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有趣测量》说课稿3篇【优秀范文】

发布时间:2023-04-13 14:50:33   浏览量: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是研究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趣测量》说课稿3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有趣测量》说课稿3篇【优秀范文】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是研究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上升水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那么从隐性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特制订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转化的数学方法。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内容实际上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和思维能力以及受实际条件的限制,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及计算方法。将难点确定为:设计测量方案。

  教学准备:石块、长方体水槽、水、刻度尺、量杯

  四、说教法学法:

  依据课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探索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计算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按照以下四个主要环节进行展开:复习巩固,揭示课题——启发诱导,探索方法——巩固应用,深化理解——总结回顾,评价反思。在这里充分体现出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教学与设计理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复习巩固,揭示课题

  首先复习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以长方体水槽和魔方引入,让学生谈谈它们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复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本节课的知识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接着再出示石块,并询问:“它的体积可以通过测量相关条件,直接用公式计算吗?”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它与魔方、水槽的不同,引出“不规则物体”,揭示本节课课题。石头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学生倍感亲切并产生疑问:它的体积要如何计算?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二)、启发诱导,探索方法

  本环节我分三个层次进行。

  1。自主学习,猜想方法。

  独立思考:你有什么办法测量石块的体积?请用简要的语言叙述你的想法。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前先做到心中有数,先有自己的初步想法。

  2。结对学习,梳理方法。

  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给的实验器材,同桌两人选器材,说操作步骤。重点交流体会石块的体积可以转化上升、下降或溢出水的体积,明确实验操作的步骤,体会“转化”的思想。将这种实验的方法梳理出来,便为后面的测量计算做好铺垫。

  3、合作学习,测量计算。

  现在只有器材:石块、长方体水槽、水、刻度尺,如何计算石块的体积?

  我安排四人一组交流:

  a。实验时,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如何测量?

  b、根据测量数据如何计算石块的体积?

  汇报时,四人一起分工汇报,有操作员,记录员,讲解员等,他们合作展示汇报,最后由组长负责讲解计算方法。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最精彩的地方。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和计算总结本课的知识要点,并发现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一般规律。听了,可能会记住,但是操作了,学生就会理解,理解的知识,学生会印象深刻。

  在总结了利用转化的思想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来计算时,我突然质疑:如何测量橘子、苹果等浮在水面上物体的体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明确了测量时的一个关键,就是必须“完全浸没”在水中。这时,教师补充了另外一种“沙测法”的测量方法,供学生了解,这也许会启发学生很多思考。

  (三)、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填空。

  (1)有一个量杯,里面的水是300ml,当放入一个铁块后(完全浸没),水面的刻度是380ml,这个铁块的体积是()。

  (2)往一个装水的量杯里加入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球(完全浸没),水位上升了12ml。一个玻璃球的体积是()。

  (3)一个鸡蛋全部浸没在装有水的玻璃杯里,这时有40毫升,取出鸡蛋后,只剩下22毫升的水,鸡蛋的体积是()。

  这三道填空题的设计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提供的几种水测法的实际计算,加深学生对这几种方法的理解并学会应用。

  2、解决问题我最棒。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dm,宽1。5dm,放入一块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dm,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正方体鱼缸,棱长为12cm,里面装有一些水,现放入10条小鱼后,水面升高了1cm,*均每条小鱼的体积是多少?

  这道题是为了巩固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道题的练习为掌握较小物体的体积测量奠定了基础。

  3、设计实验。

  怎样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这是在第二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设计实验,再次回到“有趣的测量”,让学生不仅会计算,还要会自己想办法测量生活中的很多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的。

  练习完之后教师再适时将学生带进数学万花筒,感受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的风采,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意识。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讲一讲收获、谈一谈感受,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重点内容提纲式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利用不同色彩的区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转化”这一重要思想。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3篇(扩展1)

——《时间的测量》说课稿3篇

《时间的测量》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实验测量的基础。尽管物理测量会涉及各种不同的量和测量工具,但在技能和方法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需知道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观察示数的方法相似,需同时记录数值和单位等,通过测量活动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通过本节课,应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了解实验误差的初步知识。另外,本节内容体现了物理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现物理学的时代性,要求学生用生活中的“尺”和“钟”估测距离和时间,了解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

  (2)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2)了解物理、生活紧密联系,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

  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2、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问题引导、激发兴趣、实验演示、指导归纳、积极评价

  学法:从生活出发,受兴趣激发,在老师引导下思考、回答问题、做探究实验、交流讨论,并进行自我评价。

  五、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没有接触过测量知识,要让学生先了解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另外,学生也没有经历过科学的测量,所以必须让学生充分活动,充分体验测量的过程。间接长度和估测时间,对学生在知识运用和联系生活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点困难,应多举例和引导探究。

  六、教学环境

  物理实验室、多媒体教学

  七、课前准备

  两根木棒、演示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

  八、教学过程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运动的物体的位置都在随时间而变化。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我们必须首先学会测量长度和时间。

  2、观看图片,列举学生自己脑海中的运动情景。通过举例学生自己脑海中的运动情景,感受运动的精彩和测量的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1、提问:不用尺,怎么比较两根木棍的长短?

  2、测量就是将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这个公认的标准量就称为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4、单位转换。

  5、展示一些物体的长度。

  1、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问题,并实际演示。

  2、了解测量。

  3、了解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

  4、了解单位换算。

  5、感受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亲身体会什么是测量;通过长度标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物体的长度,感受物体的微小与庞大,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长度的测量

  1、提问:我们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2、介绍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

  ②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

  ③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

  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4、读数时估读值有时候偏大,有时候偏小,这样就会产生误差。

  5、介绍长度的其它测量工具: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6、生活中的刻度尺选择。

  7、长度的间接测量提问:如何测出一张纸的厚度?指导学生活动,并要求学生完成表格设计,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8、提问:每次测量结果一样吗?讲解:读数时产生误差,多次测量取*均值可减小这种误差。

  9、展示有趣的人体尺度。

  1、回答:刻度尺。

  2、了解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3、了解使用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随堂做测量练习。

  4、了解误差。

  5、了解长度的其它测量工具。

  6、思考并做练习,选择合适的测量长度工具。

  7、回答:测出很多张纸的厚度,然后除以纸的张数。学生活动:完成表格设计,进行实验,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8、回答:不一样。

  9、了解有趣人体尺度。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介绍刻度尺,直观、简洁。每一步讲解完后立刻巩固、检验,使学生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充分交流。与生活紧密相联系,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测量和测量工具,培养对生活和物理学的热爱。通过间接测量,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会更多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学会处理和分析数据。通过了解有趣的人体尺度,激发学生探究精神,激励学生探索人类自己的奥秘。时间的单位研究物体的运动除了要学会长度的测量外还要学会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国际单位:秒(s)常用单位:分(min)、小时(h)。

  2、单位换算。

  1、了解时间的单位。

  2、进行单位换算。从长度的测量过渡到时间的测量。时间也是与生活密切相关,需要了解时间的单位和换算。时间的测量

  1、介绍计时工具的历史。

  2、展示实验室常用测量时间的工具:秒表。

  3、提问:

  ①大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多少?分度值是多少?

  ②小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多少?分度值是多少?

  4、介绍秒表上按钮功能。

  5、展示秒表上的指针位置,提问:秒表上记录的时间是多少?

