在教育学观点评价美育有很大关系。蔡元培“美育代宗教”说最为著名,成为五四运动以后最响亮的口号之一。他认为,美育之所以能代替宗教,是因为宗教主要起作用的部分是德育功能,对于智育、体育而言没有多大关系;宗教起主要作用的德育部分可以被现代美育所取代[17]。朱光潜认为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审美的教育是一种情感的教育,因此他认为“美育是德育的基础”[18]。朱光潜历经战乱却一直在高校工作,他的美育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大学生而言,最终目标就是要通过美育提升全民素质,使其肩负民族责任。宗白华一方面从席勒的美育思想中吸取精华,把美育作为梳理时代理想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从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中寻找美育的资源,特别是晋人文质彬彬的风度以及诗礼乐的作用[19]。郭沫若、田汉虽然没有明确的美育观点,但他们从戏剧、音乐等方面对美育与政治的结合起到极大推动作用。鲁迅,对中国美育发展影响最为深刻。鲁迅所论述的美育即为美术,集中体现在他1913年发表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一文中,以“天物”“思理”“美化”来理解美术,强调尊重客观、崇尚思想、美化形式[20]。鲁迅的美育与其坚决唤醒国民灵魂思想一致,其目标是通过美育建立中华民族现代精神信念,并认为木刻版画更能体现这种思想和精神[21]。总之,这一时期的美育思想有两个基本背景:其一,西学东渐;其二,长期战乱。美育的目标与国家和民族责任紧密相连,就是要通过美育(美术、情感、人文等方面)塑造现代中国的国民精神、承担民族复兴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方法以及全面向苏联模式学习的背景下,美育的内涵及作用发生了改变。此时的美育成为了“图画”的代名词,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切政治、社會、生活的指导方法,“美育救国”的作用也逐渐被淡化甚至丧失。而在“文革”十年中,美育同德育发展一样陷入停滞。改革开放以后,美育逐渐回归历史舞台,美育的内涵既不是民国时期的救国精神,也不是建国初期的“图画”意思,而是一种审美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艺术教育”的代名词,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方面。国家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自上而下加强美育教育,特别是随着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美育作为学校课程教育的一部分进入教育发展的各阶段。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及并落实美育工作。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表示:“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22]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回信中写道:“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23]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庆祝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考察清华美院时强调:“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24]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三次讲话分别界定了美育的范围、目标及未来。对比历史中的美育来说,这是范围最广、目标最清晰、最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的美育总结。从目标上说,当前国家展开的各项美育工作的核心就是立德树人,让年青一代身心健康。

三、设计教育及其目标

现代意义上的设计教育受洋务运动及鸦片战争后天主教会的催化,“计画”“制图”“演习”在十九世纪末就零星出现在各类报纸上[25]。直至晚清政府颁布的中国近现代第一个系统的新学制《癸卯学制》中的《奏定初等中小学章程》《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奏定高等学堂章程》等学制文件,明确规定了工艺方面的课程。现代意义上的设计教育从此正式进入学校教育体系。而在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的感召下,此时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学以致用”[26]。

民国时期,设计教育以图案、工艺、手工教育为核心展开[27]。一大批民国图案学教育家在此期涌现,如傅抱石、陈之佛、庞薰琹、雷圭元等。也有一批工艺美术、手工教育方面的专家在此时名震。民国设计教育的目的以“实用”展开,主要受手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外贸的发展的影响[28]。

建国以后,我国设计教育主要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人才,设计教育仍以工艺美术为主。工艺美术有着重要的产业价值、就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十分必要。不过这种局面在文革后遭到停滞、破坏。改革开放以后,设计教育发展迅猛,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进入21世纪,我国设计教育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背景之下加速发展,即进入所谓“设计3.0”的创新设计时代[29]。创新设计主要围绕设计与制造、设计与商业、设计与科技三大命题展开,旨在培养具有设计思维与表达的跨学科设计人才。

四、德育、美育、设计教育的目标关系及接口

综上所述,德育、美育、设计教育在每个历史阶段都呈现各自的发展特征,其目标也不尽相同。我们通过下表格再具体说明:

