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2023《乐游原》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3篇【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3-03-08 10:15:10   浏览量:

《乐游原》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1  全镇上下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经济保增长为首要任务,以保民生,保稳定为重中之重,积极实施富民强镇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乐游原》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3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乐游原》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3篇【完整版】

《乐游原》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1

  全镇上下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经济保增长为首要任务,以保民生,保稳定为重中之重,积极实施富民强镇战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克难奋进,寻机而为,狠抓落实,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预计全年完成招商引资6.0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1亿元,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增长27%。工商税收1208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粮食产量5.16万吨,增长0.1%。农民人均纯收入8059元,增长9.06%。人口出生率稳定在9.9‰以内。新农合参合率达98%。先后荣获“省级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文化先进乡镇”、“河南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先进单位”、“河南省群众满意基层站所评创先进单位”、“XX市*安建设先进单位”、“XX市乡所精品线路之一”、“XX市夏季禁烧暨秸秆综合利用先进单位”、“XX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XX市*工作先进单位”、“XX市第五届市乡公路好路杯竞赛金杯乡镇”、“XX市610工作先进单位”、“XX市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先进单位”、“XX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XX市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XX市*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在保增长方面

  1、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镇党委、*通过多项工作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一是充分挖掘并利用我镇在外人才资源优势,以情招商,广泛利用亲情、乡情、友情实施“亲商政策” 等吸引回乡投资;二是通过在全镇建立企业家协会,在企业家协会中建立党组织,激发企业协会会员利用业务熟、接触面广的优势,加强对外宣传,对优势的拳头产品吸引外资注入,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2011年,全镇招商引资目标任务为5.4亿元,截至11月底实际完成6.01亿元。其中河南省祥仑钢圈有限公司投资0.96亿元的钢圈生产线、河南省富星志印刷器材有限公司投资0.9亿元的ctp版生产线、XX市鑫源印刷器材有限公司投资0.75亿元的ps版生产线、XX市亮宇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投资0.85亿元的ps版生产线、XX市星宇感光器材有限公司投资0.85亿元的ps版生产线、XX市汇众源建材商贸市场有限公司投资0.95亿元的建材市场建设项目和河南省鼎兴机械有限公司投资0.75亿元的拖拉机配件生产线。

  2、狠抓农业生产。一是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和万亩示范方建设。维修加固桥涵45座,新建桥涵38座。整修道路34公里,疏浚沟渠15公里,开挖沟渠30公里。维修机井68眼,新打机井50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1000亩,改造低洼易涝区300亩;二是强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全镇共新植树木5万余株。完善农田林网5000亩,新建农田林网3000亩,廊道绿化300亩,规划发展林业生态村4个;三是加快土地流转。年内完成流转土地近1000亩,主要种植高档水果和有机蔬菜;四是继续实施富民养殖工程。发展规模养殖,新建规模以上养殖场1个。抓好双洎河沿岸等村淡水养殖。加强畜禽防疫工作;五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3、抓好口王钢材市场工业聚集区,马庄ps加工业聚集区和开许路工业长廊建设,增强其辐射带动和支撑作用。围绕市一号公路董村段景观带建设,新钢材物流园于2011年6月份在完成规划设计、工商、环评、土地审批等手续后正式开工建设。马庄ps板加工聚集区生产规模迅速膨胀,单张线达到10条,产品占全国产量的40%,卷筒线已达3条,产量居全国前十名,cip生产线 条,产能和技术水*得到快速提升,马庄ps板加工聚集区作为XX市胶印版材工业园正在向省里审批,获得批准后,将被打造成为集印刷版材ps版ctp版生产制造、加工销售、废材回收再生产一体化,面积达2700亩的现代工业园。开许路工业长廊主要是做好衡器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品提升的前期工作。

  4、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保障群众利益。我们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种粮直补、综合补贴落实到位,2011年全镇共发放粮食直补资金总额为1188735.28元,综合直补资金总额为3903841.15元,家电补贴金额77.8万元,汽车、摩托车补贴84万元,惠农政策在我镇得到全面落实。

  5、强化税收征管,为争先进位打基础。为此,党委*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成立协税护税办公室,明确一名班子成员主抓此项工作,依托八个管理区和市场管理办公室,积极开展税收征管工作。首先对27个村,一个口王市场进行了排查摸底,摸清了底子;其次国税、地税、财政几个部门合理核税,各协税护税工作小组把税收通知书逐户下达。同时,镇*与各村也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把税收任务列入重要考核目标之一;第三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我们坚持*收与强征相结合的方针,做到应收尽收,确保足额均衡入库。预计完成工商税收1208万元,全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在保民生方面

  1、切实关注民生民计。一是做好敬老院工作。投资10万元在原有基础上对配套设施进行巩固提高;投资上万元进行道路维护、墙体粉刷等工作,购置生活用品,大大的改善了集中供养的条件,使敬老院得到了美化、亮化、净化。全镇共有五保老人282人,其中集中供养212人,集中供养率达到75%以上,并严格按照集中供养比例配齐了工作人员。二是做好低保工作。2011年,全镇共有1561名农村低保对象享受到农村低保政策,并认真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三是建成公益性墓地、骨灰存放堂18处,亡故人员火化率达到100%。四是全面优抚抚恤政策。全年共发放各类优抚对象抚恤金53.75万元,发放春荒救灾款4.55万元,冬令救济款2.9万元。五是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2012年度全镇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新农保资金收缴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就绪。2011年全镇共发放养老金482万元。

  2、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上台阶。我镇计划生育工作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稳定低生育水*,认真贯彻落实全市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下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任务,以狠抓基层、夯实基础为重点,积极探索完*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2011年全镇总人口为54235人,当年新出生537人,人口出生率稳定在9.9‰以内,出生性别比为108:100。全年共采取各种节育手术886例,减少了计划外怀孕和政策外生育。

  3、创建工作取得新进展。扎实推进文明乡镇创建,强化镇区管理。镇街道管理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取缔占道经营,通过工商、*等部门配合,占道经营的30多家门店全部退路进店进场,经济秩序良好,面貌为之一新,营造出绿亮净美畅的人居环境。组织全镇上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村容村貌整治和“四清”、“四灭” 为重点,力求达到“三有”、“四统一”、“六无”即道路顺直、宽敞,有排水沟,有绿化树,有路灯;统一房屋地基高度,统一宅基地前后宽度,统一街道两侧墙壁粉刷,统一书写新农村建设标语;无垃圾、杂草,无乱堆乱垛,无乱扯乱拉,无乱涂乱划,无私搭乱建,无残垣断壁。沿途道路*整洁净,标志标线齐全,绿化到位,林相美观,路肩整齐,边坡稳定,两侧无私搭乱建。加大投入,狠抓落实,取得显著成效,夯实了手足口病和甲型流感防治的基础。2011年全镇共清运垃圾200多吨,清理沟渠 2000多米,清除污水50余处,新建垃圾池30多座,架设路灯320余盏。镇区垃圾中转站清运及时,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4、城镇化工作

  (1)中心镇区建设

  省豫建设计院已为我们做了科学的、贴近实际的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积极引导镇区重点向南、向西拓展,拉大了镇区框架,推动了镇区进行功能性分区发展,优化了镇区功能布局,增强了其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了集聚效应。七纵九横的镇区道路框架也已基本形成,镇区服务功能及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更加美好、更加宜居。目前,镇区控制性祥规已通过XX市、XX市规委会审查,镇区控制性祥规鸟瞰图已制作并在显著位置设立。

  (2)新型农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

  根据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按照5000-10000人的规模,注重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等因素,镇党委、*先后召开了三次规划方案研讨会,各行政村也充分运用“四议两公开”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最终我们把全镇27个行政村整合为一个中心社区和八个集中居住社区。目前八个集中居住社区规划文本已报送市住建局,董永社区详细规划已通过XX市、XX市规委会的审查。董永社区翠竹苑小区一期工程已建成3幢100套住房,群众已搬迁入住。二期工程总建筑面积近5万*方米,已于今年6月份动工,工期为一年,力争明年下半年完成搬迁和旧村复垦工作。目前已开工的2号、3号楼盘的总建筑面积为6200*方米,已建至五层;1号楼盘总建筑面积为6800*方米,一层主体已完工,其余8个楼盘准备工作基本就绪,近期动工。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尊重民意民愿,无论是小区的规划和建设,还是住房面积和价格,每次都征求全体村民的意见和建议,使广大村民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支持、配合小区的建设,实现和谐上楼,改变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味。目前,二期335套住房村民已认购280套。

  (3)新钢材物流园建设

  为配合市“一号”公路董村段景观带建设工程,按照市委、*的总体工作部署,根据董村镇总体规划,镇党委、*决定对原口王钢材市场进行拆迁改造,并于2011年5月成立了“XX市汇众源建材商贸市场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原钢材市场的拆迁和改造工作。新钢材市场于2011年6月开始动工建设,预计2011年底竣工。项目总投资9600万元,占地120亩,内设摊位120余个,总建筑面积30000*方米。新市场内六条道路总长2.2公里,供水、供电及给排水系统齐全,主要从事钢材的经营、加工和销售。公司坚持“总体规划,分区布局”的原则,积极奉行招商、亲商、富商的观念,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优化内外环境,维护市场正常的交易秩序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努力把新市场打造成为我省北部较大规模的钢材经营、加工和销售的集散地。

  (4)市“一号路”董村段景观带建设

  为保障市一号公路董村段两侧清障工作圆满完成,确保市一号公路景观道路建设工程顺利施工。镇党委、*及时成立了市一号公路景观道路建设拆迁指挥部。指挥部下设三个分指挥部,由镇拆迁指挥部统一指挥,分别负责市一号公路口王段、竹园董段和镇区段的拆迁清障工作。指挥部抽调镇全体机关干部、沿路各行政村两委干部以及相关镇直单位工作人员充实到三个分指挥部,明确任务,夯死责任,确保我镇所承担的各项清障拆迁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截止目前,我镇共拆迁一号公路两侧航吊94座、违章建筑124间,非公路标牌368处、钢材经营摊点357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各项清障拆迁任务,市一号公路景观道路建设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已就绪。

  (三)在保稳定方面

  1、高度重视*稳定工作。镇党委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和村支部*、村主任、镇直单位负责人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全镇营造抓稳定促发展的社会氛围。认真落实领导接待日制度、领导包案制度和信息报告制度。建立矛盾排查化解长效机制,对重点稳控人员落实包保责任制,24小时不脱离视线,确保了敏感时期全镇的大局稳定。

  2、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安创建。制订出台了《董村镇*安建设实施意见》,对全镇1个社区、26个行政村*安创建制订了规划,扎实开展了各项工作。强化了综治中心建设,社会法庭建设,口王等3村的警务室建设,专职巡逻队昼夜不间断巡逻,群众安全感指数明显提高。

  3、促进环境优化。镇党委、*扎实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从镇情实际出发,对镇域内的企业进行排查摸底,同时与国税、地税等部门结合,筛选出了纳税前15位的企业,实行重点保护,责任分包。镇党委、*要求每位班子成员每月必须到所分包的企业两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重大问题,由分包班子成员提交党政班子联席会研究,予以解决。同时实行安全生产日制度,要求收费部门单位每月20号前,不准到企业收费。分包班子成员给予监督,特殊情况由镇优化办负责解决。

  4、狠抓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开展先进村提升和后进村整顿。以当前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为载体,进一步提高村里党员、群众的思想,炒热他们的思想,大力发展经济,针对村情,发挥农业基础条件好等优势,大力搞好农业结构调整,搞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搞特色种植和养殖;以镇村形象大提升百日会战为契机,开展好清洁家园活动,使村内的环境卫生得到彻底整治,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切实抓好*稳定、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群众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活环境。