  1、了解计时工具的历史。

  2、观察秒表。

  3、回答问题。

  4、了解在秒表上的按钮的功能。

  5、观察后回答问题。学生对于有些计时工具是非常感兴趣的,通过介绍计时工具的历史,使学生产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明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和生活水*的提高。实物展示,直观、简洁。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谈收获,谈体会。通过及时总结、评价,巩固本堂课的学习成果。布置作业

  1、测量一下你正常步行时一步走过的距离,并估测从校门到教室的距离。

  2、利用你的“生物钟”估测从校门步行到教室所用的时间。(课后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完成作业。)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兴趣。

《时间的测量》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为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让学生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第一次科学正确的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且读数,而且在中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为后面运动的快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材的特点

  教材从测量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入手,通过“测量活动”贯穿教学。“测量活动”的选择可以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参考。本节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测量活动,如用刻度尺测量长度。鉴于初中生已具有一定的测量知识和技能,教材编写的思路是以“测量活动”为核心展开。使学生在测量的实践中,通过教师指导、阅读以及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及单位换算;(2)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3)知道测量的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4)知道测量有误差。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确测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体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2)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4.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和长度的测量;(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二.说教法和学法

  突出物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善于表达、体现教育的全面性、个性化。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问题导入法引入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问题一: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用的长度测量的工具,教师总结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如直尺、卷尺、三角尺

  问题二:请学生回顾小学所学到的.长度单位及其换算,教师补充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长度和时间的侧量

  3.长度的单位

  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问题三:请学生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教师总结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会认、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认:认清刻度尺上标注的单位、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的位置。

  放:刻度尺要放正并使有刻度值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

  看:视线应垂直于被测物体及刻度尺读:读出准确值,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记录的数据要有数字和单位。

  问题四:让学生回答裁判是怎么判断出长跑运动中的冠亚军的,教师总结

  5.时间的测量

  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测量的仪器:秒表、电子表、钟

  问题五:让学生回答我们测量所得的值就一定和真实值完全一样吗?

  教师总结并引入误差

  6、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巩固练习

  (五)学后反思

  (六)板书设计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直尺、卷尺、三角尺

  2单位国际单位米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会认、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二时间的测量

  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测量的仪器:秒表、电子表、钟

  三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错误可以消除。

《时间的测量》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的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的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六节《时间的测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科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在前几节长度、温度和质量等有关测量内容基础上的再拓展。停表的使用在很多实验探究中都涉及到,同时学会珍惜时间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这节课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时间的单位和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学会估计一段时间的长短。了解事件的测量工具,初步学会使用停表。了解时间间隔与时刻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自己找资料,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初步认识科学实验的工具,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时间的单位、停表的使用。

  教学难点:时间计量方法的探究。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而言,初一的"学生对时间单位、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及一些测量工具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叫强的自我表现意识和求知欲。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鼓励启发、讲练结合为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克服注意力分散的弱点,达到“以参与求体验,以体验求感悟”的教学。

  2、学法。

  将原本由教师讲述的“时间的测量工具的历史”交由学生自己查找,收集资料,让他们想学习获取信息的方法。

  让学生合作交流停表的使用,培养利用已学的方法解决未知的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以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引入新课,使学生在散文文学中来对时间进行另一番体验,从而使学生的情绪高涨自然的引入时间的学习。同时要求停内容时,一部分同学估计时间,一部分同学记录一下这位同朗读所用的时间及开始、结束的时间。

  (二)、新课教学。

  1、时刻与时间间隔,以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间讲解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别,以学生记录的时间巩固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别。这样设计能使学生体验时间过得飞快。

  2、时间的单位及换算,以学生记录的几分几秒中分秒的关系引入时间的单位及换算。这部分内容已留作课前作业,所以检测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由于这部分学生小学已了解,但有些同学还会出错,我会分别出示由易到难的题目以达巩固的目的。

  3、时间的测量工具,以回到古代没有手表来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古代的测量时间的工具,从而让学生总结出为什么它们可以记时间。古今对照展示现在的计时器,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测时间的工具的发展,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测时间的工具的发展,同时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

  4、停表的使用及读数,以展示计时器引出停表。分小组让学生讨论停表的使用、观察机械停表的表盘、思考怎样读数。我会分别给出机械停表的图像、表盘的有关填空、读书的相关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认识机械停表并学会读数,同时,设计一道习题,让学生巩固练习。这样即把重点交给学生,学生也参与到教学中,不会感觉到停表使用的困难。

  由学生讨论之后,原本不容易记住的内容学生会记忆深刻;原本不易理解、不懂得地方通过兵教兵都可以解决,从而突破重点。

  巩固内容:作业完成探究思考,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3篇(扩展2)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 (菁选3篇)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是研究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上升水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那么从隐性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特制订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转化的数学方法。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内容实际上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和思维能力以及受实际条件的限制,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及计算方法。将难点确定为:设计测量方案。

  教学准备:石块、长方体水槽、水、刻度尺、量杯

  四、说教法学法:

  依据课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探索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计算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按照以下四个主要环节进行展开:复习巩固,揭示课题——启发诱导,探索方法——巩固应用,深化理解——总结回顾,评价反思。在这里充分体现出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教学与设计理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复习巩固,揭示课题

  首先复习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以长方体水槽和魔方引入,让学生谈谈它们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复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本节课的知识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接着再出示石块,并询问:“它的体积可以通过测量相关条件,直接用公式计算吗?”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它与魔方、水槽的不同,引出“不规则物体”,揭示本节课课题。石头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学生倍感亲切并产生疑问:它的体积要如何计算?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二)、启发诱导,探索方法

  本环节我分三个层次进行。

  1。自主学习,猜想方法。

  独立思考:你有什么办法测量石块的体积?请用简要的语言叙述你的想法。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前先做到心中有数,先有自己的初步想法。

  2。结对学习,梳理方法。

  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给的实验器材,同桌两人选器材,说操作步骤。重点交流体会石块的体积可以转化上升、下降或溢出水的体积,明确实验操作的步骤,体会“转化”的思想。将这种实验的方法梳理出来,便为后面的测量计算做好铺垫。

  3、合作学习,测量计算。

  现在只有器材:石块、长方体水槽、水、刻度尺,如何计算石块的体积?

  我安排四人一组交流:

  a。实验时,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如何测量?

  b、根据测量数据如何计算石块的体积?

  汇报时,四人一起分工汇报,有操作员,记录员,讲解员等,他们合作展示汇报,最后由组长负责讲解计算方法。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最精彩的地方。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和计算总结本课的知识要点,并发现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一般规律。听了,可能会记住,但是操作了,学生就会理解,理解的知识,学生会印象深刻。

  在总结了利用转化的思想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来计算时,我突然质疑:如何测量橘子、苹果等浮在水面上物体的体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明确了测量时的一个关键,就是必须“完全浸没”在水中。这时,教师补充了另外一种“沙测法”的测量方法,供学生了解,这也许会启发学生很多思考。

  (三)、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填空。

  (1)有一个量杯,里面的水是300ml,当放入一个铁块后(完全浸没),水面的刻度是380ml,这个铁块的体积是()。

  (2)往一个装水的量杯里加入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球(完全浸没),水位上升了12ml。一个玻璃球的体积是()。

  (3)一个鸡蛋全部浸没在装有水的玻璃杯里,这时有40毫升,取出鸡蛋后,只剩下22毫升的水,鸡蛋的体积是()。

  这三道填空题的设计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提供的几种水测法的实际计算,加深学生对这几种方法的理解并学会应用。

  2、解决问题我最棒。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dm,宽1。5dm,放入一块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dm,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正方体鱼缸,棱长为12cm,里面装有一些水,现放入10条小鱼后,水面升高了1cm,*均每条小鱼的体积是多少?

