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2023年领导干部在xx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用多篇6篇

发布时间:2023-12-10 13:18:02   浏览量:

2023年领导干部在xx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用多篇6篇

供销社2023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报告参考xxxx年,县供销社党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二十大精神,始终把意识形态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同步抓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工作,通过强化领导班子政治担当,强化机关干部思想教育阵地建设,凝聚起了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大合力,有力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各项工作落实见效。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3年领导干部在xx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用多篇的文章6篇,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2023年领导干部在xx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用多篇篇1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极不平凡、极为艰难的一年。面对新冠疫情反复冲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各类风险挑战交织叠加的严峻形势和多重考验,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xx重要讲话和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把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全年工作的主线,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以赴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我们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的要求。二十条措施出台前,我们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防外传,构建扁平化运行指挥体系,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以快制快处置本土疫情;采取“五个在外”的措施,强化“三个缓冲区”建设,牢牢把疫情防在境外、控在边境,为全省疫情防控大局作出了巨大贡献。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我们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坚持社会防治和个人防治相结合,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抓好重点群体防治,加强科普培训,把千家万户建设成为新冠防疫的战斗堡垒,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我们坚决落实“经济要稳住”的要求。及时制定35条稳增长和50条稳经济等一揽子政策措施,有效落实减税降费等惠民惠企政策,新增退税减税降费及缓税缓费53.5亿元。坚持不懈在重要文件、重要会议中找项目,健全完善经济运行、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三个示范区”建设、“五项重点工作”月调度机制,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排名全省前列。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00.24亿元,增长4.7%,增速排名全省第6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8%,增速排名全省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6%,增速排名全省第6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13亿元,增长3.5%,增速排名全省第6位;同口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25亿元,增长3.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6.01亿元,增长10.1%;招商引资市外到位资金931.72亿元,增长19.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21元,增长3.9%,增速排名全省第3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94元,增长7%,增速排名全省第4位。

  ——我们坚决落实“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全力以赴开展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工作,守住了重特大敏感事件零发生的底线。扛牢扛实强边固防政治责任,确保了边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全力维护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有效防范经济和金融重大风险。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深入开展食品药品、自建房、交通、矿山等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全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进一步提升。

  主要取得9个方面成效: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有效落实政策衔接、动态监测、产业培育、主体带动、风险防范等重点措施,建立防返贫监测网格1.09万个,监测对象户均享受帮扶措施3.51项,精准帮扶8148户消除致贫风险,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17万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7.7万人,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5.73万人,脱贫人口收入同比增长17.8%。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全面完成2.07万户农房抗震改造任务,获评省级美丽村庄100个。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新开工产业项目352个,投资同比增长157.7%。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83万亩,粮食播种面积434.54万亩,产量108.8万吨。36个企业产品入选xx省“绿色云品”目录企业和品牌名单。永德(澳洲坚果)入选全省重点帮扶“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县。工业发展攻坚战成效明显,规上工业企业达206户,入园工业企业达506户,园区实现营业收入456.4亿元,增长21%。累计开工风、光新能源项目28个、装机容量327.86万千瓦。旅游产业提质提效,新增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翁丁老寨完成原址重建并全面开放,5个乡镇、19个村被评为全国全省乡村旅游名镇、名村、重点村,实现旅游总收入228亿元。

  ——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云县至凤庆高速公路全线通车运营,临沧至清水河、临翔至双江等5条(段)高速公路分段建成,累计建成高速公路417公里。巍山至凤庆、双江至沧源勐省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临沧至清水河铁路项目“工可”通过国铁集团咨询审查。实施农村公路建设1600多公里,镇康县被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凤庆通用机场建设加快推进。46个在建重点水源及连通工程加快实施,22件沿边行政村供水项目建成通水。新开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8229户、城镇棚户区改造8191户、保障性租赁住房6525套,22个烂尾楼项目全部复工盘活。新建燃气、供排水等管道449公里。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6.47平方公里。临沧市被住建部列为城市体检样本城市。新建5G基站1460个,44个边境村在全省率先实现5G网络全覆盖。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稳步推进,出台支持海公铁联运链主企业发展壮大25条措施,培育集装箱物流产业发展,对每个标准集装箱的货物运输给予平均1万元的物流补助,成功运行“xx—临沧—缅甸”“xxxx—临沧—缅甸”“xx—临沧—仰光—印度”等海公铁联运国际线路,实现新通道进出口货物149.48万吨、进出口额65.8亿元,海公铁联运专列双向互运20批次。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稳步推进,孟定清水河口岸被列入全省智慧口岸建设名单,并作为全省首个“运抵直通”试点口岸正式运行,南伞口岸边民互市落地加工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永和园区境内境外联动发展项目加快实施。援缅滚弄大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084万元,辅桥建成移交。成功举办第三届缅甸(腊戍)—中国(临沧)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对外贸易实现“三个首单”。