  5、积极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在全镇大张旗鼓的开展道德楷模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好公民”、“好党员”、“好干部”、“好家庭”等十好先进典型。弘扬正气,倡树新风,全镇社会大局稳定。

  (四)加强队伍建设,转变干部作风

  一是实行机关干部竞聘上岗,双向选择。建立了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和末位淘汰制。二是完善制度。对机关标准化管理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制定出台了《机关干部考勤制度》、《工作奖惩制度》等12项规章制度。三是狠抓督查。以党政办为督查工作主体。对各个部门工作实行台帐式督查管理。一周一通报,一月一汇总。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推动工作有效开展。同时严格兑现奖惩。对工作中制定的奖惩措施,坚决兑现。不拖延,不欠账,奖罚分明,落实到位。四是狠抓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提高执行力,狠抓了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积极推进“三公开”步入规范化渠道,落实双述双评,1个社区、26个行政村按要求配齐了村民监督委员人员并已启动,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在取得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在经济发展上大项目少,新能源、新科技、新技术企业少;在小城镇建设与管理上,镇区框架小,基础设施标准低、欠账多,建设与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社会发展上,历史遗留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不少。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一定认真加以解决。


《乐游原》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3篇扩展阅读


《乐游原》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3篇(扩展1)

——《送崔九》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3篇

《送崔九》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1

所有关注冰冰的人:

  你们好。我刚刚和冰冰通完电话,此刻她正在香港,也是刚刚结束工作,她跟我说辛苦了,我跟她说应该的。与冰在一起工作了三年,三年来,每次遇到有人恶意攻击或者中伤她,我们都恨不能跳出来理论一番,但是,每次我们都选择了“不说”。不说,是因为有太多人已经在说。

  与范冰冰待在一起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她妈妈十月怀胎生了她弟弟,有人说成她私生子;他爸爸和她逛街,有人说那是她新男友;她经纪人和她一起工作,有人说相恋多年了吧;她与男导演合作,有人说肯定是潜规则;她亲女导演,有人说她们舌吻;她与男演员合作,有人说她暧昧不清;她与女演员拍戏,有人说她耍心机闹不和;她给乞丐钱,有人说她作秀虚伪;她说爱情伟大,有人非说她力挺小三;她漂亮,有人说她整容,她变胖,有人说她身材走样;出了状况我们回应,说我们故意炒作,我们不回应,就任意传播。大家把话都说绝了,都把她说成孤家寡人了。我们只能不说,什么都没说,一直不说。

  我们知道媒体有点击率和销量,只要不特别过分,我们忍;我们知道有很多自由摄影师,就靠拍走光露点歪嘴斜眼卖图挣钱,被拍到了,我们自认倒霉;我们也明白明星就是承担着娱乐大众的任务,所以你们再怎么不喜欢她说她不好,没关系,您随意。实在是遇到与事实不符合的新闻,我们工作人员也能不吃饭不喝水的一家一家的打给媒体,很客气的请求,麻烦您能给撤下稿吗,这事不是这样的,这都是假新闻。攻击我们不需要成本,我们却要很努力的才能减弱影响。

  你关注她,也许因为你喜欢她,你关注她,也许因为你极端厌恶她。没关系,你随便讨厌她,你可以忽视她一切的努力和认真,你更可以看不到她的人品和善良,但是你别胡编乱造,这是底线。

  你们可以看到一篇博客写了“王学圻范冰冰同居”就不经证实的"转为网络稿件,你们还可以不求证的就登上*面报纸,甚至还编故事说已经跟工作人员通了电话;你们可以随便发条微博然后任意辱骂,你们为所欲为,想着你们的利益和爽快,不用考虑别人的伤害。

  今天下午王学圻老师在成都参加完发布会跟我通了个很长的电话,我实在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我说:“王老师,对不起,我真的很对不起,我们没有保护好您,您不应该面对这一切的,您不应该承受这些的”。反而是王老师一直在安慰我:“不是不是,是我给你们添麻烦了,给你们惹事了。”体谅是温暖的理解。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叫做明星,你们可以拿来娱乐嬉笑怒骂一走了之,还有些人叫做演员,或者叫做艺术家,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朴素而执着的忠于自己的创作,不是非,不功利,你们想要发泄的时候,或者你们有利益追求的时候,可不可以放过他们?

  如果你们连王学圻老师这样的人都不放过,对不起,我们也不会放过你们了,我们会追查到底,向我们所有能求助的法律和警力,来找到你们是谁,来告诉你们,你们很不妥,这种行为有个词概括它,叫做瞎说。

  冰刚在电话里交代,你们一定,一定把这个事情的影响降到最低,我怎么样都随便,千万不要影响王老师,千万别让他别扭。这些事情我经历太多了,但是王老师是第一次遇到,他肯定不好受。“同居”的新闻,这对于热热闹闹的娱乐圈不过是一个随时可以翻篇的笑话,但是对于当事人,却是难熬的一个周期。你们没法感同身受,因为你们没有被这样议论过。

  作为和她每天呆在一起的工作人员,我们看着她连轴拍戏从不喊累,我们笑话她死背英语苦练发音,我们跟着她远赴*路遇山洪,我们扶着她走上红毯领到奖杯,我们有心事可以跟她说她帮你出主意想办法,我们没钱了可以跟她借她会教育你不要乱花,我们为了工作吵架也会抱头痛哭,我们遇到状况总是团结一致斗志昂扬,我们是员工与老板,我们也是朋友和姐妹。我没法要求你们停止对她的攻击,可是我们会拼尽全力保护自己的朋友。

  这是一个充满怀疑的时代,站在我们角度说话,你很容易不相信,没关系,我们只是想说说,而已。世上本没有敌人,只要自己足够强大。


《乐游原》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3篇(扩展2)

——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山中送别》3篇

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山中送别》1

  我乡计生协会工作在乡党委、乡*的领导下,在区计生协会的指导下,围绕全乡人口与计生工作的总目标、总部署,以创建合格村(居)协会和争创一流村(居)协会活动为主线,以宣传服务为重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积极争取党委*对协会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促进工作抓早抓紧抓实。

  为了保证协会工作的开展,乡计生协会领导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基层开展工作,并把发现的一些重难点问题及时向党政领导汇报,在各方面取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一年来,乡党委、乡*领导多次在全乡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对协会活动等各项工作都作了安排部署,强调各级要把协会工作列入计生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评。要求各级协会要努力开拓创新,提高工作水*。如今年5、6月计生宣传服务月活动期间,乡党委常委召开专题会研究,并召开全乡计生工作动员大会,并把协会工作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来进行部署,要求层层发动抓落实。各村、居领导都普遍重视,加强对协会工作的领导,按照乡协会的工作部署,结合实际,理清思路,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措施,从而做到计划早制定,任务早安排,措施早落实。全部成立了计生协会,会长、专职副会长和理事的人选,都经过认真研究,严格把关。

  二、深入开展协会活动,推动基层协会建设。

  全乡xxxx村、居协会。合格村、居协会的增加,标志着基层协会的建设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计生工作主力军逐步形成。各村、居也总结了自己的典型,通过组织交流,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推动全面工作的开展。全面发动,整体推进。在试点的基础上,今年来,各村、社加强领导,进行全面发动,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分别不同类型,进一步制定规划,指导村(居)认真对照标准,按照目标、现状、差距、措施、完成期限和责任人等内容,进行逐条量化细化,并作为有关人员年终考评奖惩的依据,做到目标明确,责任落实,促进协会活动的顺利进行。三是把握关键,突出重点。在协会活动中,各村紧密联系自己的实际,推动协会各项工作的开展。把协会活动与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和计生各项工作结合,与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结合,与推进计生“三结合”、搞好优质服务结合,与开展创优活动结合,使协会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三、大力宣传计生法律法规,弘扬新型生育文化。

  今年来,各级协会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大张旗豉地进行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传播计划生育和生殖保健知识,让计生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婚育新风尚深入千家万户。在宣传形式上不断创新,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利用节假日进行集中宣传。向群众分发宣传品xx份,赠送避孕药具50xxxx份、为群众义诊咨询xx次,解答法律疑问xx次。二是发挥协会人多面广优势进行经常性宣传。各级协会人员经常深入基层走家窜户对群众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教育。村、居协会还通过组织会员与群众开展“一帮一”等活动,不仅帮助困难户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而且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说悄悄话,达到了宣传教育的目的。同时,通过协会理事、小组长、骨干会员、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宣传教育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一年来,我乡各级计生协会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参与计生“三结合”,搞好优质服务,重点帮助计生困难户解决实际困难。一是从经济上帮扶,让计生困难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以人为本,关心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结合“三查”,组织服务人员深入村(居),为300xxxx名育龄妇女进行妇科病普查,使有患病者能够得到及时诊治,深受群众欢迎。

  五、加强协会自身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一年来,乡计生协会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切实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是认真组织学习,强化培训教育。二是加强调查研究,指导基层工作。

  六、积极参与改革创新,强化民主监督。

  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的步伐进一步加大,在开展知情选择工作的过程中,各级计生协会全程参与,积极做好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参与制定村(居)计划生育《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发动育龄群众自觉签订知情选择合同书。特别是协会小组长在宣传服务和跟踪管理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各级协会还通过参加计生工作决策会议和参与计生各项工作,积极建言献策,较好地发挥参谋助手和民主监督作用。


《乐游原》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3篇(扩展3)

——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3篇

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1

  崔九欲往南山马上口号与别/留别王维/送崔九

  唐代: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若要归山无论深浅都要去看看;

  山峦沟壑清净秀美要尽情地赏玩。

  千万别学陶渊明笔下那个武陵人,

  只在桃花源游了几天就匆匆出山。

  注释

  武陵人:指陶潜《桃花源记》的武陵渔人。

  创作背景

  崔九曾与王维,作者同隐于终南山,从作者这首送崔九归山的诗中看得出来,崔九大约不大愿意再隐居下去了,于是有了作者的这一番劝勉。

  评析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这两句是说这次回到山里之后,不论入山深浅,都要饱览山川之秀丽,林木之幽美。这当然是劝勉崔兴宗不要再留恋世俗的生活,把对山水的感情升华到一种与世俗生活相对立的高度,这与他们对现实的厌倦与反感有关。“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这两句是劝崔兴宗隐居丘壑,既然在山水间找到了生活的真趣,就不要再从那个境界里返回到现实中来了。这一方面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作者为什么要人留恋那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呢?这是由于他们在现实中屡屡失败,一方面产生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感,另一方面也更深刻地认识了现实生活。作者生活的时代大约属于唐玄宗和唐肃宗时期,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后期。那个时候由于唐玄宗任用奸相李林甫,宠幸杨贵妃,政治十分黑暗,下层知识分子无法入仕,像裴迪、崔兴宗这样的寒士没有出路。所以他们宁愿隐居山林,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因此作者劝他的朋友,既然在山水之间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寄托,就不要像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武陵人一样,找到了桃花源却轻易地放弃了。作者认为这是一个错误,因此他说:“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但立意很深,不失为一首好诗。

  裴迪

  裴迪(716-?),唐代诗人,河东(今山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其一生以诗文见称,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之一。与大诗人王维、杜甫关系密切。早年与“诗佛”王维过从甚密,晚年居辋川、终南山,两人来往更为频繁,故其诗多是与王维的唱和应酬之作。“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谖。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首号称“诗中有画”的诗篇就是闲居辋川时王维答赠裴迪的。受王维的影响,裴迪的诗大多为五绝,描写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维山水诗相近。

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2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二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译文三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赏析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但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理解,似乎更确切一些。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这看法是不错的,但只说了一半。实际上是:那“魂”“预飞到归家后”,又飞回归家前的羁旅之地,打了个来回。而这个来回,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这着重空间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复对照。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这着重时间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环对比。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宋人王安石《与宝觉宿龙华院》云:“与公京口水云间,问月"何时照我还?"邂逅我还(回还之还)还(还又之还)问月:"何时照我宿钟山?"”杨万里《听雨》云:“归舟昔岁宿严陵,雨打疏篷听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这两首诗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构思谋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启发,也是显而易见的。 (霍松林) 。

  赏析二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赏析三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3

  《问刘十九》

  唐代: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译文及注释

  韵译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

  天快黑了,大雪将要来。能否共饮一杯?朋友!