  这道题是为了巩固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道题的练习为掌握较小物体的体积测量奠定了基础。

  3、设计实验。

  怎样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这是在第二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设计实验,再次回到“有趣的测量”,让学生不仅会计算,还要会自己想办法测量生活中的很多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的。

  练习完之后教师再适时将学生带进数学万花筒,感受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的风采,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意识。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讲一讲收获、谈一谈感受,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重点内容提纲式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利用不同色彩的区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转化”这一重要思想。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2

  一、说内容选择的依据

  《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乐趣”。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脚步、小棍、绳子等)作为量具,仅局限与简单工具的测量而不是标准工具的测量。

  活动内容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在*时的区角活动中,我们会经常在数学活动角里投放一些很多不同的材料,小棍子、绳子、尺子、吸管、铅笔等,经常看到幼儿在东量量,西测测的,好象对于这些测量的活动很感兴趣。用我们自己的身体,让幼儿用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来测量,这样对于幼儿来说会是很有趣的,幼儿可以在整个活动中都通过不停的身体运动,不停的游戏,来感受测量的乐趣。幼儿自己探索,自己尝试,这样幼儿可以学到很多、很好的学习方法,也有利于他们以后终生的发展。因此就产生了今天的这个活动内容。

  二、说活动目标的确定

  1、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测量,并进行简单的记录,体验测量活动的乐趣。

  2、知道测量结果与测量工具的关系。

  3、学习与同伴那之间相互协商、尊重他人的意见,共同解决问题,体验与同伴协作的快乐。

  活动的重点:探索,学习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

  活动的难点:将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三、说活动的准备

  (一)知识准备

  1、区角活动:教师和幼儿发现大量可以用来测量的工具。

  2、观察活动:幼儿会使用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记录表格。

  (二)物质材料的准备1、事先准备好场地,2、笔、纸、记录表等

  四、说教法、学法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知识建构必须由儿童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去完成,根据幼儿的这一理念,我从幼儿最感兴趣的操作活动入手,让幼儿通过实验、游戏、记录去积极主动的获得对测量的直接经验,通过记录、分享、交流的形式,让幼儿不断的积累学习经验,并且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知识。

  幼儿自主探索活动,必须由幼儿亲身经历,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所以在活动中给幼儿留有较大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活动步骤不宜太细太死,让他们充分体验,才能有助于幼儿获得直接经验,吸引幼儿,使他们更投入自由进行探索,在分享的过程中,进行自主交流与表达,使他们的零星的经验得以提升与发展,从而形成测量的基本知识,理解测量结果与工具之间的关系。

  整个活动最主要用了探索操作法;因为幼儿爱动、爱问、好学这一特点,让幼儿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探索操作法,不仅是作为复习,巩固知识的手段,更应成为幼儿探索知识,寻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符合幼儿思维发展规律,因为探索未知,仅用理解与记忆是不行的,必须进行主动地分析,综合比较和初步的概括以求得测量的方法和结果。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五、说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森林小屋玩,可是,我们去之前啊,要帮助老师先解决一个问题,我们要来测量一下从这里到小屋有多远,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幼儿自由讨论,想出各种测量的方法。这时老师再提出问题。

  师:可是,今天老师没带任何的测量工具,我们只能用我们自己的身体来测量,该怎么量呢?

  (设计意图:幼儿天生就有好强的求知欲,通过教师创设情境,让幼儿发现问题,激发幼儿主动的参与活动过程,探索发现问题的兴趣。

  (二)讨论与探究:分别寻找测量的方法,并进行讲述。

  1、幼儿自由探索测量的方法,在幼儿探究时,教师巡回观察、指导,适时引导幼儿发现用自己的身体,寻找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

  2、并让幼儿进行演示。

  (三)幼儿寻找合作测量的方法。

  幼儿通过自己寻找测量方法以后,再通过和别人合作,可以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有助于幼儿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主动去和别人合作。

  (幼儿的认知结构主要强调直觉思维,教学中与其指示幼儿如何做,不如让幼儿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探究活动为中介的,儿童独立摸索,看起来是“浪费”了时间,实际上恰恰赢得了时间,这种探究最有现实意义。探究性游戏活动的教育目的要求教师更多的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四)引导幼儿把测量或者合作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幼儿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可也是幼儿最缺少的。幼儿在测量以后用怎样的方式将自己的测量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难点。

  (五)记录、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师:我发现许多小朋友想出了许多测量方法,请小朋友把你的记录表拿过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的测量结果吧,(请幼儿介绍测量方法及结果)还有和小朋友不一样的吗?你来介绍一下吧,(幼儿发现结果不同)讨论;为什么小朋友的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再次测量,引导幼儿发现、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

  (将幼儿交流的多种经验纳入到自己的经验中来,再次验证,从而使幼儿的能力与知识得到潜移默化的巩固与吸收)

  小结:在测量时我们使用的测量方法不一样,所以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在探索中往往会出现许多的错误,作为教师要允许幼儿出现错误,通过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自由的环境,鼓励他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积极参加讨论、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纠正错误,让幼儿的经验进一步得到提高)

  (六)集体合作测量

  幼儿利用集体的力量再寻找不同的测量方法,幼儿再次用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测量,整个活动都在游戏中展开,幼儿充满了乐趣。

  (七)、说活动延伸区角活动: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物体作为测量的工具再去进行测量。

  六:说特色:

  1、操作性强。在教学中,幼儿对操作、用自己的身体部位当作测量工具,探究很感兴趣,通过操作──游戏体会了探究的过程和快乐。在活动中,孩子在探究的同时,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注意力、听觉。

  2、活动设计游戏化:孩子特别喜欢玩游戏,因为在游戏中可以使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没有丝毫的压力。对于个别能力弱的孩子,老师采用集体与个别辅导的形式,并在活动中给他们提供机会,让能力弱的孩子不会为此而产生畏惧的心理;对于幼儿的新观点新发现,我总是鼓励和尊重幼儿的观点,并共同分享。

  3、整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兴趣点,活动中,孩子们始终处于自主积极的状态。活动层次清楚,过渡自然,通过个别量、小组合作量、集体量,使幼儿在与活动材料、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中获得相关经验,真正体现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物我交融互动。

  我们的这个活动主要体现了《纲要》的以下精神:

  1、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注重教育的机智性、趣味性。

  2、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了幼儿情感、能力的发展。

  3、充分利用了教师和同伴这一重要教育资源,使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更加具体、全面。我想,在我们的精心设计下,幼儿一定会更加热爱科学、崇尚科学,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是研究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是学生在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的。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将物体放入水中,通过计算上升水的体积,从而得到物体的体积。从显性方面来说,这是“等积变形”,那么从隐性来说,是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学生把握这一数学的转化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也能以此类推,解决一大批这样的问题。所以,在教学时,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显性联系上,更应把这种隐性的数学思想渗透在其中,从而让学生真正把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特制订了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转化的数学方法。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内容实际上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和思维能力以及受实际条件的限制,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及计算方法。将难点确定为:设计测量方案。

  教学准备:石块、长方体水槽、水、刻度尺、量杯

  四、说教法学法:

  依据课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丰富表象、提升经验、形成思考。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探索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计算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按照以下四个主要环节进行展开:复习巩固,揭示课题——启发诱导,探索方法——巩固应用,深化理解——总结回顾,评价反思。在这里充分体现出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教学与设计理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复习巩固,揭示课题

  首先复习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以长方体水槽和魔方引入,让学生谈谈它们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复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为本节课的知识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接着再出示石块,并询问:“它的体积可以通过测量相关条件,直接用公式计算吗?”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它与魔方、水槽的不同,引出“不规则物体”,揭示本节课课题。石头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学生倍感亲切并产生疑问:它的体积要如何计算?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

  (二)、启发诱导,探索方法

  本环节我分三个层次进行。

  1。自主学习,猜想方法。

  独立思考:你有什么办法测量石块的体积?请用简要的语言叙述你的想法。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前先做到心中有数,先有自己的初步想法。

  2。结对学习,梳理方法。

  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给的实验器材,同桌两人选器材,说操作步骤。重点交流体会石块的体积可以转化上升、下降或溢出水的体积,明确实验操作的步骤,体会“转化”的思想。将这种实验的方法梳理出来,便为后面的测量计算做好铺垫。

  3、合作学习,测量计算。

  现在只有器材:石块、长方体水槽、水、刻度尺,如何计算石块的体积?

  我安排四人一组交流:

  a。实验时,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如何测量?

  b、根据测量数据如何计算石块的体积?

