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书法教育文化与美学意义的求索

发布时间:2022-07-17 14:45:02   浏览量:

【摘 要】广东省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以书法史为主轴,构建了校本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临本甄选重组,在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为目标的靶向坚持中寻求思路突破,实现以培养兼具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思辨的学习品质的书法学习者的更高追求,寻找到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书法艺术的美的滋养。

【关键词】书法史;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37-0017-03

【作者简介】梁雪菊,广东省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广东中山,528400)语文、书法教研员,高级教师,广东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山市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长。

书法之美,具有强大的兼容性和表现力,蕴含着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哲学思想。其汉字书写之发展脉络、演变故事,其笔法之形态方圆曲直、力度刚柔轻重、运动纵留迟速,其字法之奇正巧拙、疏密大小,其章法之虚实相生、计白当黑、起承转合,无不体现着姿态变化之美,韵律节奏之美,内外和谐之美,诗思哲性之美。作为一门美育课程,学校将如何实现书法之大美的教育功能?广东省中山市东区朗晴小学潜心求索,开创了书法课程建设的新局面,真正做到了文化育人、以美育人。

走进该校的校门,行书对联“朗润中山芳腾桃李三千树,晴燃南海奋起鲲鹏万里天”便跃入眼帘;回廊间、楼道内、场室里,校园处处悬挂着各种字体的书法作品,篆隶楷行草中有苏轼的《赤壁怀古》,有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其中,最让师生驻足流连品赏的是书法室周围的“国宝与书法”长廊,这里有与书法史息息相关的国之重宝的介绍:商代的甲骨、周代的青铜、汉代的石刻……这一切的环境布置无不绽放出书法艺术与文化的个性光彩,体现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以书法为特色,陶冶师生文化艺术情操的匠心。

如果说以书法文化艺术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外在表征,那么书法课程建设则是学校育人的核心重器。相较于传统的书法课程,朗晴小学的书法教育在理念、内容、形式等方面均作出了创新探索,使书法教育广受学生喜爱,实现了趣味性、教育性的完美结合。

一、以书法史为主轴的校本课程内容的体系建构与临本甄选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汉字的创造、使用、演变、发展和无穷组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流光溢彩,造就了五千年一以贯之的中华文明。一部汉字的演化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书法史,是一部形象生动的中国文化史。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基础和缩影。

基于汉字与书法、书法史与文化史关系的思辨,该校书法教研团队就学校书法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形成了明晰的课程主线——书法史的演变。他们把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定位在了解中国书法发展史的过程中,学习篆、隶、行、楷、草每一种书体演变的过程以及与之相连的经典碑帖的技巧训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先窥知书法史全貌,而最终习得自由选择深入学习的能力和方法。

篆、隶、行、楷、草每一种书体,都一定和那个产生它的时代是同一个频率的。所以,如果遵循书法的发展史,遵循其技术难度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学习书法时会省去很多力气,能更好地解决书法的技巧问题。

由此,他们选择了适合学生训练的各种古代名碑名帖。如三年级主要练习用笔质朴、富有情趣的《石鼓文》以及以中锋训练为主的《峄山碑》,掌握中锋的同时还能兼顾造型的能力;当中锋掌握之后,四年级则选择一种隶书来加强提按和方笔的练习,如《曹全碑》《张迁碑》等;到了五年级,他们选择魏碑,如《张猛龙碑》,作为隶书和楷书之间的过渡,加强用笔的力量,接着从唐楷中选择法度严谨的《颜勤礼碑》来进一步增强学生观察的能力和对细微之处的模仿与表达能力;六年级还是会以唐楷为主,再加一些行楷书的字帖,如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赵孟頫的《胆巴碑》、王羲之的《兰亭序》等等,来训练学生用笔的灵活性以及快速书写的能力。

二、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为目标的靶向坚持与思路突破

2013年1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指出书法教育的总体目标是让学生“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可见,书法教育中不能一味强调学生的书写技巧,而忽视了书法在审美和文化上的教育功能与理念宗旨。