  ——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坚持“五个一”举措全力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工建设示范区项目56个,累计完成投资164.56亿元,临沧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案例被列入《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3)》,并由外交部向联合国提交推介。新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5个,成功举办临沧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院士行”活动。选派国家“三区”科技人才91名、省级科技特派员66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1项、省级项目12项。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户,入库国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51户。云科临沧同创众创空间获国家级备案,临沧工业园区获批“国家级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数字临沧”建设加快推进,投资增长91%。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三线”划定成果正式启用。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广泛组织“绿美xx”化为“绿美临沧”培训,全面推进“八大领域”绿美建设,获评省级绿美乡镇8个、绿美村庄30个,绿美村庄获评数量居全省第一。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临沧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提高0.8个百分点。完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362.9平方公里。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澜沧江、怒江两大水系1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获评省级美丽河湖12个。林长体系全面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持续向好,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纳入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范围。中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巡视、审计等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扎实推进。镇康县成功创建“xx省美丽县城”,临沧市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营商环境明显改善。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出台系列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建立完善市场主体直接评价营商环境平台,持续推进行政审批精减化、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至1个工作日,政务服务好评率95%以上。全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阳光、雨露、土壤”行动,扎实开展“三进市场主体”活动,市场主体总量达21.91万户、净增4.44万户,净增企业1.29万户,个转企任务完成率居全省第一。坚持党政“一把手”带队招商,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各1户,实施10亿元以上项目48个。净增外资企业8户,实际利用外资1238万美元。

  ——民生福祉更加普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用于民生保障。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双减双升”成效明显,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普通高中毛入学率等主要教育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连续保持全省前列,临沧职业学院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临沧健儿在国家级、省级赛事中获得金牌50枚。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7家县级医院入选国家首批“千县工程”,全市二级中医医院全部通过综合服务能力达标验收。城镇新增就业3.15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63.36万人、228.61万人。殡葬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成功举办第九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滇红茶制作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临沧市连续5届被命名为全省双拥模范城。

  ——边疆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扎实开展“四个专项行动”,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和信访难题,依法治市、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八五”普法扎实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不断优化,人防物防技防“三防”融合加快推进,边境管控格局实现系统性重塑,走私、偷渡、贩毒等跨境违法犯罪大幅下降。智慧广电固边试点项目圆满完成。深入实施“1336”工程,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现全覆盖,宗教领域和谐稳定,临沧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统计、农垦、供销、水文、地震、气象、国防动员、搬迁安置、机关事务、住房公积金管理等工作扎实开展;工会、红十字会、青年、科协、工商联、侨联、文联、社科联等工作不断进步。10件惠民实事有效落实。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以实际行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扎实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深入开展政府系统工作作风专项整顿,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大力推行“三法三化”和“三个马上”,实现“作风大转变、效能大提升、工作大起色”。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45件、政协提案118件,一批办理成果有效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务实举措。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工作难中求成、难中求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全力支持的结果,是市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人大代表依法监督、政协委员民主监督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向驻临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人员,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所有关心支持临沧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正视问题才能加压奋进。我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开放优势、发展优势。主要表现为:产业基础薄弱,缺乏龙头企业,品牌建设滞后,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人才支撑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乡村全面振兴任务艰巨,城镇化进程较慢;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主体总量不大、质量不高、韧性不强,营商环境优化还需加力;一些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维护边境和谐稳定任务繁重;部分干部缺乏担当精神,斗争本领不强,实干精神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任务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全面部署,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国务院关于支持xx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意见,为我们扩大开放,加快推动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建设,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我们要坚定信心,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个坚持”“六个更好统筹”“五大政策取向”和“五个重大问题”,一步一个脚印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xx重要讲话和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五届三次全会安排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培育壮大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全力稳经济、增动能、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为实施“3815”战略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3%以上;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

