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活读经典

发布时间:2022-08-01 09:55:03   浏览量:

李安全

我们素来反对“死读书”和“读死书”,与之相应,正确的选择应该是“活读书”和“读活书”。何为“活读”?就是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读出自己的发现,读出新的意义。自然,就语文教学而言,不但要指导学生多读、读懂,还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活读”经典,积累和丰富阅读的经验,构建阅读经典的方法。具体地说,“活读”就是在注读之外求今读,在正读之外求反读,在正解之外求别解,在解读之外求创读。

注读之外,还有今读

阅读古书,首先要“注读”,读懂文字,走进文本,读懂文本,“披文入情”“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走进古人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读懂古人的“心思”。这就是“我注六经”。此外,还有“六经注我”,就是要从古人的世界走出来,跳出来,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阅读,用新眼读旧书,从“旧书”中读出“新意”,是为“新读”“今读”。

龟兔赛跑,大家都懂,这则寓言的“主旨”就是批评兔子自高自大、骄傲自满,肯定乌龟敢于挑战、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其实,如果我们从寓言故事中“走”出来,联系今天的生活实际,用心去揣摩兔子的心灵,或许,兔子并非骄傲自满、自以为是,或许兔子是不愿意或者不屑于在弱者、弱势群体面前逞能显摆,或者兔子就是要把“冠军”拱手让给乌龟。如果是这样,这“兔子”不但不是可贬的,反而可能是很值得歌颂的。你看,当今的各种专项的全能的“大赛”,总有那么一些“兔子”或者“兔崽子”独占鳌头,高高在上,而初出茅庐的新手或者仅仅是有兴趣爱好的非专业人士总是成为垫脚石或“陪衬”。这样联系现实的阅读,读出当代意义,就是“新读”“今读”。

再举一个例子。“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的对比,也就是“愚”与“智”的对比,揭示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哲理。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毛泽东很担心有一些同志,单凭一时热情加入抗战队伍,可能没有持久抗战的心理准备,经受不了长期艰苦和挫折的考验。在中共七大上的闭幕式上,毛泽东作了闭幕词“《愚公移山》”,提出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为内核的“愚公精神”,为“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注入了“坚持”与“奋斗”的“新意”。今天,我们如果站在环境保护的立场来講,或许我们会反对愚公“移山”的行为,反对“人定胜天”的观念,甚至主张“搬家”以寻求更适合的生存环境。当然,这也必须在准确地理解寓言故事所表现的“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来进行新的诠释,是在肯定原著“本意”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今读”。

朱自清先生不是古人,但是《背影》作于1925年,距今也有近100年了。今天的学生阅读《背影》,竟然提出文中的父亲“穿过铁道”“翻越月台”是违反了交通规则。生活在今天的学生提出这样“诡异”的问题不足为奇,因为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月台”是不可翻越的,现在的“铁轨”是不可穿越的。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固然需要补充资料,还原当时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透过这一细节来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自然,也需要肯定学生用今天的眼光来阅读,联系现实生活的实际来阅读,引导学生在今天不能做出“穿过铁道”“翻越月台”等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这不只是阅读经典的策略,也是“立德树人”的需要。

正读之外,还有反读

“正读”就是顺着文本的行文脉络和逻辑结构来解读文本。“反读”呢?字面上看,就是“反过来读”,再进一层,就是来一点质疑,来一点批判,甚至来一点否定。也就是说,我们在读懂文本之后,理解了作者的本意之后,还可以甚至常常需要来一点质疑和批判。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解读王禹偁的这首《村行》时,从“数峰无语”读出了“数峰有语”,从“正”想到了“反”。“按逻辑说来,‘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的“反着读”,从文字的“反面”去琢磨,可以体味到隐含在词句中的丰富而深刻的“潜台词”。

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钱锺书先生也是用“反过来读”的方法,从“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中读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份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从“上帝要捡最美丽的鸟作禽类的王,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果然为上帝挑中,其他鸟类大怒,把它插上的毛羽都扯下来,依然现出乌鸦的本相”的故事中读出“披着长头发的,未必就真是艺术家;反过来说,秃顶无发的人,当然未必是学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头脑,你想还会产生什么旁的东西?”可见,这种“反过来读”的确是可以读出新见的。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批判“无的放矢,不看对象”时,化用了“对牛弹琴”这个典故。“‘对牛弹琴’这句话,含有讽刺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里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何况这是党八股,简直是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显然,这里是从批判与讽刺牛转向批判与讽刺弹琴者,也是“反其意而用之”的一种方式。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也。”这是苏洵《六国论》的中心论点。读罢,我们很自然地要思考,真的吗?六国破灭就仅仅是因为“赂秦”吗?稍微懂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至少秦国善于用人,任用商鞅变法,实行政治制度改革,使秦国在七国中势力最强大,而六国力量相对弱小;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分化了六国的力量;战国时期连年战祸,民生凋敝,“六王毕,四海一”,人心所向,秦统一天下也是顺势而为。如果运用系统论原理分析,那肯定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是,苏洵却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苏洵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其动机在于借古讽今,劝谏北宋统治者以及更多的“后人”不要步六国“贿赂”的后尘。所以,从作者立意的角度看,“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所以千古流传。今天,我们阅读《六国论》既要顺着文本的逻辑和作者的写作动机理解其写作的本意,常常也需要来一点质疑和批判,客观系统地分析六国“破灭”的多重原因。