如何正确处理书写技巧提高与审美能力及文化品位提升之間的关系,并将重点聚焦后者,突破惯常思路,探索属于朗晴小学的书法审美与文化教育之路?在对书法教育总体目标有清晰而精准的靶向定位及坚持后,该校书法教研团队开始深入分析:书法是艺术,是艺术就该对其艺术美有所体悟才行,而体悟需要随年龄的增加、见识的增广来培养及丰富;随着人年龄的增长,理解力、欣赏力强了,再去练字,才更易有见解、有判别、有选择,最后写出自己的风格。为此,他们以书法欣赏能力培养为突破口,从三个层面由浅入深逐步推进:一是形式美的感知,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书法线条、结构、章法、墨色等形式产生直观感受;二是联想力的丰富,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审美对象的抽象表征而对各种艺术形象产生联想与勾连;三是背景感的增强,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与作品相关时代背景的理解强化对书写者感情的捕捉。

第一个层面是最基础的能力,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书法技巧基础上,对于毛笔、宣纸、墨等工具的运用有了切身的体会。但是对于刚刚学习书法的小学生来说,这个层面上的兴趣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一种形式上的模仿,不用动脑的呆板临摹。为此,需要从更高、更广、更生动的维度上予以激发。

引导学生从静止的、无生命的抽象点线里寻找出活泼的鲜明形象来,这就需要教师提供与书法艺术相关的文学、音乐、建筑、绘画等各种艺术形象进行联想思辨。因为在整个艺术史的演变过程中,这些艺术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的互为因果才共同构成整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审美体系。也就是说,对书法艺术欣赏的研究要从抽象的向具体的,可供产生更为丰富联想的艺术门类推进,这第二层面是他们引导学生向更广、更生动处漫溯的有力抓手。

第三层面是更高层次的推移过程:作者在作品中倾注了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有怎样的联系?这种情感是否在作品呈现的过程中有起伏变化?这种情感表现在历代书家作品中是否有过共鸣与呼应?诸如此类具有社会性质、历史性质的问题,在欣赏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时,学生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答案。学生逐步找到借助时空向度、纵横比较和对书者情感的捕捉、自我体悟等通往作品欣赏的重要法门。

三、以培养兼具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思辨的学习品质的书法学习者为课程轴心

几千年来,凡是热爱书法的人,无不在名家碑帖里寻找蛛丝马迹,体会更精妙的艺术语言。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个民族有一种对“精微”更为关注的思维模式。无论是哲学里的“致广大而尽精微”,抑或是文学作品里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繁复的透雕纹饰……“敏感”好像成为人们在观察世界和表达情感时必不可少的能力与方式。书法艺术也许就是这种思维模式的始作俑者。

书法是门艺术,这就决定了学习书法要有形象思维。但是对于书法教育者而言,将书法作为一门学科,它就一定要具备“学科”的特征,有地道的逻辑思维。又因为受工具(毛笔)、表现对象(汉字)等因素的影响,在表现情致和意趣等方面都具有抽象性的特征,鉴于此,在长期的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意识到,如果要使学生真正了解书法这种抽象艺术蕴涵的美,必须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该校在上述以书法史为学习主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找出与重要书法作品同一时代的、具有同样美学特征的国宝文物作为感知对象,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較学习中,重点训练了学生对书法中线条、结构、章法等重要因素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各类精品文物的美学观察能力。这些感知力一旦增加,输入学生大脑和心灵的信息量也就相应地增加,学生的书写表现能力和书写热情也就会大大提高。要知道,学生的感知力和文化自信一旦被扩容了以后,是很难缩减的。

教学内容是“经”,教学手段是“纬”,教学目标是“轴心”。通过多年的书法教育教学实践,朗晴小学书法教研团队在书法教育课程建设中,始终以培养书法学习者为轴心,以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为方向,构建了一套以书法史为主线,借助与书法作品同时代或者审美意象趋同的文物来丰富书法欣赏课程的内容。他们突破惯常的书法教育思路,走进一片将中华文物之美和书法艺术之美融会贯通的属于自己的书法教育新天地,使书法之美与中华文化之美在学生的生命成长与气质表现中相融相生,使学生成为优秀的书法欣赏者和学习者。

猜你喜欢 书法史观察能力审美能力 论历代书法风格转换与书法创新看世界·学术下半月(2020年4期)2020-09-10从书法典籍谈临摹与仿书的区别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8期)2018-07-09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2期)2017-03-18小学语文审美能力的教育探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6年11期)2017-01-12浅谈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未来英才(2016年22期)2016-12-28交叉学科下高中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6年10期)2016-12-13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12期)2016-05-09浅谈如何激发初中生美术学习兴趣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1期)2016-03-17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四种教学能力课外语文·下(2015年7期)2015-08-28极简中国书法史全国新书目(2015年4期)2015-05-11

相关热词搜索: 求索 美学 文化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