  意译

  我家新酿的米酒还未过滤,酒面上泛起一层绿泡,香气扑鼻。用红泥烧制成的烫酒用的小火炉也已准备好了。

  天色阴沉,看样子晚上即将要下雪,能否留下与我共饮一杯?

  注释

  刘十九:白居易留下的诗作中,提到刘十九的不多,仅两首。但提到刘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刘二十八就是刘禹锡。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

  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醅(pēi):酿造。

  绿蚁新醅酒:酒是新酿的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雪:下雪,这里作动词用。

  无: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么”或“吗”。

  鉴赏

  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诗句的巧妙,首先是意象的精心选择和巧妙安排。全诗表情达意主要靠三个意象(新酒、火炉、暮雪)的组合来完成。“绿蚁新醅酒”,开门见山点出新酒,由于酒是新近酿好的,未经过滤,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颜色微绿,细小如蚁,故称“绿蚁”。诗歌首句描绘家酒的新熟淡绿和浑浊粗糙,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犹如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甘甜可口的米酒。次句“红泥小火炉”,粗拙小巧的火炉朴素温馨,炉火正烧得通红,诗人围炉而坐,熊熊火光照亮了暮色降临的屋子,照亮了浮动着绿色泡沫的家酒。“红泥小火炉”对饮酒环境起到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酒已经很诱人了,而炉火又增添了温暖的情调。诗歌一、二两句选用“家酒”和“小火炉”两个极具生发性和暗示性的意象,容易唤起读者对质朴地道的农村生活的情境联想。后面两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这样一个风寒雪飞的冬天里,在这样一个暮色苍茫的空闲时刻,邀请老朋友来饮酒叙旧,更体现出诗人那种浓浓的情谊。“雪”这一意象的安排勾勒出朋友相聚畅饮的阔大背景,寒风瑟瑟,大雪飘飘,让人感到冷彻肌肤的凄寒,越是如此,就越能反衬出火炉的炽热和友情的珍贵。“家酒”、“小火炉”和“暮雪”三个意象分割开来,孤立地看,索然寡味,神韵了无,但是当这三个意象被白居易纳入这首充满诗意情境的整体组织结构中时,读者就会感受到一种不属于单个意象而决定于整体组织的气韵、境界和情味。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意的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

  其次是色彩的合理搭配。诗画相通贵在情意相契,诗人虽然不能像雕塑家、画家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但是可以通过富有创意的语言运用,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这首小诗在色彩的配置上是很有特色的,清新朴实,温热明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诗歌首句“绿蚁”二字绘酒色摹酒状,酒色流香,令人啧啧称美,酒态活现让读者心向“目”往。次句中的“红”字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人的身子,也温热了人的心窝。“火”字表现出炭火熊熊、光影跃动的情境,更是能够给寒冬里的人增加无限的热量。“红”“绿”相映,色味兼香,气氛热烈,情调欢快。第三句中不用摹色词语,但“晚”“雪”两字告诉读者黑色的夜幕已经降落,而纷纷扬扬的白雪即将到来。在风雪黑夜的无边背景下,小屋内的“绿”酒“红”炉和谐配置,异常醒目,也格外温暖。

  最后是结尾问句的运用。“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近心窝,溢满真情。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收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使其具有空灵摇曳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诗人既可能是特意准备新熟家酿来招待朋友的,也可能是偶尔借此驱赶孤居的冷寂凄凉;既可能是在风雪之夜想起了朋友的温暖,也可能是*日里朋友之间的常来常往。而这些,都留给读者去尽情想象了。

  通览全诗,语浅情深,言短味长。白居易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诗情,用心去提炼生活中的诗意,用诗歌去反映人性中的春晖,这正是此诗令读者动情之处。

  《问刘十九》。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于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美和谐的旋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练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情调,浅进的语言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和真挚的友谊。

  创作背景

  《问刘十九》乃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天晚欲雪,思念旧人”时所作。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也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但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不可能邀约洛阳故旧对饮。


《乐游原》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3篇(扩展4)

——少儿唐诗及诗词鉴赏10篇

少儿唐诗及诗词鉴赏1

  《登楼》

  唐代: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一作:梁父)

  译文及注释

  直译

  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

  锦江*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

  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韵译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从古到今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父吟。

  注释

  客心:客居者之心。

  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锦,锦在江中漂洗,色泽更加鲜明,因此命名濯锦江。

  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玉垒浮云变古今:是说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

  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

  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

  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

  寇盗:指入侵的吐蕃集团。

  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

  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这事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荣幸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

  还:仍然。

  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

  梁父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父”通“甫”读三声fǔ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的歌词。

  赏析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尤其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人浦起龙评论说:“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更为推崇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卷十三)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个年头。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少儿唐诗及诗词鉴赏2

  潼关河亭

  薛逢

  重岗如抱岳如蹲,

  屈曲秦川势自尊。

  天地并功开帝宅,

  山河相凑束龙门。

  橹声呕轧中流度,

  柳色微茫远岸村。

  满眼波涛终古事,

  年来惆怅与谁论。

  薛逢诗鉴赏

  潼关,古称桃林塞,它西薄华山,东接桃林,北拒黄河 ,南近商岭,扼中原入关中咽喉,为晋、陕、 豫三省要道 ,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汉建安年间, 曹操击退了马超,始于此建关,因临潼水而得名。潼关形胜,历来为诗人所题咏。薛逢此诗以其阔大的境界,非凡的气势写出了潼关天险,抒发了诗人面对天险形胜的感叹。

  诗的前四句以浑灏之笔写潼关形胜 。“重岗如抱 岳如蹲”一句造境雄奇挺健 ,“抱”、“蹲”二字勾画 潼关一带山峦面貌,将西岳华山雄镇潼关的独尊传神地描摹出来,与杜甫诗句“西岳崚.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山孙”(《望岳》)同为传神妙笔 。这第一句从 潼关附近山岳的垂直空间下笔 , 给人以峻峭之感 。 “ 屈曲秦川势自尊 ”, 由横向空间承接上句,潼关 诸山曲折起伏 ,拱卫关中 ,形成天然屏障,自古以来,许多帝王凭借此处险峻,建金城千里,为帝王之业。战国末年,七雄逐鹿,商鞅说秦孝公“拒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史记·商君列传》),秦国借着关中地利一统天下。杜甫在《秋兴八首》中曾称 “秦中自古帝王州”,可见秦川地形确有 至尊之势。薛逢在这里巧妙地化用前人语句,将秦*居的尊严与潼关天险联系起来,更突出了潼关的山河形胜 。“天地并工开帝宅”,写秦中之“尊”,作为 帝居的秦川山河 ,是天造地设 ,天地同力开辟出来的,它的险峻,决非区区人工雕琢所能为之的,这句驱天地于笔端 ,很能见出诗人的气魄和诗才 。“ 山 河相凑束龙门 ”,笔力不减出句。龙门,在今山西河 津县西北与陕西韩城县东北之间 , 此地*峭壁对峙,形如阙门,黄河流至此地,因河床变窄,水流湍急,气势壮阔。相传大禹治水,导河积石于此,故又称禹门 。龙门景象 ,非潼关河亭之可望,为了写出“天地并功开帝宅”的自然壮观,作者凭借想象用一“凑”字,一“束”字,写出万壑群山与黄河同赴龙门的景象,以陡健之笔将龙门峡谷,千岩如奔,水流激射写得逼真,使人如临其境,闻其声,见其势,奇险吓人。这句与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写长江气势的雄奇壮丽同工。首二联就潼关河亭展开粗线条的描绘。值得重视的是,诗人在这四句诗中,融时空为一体,而具体又以空间形式设置意象,在空间意象后面,潜藏着以潼关为屏障的秦中帝业发展史,这种潜伏的时间意识,为尾联抒情留下伏笔。

  “橹声呕轧中流渡,柳色微茫远岸村”二句,收诗人思绪于眼前,将视线放在河亭四周。正当诗人伫立潼关河亭 , 沉浸在潼关形胜与秦中帝尊的冥想之际,“呕轧”一声橹响,将他惊醒 ,觅声望去,只见 一叶扁舟中流横渡 ,在它的背后是柳色茫茫的远岸, 和依稀可辨的村庄。这两句诗,以淡墨描出一个宁静莽远的场景,与首二联雄伟惊险境界恍如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 , 隐隐传达出诗人冥想初醒时那种茫然的心情。

  “满眼波涛终古事 ,年来惆怅与谁论”,由亭下 满目东去的波涛,诗人心中升起无穷感慨。山河形胜终古如斯,人间盛衰之事 ,却如眼前波涛一去不返, 既使是声势煊赫的秦皇汉武,他们辉煌的帝业,也成为古事 ,一去不复返 。想到自己一介寒士,宦途落魄,岁月蹉跎,近年来心中出现的那股人生之谜难以解释的怅惘情绪不觉泛起 ,而在自己悲惨的生活中,此情可与谁诉?

  本诗以景起,以情结,起势雄健,结语惨然。在写景向言情的渐次过渡中,情绪逐渐低沉,最后以世无知音,难论惆怅绾束。这种情绪的起落,除去外界景物的影响,更主要受诗人长期受人排贬,不得意于世的心情影响。史载薛逢与沈询、杨收、王铎等人同年进士,而薛逢最有才华,然诸同年相继作了宰相,薛逢却沉沦下僚,故言辞激烈,得罪当权者,一生抑郁寡欢而卒。这种身世之感,在潼关形胜之中被激发出来,一时豪情,最终被惨淡的心事冲淡,故酿成情绪的大起大落。

少儿唐诗及诗词鉴赏3

  度荆门望楚

  陈子昂

  遥遥去巫峡,

  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

  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

  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

  谁知入楚来!