由上表可知,不论是德育、美育还是设计教育,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其含义和特征都有一定的变化。清朝末年,列强林立,清末能人志士所提倡的德育与国家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此时的美育虽是一种精神的教育、一种培养人性美的教育,但从根本上说也是国民精神教育依托美育为手段的德育。有着重要实用性质的设计教育以“工艺”的字眼出现,也是实用为上的教育。民国时期并未完全摆脱列强的袭扰,日本侵略我国,德育不仅仅是品德教育,还曾包含了武德教育的部分。美育的目的也是很明显的,就是要塑造中国人的国民精神,而设计教育的目的与清末时期类似,学科更现代。新中国成立之后,德育教育、美育教育、设计教育均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美育的含义相比之前略有缩小。改革开放以来,德育,美育、设计教育的含义在不断现代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德育成为各个学科教育的根本指向,一切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进行教育教学。美育含义、设计学科也得到空前扩大。设计教育在适应知识网络时代所对应的设计形态时,设计含义的外延开始扩大,直观的反映就是设计的跨学科。而这一时期,德育、美育、设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做的调整和再定义。

笔者认为,历史目标的总结并不是不同历史时期含义和目标的叠加,而是基于当下回望此前德育、美育、设计教育发展的精华及可以借鉴之处。除此之外,本文更关注德育、美育如何融入设计教育体系的问题。由此我们需要站在今天的设计学学科发展的视角看待设计教育的体系问题,也就是站在今天关心设计教育“教什么”的问题。当下的设计教育发展阶段有说“创新设计”,也有说是“设计3.0时代”,亦或是“创新设计”“未来设计”“大设计”等,所对应的具体设计形态从原有的造物设计扩展到非物质的设计,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也涉及思维与方法论层面。从质性的角度看,知识网络时代所对应的设计从方法上看是“有造型”的设计到“无形”设计的转变;从学习内容上看是单一学科“精耕”学习到多学科“建构”学习的转变;从思维上看是“设计方案是什么”到“为什么设计方案是”的转变。这不仅是趋势,也是根植于设计发展历程所将经历的新阶段。在这种背景下,也必须思考设计学科要培养怎样的人这一问题。同样按照上述三个维度分析,方法上把非物质设计与物质设计相提而论,既要对物质设计有足够产出能力,又要对非物质设计有理解;教学培养上,应当融合跨学科的两个知识层次,其一是打破目前设计学学科过细的问题,一切属于知识网络时代设计发展的前沿知识、方法、成果均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其二是积极拓展工学、商学两个学科的学习,因为工学是设计学学科跨学科的另一种基石,而商学从某些角度看是设计学的前提,大部分的设计都要在商业组织的环境中展开。

此外,之所以在设计教育中融入德育、美育两方面内容,是因为德育一方面是当代国家教育的一项根本政策是确保人才培养统一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性目标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进德修业”、提升自我品格修养的现实要求。如前文所述,“美育”发展至今,内涵非常丰富,涉及的学科门类多,为设计教育开展跨学科建设提供方向性指引。而设计教育也是美育的重要内涵,将设计教育的审美方面与美育内涵相联系,也是促进设计教育审美发展的方式方法。可以这样说,德育是美育的基础,美育是设计教育的基础(如图2)。

当然,德育,美育、设计教育正因为存在彼此含义互通、内嵌关系,三者教育目标是存在“接口”的。所谓“接口”,就是设计教育与德育、美育两者培养目标的共同点,通过寻找共同点的方式,促使寻找设计教育与德育、美育更广泛的连接。而回归设计教育的角度看待德育、美育,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从设计教育的角度看,与美育的“接口”首先在于那部分与审美的结合“地带”。比如设计的造型与美感与美育中所倡导的“美”是相同的,只是美育中的“美”的范围更加广泛,具体指视觉的美。

其次,设计教育发展至今日特别强调设计对于社会的贡献,比如“设计为人人服务”[30]“社会创新设计”等理念的提出。这种设计更强调设计的社会学意义。这部分也跟美育所倡导的“美美与共”的社会理想境界是一致的,强调功能性的美育给予社会的价值与意义。再者,设计还有一种对当下现实生活的超越价值,这种价值引领设计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把人们的生活往更美好的方向引导。美育的最根本目标也更是如此,通过美的教育将社会和文明触达更高的层次。

