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数学实验优化策略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2-08-02 19:35:03   浏览量:

黄德欣

[摘 要]数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融思维与操作于一体,能够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有助于学生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思辨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针对当前数学实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要基于教材发掘实验基因,从问题驱动探寻组织策略,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数学实验;小学数学;教学应用;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1-0087-03

数学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能够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提高学生观察、猜测、验证、思辨时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这样几种实验:教师把控下的“被”实验,实验中的一切都以教师的安排为主;束缚思维的“统”实验,教师在实验中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抹杀过程的“虚”实验,实验只有结果,没有学生自主体验实验的过程。出现这几种实验的原因在于教师忽视了数学实验的目的。数学实验的目的是把学生从传统的纸笔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从动笔转向动手动脑,从学习转向研究,借助实验操作,提升数学思维。那么,在数学课堂中,该设计怎样的实验,又该如何组织实验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认为可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立足教材,挖掘实验的“可修改基因”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现在的教材结构力求符合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版面生动活泼,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注重探索知识的建构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体现开放的教学理念。而数学实验活动大多来自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小学数学教材中编排了很多数学实验活动,也选用了很多数学实验素材。这些素材在实验问题的提出、实验材料的筛选、实验方案的安排等方面都有涉及,因此,教师要立足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进行创造性发掘。对于教材中操作性强、综合性强、富含思维价值的实验内容,比如探索规律、动手做等,教师可以进行改动,采用数学实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积累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经验,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比如,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思考题:计数器上有3个珠子,可以表示出哪些两位数?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十位数和个位数的掌握情况,为了引导学生有序思考,笔者对这道题重新做了实验化的层次设计和安排。笔者向学生出示1个珠子,并让这个珠子从个位挪到十位,让学生思考个位上的珠子和十位上的珠子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个位上有几个珠子就代表几,十位上有几个珠子就代表几十。由此,学生认识到珠子位置不同代表的数值是不同的。接着,笔者又让学生尝试拨3个珠子来表示不同的两位数。有的学生先在个位上拨1个珠子,再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得出两位数21;也有学生先在个位上拨2个珠子,再在十位上拨1个珠子,得出两位数12。通过实验,学生找到了有序摆放的方法,这样找出的两位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紧接着笔者让学生用4个、5个珠子表示不同的两位数,并把珠子表示的数在实验表格中记录下来。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实验记录,学生发现实验中蕴含着规律,即可以先拨个位上的珠子,再拨十位上的珠子,拨出的数中最大的数取决于十位上的珠子数。根据这一规律,学生能很快书写出用6个、7个珠子表示的两位数,由此再次印证了规律。最后,笔者又给学生设计了 一些猜数游戏,比如“王先生的岁数是用6个珠子表示的两位数,王先生可能是多少岁?”,学生很快报出33 、42 、51、24、15……

以上环节,笔者分析教材原有素材,并进行创造性发掘,通过数学实验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为学生发展能力提供契机,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考的周密性具有较高价值。学生能在变化中抓住本质,促进知识的运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过程体验,增加实验的思维含量

在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将重心放在实验的结果和得出的结论上。为了得出预设结论而进行实验,这显然背离了将实验运用在课堂中的目的。显而易见,将数学实验应用在教学中,是要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强化体验,促进学生自主实验和自主探究,增加数学思维的含量,而不是一味追求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为此,教师要以问题为驱动组织体验化的实验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實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在实验初期,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问题引导实验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保证实验活动的持续开展,引领学生动手实验,展开合作探究,从中发现问题,并在问题中找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这一内容时,笔者在两个班尝试同课异构的教学方式。

在A班教学时,笔者先给学生出示有3块长方形饼干的图片,这3块饼干的长和宽不同,第一块长2厘米、宽1厘米,第二块长3厘米、宽2厘米,第三块长4厘米、宽3厘米,然后笔者提问:“已知搬运饼干需要的蚂蚁数量与饼干的面积有关,搬运一块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饼干需要4只蚂蚁,现在要搬运这3块饼干,需要找多少只蚂蚁来帮忙呢?”学生展开思考,根据已有的认知经验提出要先算这3块饼干的面积,再根据面积分析要找几只蚂蚁搬运。学生进行操作验证,先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摆出来,然后用这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3块饼干的面积。

以上实验过程,学生在问题情境的驱动下,积极开展了实验活动,步步深入,由猜想到验证,从特殊到一般,自主探究,体验了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整个建模过程,在其中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即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B班教学时,笔者则创设了问题情境,提出一系列问题: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会等于“长×宽”?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笔者也给学生留下了进行实验、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的探究空间,提供了探究的“路标”。学生经历了“小组操作→分析数据→提出假设→验证结论”的过程,受到了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