  鉴赏

  这首《度荆门望楚》约作于诗人入楚的途中,诗中洋溢着年轻的诗人对楚地风光的新鲜感受。

  荆门,山名。《水经·江水注》卷三十四说: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山南;有门像虎牙在北..此二山,楚之西塞也。《清统志》说:湖北荆州府:荆门山在宜都县西北五十里,与虎牙山相对。是诗人出川,乘流而下的必经之地。这一带,水势湍急,山势险峻,郭景纯《江赋》说:虎牙桀竖以屹卒,荆门阙竦而盘薄。圆渊九回以悬腾,湓流雷呴而电激。由此可见荆门山景观之胜。

  诗首句遥遥去巫峡,遥远也,遥遥,远之又远。远远离开了巫峡,巫峡居三峡之中,西起四川巫山县大宁河口,东抵湖北巴东县渡口,全长九十里。过官渡口,至秭国,即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多里也。因此陈子昂诗中说:望望下章台,望,远看,望望,一再瞻看。诗人以两组叠字生动地表现他此时心情,巫峡已相去遥遥,家乡更远隔重山。初离故乡,乍入楚境,急切地要饱览楚国风光,因此望之又望。下,写出了长江水势,从李白诗句千里江陵一日还就不难理解下字的意义和力量。章台,《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章华之台。楚之章华台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离湖上,也是陈子昂必经之地。章华台表明已入楚境。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两句分承起首对句,巴国,周姬姓国,子爵,封于巴,即今四川巴县。汉末刘璋又更永宁名巴郡,固陵名巴东,安汉名巴西,总称三巴。诗中说巴楚相连,巴国山川尽处,也指已入楚境。

  《水经注》谓: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舟行三峡之中,山峦相连,峡中云水之气,如烟如雾。过四陵峡,出南津关,度荆门,烟寒雾霁,天宽地阔,别具一番情趣。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两句,对烟雾开三字,作具体形象的描绘。城邑分畛域于苍野,可见人烟稠密,城邑不孤;树木断苍郁于白云,足见远树连天,碧野无际。隈,山水尽头或曲深处。白云隈,即天尽头,诗人极目纵览,楚天辽阔,气象开阔舒展!因此诗人兴奋地、情不自禁地要歌唱起来: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少儿唐诗及诗词鉴赏4

  《登楼》

  唐代: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一作:梁父)

  译文及注释

  直译

  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

  锦江*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

  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韵译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从古到今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父吟。

  注释

  客心:客居者之心。

  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锦,锦在江中漂洗,色泽更加鲜明,因此命名濯锦江。

  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玉垒浮云变古今:是说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

  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

  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

  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

  寇盗:指入侵的吐蕃集团。

  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

  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这事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荣幸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

  还:仍然。

  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

  梁父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父”通“甫”读三声fǔ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的歌词。

  赏析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尤其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人浦起龙评论说:“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更为推崇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卷十三)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个年头。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少儿唐诗及诗词鉴赏5

  《北青萝》

  唐代: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夕阳落入崦嵫山,我去茅屋里探访孤独的僧人。满地落叶,僧人何在?遍山寒云,山路要走多久?

  初夜时分只听他独自敲磐,闲适中靠着一枝青藤。大千世界都在微尘里,我为什么要有喜爱和憎恨?

  注释

  青萝:一种攀生在石崖上的植物,此处代指山。南朝江淹《江上之山赋》:“挂青萝兮万仞,竖丹石兮百重。”

  崦(yān):即“崦嵫(zī)”, 山名,在甘肃。古时常用来指太阳落山的地方。《山海经》载:鸟鼠同穴山西南有山名崦嵫,日所入处。

  初夜:黄昏。

  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

  鉴赏

  诗人在激烈的牛、李党争中被搞得心疲力尽,漂泊的生活,孤独的处境,使他感到生活在红尘中的不幸,迫切需要接触一下清净的佛家天地。

  首联写诗人寻访僧人之事。时当红日西沉山谷,诗人进入山中,去拜访一位住在茅屋中的僧人。“茅屋”,写出僧人居处的简朴,“孤僧”,写出僧人的"不厌孤独。而诗人此时正逢生活清苦、亲朋离散的艰难岁月,他寻访这样一位清苦而孤居的僧人,显然是要从对方身上获得启示,以解除自身的苦恼。清苦人寻清苦地,孤独客访孤独僧,俗与佛已有了精神交流的契机。

  颔联写诗人寻访所经之路程、所见之景物。“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时当深秋,满山的林木飘下纷纷的黄叶,诗人要找的那位孤僧,却不知住在哪里。“人何在”,使人联想到诗人于山林间四处张望的神态,显现出山间林木的密集和僧人的幽藏,愈发表现出这位孤僧远避红尘的意趣,这正是诗人探访的目的。对句更将僧人的幽藏作进一步的渲染:诗人沿着寒云缭绕的山路,盘曲而上,已不知把那盘山之路走了几重。山路入云,已见其高,何况入的是“寒云”。“寒云路几层”不仅写出僧人的高居尘上,也写出诗人不畏辛劳和艰险、—心追寻禅理的热切之举。此联二句写景而兼记行踪,景中暗含着僧人和诗人的影子,言筒意丰,蕴藏极富,堪称方家妙笔。

  经过千回万转,诗人终于找到了茅屋,见到了孤僧,颈联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僧人的简静生活:“独敲初夜磐,闲倚一枝藤。”“初夜”二字与首句“残阳”相关照,写出到达茅屋的时间。夜幕降临,僧人在茅屋中独自敲磐诵经。“独”字与次句的“孤”字相呼应,因为是“孤僧”,所以独自敲磐。虽只身独处,而未怠佛事,可见其对佛的虔诚。诗人此时站在茅屋外边,耳听清脆的磐声,眼望寂静的星辰,深感佛界的静谧与安详,此中再无红尘之困扰。待到僧人佛事已毕,诗人走进茅屋,与之交谈,对交谈的情状仅用“闲倚一枝藤”五个字概括,却内蕴丰富。“藤”是藤条做的手杖,极为简朴,僧人所“倚”,仅此而已,生活之清苦可以想见;难得的是僧人那份“闲”态,居清贫而安闲自如,从容不迫。

  尾联写诗人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佛教认为大千世界全在微尘之中,人也不过就是微尘而已。诗人领悟了这个道理,表示今后不再纠缠爱憎,众心净虑,以淡泊之怀面对仕途荣辱。

  综观此诗,语言凝炼,富于蕴藏,层次清晰。诗人先写出访,次写途中,再写遇僧,最后以思想收获作结。诗人先将笔墨集中在探访之上,描写僧人居住状态的孤独。用“独敲”一联勾勒,“独”字和“一”字均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孤”字。用“闲”字写出佛家对红尘物欲的否定,突显出诗人希望从佛教思想中得到解脱,将爱憎抛却,求得内心的宁静。最后写诗人访僧忽悟禅理之意,更衬出孤僧高洁的心灵。此诗所表达的就是一种不畏辛劳艰险、—心追寻禅理、淡泊之怀面对仕途荣辱的愿望,既赞美了僧人清幽简静的生活,又表现出诗人对惮理的领悟,淡泊之怀面对现实、从容之心面对仕途荣辱。

少儿唐诗及诗词鉴赏6

  《石鼓歌》

  唐代:韩愈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

  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搜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

  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

  雨淋日灸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撝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斫断生蛟鼍。

  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

  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

  故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

  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

  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不颇。

  大厦深檐与盖覆,经历久远期无佗。

  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继周八代争战罢,无人收拾理则那。

  方今太*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尚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张生手拿周朝石鼓文的拓本,劝我写一首咏赞它的石鼓歌。

  杜甫李白才华盖世但都作古,薄才之人面对石鼓无可奈何。

  周朝政治衰败全国动荡不安,周宣王发愤起兵挥起了天戈。

  庆功之时大开明堂接受朝贺,诸侯接踵而至剑佩叮当撞磨。

  宣王田猎驰骋岐阳多么英俊,四方禽兽无处躲藏都被网罗。

  为把英雄功业刻石扬名万世,凿山石雕石鼓毁坏高山嵯峨。

  随从之臣才艺都是世上第一,挑选优秀撰写刻石放在山坡。

  任凭长年雨打日晒野火焚烧,仗着鬼神守护石鼓永不湮没。

  你从哪里得来这拓本的底稿?丝毫都很完备一点也无差错。

  言辞严谨内容奥密难于理解,字体不像隶书蝌文自成一格。

  年代久远难免受损笔画残缺,仍像得剑斩断活生生的蛟鼍。

  字迹有如鸾凤翔飞众仙飘逸,笔画恰似珊瑚碧树枝柯交错。

  苍劲钩连像金绳铁索穿锁钮,浑然又像织梭化龙九鼎沦没。

  浅见儒士编纂诗经却不收入,大雅小雅内容狭窄并不壮阔。

  孙子周游未到秦地无知难怪,采诗不全像取星宿却漏羲娥。

  啊我虽好古却苦于生得太晚,对着石鼓文我哭得涕泪滂沱。

  想当年我蒙召做国子监博士,那年正改纪元年号称着元和。

  我的朋友在凤翔府任职从事,曾经为我设计挖掘石鼓坑窝。

  我刷帽沐浴禀告国子监祭酒:“如此至宝文物世上能存几多?

  只要包毡裹席就能立即运到,十个石鼓运载只需几匹骆驼。

  进献太庙把它比作文物郜鼎,那声价百倍于郜鼎岂是太过?

  皇恩浩荡如果准许留在太学,诸生就能钻研解说一起切蹉。

  汉朝时鸿都门观经尚且拥塞,将会看见全国上下为此奔波。

  剜剔藓苔泥尘露出文字棱角,把它放得**稳稳不偏不颇。

  高楼大厦深檐厚瓦把它覆盖,经历久远不受意外损坏伤挫。”

  朝中的大官个个都老于世故,他们空无主见岂肯感奋奔波?

  牧童在鼓上敲火牛用它磨角,谁能再用手把这个宝物抚摸?

  长年累月风化销铄将被埋没。六年来向西遥望我空叹吟哦!

  王羲之书法时俗趁机显秀媚,书写数张还可换回一群白鹅。

  继周之后八代争战已经结束,至今无人收拾整理又可奈何?

  如今正是天下太*国泰民安,皇上重视儒术推崇孔丘孟轲。

  怎么才能把此事向皇帝建议,愿借善辩之人发挥口若悬河。

  石鼓歌写到这里就算结束吧,哎呀我的意愿大概会是白说!

  注释

  张生:据《全唐诗》校“生即籍”,可知此指张籍。石鼓文:这是指从石鼓上拓印下来的文字。

  少陵:指杜甫。谪仙:指李白。

  才薄:是说自己的才力薄弱,不能像杜甫李白他们那样,有纵横驰骋的诗笔。将奈石鼓何:是说像我这样才力薄弱的人,将怎能作好这石鼓歌呢?

  周纲;周朝的纲纪法度,亦即政治秩序。陵迟:衰落、衰败。四海沸:指天下动荡不安。

  宣王:周宣王,姓姬名靖,周厉王的儿子,旧时被认为是周朝的中兴之主。挥天戈:指周宣王对淮夷、西戎、狁等用兵的事。

  明堂:天子颁布政教,朝见诸侯,举行祭祀的地方。

  剑佩鸣相磨:是说到天子明堂来朝贺的诸侯很多,以致彼此佩带的刀剑互相磨擦而发出声响。

  搜(sōu):春天打猎。岐阳:指歧山的南面。山南为阳。搜于歧阳:是说周宣王在一个春天里于歧山南面打猎。

  遮罗:拦捕。这句是说,广阔的猎场里的禽兽都将被拦捕了来。

  镌(juān)功:指将功业刻在石鼓上。镌、勒,都是刻的意思。成,成就,与“功”同义。告万世:即告示后代于万世。

  隳(huī):毁坏。嵯峨(cuóé);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是指高山。这句是说,为了制作石鼓而开山凿石。

  从臣:指随从周宣王的臣子。咸第一:都是第一等的。

  撰刻:指撰写文字刻于石鼓之上。山啊:泛指山陵。

  日灸(jiǔ):日晒。

  烦:劳。撝(huī):同“挥”。呵:喝叱。连上两句是说,这石鼓经受聘发长期的日晒雨淋和野火的燎烤,竟能这样安然无恙;那是有劳鬼神的护持,不让它们遭到伤害。

  公:张生,指张籍。纸本:指从石鼓上拓印下来的文字纸本。

  讹:错误。这句是说,拓印下来的文本极为完整,不有丝毫的差错。

  辞严义密:指拓本的文字庄严,义理精密。

  不类:不像。隶:隶书,古代的一种书写文字。蝌:蝌蚪文,周时所用文字,因其头大尾小,形似蝌蚪文。石鼓文的文字当为籀文,即大篆。

  缺画:是说石鼓上的文字因年深日久,不可避免会有向导笔漏画的。

  蛟:蛟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鼍(tuó):鼍龙,俗称猪婆龙,是鳄鱼的一种。这里的蛟鼍即蛟龙,因押韵,故改龙为鼍。这句是说,石鼓文上那些向导笔漏画的地方,像是快剑把活生生的蛟龙斫断了一样。这是极力形容古代文字形体气势的生动有力。