从德育上看,德育并不强调审美,但是设计教育、美育中的审美对德育有着促进作用。设计教育与美育中的社会功能和德育构建“德行天下”的社会道德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德育也固然有超越现实价值的作用,不断加强社会德育的目标就是为了营造更好的具有德育价值的社会。

因此,笔者认为串联设计教育、美育、德育的关键设计路经有三种:1.设计审美的教育;2.设计的社会学意义的教育;3.超越现实价值的设计探索。具体内容可以参见表2。

站在今天回望历史中的德育、美育、设计教育目标既能帮助我们看到各个时期的特点,也能帮助当下设计教育更好融合德育、美育。笔者认为设计实践、设计的社会学意义教育、基于未来价值的设计前沿研究对当下的设计教育都有重要启示,将此与设计教育结合可重新审视新的发展阶段的设计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形态的历史演进与现实价值[J].教育研究,2014(6):25-32.

[2]严复.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章程[J].选报,1902(23):22-23.

[3]严复.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J].通学报,1906(3):84-91.

[4]中华民国教育部.教育部部令(教育宗旨)[N].九澧共和报,1912(12):35-36.

[5]本京闻闻.德育宣讲[N].京华新报,1913-10-12(03).

[6]作者不详.美育与德育[N].晨报,1927-06-20(06).

[7]瑞宸.呜呼今日之德育[N].新天津,1929-10-05(07).

[8]中华民国教育部.各级学校“德育日”[N].中央日报,1943-08-19(03).

[9]叶飞.德育理论的中国探索与转型之路(1949—2019)[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7-39.

[10]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0L].[2016-12-08]. http://www.xinhuanet.com/topicnews/201612/0086.htm.

[1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4]. https://www.ccps.gov.cn/xxsxk/zyls/201812/t20181216_125673.shtml.

[1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8-09-10].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13]莫小红.席勒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育思潮[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14]席勒.美育书简[M]. 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1-33.

[15]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未完)[J].济南汇报,1903(32):5-6.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续三十二期)[J].济南汇报,1903(35):1-2.

[16]姚文放.王国维的美育四解及其学术意义[J].文艺理论研究,2010(6):116-124.

[17]蔡元培.美育代宗教[J].上海青年,1930(41):2-5.

[18]朱光潛.谈修养(谈美感教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145-146.

[19]王进进.宗白华美学思想述评[D].杭州:浙江大学,2005.

[20]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播布美术意见书[C]//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1]王博学,黄也平.鲁迅的审美选择及其美育思想传播[J].艺术百家,2020(3):32-39.

[22]新华网.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EB/OL].[2014-10-15].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23]习近平.做好美育工作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N].人民日报,2018-08-31(01).

[24]新华网.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EB/OL].[2021-04-1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473380461511475&wfr=spider&for=pc.

[25]彭卿.中国现代“美术”观念的形成及其演变—1895-1924年的“美术”观念[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6.

[26]杨益茂.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教育[J].北京社会科学,1996(1):108-118.

[27]袁熙旸.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28]夏燕靖.中国设计史[J].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193.

[29]娄永琪.全球知识网络时代的新环境设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7(1):1-5.

[30]帕帕奈克.设计为人人服务[M].周博,译.北京: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张翔,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学、东南亚艺术、丝绸之路艺术。

猜你喜欢 设计教育接口美育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中原商报·科教研究(2022年1期)2022-05-13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广西教育·C版(2021年12期)2021-04-23高校软装陈设设计教育中项目化模式的实践戏剧之家(2019年16期)2019-07-01数字化时代对艺术设计的影响世界家苑(2018年6期)2018-07-23国外轨道交通通信系统接口浅述数字技术与应用(2017年12期)2018-02-28基于WebServices的气象触摸屏服务平台接口设计与实现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28期)2017-11-15基于多学科交叉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设计(2017年13期)2017-10-31国际工业设计教育的核心理念与启示科技与创新(2017年8期)2017-06-07美育教师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35期)2016-10-17模拟机中OPC接口技术研究科技传播(2016年10期)2016-07-15

相关热词搜索: 美育 德育 接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