  汇报时,四人一起分工汇报,有操作员,记录员,讲解员等,他们合作展示汇报,最后由组长负责讲解计算方法。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最精彩的地方。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和计算总结本课的知识要点,并发现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一般规律。听了,可能会记住,但是操作了,学生就会理解,理解的知识,学生会印象深刻。

  在总结了利用转化的思想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来计算时,我突然质疑:如何测量橘子、苹果等浮在水面上物体的体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明确了测量时的一个关键,就是必须“完全浸没”在水中。这时,教师补充了另外一种“沙测法”的测量方法,供学生了解,这也许会启发学生很多思考。

  (三)、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填空。

  (1)有一个量杯,里面的水是300ml,当放入一个铁块后(完全浸没),水面的刻度是380ml,这个铁块的体积是()。

  (2)往一个装水的量杯里加入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球(完全浸没),水位上升了12ml。一个玻璃球的体积是()。

  (3)一个鸡蛋全部浸没在装有水的玻璃杯里,这时有40毫升,取出鸡蛋后,只剩下22毫升的水,鸡蛋的体积是()。

  这三道填空题的设计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提供的几种水测法的实际计算,加深学生对这几种方法的理解并学会应用。

  2、解决问题我最棒。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dm,宽1。5dm,放入一块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dm,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正方体鱼缸,棱长为12cm,里面装有一些水,现放入10条小鱼后,水面升高了1cm,*均每条小鱼的体积是多少?

  这道题是为了巩固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道题的练习为掌握较小物体的体积测量奠定了基础。

  3、设计实验。

  怎样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这是在第二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设计实验,再次回到“有趣的测量”,让学生不仅会计算,还要会自己想办法测量生活中的很多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的。

  练习完之后教师再适时将学生带进数学万花筒,感受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的风采,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主动探索科学知识的意识。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讲一讲收获、谈一谈感受,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重点内容提纲式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利用不同色彩的区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转化”这一重要思想。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3篇(扩展3)

——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

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1

  活动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P54————P55《有趣的测量》

  活动目的:

  1、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活动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活动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

  活动准备:

  1、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体容器、长方体的玻璃器皿、桶、刻度尺、量杯或量筒。

  2、水、沙子。

  3、乒乓球、苹果、木块、泡沫;橡皮泥、鸡蛋(熟的)、石块、玻璃球;足球(瘪气的)、螺丝帽等。

  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并且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现在,老师手里有一块橡皮泥,它的体积怎样求?

  生1:可以捏成规则的物体,在测量它的长、宽、高,算出体积。

  生2:也可以把它浸没在水里,用水的体积表示它的体积。

  2、提出问题:[出示钢笔水瓶它(钢笔水瓶)的体积也能用刚才的方法求出来吗?

  生:不能捏了,而且墨水瓶本身是个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只能放入水中来解决了。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像墨水瓶这样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板书课题)

  这个墨水瓶的体积我们又该怎样才能知道?你能想到什么方法?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思考、交流。)

  [点评:一上课就拿出橡皮泥,在之前已经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橡皮泥即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样来计算。孩子有的说可以捏成各种形状,然后老师说那墨水瓶怎样来计算,得想办法。这样用数学自身的思考力度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3、学生汇报。动脑思考是好习惯,认真倾听同样也是好习惯。在同学汇报时,请你思考,他们的方案对于你有什么提示?你还有什么要补充?

  生1:水溢出的方法。

  师: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把你们组的方案表示出来?(V物体=V水溢出)

  生2:水上升的方法。(V物体=V水上升)

  生3:水下降的方法。(V物体=V水下降)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二、动手实践探索方案

  1、明确活动要求

  下面我们就根据大家想到的这几种方案,来设计测量一下这个墨水瓶的体积究竟是多少。测量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1:物体要完全浸没。

  生2:注意读数时视线要与水面最低处*行。

  生3:测量时要注入整数体积的水,既方便读数,又能减少误差。

  同学们想的真周到,老师也有几点下提示与大家分享,请看屏幕。

  1、实验前:制定测量方案,明确分工;

  2、实验中:轻声交流,注意安全,保持卫生;

  3、实验后:整理结论,回顾反思。

  2、学生小组合作:请小组内同学首先讨论并制定测量方案,并填写报告单,然后开始测量。(教师发现不同情况及时引导学生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3、小组汇报。(一个同学汇报,组内同伴演示实验过程。)

  测得墨水瓶的体积是多少?板书三种方案测得的数据。

  4、同样的墨水瓶测得的结果不相同,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分析误差的产生:1、不同方法误差的产生;2、同一种方法为什么结果也不相同?)三种方案比较中择优,水上升的方法在理论上误差最小。想更精确,我们可以多测量几次取*均值。老师在课前运用水上升的方法多次测量后得到墨水瓶的体积大约为115立方厘米。

  [点评:在自主探究的过程当中,袁老师让学生提出问题来测量。如果我们可以测量,你想你打算怎样来测量墨水瓶?学生有的用水,用沙子,到底用什么方法?老师引领学生明晰了探究的思路,和学生共同的制定出了方案,有了方案之后再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避免了学生盲目的操作和试验。

  5、请大家注意观察,这几种方案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1:都用到了水来测量;

  生2:都是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这叫“等积变形”,这也是数学中转化思想的应用。

  6、请选择桌面上1—2个喜欢的物体,就运用这种转化的思想来进行测量。(引导学生将上浮物体的情况提出来。)

  遇到什么困难了吗?如何解决的。

  生:将上浮物体系上一个重物来测量;

  生:将上浮物体埋入沙子中,运用沙测法。(板书)

  7、我们还有哪些知识运用到了这转化的数学思想呢?

  三、拓展延伸

  老师这有一粒黄豆,怎样知道它的体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1:可以放在量筒里测量;

  师演示。行吗?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多放?为什么用整百粒?)

  四、小结。我们今天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问题。但今天课上测量的都是相对较小的物体,更大的物体的体积该如何测量呢,这个问题就留个同学们课后继续去思考解决吧!

  总评: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延伸与发展。以往旧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只在习题中出现过,新教材却将它纳入例题范围,这是因为不规则的物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同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奠定了基础。

  其中,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目的在于通过本节课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想法都应当通过亲身的实践去验证才能够得到结论再加以应用,这是一种很严密的思维过程,也是现在孩子缺少的一种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体积”的基础上,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是本节课的难点。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3篇(扩展4)

——《有趣的几何图形》说课稿3篇

《有趣的几何图形》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认*面几何图形,中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直觉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设计此活动,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入实践中去。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是:

  1、复习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认识及两种图形的转换关系。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难点定为第一个目标:复习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认识及两种图形的转换关系。希望能在活动中让幼儿掌握。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1、学会了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的“示路”上面画有大小不同图形“土坑”若干。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卡片若干,幼儿人手一个小塑料筐。

  知识准备:已认识简单、常见的图形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表演法:活动导入部分既要让幼儿发现问题,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又要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因而我设计了铺石头这一情节,并通过情景表演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异同。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3、活动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各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如在观察活动中渗透了语言表达教学,在“铺石头”中渗透了方位词教学及社会情感教育等等。

  (二)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帮助小朋友铺路,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拼一拼来认识几何图形。

  2、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景,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五、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通过情景表演,引导幼儿观察坑的形状。

  2、认识几何图形及两种图形的转换关系。

  在活动中,我帮幼儿复习几种常见的几何图形,并通过眼看(观察)、耳听(倾听)、脑想(想象)、学一学、说一说(尝试)等多种方法巩固几种几何图形的相同点及区分。

  3、铺路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铺路”的游戏,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难点未掌握,于是我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帮助,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

  4、活动延伸

  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六、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几何图形,能详细地说说出各图形的区别。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3篇(扩展5)

——《有趣的测量》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学期教案3篇

《有趣的测量》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学期教案1

  设计说明

  “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意义,又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课时内容的特点,我紧紧围绕体积的意义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在新知的探究过程中,先引导学生设计测量方案,再进行实际测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多次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必须转化成可测量的水的体积,即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有刻度的量杯、两个长方体容器、水、石块、直尺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复习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交流答案,并说出计算过程)

  2、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提问:(课件出示石块的图片)它和上面两个物体有什么不同呢?(形状不规则)你能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吗?为什么?(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因为石块是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2)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像石块这样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板书课题:有趣的测量)

  设计意图:先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心里有关体积的知识,再出示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创设积极的心理状态。

  自主探究,实验感悟

  1、启发引导。

  (1)什么是石块的体积?(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

  (2)出示长方体容器、水、量杯等测量工具。

  师:能不能利用这些工具想办法测量出石块的体积呢?