  翔、翥(zhù):都是飞的意思。

  珊瑚树:因珊瑚形状像树枝,故称珊瑚碧树。连上两句是说,石鼓上的文字像是仙人乘着鸾凤翩翩而下,又像是珊瑚碧树似的枝柯扶疏。这都是极办形容石鼓文的体势飞动和笔锋奇丽。

  金绳铁索:比喻石鼓文的笔锋奇劲如金绳铁索一般。锁纽:比喻石鼓文的的结体如锁纽般的钩连。

  古鼎跃水:相传周显王四十二所,九鼎没于四水,秦始皇时派人入水不得。龙腾梭:《晋书·陶侃传》:“侃少时,渔于雷泽,网得一织梭,以挂于壁。有顷雷雨自化为龙而去。”这句是形容石鼓文字体的变化莫测。

  陋儒:见识短浅的儒生,指当时采风编诗者。诗:指《诗经》。

  二雅:指《诗经》的《大雅》和《小雅》。褊(biǎn)迫:局促。委蛇(wēituó):宽大从容的样子。这句是说二雅没有把石鼓文收进去,是由于当时采风编诗者的见识短浅。

  秦:秦国,今陕西一带,即石鼓所在的地方。石鼓于唐初在天兴(今陕西省宝鸡市)三畦原出土。

  掎摭(jǐzhí):采取。遗:丢了。羲:羲和,为日驾车的人,这里代指日。娥:嫦娥,这里指月。连上两句是说,孔子西行没有到过秦国,结果编诗未收石鼓文,那就像是拾了星星,却等待以了太阳和月亮。

  好古:爱好古代文化。生苦晚:苦于出生太晚。

  此;指石鼓文。双滂沱:指眼泪和鼻涕一同流出。意即令人无限感伤而泪如雨下了。

  蒙:蒙受。博士:官名。唐时有太学、国子诸博士,并为教授之官。

  其年:那一年,即韩愈自江陵法曹参军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的元和元年(年)。

  故人:不详。从军在右辅:《三辅黄图》:“太初元年(前年)以渭城以西属右扶风,长安以东属京兆尹,长陵以北属左冯翊,以辅京师,谓之三辅。”右辅,即右扶风,为凤翔府。韩愈故人为凤翔节度府从事,所以说“从军在右辅”。

  度(duó)量:计划。掘:挖。臼科:坑穴,指安放石鼓的地方。

  濯冠:洗帽子,沐:洗头。浴:洗澡。这都是表示诚敬的意思。祭酒:官名。唐时为国子监的主管官。

  如此:像这样的。至宝:极为贵重的宝物。

  “毡包”二句:是说十只石鼓只要几匹骆驼运载就行了。

  荐:进献。诸:是“之于”二字的合音,用意亦同。太庙:皇家的祠堂。郜(gào)鼎:郜国所造的鼎。《左传·桓公二年》;“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郜国在今山东省城武县。

  光价:光荣的声价。连上两句是说,把石鼓荐之于太庙和郜鼎并比,那声价何止超过百倍呢?

  圣恩:皇恩。太学:指国子监。

  诸生:指在太学进修的学生。切磋:指对学问的钻研,这里是指对石鼓的钻研。

  观经鸿都:汉灵帝光和元年(年),置鸿门学士。鸿都门为藏书的处所。又汉灵帝熹*四年(年),蔡邕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并刻石碑,立于太学门外,即熹*石经。从此,每天前来观看和摹写的人很多,十分拥挤,阻塞街道。填咽(yè):阻塞,形容人多拥挤。

  坐:即将。坐见:即将看到。

  剜(wān):刀挖。剔:剔除。节角,指石鼓文字笔画的棱角。

  安置妥帖:安放妥当。不颇(pō):不偏斜。

  檐:屋檐。深檐,也是“大厦”的意思。覆:遮盖。

  期无佗(tuó):希望石鼓没有任何的损坏。无佗,同“无他”。

  中朝:即朝中,朝廷里。老于事:实指老于世故,即办事拖沓、保守的意思。

  肯:岂肯。感激;感动激发。徒:只。媕婀(ān’ē):无主见的意思。

  敲火:指牧童无知,随便在石鼓上敲击时爆出火星,有损石鼓。砺;磨擦。

  著手:同“着手”,即用手。摩挲(suō):常指对文物古玩的抚摩,表示爱惜的意思。

  销:熔化金属。铄(shuò):指金属熔化。就:趋向,归于。

  六年:即元和六年(年)。西顾:指西望石鼓所在地岐阳。岐阳即*南面,山在长安、洛阳西,故称“西顾”。空吟哦:空费心思的意思。

  羲之:王羲之,著名书法家。俗书:沈德潜《唐诗别裁》:“隶书风俗通行,别于古篆,故云俗书,无贬右军意。”认为俗书是对古书而言,是时俗之俗,非俚俗之俗,不是贬意。但就韩愈对石鼓文字的无比推崇来看,王羲之的书法自然会被他认为是俗的了,实含贬意。趁姿媚:追求柔媚的姿态。

  博白鹅:换白鹅。据《晋书·王羲之传》载,他很喜欢鹅,曾用“数纸”自己所写的《道德经》去换取山*士的鹅。

  八代;所指不明,泛指秦汉之后诸朝。一说是秦、汉、魏、晋、元魏、齐、周、隋;又说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收拾;指把散乱的会物收集起来。这里是指把石鼓收集起来加以保存的意思。则那(nuò):又奈何。

  柄:权柄。任:用。柄任儒术:即重用儒学之士的意思。崇丘轲:尊崇孔丘、孟轲。

  论列:议论,建议。

  悬河:比喻有辩才,即善于辞令。《晋书·郭象传》:“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说话)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止于此:到此为止。

  其:将。蹉跎:本指岁月虚度,这里作失意解,即白费了心思。与前文的“空吟哦”意同,且相照应。

  鉴赏

  对石鼓的出土,在韩愈之前,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带过一笔,此后韦应物虽写过一首《石鼓歌》,但因缺少热情和略乏文采,恐怕在《韦苏州集》中也属下乘之作。只是他诗中“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一句,倒开启了鼓属何代的千年聚讼之门。及至韩愈的这首力作问世,才使石鼓之“光价”在后人心目中大大地增强和提高了。今天上距韩愈作歌又过去一千多年,十面石鼓尽管已无完字,但仍作为一级文物陈列在故宫博物院里,这不得不归功于韩愈的呼号之力。

  开头四句明白如话,点出了写作的缘起。这四句中,“石鼓”二字凡三见,似乎*淡拖沓,其实不然。韩愈开创以文为诗的先河,不避同字且不避同式,正是古文的惯习。这里“劝”字下得十分精当,它省去了诗人几多犹豫的潜台词与推诿的闲笔墨,具有一字九鼎之效。韩愈向来自负于“金石刻画臣能为”(李商隐《韩碑》),但对此却自惭才疏,那么石鼓文的深奥难懂也就不言而喻了。

  从“周纲陵迟四海沸”到“鬼物守护烦撝呵”为一段。前十句是诗人想象周宣王中兴王室、临御海内以及驰逐围猎、勒石铭功的图景。用了“沸”“愤”“大”“骋”“万里”“万世”等词,极状场面的壮阔和气派的雄伟。韩愈之所以承袭韦应物系年的说法,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唐朝自安史之乱后,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外族侵凌,大臣猜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使李唐王朝迅速走向衰落。宪宗登基后采取铲藩镇、抑宦官的政策,使朝政出现了中兴之兆。诗人看到了历史的相似之处,因而在歌颂周宣王雄才大略的同时,自然融进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宪宗即位之初*定剑南节度使刘辟后,韩愈即写过一首热情洋溢的《元和圣德诗》,对嗣皇的英明果断备加赞扬。所以《石鼓歌》的这段描写正传达出了诗人切望重振颓纲以臻于尊王攘夷的郅治局面的心声。“雨淋日炙野火燎”二句,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把石鼓流传千年而历尽的劫难浓缩在七字之中,这是略写。诗人认为石鼓得以完好保存,如果没有鬼神呵护是不可想象的,仅此而言,石鼓本身就已是稀世珍宝,又遑论其他无算的文物价值呢。寥寥两笔便为下文的切入阐发作好了铺垫。往下十四句是专对石鼓文作具体描述的。文辞的深奥,字体的朴茂,都使“好古”的博士先生心荡神怡美不胜收。即使剥蚀斑驳,他也会忍不住地赞叹一番。在那些古拙的字迹间,诗人任凭审美意识纵情驰骋:夭娇流美的线条,多像鸾凤翔舞,云君来下;交互牵掣的点画,又使人仿佛置身于珊瑚丛生的龙宫水府。笔力的雄健,使他想到金绳铁索的劲挺;笔势的飞动,似乎只有用禹鼎出水龙梭离壁才能传其神韵原本静止的书迹都化成了活泼的形象,他不禁沉浸在美的超然享受之中了。美感的获得与否,取决于审美体验的深浅程度,尽管韩愈断未见过“鸾翔凤翥众仙下”,但现实生活中的百鸟和鸣和万舞翩跹却并不少见。常人或许只能以*常的语言道出,而诗人却善于用浪漫的想象把常景编织成一幅云诡波谲的图画。对于石鼓文,韩愈并没有满足于正面的描写,他痛斥陋儒,深憾孔子,无非是想获得烘云托月的效果。后人不明乎此,因而有胶柱鼓瑟的责难,如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四云:“文士为文,有矜夸过实,虽韩文公不能免。如《石鼓歌》极道宣王之事,伟矣,至云:‘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是谓三百篇皆如星宿,独此诗如日月也。今世所传石鼓之词尚在,岂能出《吉日》《车攻》之右?安知非经圣人所删乎?”但只需看看韩诗中“读难晓”、“得切磋”之句就可知道,诗人这样说不过是艺术的夸张,所谓恨之越深,爱之越切,如此而已。这一段是全诗的精华,原因在于它驾驭形象思维,把丰富的审美感受传递给读者,使之受到强烈的感染。

  “嗟予好古生苦晚”以下直到结尾为最后一段。这段结合诗人自己的身世之感,既有追述,又有夹议,但更多的是流露出隐隐的惆怅和深深的惋惜。韩愈在文学上以“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进学解》)为己任,为了力矫时弊,他才主张崇古。因此他竭力称扬石鼓文,也应是这个文学宗旨的组成部分。他身居博士,“职是训诂”(《元和圣德诗》),把保护石鼓看作是应负的责任。为此,托故人度量坎坑,为安置作好了准备,又戒斋沐浴郑重其事地报告上司,本以为安置“至宝”是瞬息可办的举手之劳。然而无情的现实把他美好的愿望击得粉碎——那班尸位素餐的老爷关心的只是升官发财,他们对区区石鼓是丝毫不会“感激”(激动)的。在这里,一个“老”字生动地勾画出那种麻木不仁的昏聩神情。眼看石鼓仍继续其日销月蚀而归于沦灭的厄运,诗人真是忧思如焚。虽说目下标榜儒术,但据理力争恐怕还是于事无补,歌到这儿,韩愈不禁心灰意冷,喟然长叹。这一段写得苍凉沉郁,使人觉得诗人不仅在哀叹石鼓的不幸,而且简直是在嗟叹寒儒的卑微。为了反衬现实的荒诞,诗人还运用了两个典故,显得格外深刻而有力。第一个是蔡邕。后汉熹*四年(175年),灵帝不满于当时文字使用的混乱,特命蔡邕与堂溪典等正定六经文字,由蔡书丹上石,刻成后置于鸿都门前,每日前来观看的车辆,使街道为之阻塞。第二个是王羲之。东晋王羲之喜鹅颈之宛转,见山*士所养群鹅而爱之,道士因索写《道德经》一部,举群相赠。蔡王二人都是书圣,但前者擅隶书而后者工楷则,这两种比石鼓文晚起得多的书体尚且如此风光,那么当局的冷落石鼓,到底于心何忍。用典之妙,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

