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统编版教材读写结合策略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2-08-03 09:35:03   浏览量:

曹艳

摘   要:读写结合,关涉语文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运用,能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统编版教材非常关注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融通,在教材编选中特别注重读写一体化的设置,常常在单元中将阅读和写作的方法、目标进行统整,这为践行和落实读写结合理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   读写结合   深入聚焦

读写结合就是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習作有效整合,旨在借助教材中的文本,引领学生在情感体验、主题认知、写作方法等维度展开实践性动笔练习。统编版教材非常关注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融通,在教材编选中特别注重对读写一体化的设置。

一、把握读写结合的契机

语文教学之所以强调读写结合,就是要借助阅读中所形成的方法、激发的情感、高效运转的思维,趁热打铁,将阅读所得及时而有效地转化成学生动笔实践的内在支撑。但遗憾的是,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读写结合环节,一般都被教师设置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

以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的经典名篇《荷花》一文的教学为例,作者以排比式的语句、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了不同状态的荷花。在这一语段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需要进行深度品析和洞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紧扣语言,相机出示图片,全面深入地感受荷花的美丽,并抓住文本的语言形式和精妙词语,分析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但笔者并没有就此针对性地展开训练,而是故意宕开一笔,将读写结合放在课堂教学的结尾进行。笔者认为,此时的课堂氛围很好,学生的思维活跃,如果立即进行读写训练,势必会造成课堂的冷场,会葬送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后续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若将读写结合设置在课堂教学的结尾进行,就能有效地控制教学时间,以防拖堂现象的发生。

很明显,笔者对读写结合环节的设计不是为了自身教学的方便,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把握读写结合设计的契机,首先要明确科学的训练观。读写结合的成果,是阅读的体现。阅读,更是延续学生自主化学习的认知基础。读与写的结合,需要在读后进行即时性、对应性的训练,才能形成趁热打铁之势,最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其次,明确写的定位。“学”是指基于学生自身阅读所得,读是为了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发展。无论是读,还是最终的读写结合,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读写结合的练笔平台,把握读写结合的有效契机,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把握读写结合的方法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凸显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当下教学,绝大部分的内容应该指向具体的方法。从学生的阅读实践来看,很多学生之所以不会写作文,不善于表达,核心问题在于学生缺乏相应的方法支撑,导致最初的练笔只能停留在无序而零散的状态。因此,在进行读写结合训练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应的方法,而且要从原始的宽泛走向逐步的聚焦。

以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一文为例,如果教师只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描写翠鸟外形的,那么一节课下来,张贴在黑板上的写作方法就一定会非常多,有的指向作者描写翠鸟的颜色、形状、部位;有的指向作者描写翠鸟的顺序(先从整体入手,再部分描写);有的聚焦于作者遣词造句的智慧……整节课下来,看似传授的是作者丰富的写作方法,但对学生而言,真正理解的少之又少,而能够达到灵活运用的几乎没有。这种面面俱到的方法,对小学生而言,无异于什么都没有渗透。因此,教师需要紧扣文本表达的特质及统编版教材设置的语文要素,精准挖掘出作者运用的最典型的写作方法及学生最需要的资源。

还以《搭船的鸟》一文为例,这是一篇习作单元课文,作者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因此,教师应努力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密切关注作者渗透在语言中的观察方法,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从而帮助学生学会从整体描写,然后到局部观察的顺序,最终达成学生的读写结合(获取第一手资料、渗透方法、搭建支架),助推学生语言能力的生长。

要想实现表达方法的巧妙融合和聚焦,教师就需要从文本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双重视角出发,从繁杂而多维的写作策略中,提炼出最契合学生认知需要的写作资源,更需要从教材编者的角度出发明晰设置用意,明确训练重点,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直抵训练的重点,促进学生对读写结合方法的运用。

三、拓展读写结合的形式

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和固定思维的影响,很多教师习惯将读写结合局限在机械实践的固有模式之中,即纯粹地要求学生拿起笔,在纸上写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文字。当然,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形成深切的体悟,便于他们对写作方法和文本语言的内化。但从推动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固化的模式,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审美疲劳,导致他们思维僵化,停留在原始化的层面。事实上,小学生具有鲜明的主观能动性,生动活泼,一直都喜欢新奇的事物。因此,教师需要走出固定思维的泥潭,根据训练的内容,结合文本的具体情境,丰富学生读写结合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教学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文为例,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500多年前,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故事。能够听懂自己琴声和内在指向的钟子期去世了,俞伯牙痛心疾首,破琴绝弦,但是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背后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冲击。如果教师运用得当,将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读写结合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紧扣语言文字,努力揣摩语言文字中所蕴藏的丰富情感,再借助读写结合的方式,将这一行为背后所蕴藏的情感和文化资源和盘托出。这样的练笔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语言进行表达,也能让学生的思维潜入文本的角色中,更好地洞察人物言行背后的价值与意义。但教学这一板块时,笔者并没有机械地使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看成故事中的俞伯牙,并为学生设置了这样的情境:“你想借助俞伯牙破琴绝弦的举动对锺子期说些什么?你想借助俞伯牙破琴绝弦的举动对亲人说些什么?”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学生的读写结合明确了不同的倾诉对象,拥有了不同的倾吐路径,既丰富了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又开掘了实践表达的平台,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在这一教例中,笔者没有以固有的模式进行机械的训练,而是结合文本的内容特点和具体情感,设置了相应的情境,将纯粹的读写结合转化为人物内心的独白,让学生更有效、更直接地展示了人物内心的感受,借助写作走进人物的内心,促进了学生阅读的升华。

总而言之,读与写的结合是语文学习的必经之路,更是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教师要精准地把握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学生的学习为落脚点,才能真正发挥出读写结合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铮铮.依托非连续性文本助力语文课堂[J].教学与管理,2019(17):26-28.

[2]刘梅.试论思维导图在读写结合方面的运用[J].七彩语文,2021(40):86-88.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新城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读写结合 例说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整合策略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读写结合中的仿写策略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时代青年·视点(2016年9期)2016-10-2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

相关热词搜索: 读写 策略 教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