  2、设计测量方案。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设计测量方案,然后交流)

  3、汇报测量方案。

  学生汇报时教师要适时追问:把石块放入装有水的容器中,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增加的那部分水的体积与石块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案吗?

  设计意图:实验前,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每个人都产生自己的想法后,再交流。在交流、讨论、思考中明确测量方案,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为后面的实验打下基础,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4、动手操作,实验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你们喜欢的方案,动手测量、计算出该石块的体积。

  (1)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课件出示)

  ①实验前:明确测量方案及组员分工。

  ②实验时:轻声交流,测量数据要科学、准确,填好报告单。

  ③实验后:整理结论,回顾反思。

  (2)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填写报告单。

  (3)交流汇报,实验演示。

  5、归纳实验方法。

  方法一:在长方体的容器里放一定量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再把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计算出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二: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水的体积,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三:把石块放入一个长方体容器中,往里面倒水,石块完全浸没后,再把石块取出,计算出下降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法四:把石块先放入容器中,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面刚刚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取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用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差就是石块的体积。

《有趣的测量》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学期教案2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小熊、小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教师小结

  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能被当做测量工具呢,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待会请你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桌子、黑板,还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活动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基于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的理解上进行学习的,同时需要学生对体积、容积概念的明确理解。所以在进行教学前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让学生提前预习,即自主看书去理解教材中所展示的测量方法,在新课学习中我们将重点放在操作验证以及探究测量原理上面,这是因为考虑到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出测量方法的不实际性做出的决定。

  在导入部分通过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引出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问题,激发学生们的探究热情,然后分组进行操作验证,让学生经历操作感受测量方法的原理,即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同时在学生们理解了算法之后提出类似的问题:如何计算1粒黄豆的体积,如何计算1粒玉米和花生豆的体积等,让孩子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在最后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求孩子们通过画图来解释自己的想法,一方面加深对测量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提升孩子们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想象力。

  总体的探究和问题的解决还算不错,但在最后问题的拓展中学生虽然有了思路,但是语言的表述不够简洁明确,不能清楚反映出所要表达的意思;另外想象期望是美好的,但实际操作中的数形结合特别是图形的绘制还是需要练习巩固,立体图形的绘制不是很规范,虽然是草图仅供说明问题,但基本的立体框架要正确,还是需要不断的引导和示范,规范画图,树立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意识。感觉自己有些急于求成吧,算是完成本节学习任务后给孩子们的提高训练吧。

《有趣的测量》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学期教案3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掌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在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

  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呢?(还是1000cm)你是怎么想的?(板书:转化)

  【设计意图:我用正方体魔方引入,把本节课主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魔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体。再看,现在老师手中拿的这个芒果也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我们能直接把它转化成规则的物体吗?

  那它的体积是多少,又该怎样求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有趣的测量,共同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新授

  (一)测量芒果的体积

  1、你想怎样测这个芒果的体积呢?(学生汇报)

  2、桌面上,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量杯和一个长方体容器。

  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测量工具,能够很快地求出芒果的体积?为什么?(选择量杯,因为它有刻度)

  3、这样做确实能比较快的求出芒果的体积,你来看(ppt演示)

  量杯中装有一部分水,正好是300mL,这300mL指的是什么?(水的体积)

  仔细观察,将芒果放入水中后,水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那么,现在的400mL指的是什么?(水和芒果的体积)

  现在,你知道芒果的体积是多少吗?

  100是芒果的体积,它也是什么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4、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借助量杯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呢?(将芒果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芒果转化成了规则的圆柱体)

  5、像刚才这样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排水法”。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实验:用量杯和水试一试、测一测芒果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明白应用转化的思想,可以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也就是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

  (二)测量石头的体积

  1、现在老师也想进行一次测量,我想测的是这块石头的体积。

  我应该选择什么工具来测量呢?为什么?(选择长方体容器,因为石头太大了)

  2、用这个长方体容器怎样求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呢?在小组内和你的同伴说一说。(讨论后,学生汇报)

  3、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强调:要从里面测量)

  出示数据:长25cm,宽18cm,水面高度8cm。慢慢将石头放入水中,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这样放行不行(竖着)?为什么?(石头没有完全浸入水中)

  石头已经完全浸入水中,此时水面的高度是10cm

  4、你能根据屏幕上显示的数据计算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学生动笔计算)

  5、刚才,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测得了这块石头的体积。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将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石头转化成了规则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教师调换实验用品进行第二个实验,把量杯换为长方体容器来进一步探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会很容易的探索出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可计算的长方体的体积,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适时强调,测量时要把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才能应用转化的思想求体积。】

  6、你还有其他的方法能够测量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出示“溢出法”和“排水法”的逆运用)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

  7、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大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就曾经用过刚才同学们说到的方法帮助国王解决了一个难题,出示“数学万花筒”,学生读。

  (三)测量苹果醋瓶的体积

  1、现在你们想不想亲自测量一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机会就在眼前,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瓶苹果醋。在大家动手之前,请你先猜猜看“这个瓶子的体积是多少?(净含量:260mL)

  2、现在就动手来验证一下吧。将记录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中。

  实验报告单

  长方体容器的长

  长方体容器的宽

  放入前

  水面高

  放入后

  水面高

  苹果醋瓶的

  体积

  25cm

  18cm

  【设计意图: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

  3、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谁能来说一说?

  (四)总结

  通过这几次的实验,我们发现:不管是“排水法”还是“溢出法”,实际上都是在完成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什么呢?(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转化”思想的实质。】

  三、质疑

  看书 页,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四、课堂练习

  (一)填空

  1、一个量杯水面刻度200mL,放入一个零件后,量杯水面刻度450mL,这个零件的体积是( )。

  2、一个长方体容器装满水,底面长8dm,宽5dm,高3dm,放入一个不规则物体后,溢出30升的水,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 )。

  3、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分米,高5分米,里面装有水,水深3分米,如果把一块小长方体放入水中,小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上升的水的体积是( )。

  【练习目的:强化“转化”思想的实质。】

  (二)解决问题

  第一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4dm,宽2dm,放入一个石块后水面上升了0.5dm,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正方体的容器,棱长20厘米,现装有深度为5厘米的水。在放入一个物体后,水面上升到8厘米,放入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练习目的:通过对比练习,由直观到抽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第二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将一块铁块放入容器中,装满水,再将铁块取出,这时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是6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有多大?

  2、一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当放入一个长方体后,容器中溢出了48升水,已知长方体长8分米,宽2分米,求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棱长为15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深8厘米,浸入一个不规则的钢块后,水面上升到距容器口3厘米处,这个钢块的体积是多少?

  【练习目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五、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

  2、生活中有许多不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把它们转化成规则的物体来计算出体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用一种变通的方法去思考。

  3、拓展练习:那么,你能想办法测出一粒黄豆的体积吗?(学生汇报)

  一粒黄豆非常小,把它放入水中,我们很难看出水面的升高情况,也就很难算出它的体积。我们可以先测量出一定数量的黄豆的体积,再除以黄豆的数量,就能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了。

  板书设计:

  转化

  有趣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规则物体的体积

  V正=a 芒果的体积 上升的水的体积

  V长=abh 石头 下降

  瓶子 溢出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3篇(扩展6)

——《有趣的鞋》美术说课稿3篇

《有趣的鞋》美术说课稿1

  第九课,有趣的鞋

  一、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理解

  了解鞋文化,理解手工制作鞋的特点及步骤

  2、,能力目标,根据鞋的特点和纸的特性,利用胶棒、卡纸、剪刀等工具制作纸鞋,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鞋文化的学习以及对相关知识点的联系我们要弘扬和发展我国传统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判断能力。

  二、说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重点,对我国传统鞋文化的了解,掌握纸鞋制作的基本步骤,能够创作出简单的手工鞋制作、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难点,对鞋文化深入的了解,创造出既美观又有利于借鉴价值的鞋。

  三、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ppt展示图片以及现场示范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分组讨论法