  这首长诗一韵到底,如长河直贯而下,波澜老成。诗中又多用响字虚词,铿锵激越,朗吟上口,便觉有一股郁勃之气喷薄于字里行间。如果用“驱驾气势,若掀雷走电,撑决于天地之垠”(辛文房《唐才子传·韩愈》)的赞语来评价这首歌行,自然会觉得绝非虚誉。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石鼓文系*最早的石刻,是秦代所为;韩愈以为周宣王时所为。在朝廷眼中,它们不过是几块长满苔藓的破烂玩意,因此其遭遇自难与郡国之所出鼎彝相提并论了。韩愈感慨石鼓文物的废弃,写下长诗《石鼓歌》。

少儿唐诗及诗词鉴赏7

  《登楼》

  唐代: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梁甫一作:梁父)

  译文及注释

  直译

  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

  锦江*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

  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韵译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

  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从古到今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

  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父吟。

  注释

  客心:客居者之心。

  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锦,锦在江中漂洗,色泽更加鲜明,因此命名濯锦江。

  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玉垒浮云变古今:是说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

  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

  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

  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

  寇盗:指入侵的吐蕃集团。

  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

  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这事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荣幸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

  还:仍然。

  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

  梁父吟:古乐府中一首葬歌。“父”通“甫”读三声fǔ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的歌词。

  赏析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发读者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尤其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历代诗家对于此诗评价极高。清人浦起龙评论说:“声宏势阔,自然杰作。”(《读杜心解》卷四)沈德潜更为推崇说:“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唐诗别裁》卷十三)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764年(唐代宗广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个年头。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少儿唐诗及诗词鉴赏8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 一作:青山下)

  潮**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英文

  In Castle Peak Road outside, in front of the Green River.

  The tide flat, broad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water, happened to hoist heavy.

  Residual night has not yet subsided, the sun rises from the sea, bye-bye is not behind the river has been revealed of spring.

  Letter to send out not knowing when to arrive, the geese are sent to Luoyang to hope that the North.

  注释

  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旅途。

  潮**阔:潮水涨满时,*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顺风。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残夜:夜将尽之时。

  江春:江南的春天。

  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青山:指北固山。

  乡书:家信。

  名句解析

  潮**阔 风正一帆悬

  “潮**阔”,“阔”,是表现“潮*”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了。取象宏大。春来雪融,江水漫涨,崖岸宽阔,和风劲吹,船帆鼓起,何其壮也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唐殷璠在他的《河岳英灵集》 中评这两句诗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张说怎么对人说,可惜殷没有交待,但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将这两句诗“手题政事堂”,一是“每示能文”。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

  对仗工稳且隐含哲理。“生”、“入”不仅为这联增添了动感,还使看似两对毫无关系的词有了联系。“形容景物,绝妙千古”——王夫之。这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象征。海日:光明、残夜:黑暗、江春:新、旧年:旧。两两对仗,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态度。

  创作背景

  该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鉴赏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现在的江苏镇江北。王湾,洛阳(先河南洛阳)人。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写作特色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是人物一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主题归纳

  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类型)。

  详细赏析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风*浪静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残夜将尽,旭日从水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总之,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少儿唐诗及诗词鉴赏9

  《和乐天春词》

  唐代: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浓妆艳抹打扮一新下红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

  走到庭中查数新开的花朵,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

  注释

  春词:春怨之词。“春词”为白居易原诗题目。

  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一作“粉面”。朱楼:髹以红漆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的居所。

  蜻蜓:暗指头上之香。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鉴赏

  这首诗的标题写得很清楚,它是和白居易《春词》一诗的。白居易的《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白居易诗先描绘一个斜倚栏杆、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意味深长。而刘禹锡的和诗,也写闺中女子之愁,然而却写得更为婉曲新颖,别出蹊径。

  白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青年女子,而刘诗“新妆宜面下朱楼”说得十分明确,而且顺带把人物的心情也点出来了。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急忙下楼。“宜面”二字,是说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这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艳艳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这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的希望。

  诗的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然而庭院深深,院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从诗的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的一句。三、四两句是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这位女主人公下楼的本意不是为了寻愁觅恨,要是早知如此,她就不必“下朱楼”,也不必“新妆宜面”。可是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这急剧变化的痛苦的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数花朵”的原因当亦有对这无人观赏、转眼即逝的春花,叹之、怜之、伤之的情怀。就在她在默默地数着时,“蜻蜓飞上玉搔头”。这是十分精彩的一笔。它含蓄地刻画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它还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有着花朵般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蜓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处境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蜓。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负。“为谁零落为谁开?”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题。有人说:“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这首诗的结尾是出人意料的,诗人剪取了一个偶然的镜头——“蜻蜓飞上玉搔头”,蜻蜓无心人有恨。这个结句是在回应“思量何事不回头”而设计的,它洗炼而巧妙地描绘了这位青年女子在春光烂漫之中的冷寂孤凄的境遇,新颖而富有韵味,真可谓结得有“神”。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少儿唐诗及诗词鉴赏10

  潼关河亭

  薛逢

  重岗如抱岳如蹲,

  屈曲秦川势自尊。

  天地并功开帝宅,

  山河相凑束龙门。

  橹声呕轧中流度,

  柳色微茫远岸村。

  满眼波涛终古事,

  年来惆怅与谁论。

  薛逢诗鉴赏

  潼关,古称桃林塞,它西薄华山,东接桃林,北拒黄河 ,南近商岭,扼中原入关中咽喉,为晋、陕、 豫三省要道 ,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东汉建安年间, 曹操击退了马超,始于此建关,因临潼水而得名。潼关形胜,历来为诗人所题咏。薛逢此诗以其阔大的境界,非凡的气势写出了潼关天险,抒发了诗人面对天险形胜的感叹。

  诗的前四句以浑灏之笔写潼关形胜 。“重岗如抱 岳如蹲”一句造境雄奇挺健 ,“抱”、“蹲”二字勾画 潼关一带山峦面貌,将西岳华山雄镇潼关的独尊传神地描摹出来,与杜甫诗句“西岳崚.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山孙”(《望岳》)同为传神妙笔 。这第一句从 潼关附近山岳的垂直空间下笔 , 给人以峻峭之感 。 “ 屈曲秦川势自尊 ”, 由横向空间承接上句,潼关 诸山曲折起伏 ,拱卫关中 ,形成天然屏障,自古以来,许多帝王凭借此处险峻,建金城千里,为帝王之业。战国末年,七雄逐鹿,商鞅说秦孝公“拒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史记·商君列传》),秦国借着关中地利一统天下。杜甫在《秋兴八首》中曾称 “秦中自古帝王州”,可见秦川地形确有 至尊之势。薛逢在这里巧妙地化用前人语句,将秦*居的尊严与潼关天险联系起来,更突出了潼关的山河形胜 。“天地并工开帝宅”,写秦中之“尊”,作为 帝居的秦川山河 ,是天造地设 ,天地同力开辟出来的,它的险峻,决非区区人工雕琢所能为之的,这句驱天地于笔端 ,很能见出诗人的气魄和诗才 。“ 山 河相凑束龙门 ”,笔力不减出句。龙门,在今山西河 津县西北与陕西韩城县东北之间 , 此地*峭壁对峙,形如阙门,黄河流至此地,因河床变窄,水流湍急,气势壮阔。相传大禹治水,导河积石于此,故又称禹门 。龙门景象 ,非潼关河亭之可望,为了写出“天地并功开帝宅”的自然壮观,作者凭借想象用一“凑”字,一“束”字,写出万壑群山与黄河同赴龙门的景象,以陡健之笔将龙门峡谷,千岩如奔,水流激射写得逼真,使人如临其境,闻其声,见其势,奇险吓人。这句与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写长江气势的雄奇壮丽同工。首二联就潼关河亭展开粗线条的描绘。值得重视的是,诗人在这四句诗中,融时空为一体,而具体又以空间形式设置意象,在空间意象后面,潜藏着以潼关为屏障的秦中帝业发展史,这种潜伏的时间意识,为尾联抒情留下伏笔。

  “橹声呕轧中流渡,柳色微茫远岸村”二句,收诗人思绪于眼前,将视线放在河亭四周。正当诗人伫立潼关河亭 , 沉浸在潼关形胜与秦中帝尊的冥想之际,“呕轧”一声橹响,将他惊醒 ,觅声望去,只见 一叶扁舟中流横渡 ,在它的背后是柳色茫茫的远岸, 和依稀可辨的村庄。这两句诗,以淡墨描出一个宁静莽远的场景,与首二联雄伟惊险境界恍如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 , 隐隐传达出诗人冥想初醒时那种茫然的心情。

  “满眼波涛终古事 ,年来惆怅与谁论”,由亭下 满目东去的波涛,诗人心中升起无穷感慨。山河形胜终古如斯,人间盛衰之事 ,却如眼前波涛一去不返, 既使是声势煊赫的秦皇汉武,他们辉煌的帝业,也成为古事 ,一去不复返 。想到自己一介寒士,宦途落魄,岁月蹉跎,近年来心中出现的那股人生之谜难以解释的怅惘情绪不觉泛起 ,而在自己悲惨的生活中,此情可与谁诉?

  本诗以景起,以情结,起势雄健,结语惨然。在写景向言情的渐次过渡中,情绪逐渐低沉,最后以世无知音,难论惆怅绾束。这种情绪的起落,除去外界景物的影响,更主要受诗人长期受人排贬,不得意于世的心情影响。史载薛逢与沈询、杨收、王铎等人同年进士,而薛逢最有才华,然诸同年相继作了宰相,薛逢却沉沦下僚,故言辞激烈,得罪当权者,一生抑郁寡欢而卒。这种身世之感,在潼关形胜之中被激发出来,一时豪情,最终被惨淡的心事冲淡,故酿成情绪的大起大落。


《乐游原》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3篇(扩展5)

——《唐宋诗词鉴赏》读后感3篇

《唐宋诗词鉴赏》读后感1

  诗,让我感动!

  因为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更喜欢读诗,因为它让我感动。

  诗,让我喜爱!

  有了它,让我对生活有了积极性,让我更喜爱四季。

  因为诗,我爱上了秋天,从而明白“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含义,也同时为杜甫的茅庐“八月秋高怒号”而担惊受怕,但“塞下秋来风景异”更让我感到欣慰从容。

  因为诗,我恋上了夏天,喜欢“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因为诗,我迷上了春天,“一枝红杏出墙来”;还有那“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因为诗,我更喜欢冬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还有那新年时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正是因为有了诗,我的生活才有了色彩,我的泪水因此而流下,在诗中我看到了古人的心境,更读懂了历代王朝的兴衰!