正解之外,还有别解

就文学作品而言,“正解”就是对文本进行审美解读,“别解”就是用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专业的眼光来解读文本,从而读出新意与深意。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写父亲的慈爱。作者朱自清离开南京去北京就职,父亲送他到火车站,照料他上车,替他买橘子。“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背影》写父亲的艰难。“父亲”更是一个老人,处于困境中的老人,风烛残年的老人,“离大去之期不远”的老人,“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背影》文字朴实,感情细腻,表达的是“父子之情”,蕴含着父亲对儿女的关怀和爱护,也蕴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怀想与怜悯。

但是,季羡林先生却认为:“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含的真精神。若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则眼光就未免太短浅了。”中国文化精髓就是《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联系中华民族文化来解读,“《背影》表现的就正是三纲之一的父子这一纲的真精神。中国一向主张父慈子孝。在社会上,孝是一种美德。在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皇帝标榜‘以孝治天下’”。

再比如《西游记》,作者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原型,通过艺术加工,虚构了扣人心弦的故事:石猴出世,大闹天宫,与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一道,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降妖除魔,历经艰险,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取回真经,五圣成真。小说深刻地描绘了明代社会现实,歌颂了克服困难、勇敢前进的精神,批判了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与荒淫残暴;还告诫人们,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必须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必须与种种困难做坚决的甚至是殊死的斗争。

但是,周方银先生的《解码〈西游记〉》却是以当代管理学、社会科学的视角穿透经典。一是联系小说情节,解读孙悟空的心路历程,提出孙悟空的心路历程可以分为“无性——生性和任性——收性(从五行山下出来)——更高层次的无性(到达西天被封为佛)”等四个阶段;二是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原理,对“天庭”管理、取经队伍内部的利益关系、如来佛对取经队伍人员构成、九九八十一难、天界对悟空的考验等方面进行了专题分析,真是“揭开一个别开生面的西游世界”。

懂了这样的道理,我们自然也可以从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爱情心理学等角度来解读《红楼梦》,从文化学、植物学、动物学的角度来解读《诗经》。

解读之外,还有创读

质言之,“解读”的“解”就是理解、阐释,阐释文本的意蕴;就是读懂文本,发现、发掘文本中所蕴含的“意义”。“创读”呢?则是创意阅读,创造性阅读,而且最好是用文学作品来表现自己的新见与创见。比如,鲁迅的《故事新编》就是很好的范本,曾经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刘征先生的《庄周买水》也是很好的例子。

2019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的“微写作”中有这样一个题目:

在《边城》《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赞美他(她)。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不超过150字。

有同学写《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心清如水”的女子——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在《红楼梦》荣国府中,你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似娇花照水,如弱柳扶风,在贾宝玉眼中,你是美如西子的神仙似的妹妹;前世的仙草,今生的眼泪,与宝玉初见,你是木石前盟的浪漫;鄙弃功名利禄,崇尚个性自由,在大观园里,你是最懂宝玉的红颜知己;心中藏书卷,笔下自生花,诗酒欢宴时,你的诗作总是出类拔萃;爱花珍惜落,葬花人笑痴,在《葬花吟》里,你留下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灵魂之歌。黛玉啊,你是《红楼梦》中“心清如水”女子!——这是诗意的表达,这是“创读”的成果。

高中語文教材中,《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有六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实质上这就是“创读”。设想,就是构思,就是虚构,就是创作。换句话说,如果让我们在前八十回的基础上来续写《红楼梦》,我们会写什么?如果让我们设计八十回以后的故事,我们会怎样设计呢?我们根据什么来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呢?第一重要的依据就是《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我们要用心体会小说前五回在全书构思中的作用和寓意,因为《红楼梦》前五回出现统领全书的三个神话故事和三个现实故事,即“补天遗石”“绛珠还泪”“太虚幻境”和甄士隐故事、黛玉进京、“判断葫芦案”。第五回的判词和十二支曲子也是对《红楼梦》主要人物结局的“预告”。前五回是小说的序幕,也是小说的总纲,对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做了概括的交代,小说的情节发展也在此基础上展开。读懂了前五回,再结合前八十回的主要情节,遵循小说情节推进的艺术规律,根据小说主题思想表达的需要,才可能尊重原著,设想出与原著精神相切合的“结局”。自然,也会融入我们的“创造”。

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现我们所设计的“结局”呢?首先,可以从前八十回尤其是前五回以及第十七回中摘取关键词句来拟定八十回后的章回(也许要用四十回的篇幅才与前八十回协调)的“题目”,再写出后面四十回(假设是四十回吧)的“内容梗概”;然后再根据章回题目和章回的内容梗概撰写每一回的具体“故事”。自然,也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为《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分别写一篇传记,或者以“赠××”“咏××”(××指某人)之类的题目写古体诗词或者现代诗。

猜你喜欢 红楼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2年4期)2022-05-17《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青年文学家(2022年7期)2022-04-24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保健与生活(2022年7期)2022-04-08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意林(2020年10期)2020-06-01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续红楼梦当代作家(2019年12期)2019-01-06作家阅读的方式读者·校园版(2017年18期)2017-08-29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中国扶贫(2014年8期)2014-06-27

相关热词搜索: 读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