  手工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协调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分组讨论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由过去学过手工制作的知识和以及有关鞋制作“材质”这个问题为开头的情景来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美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展示了大量图片来介绍鞋的种类以及鞋制作步骤等,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知识具体化,生动化、清晰化。还重视教学中的疑问,适当对知识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认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小学三年级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3篇(扩展7)

——《有趣的图形》说课稿3篇

《有趣的图形》说课稿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叫李建霞,来自*罗县第一幼儿园,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数学活动《有趣的图形宝宝》。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领悟教材、把握重点。

  1.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宁教版》小班数学要求幼儿认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3-4岁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纲要》中也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综上所述,我设计了《有趣的图形宝宝》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认*面几何图形并能进行简单的图形组合,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巩固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感知相同图形,不同图形之间的关系。

  2.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活动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活动最终的归宿。活动目标的制定既要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又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能力的实际水*,我主要从幼儿认知、技能和情感三方面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具体如下:

  目标一:巩固认识三角形、圆形、长方形,并能进行简单的图形组合。

  目标二:能够积极参与游戏,体验共同活动的快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体现了幼儿"学"和教师"教"的主要方向,只有把握好活动的重难点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合理设计教法以及学法,使教师有目的地引导"重点",从而突破幼儿学习的"难点",本着这样的观念,我设计本次活动重点为:巩固认识三角形、圆形、长方形,进行简单的图形组合。难点为:能在纸上进行简单的图形拼贴。

  4.活动准备:多媒体、图形卡片、白纸、浆糊等。

  活动室有三个图形宝宝的家(用粘贴纸分别围成,并有三个相应的.形状)

  二、精选教法、在愉快中学。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为了实现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借助媒体、通过动觉来展示认知"的方法。动包含了:动口回答问题、动脑想像具体形象、动体态模仿、动手拼贴,最终使幼儿巩固对图形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的图形组合。因此,本次活动我精选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游戏法:活动导入部分既要让幼儿发现问题,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又要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因而我设计了"和图形宝宝做游戏"的情节,并通过动态表演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

  2.演示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具体的图形组合形象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初步了解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二是教师通过夸张的动作演示,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此外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三、暗授学法、在无形中学。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学习方法有:

  1.游戏激趣法: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同时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活动质量。

  2.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拼一拼,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拼一拼来进一步了解图形之间的组合关系。

  3.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互动"得到真正体现。

  四、巧设程序,提高兴趣。

  1.和图形宝宝做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通过三个不同的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巩固对图形的认识。也增强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为下面的环节奠定了基础。

  2.图形宝宝变变变

  在活动中,通过多媒体和教师夸张的身体动作,引出本活动的难点,使幼儿在看看、说说、做做中了解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为突破难点做了铺垫。

  3.操作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小朋友用这些图形宝宝自己变一变,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也进一步了解了幼儿知识的掌握成都,便于教师个别指导。同时也给于不同发展水*孩子们表现的机会,在操作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

  五.抓住特色,从兴趣入手。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新《纲要》的进一步实施,人本思想的教育理念,自由活泼的教学方式,也为我们教师开启了一片教育新天地。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几何图形,还感受到了数学活动的有趣,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有趣的图形》说课稿2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在参与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等。

  设计理念

  1、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2、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像的空间;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语言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这四种图形。

  2、通过摸、画、找、说等活动,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通过创设情境,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今天我们请来了三位老朋友和大家一起来上这节课,来看看它们是谁?(出示课件)它们想和大家比一比,看谁最爱动脑筋,最会听别人发言?敢和它们比一比吗?那让我们一起开始这节课吧!

  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搭积木吗?现在想试试吗?那我们就把自己带来的盒子当成积木,合作搭一件作品。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准备搭什么,可能用到哪些形状的盒子?(师可控制一下时间。)开始完成你们的作品吧!(小组合作。)

  生交流汇报:你们的作品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

  找两个小组介绍,引导学生发言,你们商量了吗?(生说,师将其用到的形状贴在黑板上。)

  二、组织活动,进行教学。

  1、“画”面。

  (1)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看老师做了什么?(师取盒子。)

  这是老师最喜欢的盒子,你也拿一个你喜欢的盒子给老师看看(师边摸其中的一个面边说),请你也摸摸你拿的物体的一个面,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那怎样才能得到你刚才摸的那个面呢?你来想个好办法。

  (学生回答:画的方法,在沙滩上盖的方法,印章的方法……如果学生只说出画的方法,师可引导:想想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请你选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你刚才摸的那个面吧!

  生操作,师收集作品。

  (2)智力游戏。

  师:老师邀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玩一个智力竞猜的游戏。

  (师出示一张作品,问:猜猜看,这个图形是从什么形状上画下来的?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3)出示三棱柱。

  师简介三棱柱,并按照刚才的方法从三棱柱上画下一个图形(在展示台上画)展示。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4)小结。

  (师拿图形,生说,师贴。)请你观察一下,今天认识的图形与以前认识的物体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都是**的,只有一个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面图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此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创设出让学生摸一摸、画一画、找一找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以自己的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的表面,获得对*面图形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初步认识由体出面。】

  2、“找”面。

  师:其实现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些图形。不信,咱们找找看。从你的桌子上拿一个长方体,看看能不能从长方体上找到一个长方形。

  (指名演示,边摸边说从什么形状上找到的什么图形。)

  拓展:聪明的小朋友,看你还能不能从桌子上其他形状的物体上找到其他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从一个长方体上试找出不同的长方形,之后,又提出拓展性的问题,“那你们能不能从桌子上的其他形状的物体上找到其他图形?”意在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先扶后放,使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进一步体验到“面”由“体”得,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总结。

  师: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引导学生说),揭下长方体并同时板书长方形(边说边揭)……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有……(生回答,师板书。)

  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也可以试试边想边用手指画一画。(给学生留出想的时间。)

  三、练习。

  1、“说”面

  (1)师:让我们一起到生活中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问:你看到了什么?老师把它们搜集一下。你能从这些标志中发现什么数学问题?你知道这些标志是什么意思吗?他们提醒我们要注意交通安全。

  (制成课件,在道路上滚动出标志,引导学生发现,教师进行搜集,师在课前将标志中的数学问题分别做成可闪动状,当学生说到时,可方便大家辨认。)

  (2)讨论、交流。

  你在生活中认真观察,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图形?

  【此处设计了一个问题,即:“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面图形?”创设出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找名字(第36页:连一连)。

  师:有几个小朋友不小心把自己的名字弄丢了,请你用今天学习的本领帮忙找一找吧!

  独立练习,同桌互查。

  3、猜谜语。

  师:我们今天请来的三个朋友看到了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要来考考我们了。他们出了几道谜语,你有信心猜出来吗?

  (演示课件:出示三个朋友,可出声,出示谜语,点击谜语会变大。淘气:先看我的谜语。)

  指名扮演“淘气”、“笑笑”、“机灵狗”,给大家读谜语。

  指名说答案,老师画连线。

  4、涂颜色。

  指导学生发现图形,并按要求涂色。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略)

  五、布置作业。

  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的本领,找找看,你们家里有哪些今天认识的图形。

  课后反思

  1、这节课设计的“摸”面、“画”面、“找”面和“说”面几个环节,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体会“面”由“体”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2、教师通过设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到过这些*面图形”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本节课缺少让学生表述的机会。如:让学生从身边的物体上试找今天认识的四个图形,并且到讲台上展示摸给大家看,学生虽兴趣很高,但反思后发现此处只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摸,如果能够让学生边说从什么形状的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边摸着展示给大家看,效果会好一些,孩子既有了表述的机会,同时也会对这些图形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有趣的图形》说课稿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叫李建霞,来自*罗县第一幼儿园,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数学活动《有趣的图形宝宝》。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领悟教材、把握重点。

  1.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宁教版》小班数学要求幼儿认识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3-4岁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纲要》中也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综上所述,我设计了《有趣的图形宝宝》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认*面几何图形并能进行简单的图形组合,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巩固认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感知相同图形,不同图形之间的关系。

