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备课应有多元视角

发布时间:2022-07-30 19:10:02   浏览量:

林瑞清

摘要:课堂中的生成,考验教师的教学机智,也检验教师的备课质量。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多元视角:备课标时,不仅要关注知识目标,更要认真分析和挖掘课标中的学科核心素养指向;备教材时,不能只关注本节知识,更要关注知识的前后联系;备学生时,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还要对学生的个性化认知有所了解;备教法时,要灵活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应对课堂生成。

关键词:备课;课堂生成;核心素养;教学方法;《地球的自转》

课堂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一体。课堂中的生成,除了考验教师的教学机智,也能检验教师的备课质量。

一、案例呈现

本学期,我就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中的《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开设了一节区级公开课。这一内容是整个初中阶段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引起的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其中,对“时差”的认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备课时,我设计了通过在地球仪上比较两个地点来突破这一难点的思路,希望学生能够从地球仪的“动”中找到原因。如何选择这两个地点呢?第一,纬度要相近;第二,经度要相差较大;第三,都能在地球仪上找到;第四,最好是学生熟悉的城市。出于以上考虑,我选择了南京和拉萨这两个地点。南京是学生生活的城市,在我国的东部地区;拉萨和南京纬度相近,在我国的西部地区。两者可以较好地体现“时差”的现象。

带着这样的预设,我信心满满地走进了课堂——

借助太阳东升西落的日常生活现象,创设学生骑车上学的运动方向和旁边参照物方向对比的“动”画情境,学生理解了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太阳升起的方向相反;地球仪上的“南京”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在“白天”和“夜晚”的变化中,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昼夜更替”。环节衔接自然,师生互动热烈,就剩下突破“时差”这个难点了。

按照课前预设,学生缓慢地演示地球的自转,当“南京”被太阳照到而“拉萨”还没有被照到的时刻,我引导学生观察,此时南京是白天,而拉萨是夜晚,同时点拨:“南京和拉萨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而产生了时间的差异。”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体验,我将两个城市都转到背向阳光的一面,再缓慢地转到太阳照到的半球。通过观察,学生很明显地看到,南京先迎来日出,拉萨后迎来日出。我及时总结:“由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东方比西方先迎来日出,各地也就产生了时间差异,这就是时差。”

本以为这节课可以“圆满收官”。不料,有个思维活跃的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拉萨比南京先迎来日出。因为拉萨在青藏高原上,海拔高。”由于备课时并未考虑地形因素的影响,面对这个意外生成,有点不知所措。恰好此时下课铃声响起来了,我 “丢”下这位学生的问题,尴尬地逃离了课堂。

二、案例反思

对于自己的逃离,我一直“耿耿于怀”。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要有应对课堂生成的办法,并及时将其转化为可贵的教学资源。当然,这种教学机智的运用要建立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只有在备课中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在课堂上从容应对各种生成。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应有多元的视角。

(一)备课标:不但要關注知识目标,还要兼顾素养目标

课标体现课程性质,贯彻课程理念,实际上也反映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备课时,教师首先要遵循课标的指导与要求,确定自己的教学范围。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该教学内容的要求是:“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结合实例,说出地球自转产生的主要自然现象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本节课主要渗透的核心素养为“综合思维”,要培养学生从综合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求学生对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上述案例中的教学虽然运用了地理实验的方法,比较直观地突破了“时差”这一知识难点,但缺少综合分析影响日出时间的各种因素的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实质,是其运用综合思维,多角度、多因素分析现象的表现。备课时对素养目标的忽视,导致课堂教学更多局限于对地球自转知识的讲解,缺少对影响日出时间的多因素的分析。这也提醒我们,备课不仅要研读课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更要认真分析和挖掘课标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向。

(二)备教材:不但要关注本节知识,还要兼顾知识关联

教材是教和学之间的重要媒介,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能够较好地体现课标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本节内容,还要以统整的眼光,进行大单元研读,甚至整本教材的研读,兼顾知识的前后联系。

备课时,我利用教材的“活动题”,设计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在实验中不断观察和思考,通过两个地点较为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但是,缺少统整意识,较多关注了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知识点,却忽视了与之关联的其他知识。学生提出的问题,实际反映了备课时只关注同一纬度、不同经度、海拔相近的情况下两地日出时间的比较,忽略了地势高低的影响。地形和地势的内容虽然是本节之后的教学内容,但是将其迁移到本节课中,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站得高看得远”的现象判断日出时间的先后,有助于学生综合理解时差的概念,也能为下节课学习“地形地势”做好铺垫。

(三)备学生:不但要关注整体水平,还要兼顾个性认知

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学生。备学生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备课时,我观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大多数学生体验到了时差的含义,理解了时差产生的原因,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但是对学生提问的反应,反映出对学生的学情缺少充分的认知——《地球的自转》被安排在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初步接触了地理学科知识,此时还没有学到有关地形的知识。然而,有些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思维能力已经超出了整体水平。教师应该在满足大多数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兼顾个别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的需求,促其深度思考,进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上述案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其实可以安排其利用课后时间,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在下节地理课中安排展示环节。

这样的课堂生成再次提醒我们,在课前一定要充分观察、调查,充分了解学情,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还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化认知。

此外,备课中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至关重要——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备课时,笔者反复思考如何突破“时差”这一难点,就是在寻找适切的教学方法。不过,教学有法却无定法。除了要熟练掌握讲授法、实验法、引导法等教学方法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科特点,探索和采用利于学生开拓创新、个性发展的教学手段,如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动手探究等。这样,教师方能灵活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应对课堂生成。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张彦顺.初中地理课堂知识的三重意义[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23).课例剖析

猜你喜欢 拉萨教学方法课堂 西藏“Z 世代”的拉萨记忆与憧憬布达拉(2022年3期)2022-04-25欢乐的课堂作文与考试·小学低年级版(2021年17期)2021-10-01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21期)2021-04-14《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智富时代(2019年7期)2019-08-16《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智富时代(2019年7期)2019-08-16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写字大课堂课堂内外(小学版)(2016年4期)2016-07-04拉萨土豪意林(2016年9期)2016-05-31一条鱼游进了课堂读写算·高年级(2015年1期)2015-07-25

相关热词搜索: 备课 视角 应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