  重点抓好10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筑牢政治忠诚上持续发力

  坚持全面学习。全面学习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和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增强学习贯彻的自觉性、坚定性和系统性,原原本本学、融会贯通学、系统跟进学、联系实际学,学出理论武装的坚定信念,学出狠抓落实的责任担当,学出自我革命的清醒坚定,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统领全局、统揽工作。

  坚持全面把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决守住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各项决策部署,把握总目标、总方向、总要求,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持全面落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安排上来,按照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推进“3815”战略发展目标,结合我市“十四五”规划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政府各项工作的时间表和施工图,坚定不移推动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在临沧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聚焦“三个好”要求,在推进守边固边兴边上持续发力

  建设好美丽家园。把“绿美临沧”作为建设好美丽家园的重要载体,立足“美丽中国、绿美xx、醉美临沧”定位,不断巩固和拓展“党委政府主导、市场化、爱心捐赠”三条路子,建设一批绿美城镇、绿美社区、绿美乡村、绿美公路、绿美河湖、绿美校园、绿美园区、绿美景区。大力发展绿美产业,加快培育临沧特色苗木花草及关联的建设管养、生态旅游、科普研学等产业,推进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加快补齐以绿化美化为基础的“绿美+”经济全产业链。

  维护好民族团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全域创建行动,努力将沿边44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创建成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社区),做好全国第十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单位)申报创建工作。实施“枝繁干壮”工程,切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实施“石榴红工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实施“润土培根”工程,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守护好神圣国土。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全民国防教育,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和颠覆分裂活动,构建完善新时期维护国家安全工作体系。健全落实“五级段长制”“五位一体”强边固防机制,深化推进“三防”融合。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持续深化打击治理跨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坚决铲除黑灰产业赖以生存土壤,全面净化边境治安环境。推动边境地区加快发展,加快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不断巩固沿边地区边民富、边疆美、边防固的良好局面。

  (三)聚焦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上持续发力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按照未消除风险和新识别监测对象的风险类别和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一户一策”帮扶举措,强化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社区治理等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实现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5.4万人以上,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水平。深入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抓实“九条措施”,实现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8%以上。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训工程,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提高农民在全产业链发展中的增值收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实现村均10万元以上。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开展“设计下乡”活动,规范农村住房建设。持续开展绿美乡村建设,建成省级绿美乡镇10个、绿美村庄22个,市级绿美村庄778个。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农房抗震改造7000户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提高到60%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和收集处理率完成省级考核目标任务。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垦、供销、林业综合经营改革。实施农村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高质量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创建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县城,城镇化率达40%以上。推动城市更新改造,建设燃气、供排水等管道250公里,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万户以上、棚户区改造1.7万户以上。提高城镇中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品质与水平,实施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1.2万套以上。加快城市公园、口袋公园建设。扎实推进17个城镇化片区开发,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以临沧边合区为重点,统筹抓好沿边城镇规划建设,建好孟定国际新兴口岸城市,将镇康、沧源打造成为扩大沿边开放的重要中心城镇,推动边境地区人口聚集、产业聚集,解决好就业、城镇化、农民增收等问题,真正把“边”的优势发挥出来,合法合规“靠边吃边”。

  (四)聚焦中缅印度洋新通道,在扩大开放上持续发力

  推动海公铁联运规模化常态化。持续推动商签中缅第三国货物过境贸易、国际道路跨境运输、金融合作等双边协定。加快临沧火车站、云县大临铁路暨滇西物流产业示范园区和临沧(清水河)陆上边境口岸型物流枢纽建设。推进孟定清水河口岸综合性指定监管场地项目建设。落实中缅印度洋新通道集装箱货运物流补助政策,加强多式联运设施建设,全力实现双向互通海公铁联运标准集装箱1万个以上的目标。

  发挥通道优势加快口岸经济发展。抓好通道沿线产业布局,吸引实力雄厚的市场主体落地临沧,大力发展落地加工、仓储物流、国际贸易、综合服务等产业,做大进出口总量,形成口岸经济集群,促进口岸经济由“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争取孟定清水河口岸扩大开放为国际口岸、南伞口岸升格为国家口岸,完成孟定清水河口岸智慧化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区、口岸中央商务区等项目实施,促进“大通道+口岸+城镇+产业”协同联动发展。