  2.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活动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活动最终的归宿。活动目标的制定既要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又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能力的实际水*,我主要从幼儿认知、技能和情感三方面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具体如下:

  目标一:巩固认识三角形、圆形、长方形,并能进行简单的图形组合。

  目标二:能够积极参与游戏,体验共同活动的快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体现了幼儿"学"和教师"教"的主要方向,只有把握好活动的重难点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合理设计教法以及学法,使教师有目的地引导"重点",从而突破幼儿学习的"难点",本着这样的观念,我设计本次活动重点为:巩固认识三角形、圆形、长方形,进行简单的图形组合。难点为:能在纸上进行简单的图形拼贴。

  4.活动准备:多媒体、图形卡片、白纸、浆糊等。

  活动室有三个图形宝宝的家(用粘贴纸分别围成,并有三个相应的形状)

  二、精选教法、在愉快中学。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为了实现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借助媒体、通过动觉来展示认知"的方法。动包含了:动口回答问题、动脑想像具体形象、动体态模仿、动手拼贴,最终使幼儿巩固对图形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的图形组合。因此,本次活动我精选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游戏法:活动导入部分既要让幼儿发现问题,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又要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因而我设计了"和图形宝宝做游戏"的情节,并通过动态表演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

  2.演示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具体的图形组合形象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初步了解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二是教师通过夸张的动作演示,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此外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三、暗授学法、在无形中学。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学习方法有:

  1.游戏激趣法: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同时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活动质量。

  2.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拼一拼,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拼一拼来进一步了解图形之间的组合关系。

  3.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互动"得到真正体现。

  四、巧设程序,提高兴趣。

  1.和图形宝宝做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通过三个不同的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巩固对图形的认识。也增强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为下面的环节奠定了基础。

  2.图形宝宝变变变

  在活动中,通过多媒体和教师夸张的身体动作,引出本活动的难点,使幼儿在看看、说说、做做中了解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为突破难点做了铺垫。

  3.操作活动

  在这一环节中小朋友用这些图形宝宝自己变一变,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也进一步了解了幼儿知识的掌握成都,便于教师个别指导。同时也给于不同发展水*孩子们表现的机会,在操作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

  五.抓住特色,从兴趣入手。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新《纲要》的进一步实施,人本思想的教育理念,自由活泼的教学方式,也为我们教师开启了一片教育新天地。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几何图形,还感受到了数学活动的有趣,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3篇(扩展8)

——小班数学有趣的排序说课稿 (菁选2篇)

小班数学有趣的排序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作为幼儿小班的学习内容——排序。排序这部分知识已经安排学习过大小、粗细的教学内容,在这基础上再继续学习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教材要求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进行自主发现其规律特征。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对教材要求的了解,我拟定了这节课的活动目标为:

  (1)过操作活动,学习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继续排序。

  (2)提高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及动手能力,感受活动的快乐。

  3、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认为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懂得发现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而教学难点是让幼儿会画出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

  二、说教法和学法

  小班幼儿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遵循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本节课采用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引入法:

  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谈话、演小品等情境,使幼儿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观察法:

  活动中通过安排幼儿观察两种范例图,引导幼儿发现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建构知识系统。

  3、自主探索法:

  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学习材料,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和探究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的士制作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思路意图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幼儿学习按大小、精细的规律特征排序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整节课教学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境为主线、活动为梳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小品表演”、“观察图形”、“动手画图”、“制作头饰”等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保护幼儿的意见,开发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现象。

  (二)、教学方案

  1、以淡话的形式引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小品表演)

  2、学习发现有规律的排序。

  (1)引导幼儿学习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

  出示范例图: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图案的排序规律。

  (2)完成的排序挂图,与幼儿一起寻找挂图中的排序规律。

  (3)幼儿动手操作,按顺序有规律进行继续排序,教师观察、指导。

  3、制作头饰

  (1)提供材料,让幼儿为自己设计一个头饰,要求幼儿要按一定顺序有规

  律的排序。

  (2)幼儿动手操作,鼓励幼儿和别人做的不一样。

  4、活动延伸

  让幼儿用实物,按一定的顺序有规律的排序。

  四、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利用小品表演形式导入,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定会十分活跃。而且我根据;幼儿的学习的现实起点,直接了出示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的挂图,然后让幼儿观察寻找图中的规律,顺着幼儿的“学”来“导”,在“导”中让幼儿探究,完成未排完的图形,建立知识表象使幼儿得到启迪,悟到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相信课堂能够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舞台。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幼儿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课中我设计“制作头饰”,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体验和巩固,一定会加深了

  幼儿对排序的认识,又培养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幼儿的思维,内化了所学的知识,还会培养了幼儿创新的能力。

小班数学有趣的排序说课稿2

  一、说活动教材

  排序,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排序:服装花纹上的排序、皮包上图案的排序、饰品排列上的排序、环境装饰上的排序、物品包装上的排序、公园中花草种植的排序……这些有规律的排序带给我们生活中的美。孩子们在生活中有意或无意识地会发现生活中存在一些排序的现象。如:吃饭的碗和盘子周边的漂亮的花边;裙子袖口和裙边的花边;卫生间瓷砖排列的图案……而我们教师正是孩子发现、运用和创造这种有规律的美的引导者。

  幼儿学习排序可以为幼儿建立初浅的数学概念做好准备。幼儿学习排序,可以按物体量的差异排序,也可以按物体的某一特征或者规律排列顺序。小班幼儿已经积累和建立了有关物体在颜色、形体和数量等特征差异排序的数学经验,可以更进一步地学习按照物体量的差异和数量的不同进行10以内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和可逆性的关系。新《纲要》提出“在幼儿的生活中进行数学的学习”,让幼儿在生活中学数学、玩数学、用数学,教师引导幼儿在游戏和玩乐中初步接受和学习有规律的排序,并鼓励幼儿将之应用于生活。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并结合《纲要》精神,我为幼儿选择的教学活动为“按物体的特定规律排序”,并设定在小班第二学期进行。

  二、说活动目标

  1、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

  (2)增强幼儿对排序操作活动的兴趣,逐步发展幼儿的思维、观察、比较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2、重点: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

  3、难点:引导幼儿发现递增递减的排序规律,并学习排序。

  分析:

  (1)为认知目标,重在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其中发现和学习物体递增递减的排序规律是本次活动的新知识点,也是难点部分。

  (2)是能力和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形象有趣的排序活动的操作,对幼儿进行排序学习,重在激发幼儿对排序活动的兴趣,掌握排序操作的方法,发展幼儿的排序能力。

  三、说活动准备

  1、幼儿经验准备:已经有按照物体某一特征规律进行排序的经验:如按照物体的颜色规律的排序、长短规律、宽窄规律、高矮规律的排序等等。

  2、环境材料创设准备:新家蓝图,幼儿分组操作材料:铺地砖(蓝白泡沫毯)、串彩链(长短宽窄颜色不同的长条手工纸)、围围墙(四种颜色的炮弹玩具)、种树(高矮品种不同的树)递增递减排序示范卡片三张、雪花片、黑白序列的排序图样、黑白方块若干。

  四、说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

  环节一:教师出示新家的蓝图,提出今天活动的要求。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此环节起到引题并激起幼儿学习兴趣的作用。)

  环节二:教师介绍装修的材料,提出装修的要求。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简单的排序规律,进行分组操作。

  铺地砖:按照蓝白颜色变化规律排序。

  围围墙:按照炮弹颜色及节数规律排序。

  做彩链:根据纸条长短、宽窄、颜色的不同有规律串彩链。

  种树:按照树的形状、高矮不同规律排序。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幼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不同层次的幼儿可以选择不同活动材料进行操作,便于分层指导、因材施教。在幼儿的自主操作、同伴间的探索交流和师生的共同小结的活动中,重点目标的第一层次得以解决。)

  环节三:出示三张递增、递减规律排序的卡片,(卡片1:蝴蝶不变,小花逐一增多;卡片2:蝴蝶不变,小花逐一减少;卡片3:蝴蝶逐一减少,小花逐一增多)。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图形递增、递减排序的规律。然后幼儿用不同色彩的雪花片,学习按物体数量的递增和递减的规律排序。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操作等方法解决了重难点目标,这是对幼儿进行初步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

