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激活思维,换种视角教小说

发布时间:2022-08-03 09:30:09   浏览量:

李春燕

摘   要: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其本质就是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阅读教学不能将学生的认知停留在文本的内容层面,要穿越文本语言的樊篱,直抵文本的内核。在与文本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意识。本文提出,要依循思维路径,讲述故事情节;强化辨析洞察,开掘思维深度;强化评论认知,拓宽思维宽度;推动质疑探究,切换思维角度。

关键词:激活思维   转换视角   评论认知

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与人的思维密切相关。比如,统编版语文教材在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设置了“了解人物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语文要素。这是统编版教材首次在语文要素中设置“思维”的概念,意味着在第三学段的学习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铸造学生内在的思维品质。下面,笔者以这个单元中的《跳水》一文为例,谈一谈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一、依循思维路径

针对一篇作品,作者的创作,有内在的“文路”;学生的阅读,有内在的“学路”。至于文本中的人物,在共同的故事情节之下,在不同的处境之中,又有着完全不同的思维路径。因此,对文本的阅读及对人物内在心灵的洞察,本身就是复杂烦琐的过程。教师不妨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发展轨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以讲述的方式,依循作者创作的“文路”和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路径,不断贴近文本。

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是一篇情节跌宕起伏、篇幅短小精悍的微型小说,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以自主的方式讲述故事,这远比带着学生阅读的效果要好很多。首先,笔者引导学生以原始经验,对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梳理,了解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和最终结果,在学生内在的思维中构建情节发展的轨迹图,依照故事情节的顺序,顺其自然地展开讲述;其次,引导学生以故事中一个具体人物的视角(如水手、孩子、船长,甚至可以是文本中的那只猴子)进行讲述。二度讲述的价值在于依循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展现其内在的思维活动,将其心路历程和盘托出,展现创造性讲述的价值。

二、强化辨析洞察

在讲述过程中所获取的思维认知,需要学生以反思的形式,不断朝深处迈进。为此,教师需要激活学生的辨析意识,在深度观察和深度分析中,形成明确的结论,发散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可以在学生热热闹闹讲述故事之后,营造辨析和思考的契机,避免学生的思维始终停留在故事情节的表层。《跳水》这篇小说,虽然对船长的描写不多,但明确了船长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教师不妨从小说仅有的一段对船长的描写中,引导学生穿越文本的语言,让学生思考,在面临这一危急情况时应该怎么办?当时的条件,对于营救孩子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因素?应该怎样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这样的追问,紧扣故事情节,将学生定位于船长的角色,设身处地辨析了船长的内在思维过程,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船长迅速做出的抉择,绝不是一种毫无根据的直觉,而是一种契合了当时情境的理性选择。

教学至此,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当时的情况,以“马后炮”的形式进行探讨:船长还可以怎么做?还有哪些选择?每当学生提出一种方案,都与船长做出的选择进行对比,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比照思维中感受到船长方案的高明,更能深入感知船长的临危不乱、经验丰富的优秀品质。

三、强化评论认知

从讲述到辨析,学生的思维认知逐步深入,这都属于获取和习得的层面,而要拓宽学生认知的宽度,还需要运用评论的方式,对自己获取的成果进行提炼。评论的内容应该是多元化的,可以针对人物的言行进行评论,也可以针对课文中的核心语句和重要细节展开评论,还可以针对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发言进行评论,更可以紧扣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所得进行反思评论。

还以《跳水》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笔者组织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认知,依照读后感的要求,以理性的文字表达出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习作(二)”就专门开辟了读后感的写法,笔者组织学生运用撰写读后感的方式,将自己阅读的感受写出来。比如,船长在一瞬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可以对其表现进行评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孩子为什么会被逼到顶端的横木上?水手和猴子对造成这一后果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在撰写评论的过程中,学生拥有更广阔而自主的思维空间,这对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这一板块的教学来看,学生进行评论不只是对文本阅读所形成的感受进行梳理,也在提炼、整理感受的过程中,将原本处于内部的思维逐步外显,最终让语言和思维交相辉映,在相互促进和互动中生长。

四、推动质疑探究

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之前获取的成果,迁移运用到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积累所得的吸收巩固,甚至升华。其最为重要的方式就是进行质疑和探究,正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最后的环节,积极开展质疑和答疑活动,比如,对小说的内容进行质疑,在探究疑问、分析疑问、解释疑问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自己阅读课文时的心路历程进行回顾,以全新的视角和方式重新展开学习,从而跳出原始学习的框架,达成思维认知的进阶,促进思维意识再上新台阶。

比如,在教学《跳水》一文的结尾时,笔者引导学生進行质疑:“课文在一开始,为什么要多次描写水手的笑?如果孩子没有按照船长的嘱咐跳下水,会面临怎样的结局?船长是否真的会开枪?当船长在不经意间目睹自己的儿子身处最顶端的横木上,此时此刻,他心里是怎样想的?作者为什么没有把船长内在的思维过程写出来?课文一开头就交代这一天风平浪静,对整篇小说的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显然,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针对小说文本提出的疑问,已经完全超越了前面板块仅关注文本内容的层面,跳出了原始学习的框架和路径,以更加全面和立体的视角,对文本进行了有效的审视,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提升了学生感知文本与语言表达的能力。

除了紧扣这篇课文进行质疑,笔者还组织学生对同类型文本进行深入的质疑。比如,在学习了这篇小说之后,笔者补充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篇同类型小说《鲨鱼》,组织学生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并相机以统整、联系的视角,将这两篇课文进行对比辨析,形成这样的疑问:“这两篇小说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怎样的共同点?”这不仅对学生深入感知《鲨鱼》这篇小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对《跳水》一文的理解。只有在这样深入洞察和质疑的基础上,才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皮亚杰曾经说过,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教师要有换一种角度考虑问题的意识和勇气,摆脱旧有观念的束缚,给自己的思想“松绑”。在现实中,成千上万的教师默默工作几十年,却不能突破自己,朴实有余,创新不足。症结是囿于传统思维,缺乏大胆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害怕“失败”“出丑”“另类”引来非议、嘲笑。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其本质就是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活动。因此,阅读教学绝不能将学生的认知停留在文本的内容层面,而要穿越文本语言的樊篱,直抵文本的内核,在与文本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意识。

参考文献:

[1]赵霞.小说单元人物形象的语文要素解读与教学[J].教学与管理,2020(29):47-49.

[2]李霞.小说教学多角度感受人物形象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1(2):66-68.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小学白鹭湖校区)

猜你喜欢 激活思维 自主学习,激活化学思维化学教与学(2017年1期)2017-02-16自主学习,激活化学思维化学教与学(2017年1期)2017-02-16自主学习,激活化学思维化学教与学(2017年1期)2017-02-16自主学习,激活化学思维化学教与学(2017年1期)2017-02-16有效提问,建构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中学课程资源(2016年12期)2017-01-14运用电教媒体激活低年级数学课堂未来英才(2016年17期)2017-01-0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未来英才(2016年19期)2017-01-04浅谈教育创新在数学课堂的实施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8期)2016-12-26让有效提问开启学生思维之门考试周刊(2016年21期)2016-12-16借助阅题平台,激活数学思维考试周刊(2016年20期)2016-04-14

相关热词搜索: 视角 激活 思维
上一条: 亲爱的杜芊墨
下一条:《三体》后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