  这让我想到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是深深的表达了李清照的爱国精神,也歌颂了项羽悲壮死战。项羽的精神是因为当时*封建时代社会走向没落的时代,正如龚自珍写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到了南宋,可是当时南宋朝廷根本无意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虽然此时陆游已被罢免回故乡,但依然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朝廷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由此而发,写了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离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终于*了,人们过上了小资的生活,这是范成大不禁动起笔,写了一首人见人爱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多美得乡村生活!不仅乡村生活美,而且还有我们现在的西湖,西湖的美令人神往,在苏轼的点缀下,更是惟妙惟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唐宋诗词鉴赏》读后感2

  诗,让我感动!

  因为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更喜欢读诗,因为它让我感动。

  诗,让我喜爱!

  有了它,让我对生活有了积极性,让我更喜爱四季。

  因为诗,我爱上了秋天,从而明白“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含义,也同时为杜甫的茅庐“八月秋高怒号”而担惊受怕,但“塞下秋来风景异”更让我感到欣慰从容。

  因为诗,我恋上了夏天,喜欢“映日荷花别样红”;还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因为诗,我迷上了春天,“一枝红杏出墙来”;还有那“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因为诗,我更喜欢冬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还有那新年时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正是因为有了诗,我的生活才有了色彩,我的泪水因此而流下,在诗中我看到了古人的心境,更读懂了历代王朝的兴衰!

  这让我想到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是深深的表达了李清照的爱国精神,也歌颂了项羽悲壮死战。项羽的精神是因为当时*封建时代社会走向没落的时代,正如龚自珍写的《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到了南宋,可是当时南宋朝廷根本无意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虽然此时陆游已被罢免回故乡,但依然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朝廷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祖国统一。由此而发,写了一首诗《秋夜将晓出离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终于*了,人们过上了小资的生活,这是范成大不禁动起笔,写了一首人见人爱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多美得乡村生活!不仅乡村生活美,而且还有我们现在的西湖,西湖的美令人神往,在苏轼的点缀下,更是惟妙惟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乐游原》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3篇(扩展6)

——唐代诗词鉴赏及品析3篇

唐代诗词鉴赏及品析1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鉴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唐代诗词鉴赏及品析2

  《秋夕》

  作者: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鉴赏:

  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是无用的。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这首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乐游原》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3篇(扩展7)

——齐天乐古诗词鉴赏 (菁选3篇)

齐天乐古诗词鉴赏1

  译文

  西风拂来,仿若劝说云彩放行一般,云层逐渐退去。远望东方,金镜似的月亮将在这晴朗无云的天空中冉冉升起。月色如霜,光照四野,月上的桂树映入河水中,水月与明月交相辉映,更添几分风致。夜已深,古驿枯庭里只剩下自己独自徘徊,孤枕难眠。

  身在故乡的朋友,在远方看着这天边明月,或许也会想起在外的自己。现在还乡只是梦想,只能用书信把思念传回故乡。心事重重,忧虑不安,乌鹊在风中依着残枝,秋露中的蟋蟀在荒井中发出悲鸣。独自在月下饮酒,九重天上的月宫一片凄冷。

  注释

  ⑴齐天乐:词牌名。又名《台城路》、《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集》、《白石道人歌曲》、《梦窗词集》并入“正宫”(即“黄钟宫”)。此词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五仄韵。前片第七句、后片第八句第一字是领格,例用去声。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⑵凉云:秋云。谢眺《七夕赋》:“朱光既敛,凉云始浮。”

  ⑶天东:东方的天空。李贺《溪晚凉》:“玉烟青湿白如幢,银湾晓转流天东。”金镜:月亮。

  ⑷霜凝:月光撒满大地,像铺了一层冻霜一样白。

  ⑸桂湿:月亮入水。传说月中有桂树,故云。

  ⑹冰壶:皎洁之月光。

  ⑺分破:指宋与金南北分疆,山河破碎,犹各自领一半秋光。

  ⑻悲镜:李白诗《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此指的岁月易老之谓也。

  ⑼客:客子,自指。

  ⑽许:何许,何处。

  ⑾刀头:刀环,战罢还家之意。

  ⑿虿(chài)尾:女子卷发;此指书法峭劲。

  ⒀定:助语词,犹“了”也,“着”也。

  ⒁蛩(qióng):蟋蟀。

  ⒂斟酌(zhēn zhuó):往杯盏里倒酒供饮用。

  ⒃九秋:九月深秋。

  赏析/鉴赏

  此词上阕先从“中秋”写起。头两句即是佳句:“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其*有四个意象:西风、凉云、天东、金镜,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幅“中秋之夜”的美妙图画。其奥妙之处尤在于“来劝”、“放开”这两组动词的运用,它们就把这幅静态的“图象”变换成了动态的“电影镜头”。原来,入夜时分,天气并不十分晴朗。此时,一阵清风吹来,拂开和驱散了残存的凉云——作者在此用了一个“来劝”,就使这个风吹残云的动作赋有了“人情味”:时值佳节,就让普天下团圆和不团圆的人都能看到这一年一度圆亮如金镜的中秋明月吧。果然有眼,它终于同意“放行”,于是一轮金光澄亮的圆月马上就在东边地*线上冉冉升起。所以这两个句子既写出了景,又包含了自己的情愫,为下文的继续写景和含情埋下了伏笔。“照野霜凝,入河桂湿,——冰壶相映”三句,就承接上文,写出了月光普洒大地、惨白一片的夜色,以及大河中的月影与天上的圆月两相辉映的清景,于中流露了自己的乡思客愁。李白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苏轼词云:“明月如霜”(《永遇乐》),史词的“照野霜凝”即由此演化而来,并体现了自己的思乡愁绪。“殊方路永”一句,语似突然而起,实是从题中“真定驿”生出。临安出发,过淮河,入金境,便是殊方异国,故云“殊方”;到了真定,已走过一段漫长的路程,但再到目的地燕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故云“路永”。这个四字押韵句自成一意,起了转折和开启下文的作用:上面交待了中秋月色,至此就转入抒情。“殊方路永”四字读来,已感到伤感之情的深切,而令人难堪的更在此夜偏又是中秋节!故而“独在异乡为异客”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两重悲绪就交织在一起,终于凝成了下面这两句词语:“更分破秋光,尽成悲境”。中秋为秋季之中,故曰“分破秋光”,而“分破”的字面又分明寓有分离之意,因此在已成“殊方”的故土,见中秋月色,便再无一点欢意,“尽成悲境”而已矣!下两句即顺着此意把自己与“真定驿”与“中秋”合在一起写:“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月于“影”字见出。驿站古庭的悲寂气氛,与中秋冷月的凄寒色调,就使作者中夜不眠、踌躇徘徊的形象衬托得更加孤单忧郁,也使他此时此地的心情显得更其凄凉悲切。王国维《人间词话》十分强调词要写“真景物”和“真感情”,谓之“有境界”。此情此景,就使此词出现了景真情深的“境界”,也使它具有了“忧从中来”的强烈艺术效果。

  不过,在上阕中,词人还仅言其“悲”而未具体交待其所“悲”为何,虽然在“殊方路永”四字中已经隐约透露其为思乡客愁。读者只知道,词人犹豫,词人徘徊,词人在月下形影相吊,然而尚未直探其内心世界的奥妙。这个任务,便在下阕中渐次完成。它共分两层:一层写其对于江南密友的相思之情,这是明说的;另一层则抒其对于北宋故国的亡国之悲,这又是“暗说”的。先看第一层:“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起句与上阕末句暗有“勾连”,因上阕的“孤影”就自然引出下阕的“朋旧”,换头有自然之妙。“在许”者,在何许也,不在身边也。

  “也能怜天际”是说:他们此刻面对中秋圆月,也肯定会思念起远在“天际”的我。“诗思谁领”则更加进了一步,意谓:尽管他们遥怜故人,但因他们身在故乡,因而对于我在异乡绝域思念他们的乡愁客思缺乏切身体验和领受,故只好自叹一声“诗思谁领”(客愁化为“诗思”)。从这万般无奈的自言自语的反问句中,读者深深地感觉到:词人此时此刻的愁绪是其他人都无法代为体会、代为领受的。其感情之深浓,于此可知。接下“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就续写他好梦难成和写信寄情的举动,以继续抒发自己的相思之愁。这里,他使用了两个典故:“刀头”和“虿尾”,其主要用心则放在前一典故上面。《汉书意欲暗地劝说李陵还汉。他见到李后,一面说话,一面屡次手摸自己的刀环。环、还音同,暗示要李归汉。又刀环在刀头,后人便以“刀头”作为“还”的隐语。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古绝句》中“何当大刀头”一句云:“刀头有环,问夫何时当还也”,即此意。此处说“梦断刀头”即言思乡之好梦难成,还乡之暂时无法,所以便开笔作书(“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让自己的相思之情随书而传达到朋旧那里去吧。以上是第一层。第二层则把思乡之情进而扩展。先点以“忧心耿耿”四字。这耿耿忧心是为何?作者似乎不便明言。以下便接以景语:“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这两句既是实写真定驿中的所见所闻,又含蓄地融化了前人的诗意,以这些词语中所贮蓄的“历史积淀”来调动读者对于“国土沦亡”的联想。曹操诗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史词的“风鹊残枝”基本由此而来,不过它又在鹊上加一“风”,在枝上加一“残”,这就使得原先就很悲凉的意境中更添入了一种凄冷残破的感情成分。至于“露蛩荒井”的意象,则读者更可在前人寄寓家国之感的诗词中常见。比如较史达祖稍前一些的姜夔,他就有一首咏蟋蟀(蛩即蟋蟀之别名)的名篇《齐天乐》,其“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即与史词意象相似。因而读着这“风鹊残枝,露蛩荒井”八字,读者很快便会浮现出姜词下文“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的不尽联想。作者巧以“景语”来抒情的功力既于此可见,而作者暗伤北宋沦亡的情感也于此隐隐欲出。但作者此词既是写中秋夜宿真定驿,故而在写足了驿庭中凄清的景象之后,又当再回到“中秋”上来。于是他又举头望明月,举杯酌姮娥(即与姮娥对饮之意),其时只见月中宫殿正被包围在一片凄冷的风露之中。这两句诗从杜甫《月》诗“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中演化开来,既写出了夜已转深、寒意渐浓,又进一步暗写了北宋宫殿正如月中宫殿那样,早就“冷”不堪言了。前文中暗伏而欲出的亡国之痛,就通过“宫殿”二字既豁然醒目、却又“王顾左右而言他”(表面仅言月中宫殿)地“饱满”写出!全词以中秋之月而兴起,又以中秋之月而结束,通过在驿庭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展现了作者思乡怀旧、忧思百端的复杂心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从词风来看,此词也一改作者*素“妥帖轻圆”的作风,而显出深沉悲慨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了辛派词人的刚劲苍凉风格(比如开头五句的写景,结尾两句的写人月对斟和中秋冷月)。这肯定是与他的“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密不可分的。清人王昶说过:“南宋词多《黍离》、《麦秀》之悲”(《赌棋山庄词话》卷一引),从史达祖这首出使金邦而作的《齐天乐》中,就能很明显地看出这一点。

  南宋开禧年间的一个六月,史达祖与南宋使团离开临安,前赴金国恭贺金主生日,八月中秋到达河北真定,夜晚住宿在真定馆驿中,这首词就是在馆驿中写成。

  这首词有两个写作背景:一是以一个南宋官吏的身份前往曾是北宋疆土的异国祝寿,二是恰逢*的传统佳节——中秋节,这两个背景注定了这首词一定带有十分悲壮的风格。

齐天乐古诗词鉴赏2

  古诗原文

  相逢唤醒京华梦,吴尘暗斑吟发。倚担评花,认旗沽酒,历历行歌奇迹。吹香弄碧,有坡柳风情,逋梅月色。画鼓红船,满湖春水断桥客。

  当时何限俊侣,甚花天月地,人被云隔。却载苍烟,更招白鹭,一醉修江又别。今回记得。再折柳穿鱼,赏梅催雪。如此湖山,忍教人更说。

  译文翻译

  相逢让我如从梦中清醒,吴地的风尘暗淡了我的头发,倚担评花,认旗沽酒的娱乐依然历历在目。吹香弄碧的西湖,不仅有长堤外的柳树风情,还有那胜过梅花的月色。箫鼓动地,断桥上的游客人头簇动,画楫船舫,鳞次栉比。

  回忆当时何止只有俊侣,但时局已换,友人一个个风流云散。眼前国破家亡,只得过一种苍烟为伴、鸥鹭为友的隐居生活。上次修水一醉,如今又要离别,请你不要忘记去“折柳穿鱼、赏梅催雪”。如此好的湖山景色,忍不住让人感叹啊!