  环节四:欣赏黑白序列,教师出示黑白序列,让幼儿观察寻找序列中黑白两色是以几个为一组进行排列,知道黑白两色也可组成许许多多有趣的序列。鼓励幼儿设计运用已有的排序知识设计一条“黑白配”小毛巾。幼儿介绍自己设计的“黑白配”小毛巾,说明排序规律。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这一环节通过欣赏、观察分析、和设计表述等方法,使活动的重难点目标得以突破提升。

  活动延伸:

  观察家里、大自然中具有规律的排序现象,让幼儿互相交流。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生活,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渗透到生活情景之中并进行再运用,有利于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说活动特色

  首先,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他们在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以布置新家引题,让孩子作为幼儿园的小主人布置新家,因为孩子都有参与装修自己的家的经验,所以孩子的兴趣很快被激发。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才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

  其次,教师注重在引发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新的知识点。在活动中,幼儿的第一次操作,就是引发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按照颜色、数量、长短、宽窄、高矮等特征进行排序,幼儿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

  再次,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幼儿寻找操作材料的过程,并视之是数学思维的过程。让幼儿在排序操作中,从众多复杂多样的材料中筛选出可供排序的材料,正是体现了数学知识自身的严密性和关系变化的复杂性,并培养了幼儿思维的准确性与变通性。

  最后,创设开展多种排序活动,帮助幼儿多角度理解排序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综合了颜色规律的排序、长短规律、宽窄规律、高矮规律、数量的递增递减规律的排序,帮助幼儿从多角度建立排序的概念,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作用。

  五、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通过让孩子看动作做的门帘和幻灯,引导幼儿观察两种物体进行按一种特征进行排序,教会幼儿分析特征并掌握其中的规律。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中,使幼儿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这一方面,既符合小班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体验并探索发现,使幼儿能正确区别,理解排序的实际意义,引起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好奇和探索兴趣。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3篇(扩展9)

——幼儿园大班综合说课稿:有趣的根

幼儿园大班综合说课稿:有趣的根1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

  此活动选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植物都有根,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各种植物蔬菜的根菜场等地随处可见,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种非常丰富,不同的植物根的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不同的根有不同的名字和作用。然而幼儿虽然经常看到根,比如幼儿园的种植角,和妈妈一起买菜拣菜时,孩子们都会接触到一些根。但由于缺乏引导,这些根他们看在眼里却并未记在心上,甚至有些孩子还并不知道我们吃的萝卜,山芋就是植物的根。因此,有必要使幼儿形成对根的正确认识,了解根的种类,特征、用途等的理解,激发幼儿对植物的探索欲望。我们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季节性、必要性,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2、目标定位: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标为:

  (1)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知道植物的根基本分为直根,须根,块根三种,并能按根的特征进行分类。

  (2)在游戏中了解根有蓄水,吸水,固水等作用,知道根跟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从而激发幼儿对植物的探索兴趣。

  (3)幼儿乐于探索,能大胆表述,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感知根的有趣,主要是根的特征、用途及生长过程。通过探索发现、多媒体课件、歌曲引路、游戏体验及品尝根制品,使活动得到深化。

  活动的难点是:根据根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主要通过小组商量尝试活动,在动手的过程中意识到根的外性的不同及分类,提高幼儿的分类能力。通过集体评价,使幼儿的分类经验得到整理。总之,我们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标运作程式。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为此,我们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操作台6张呈半圆形摆布在前面和侧面,便于操作评价

  2、物质准备:智慧袋、各种根种在沙盘里、水盆每桌一套、创编歌曲、多媒体课件、根的实物食品、轻音乐

  3、经验准备:幼儿对根有一定的`经验(吃过或看过)全方位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可能。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以饱满的情绪以自己的形态感染幼儿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教法有:

  1、尝试法操作:尝试教学理论提倡“先试后导”,强调以学生为主的原则,这与规程精神是不谋而合的。尝试性的操作主要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尝试活动活动。第一次是用智慧袋引起兴趣后引出课题,主要是探索根的外在感觉和形态,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中获得感知。第二次尝试是对根进行分类。幼儿分类是指幼儿把具有一个或几个共同特征的物体聚集在一起的活动,分类活动是观察活动的延伸和应用。

  2、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本次活动的第三环节中,我就引导幼儿扮演根,共同体验根在生长过程中的的作用。由于我加入了音乐,情节,编成了一个根的生长的小音乐游戏,这给游戏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根的生长作用,更是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不同的根的形态。教师的适时赏识,把幼儿的创造之花点燃,显示了无穷的力量。

  3、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陈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根的生长”,让幼儿对根的生长有全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4、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活动提供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态度体验,使孩子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对根的多样性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幼儿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分一分、尝一尝、学一学、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根发生了兴趣。

  2、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第二次尝试操作活动中我们就鼓励幼儿分根的不同种类,引导幼儿按特征的特征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着不同的分法。当然,幼儿不一定一次就能分成功,他们不断调节自己的分类标准。通过介绍性评价,又把大家的经验作一汇合,深化了各自的认识,拓展了分类面。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根的生长过程有更深的印象,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唱唱演演中引导幼儿体验根的生长生长中的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的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自由探索——操作分类——游戏体验——品尝交流——审美延伸

  (一)激发兴趣(情境:智慧爷爷的智慧袋)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幼儿熟悉的智慧爷爷的形象,为幼儿创设了“感受各种各样根”的语言情境和物质情境,引发幼儿观察根的兴趣。在以下的环节中,我都是以智慧爷爷作为情节发展主线,从形式上,内容实质上深深吸引孩子。

  (二)自由探索(看智慧爷爷的根)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第二环节我就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我们为每组提供了充足的根,供幼儿观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在轻音乐播放的轻松氛围中,幼儿比比、摸摸、说说各自看到的根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获得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进行加工整理呢?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们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取根的经验进行整理。由于材料的投放在孩子的视线前面,故讲评时可结合实物进行,避免了空洞性。为了拓宽幼儿对根的认识,教师还结合收集到的图片和实物作了一个概括,点到了课题中根有趣的含义。

  (三)操作分类(情节:帮智慧爷爷菜地分类)

  分类活动是前一次观察探索活动的应用,而幼儿分类往往根据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进行,分类标准(依据)也在不断改变。因此,我们要求幼儿通过说一说、分一分、在尝试和自我纠正中完善各组的分类。这里主要是按根的自然属性——形状、大小、颜色等进行分类。我们允许产生错误和争论,引导幼儿在多次操作、反复尝试中积极思考,自己修正,学习到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因此,只要幼儿分得有理,他们就完成了帮智慧爷爷整理根的任务,就可以把分好的根送到智慧爷爷的家,这样幼儿就有了成功的体验。

  在第二、第三个环节中,就完成了感知特征和操作分类的目标(目标1),同时目标三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主要是探索态度和乐于表达方面。

  (四)游戏体验(体验根的生长作用)

  幼儿感受根的特征后,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其生长过程。因此,及时设问“你们知道根是怎么长大的吗?幼儿通过联系实际经验的交流,结合多媒体课件,幼儿真切地理解根怎样慢慢蓄水,吸水,固水的过程,其动感使孩子感知生命的力量,替代了图片死扳不动的传统方法。为了使幼儿的兴奋点上升,全体幼儿又在一个音乐游戏中自编自演根的生长,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了成长过程的快乐。教师适时赏识又给每个孩子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此环节较好地将艺术融入了科学,达到比较完美的统一。这一环节落实了目标2。

  (五)审美延伸(根制品展示)

  活动结束,我们不能马上告一段落,关键是引导幼儿持续不断地对根产生兴趣。小朋友知道了根不仅有趣,它还有很多吃法,接着以加工制作,或许还可以从中生成更有价值的活动。

相关热词搜索: 测量 有趣 说课稿 《有趣测量》说课稿3篇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1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1分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