这两种情境都能让学生对知识轻松记忆、理解深刻、学会迁移,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2.确保实验有序

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向学生提出实验要求,要求学生将实验数据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由此保证学生的实验有思考、有顺序,使学生能够自主有序地开展实验。

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笔者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实验记录单。

这个实验记录单的设计,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可视化的思维路径,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据此设计实验流程。笔者也鼓励学生提出其他实验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获得思维的发展。

3.分享交流成果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实验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偏差,导致出现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结论。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分享交流成果,在思维的碰撞中修正、完善实验,通过交流优化实验方法、实验策略。

比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时,有这样一道题:“王大爷要用20根1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菜园子。这个菜园子其中一边是靠墙的,怎样围才能让菜园子的面积最大?”学生讨论之后认为有两种解题方法,一种是摆小棒,另一种是画示意图。接着,学生讨论怎么样才能准确快速找到使菜园子面积最大的围法,并立刻尝试计算。

借助学生的分享和交流,数学实验活动得到优化,学生的思维空间也被无限延伸。

以上环节,通过数学化的实验活动,加强了学生对数学过程的真实体验,让学生经历概念生成的过程,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加强能力培养,提升实验的使用意识

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培养数学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把数学带进生活,促进学生自主开展数学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用数学眼光来分析观察日常生活现象的能力。由此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比如,在学校举行4×100米接力比赛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圆的知识讨论:起跑线不同,各队跑过的总路程相同吗?为什么?怎样知道各起跑线间的距离?你能通过实验来验证吗?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了弄清真相,学生主动分组,准备了测量工具,设计好测量方案,到操场反复测量、计算,按步骤开展实验活动。小组A测量出每圈跑道的周长,明白了相邻两条起跑线间的距离就是相邻两条跑道的周长之差。小组B通过测量明白了内外圈跑道的长度不同,每圈跑道的长度取决于弯道部分,要弄清内外圈跑道的长度差,只要弄清各弯道之间的长度差就行了。小组C画出跑道的平面图进行探索,探索后认为,只要将跑道的宽乘2π,就可以得出相邻跑道间的长度差。

又如,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见没有拧紧的水龙头,这会浪费很多水资源。为了估算一年下来究竟会有多少水被浪费,笔者引导学生利用课间十分钟做滴水实验。先模拟没拧紧的水龙头,计量一分钟的滴水量,再推算一年的滴水量。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一起商量实验方案,找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包括一个带有刻度的量杯,一个底部扎了小孔的矿泉水瓶,一杯加了红墨水的自来水。学生先将加了红墨水的自来水倒入底部扎了小孔的矿泉水瓶中,再将矿泉水瓶放置在量杯上,五分钟后,读出量杯里的水量,从而推算出一年的滴水量。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得出五分钟的滴水量大约是40毫升,一年大约会有4.2吨水被浪费掉。

四、找准教学契机,注重学生在实验中的感悟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充分运用眼、耳、手、口等各种感觉器官感知数学问题,理解各种数学的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尝试自行解决数学问题,密切观察学生的实验表现,并找准契机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就实验具体现象进行思考,强化学生在数学实验中的感悟。

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一课时,笔者让学生用手比画什么是平移和旋转,然后提问:“此刻你对平移与旋转的感觉是什么?”有学生说:“平移就是直直地、正正地移,旋转就是绕一个中心转动。”尽管学生的语言并不是很严谨,可他们的这种感悟促进了自身对平移和旋转本质的认识。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有学生说:“老师,平行四边形可以拉成长方形。”笔者说:“我们动手试一试,看在实验中有什么新的发现。”笔者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木架和一張方格纸,让学生每拉一次木架,都放到方格纸上数一数。学生发现,木架越拉扁面积越小,也就感悟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有关,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将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沿着高剪开,平移拼成一个长方形,由此顺利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五、恰当使用多媒体,突破学生实验的瓶颈

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走进课堂。很多教师采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俱全等优势,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协同合作,解决实验过程中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体会的问题。

如教学“两条直线的关系”一课时,有一道题需要学生判断“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这句话是否正确,学生只能理解同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不相交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呈现不同平面上的两条直线,这会激起学生的兴趣,由此使学生兴味盎然地参与学习,积极思考。

总之,将数学实验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立足教材,创新改造;组织数学化的实验活动,从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出发,综合运用实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找准教学契机,强化学生在实验中的感悟;恰当使用多媒体,突破学生实验的瓶颈。通过数学实验,学生能够建构多元化的数学知识框架,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走向深度学习。

(责编 杨偲培)

猜你喜欢 数学实验教学应用小学数学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及应用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相关热词搜索: 我见 优化 策略
上一条: 幼儿园的种植
下一条:美丽的兴凯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