  注释解释

  齐天乐:词牌名。又名“台城路”“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上下片各六仄韵。

  兵后:指元兵攻破南宋都城杭州以后。归杭:指回到杭州。

  吴尘:吴地的风尘。吟发:指词人的头发。

  认旗沽(gū)酒:化用白居易《杭州春望》“青旗沽酒趁梨花”诗意。沽,买。

  坡柳风情:用苏轼的典故。苏轼曾两度在杭州做官,在西湖中修建了一条长堤,把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两部分,并在长堤上种花植柳,建置桥亭,后来堤桥成市,歌舞鼎沸,成为西湖繁华热闹的场所。另外苏轼也写下了一些咏柳名句,如《蝶恋花·春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之类。

  逋(bū)梅月色:用林逋的典故。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其《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千古传诵的咏梅名句。

  苍烟:苍茫的云雾。

  修江:即修水,在今江西省境内。

  创作背景

  词题中的“兵后”,即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将伯颜攻占临安之后。此时,词人的朋友童瓮天返回杭州。词人作了这首词送别。

  诗文赏析

  此词开篇写“相逢”,相逢应该有很多话可说,很多事可忆,然而是“唤醒京华梦”。在战后的京华梦,当指故朝南宋的京都生活。京华梦醒,“吴尘暗斑吟发”。这两句,饱含词人的沧桑之慨。以下作具体抒写。“倚担”三句,写了三件令人难以忘怀的趣事:一是“倚担评花”。宋代的风俗是人皆不戴花,而挑担卖花者亦众。当时倚靠花担,品评着各色鲜花,一种风流趣事。二是“认旗沽酒”。游兴既高,自当有美酒助兴,觅酒家畅饮,十分风流洒脱。三是“行歌奇迹”。一边游赏,一边吟诗,江山处处留足迹,也是风流闲雅。“历历”表明一切游乐情事都历历如昨。接着由杭州景色转写西湖胜景。“吹香弄碧”句先总写。作者不直接写花草树木,而先写其色彩与香味,便已画出一幅花团成阵,绿树成行的绚丽春景图,吹、弄二字表意准确而形象,和煦的春风吹来阵阵香气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坡柳”典出自苏东坡。苏轼曾两度出任杭州地方长官,写出了古今传诵的吟咏西湖的名作,并曾于西湖筑堤名为“苏堤”。“夹道杂植花柳,中为六桥九亭”说的就是苏堤景色。“坡柳”依依,写苏堤风光旖旎,承上“弄碧”。林逋长住于西湖孤山,酷嗜梅花,并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咏梅名篇。“逋梅”之典盖由其传出。词人在“吹香弄碧”的景物中特地拈出坡柳、逋梅,使如画的西湖风光更富于浓郁的诗意,在柳树、梅花和月色中,都融进了诗人的精神与风度。“画鼓”二句由岸上转写水面。春游时人头簇动,画楫船坊,栉次鳞比,箫鼓动地。“画鼓红船,满湖春水断桥客”,正是对这种盛况的艺术概括。

  上片写杭州和西湖景色,下片笔锋转向人事。

  “当时”二字点明故事为回忆,表明一种时态。此后虽然江南之地,依旧景物宜人,但时局已换,友人一个个风流云散。“花天月地,人被云隔”两句以一“甚”字领起怅怨之情油然而生。“却载”二字由“当时”写到眼前:在国破家亡之际,只得过一种苍烟为伴、鸥鹭为友的隐居生活。以“却”字表明生活境遇的转折,“更”字则是推进一层。欣逢故人,举怀畅饮,追怀往事,然而转眼之间又要在长江边上分手了,留恋之情引发悲伤之感。以“又别”二字点题,并慨叹这次相聚何其短暂。“今回”三句,推想别后之事。词人推想“坡柳风情,逋梅月色”的西湖胜景,在战后应还会依旧。在此一别,词人希望友人不要忘记去“折柳穿鱼、赏梅摧雪”。“如此”二句看似*淡,却含有无限悲凉,蕴含着一种兴亡之感和家国之恨。

  这是一首内涵十分丰富的送别词,决非一般离情所能概括得了的。词人把依依惜别之情和故国之思、兴亡之叹熔铸于一炉,浑然一体。

齐天乐古诗词鉴赏3

  古诗原文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西窗过雨。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馀音更苦。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译文翻译

  宫妃满怀离恨,忿然魂断,化作一只衰蝉,年年都在庭院的绿荫丛中哀呜。它刚刚还在枝头上呜咽,不一会儿又飞到幽暗的密叶丛中呜叫,一遍又一遍地将生死离别的愁绪向人深深倾诉。西窗外秋雨初歇,蝉儿惊动的声音如玉佩在空中作响,又如玉筝调柱般美妙动听。昔日的明镜已经昏暗,容貌已经憔悴,可为何蝉翼还像从前那样娇美?

  金铜仙人铅泪如洗,去国辞乡,只可叹她携盘远去,不能再贮藏清露以供哀蝉了。秋蝉病弱的双翼惊恐清秋的到来,那枯槁的形骸在世上已沧桑历尽,还能承担起多少次斜阳的折磨?凄咽欲断的啼叫更让人觉得悲苦,可为什么她还欲独自将哀怨的曲调吟唱,让自己顿时承受这无尽的哀伤?而当此之时,她只能徒然追忆当年自己欢笑在薰风中,柳丝万缕飘飞的美景。

  注释解释

  “一襟”句:一襟:满腔。宫魂断:用齐后化蝉典。宫魂,即齐后之魂。

  凉柯:秋天的树枝。暗叶:浓暗的树叶。

  瑶佩:以玉声喻蝉鸣声美妙,下“玉筝”同。调:调整弦柱。

  “镜暗妆残”二句:谓不修饰妆扮,为何还那么娇美。魏文帝宫女莫琼树制蝉鬓,缥缈如蝉。娇鬓:美鬓,借喻蝉翼的美丽。

  铜仙:用汉武帝金铜仙人典。

  枯形:指蝉蜕。

  消得:经受的住

  甚:正。清商:清商曲,古乐府之一种,曲调凄楚。

  漫想:空想。熏风:南风,此指夏天。

  创作背景

  王沂孙生活于宋末元初,切身地经历南宋国之变,在他个人思想上留下一丝极深的抹不去的痛。他正当报国年华之时,目击国家的败亡,黯然伤神,又流落异族之手,情何以堪。该词即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以寒蝉的哀吟写亡国之恨。

  诗文赏析

  “一襟余恨宫魂断”。起笔不凡,用“宫魂”二字点出题目。据马缟《中华古今注》:“昔齐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王悔恨。故世名蝉为齐女焉。”词中带有浓郁的感伤色彩。词的起笔直摄蝉的神魂,从而避开了蝉的环境和形态。“年年翠阴庭树”,齐女自化蝉之后,年年只身栖息于庭树翠阴之间,于孤寂凄清的环境之中处活着。写蝉在“翠阴庭树”间的鸣叫声。它忽而哽咽,忽而哀泣,声声凄惋。蝉在哀鸣,如齐女魂魄在诉怨。“离愁深诉”承上“宫魂余恨”,“重把”与“年年”相呼应,足见“余恨”之绵长,“离愁”之深远。

  “西窗过雨”,借秋雨送寒,意谓蝉的生命将尽,其音倍增哀伤。然而,“瑶佩流空,玉筝调柱”,雨后的蝉声却异常宛转动听,清脆悦耳,恰如击打玉佩流过夜空,又如玉筝弹奏声在窗外起,令闻者极为惊讶。“瑶佩流空,玉筝调柱。”形容蝉声,它使人联想到有这样一位女子:她素腰悬佩,悠然弄筝。这位女子或许就是齐女宫魂生前的化影吧!一度欢乐与“西窗过雨”后的悲哀相对照,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对比。

  “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是赋蝉的.羽翼,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却仍然是一位幽怨女子的形象。女子长期无心修饰容颜,妆镜蒙尘,失去了光泽。既然如此,此时何以如此着意打扮?不甘寂寞还是心中有所期待?这里的“为谁”和上文“怪”字呼应,实为怜惜。

  上片咏蝉,从正反两面互为映衬。转而写蝉的饮食起居。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词从“金铜仙人”故事写入,含意深远,用事贴切,不着斧痕。据史载,汉武帝铸手捧承露盘的金铜仙人于建章宫。魏明帝时,诏令拆迁洛阳,“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李贺曾作《金铜仙人辞汉歌》,有句云:“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以餐风饮露为生的蝉,露盘已去,何以卒生。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写哀蝉临秋时的凄苦心情。蝉翼微薄,哪堪阵阵秋寒,将亡枯骸,怎受人世沧桑。

  “馀音更苦”,蝉之将亡,仍在苦苦哀鸣,令人顿觉凄苦异常。“馀音”与上片“重把离愁深诉”呼应。“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清高”意谓蝉的本性宿高枝,餐风露,不同凡物,似人中以清高自许的贤人君子。哀音飒飒,苦叹造化无情,结局竟如此辛酸。

  “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光明突现:夏风吹暖,柳丝摇曳,那正是蝉的黄金时代。辉光是虽甚,但已属昨日之黄花,欢乐不再,徒增痛苦而已。

  《花外集》和《乐府补题》中都收录了这首词。《乐府补题》为宋遗民感愤于元僧杨琏真伽盗发宋代帝后陵墓而作的咏物词集。词中的齐后化蝉、魏女蝉鬓,都是与王室后妃有关,“为谁娇鬓尚如许”一句,还有可能关合孟后发髻。词中运用金铜承露典故,隐射宋亡及帝陵被盗事。咏物托意,且以意贯串,无有痕迹。

  这首词借咏秋蝉托物寄意,表达国破家亡、末路穷途的无限哀思。开始由蝉的形象联想到宫女形象,由宫妇含恨而死,尸体化为蝉长年攀树悲鸣的传说,为全章笼罩悲剧气氛。“病翼”、“枯形”,是形容饱尝苦难的遗民形象。最后以寒蝉“漫想”二字,一笔将希望抹去,酸楚之至,有含蓄不尽之势。全词以寒蝉的哀吟写亡国之恨,词人哀吟,宛如寒蝉悲鸣,既贴物写形、写声,又超物写意,不失为一首咏物佳作。


《乐游原》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3篇(扩展8)

——杜甫诗词原文及鉴赏 (菁选2篇)

杜甫诗词原文及鉴赏1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赏析: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杜甫诗词原文及鉴赏2

  《石壕吏》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相关热词搜索: 唐宋 鉴赏 名家 《乐游原》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3篇 《乐游原》唐宋名家诗词及鉴赏1 乐游原古诗鉴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