  深化跨境农业等对缅开放合作。加强与缅北地区的跨境农业合作,进一步规范和服务好企业境外投资,解决好政策、通关、标准、交易等问题,支持国内市场主体走出去,合作共建粮食、甘蔗、橡胶、饲草和养殖等农业生产基地。深化与缅甸等周边国家在边境治理、经贸往来、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领域合作,继续办好中国(临沧)—缅甸(腊戍)边境经济贸易交易会,办好临沧百国华侨华人跨境跨贸商洽会。积极推动清水河至皎漂通道建设,加快援缅滚弄大桥项目施工,拆除重建南伞口岸跨境涵(桥),推进清水河至腊戍高速公路和铁路前期工作。

  (五)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持续发力

  依靠科技创新推进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换应用力度,建专家团队、制技术标准、抓科技示范,大力发展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业产业从种养环节向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发挥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推动全产业链发展。糖产业要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全程机械化、副产品综合利用力度。茶产业要提升精深加工、企业品牌引领水平,用名山茶的品牌、多元化的产品不断扩大临沧茶的市场份额。核桃产业要加快推进自动化智能脱皮等关键技术攻关和全资源利用创新型产品研发。临沧坚果产业要在提升原果品质和产量上下功夫。林产业要加快现有林草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做强做大木竹加工、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绿色富民产业,推进林板一体化发展。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新增绿色食品基地认证50万亩,认证产品60个。新增有机农产品基地认证8万亩,认证产品20个。大力发展和推广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持续抓好“一县一业”示范县、“一村一品”专业村和特色产业基地。完成农业投资110亿元,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2%。

  持续打好工业发展攻坚战。聚焦已有的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大力发展资源经济。积极推动电化学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建设,探索氢储能转化利用,新开工能源项目装机达140万千瓦以上,建成并网200万千瓦以上,完成能源投资100亿元以上。加快发展锗、高岭土等新材料产业,积极发展农用机械、外向型轻纺、小五金家电等产业。加强与大型药企深度合作,做好中药材精深加工。2023年,力争全市规上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0个以上,能源以外工业投资增长25%以上;净增工业企业1000户以上、规上工业企业30户;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9%。

  发挥亚微节品牌优势建设创训养基地。全面提升亚微节举办水平,丰富活动内容,把沧源纳入亚微节的重要节点,将亚微节品牌优势与临沧的人文生态、民族文化、地缘特色等旅游资源结合起来,盘活利用好脱贫攻坚期间打造的示范村、特色民居等基础设施,做好“文化+”和“旅游+”文章,大力开发文化展示、体育竞技、娱乐体验等新产品、新业态,聚力打造集文化创意、体育集训、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创训养基地。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高端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业与健康、体育、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以人均消费、日均消费为重点的旅游综合效益。加快创建崖画谷5A级旅游景区,创建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xx省金牌旅游村和最美乡愁地4个。实现旅游总收入270亿元以上,乡村旅游总收入增长15%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7%。

  一体化规划布局壮大园区经济。统筹规划建设国家级、省级、市级园区,避免同质化、低端化竞争,推动形成协同互补发展格局,打造规模化、差异化的区域产业集群,力争园区规上工业产值突破350亿元。临沧边合区聚焦进出口加工和跨境商贸物流,临沧高新区聚焦绿色食品加工、以锗为主的新材料、现代服务业,凤庆产业园区聚焦核桃、茶叶延链补链,云县产业园区聚焦绿色能源新材料和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按照“一县一业”“一园一主导”的思路,加快市级产业集聚区和特色优势园区建设。

  (六)聚焦增投资促消费,在扩大内需上持续发力

  促进消费持续恢复。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统筹好稳物价和促消费工作,改善消费条件,创造消费场景,释放消费潜力,让群众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加快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业发展,促进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提振大宗消费,壮大新型消费。推进电商进农村,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20%以上。

  抓实重大项目建设。坚持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月调度机制,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实施进度。准确把握政策指向、发展方向,谋划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抓实项目前期,争取更多支持。持续打好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攻坚战,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持续优化投资结构,完成产业投资405亿元以上、占全部投资比重达50%,实现民间投资占比达45%。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打造省市4小时、市县2小时、县乡2小时“422”经济圈,全面扫尾“能通全通”工程,全线建成临沧至清水河、临翔至双江、永德链子桥至耿马勐简高速公路,基本建成云县至临沧、瑞丽至孟连高速公路临沧段,累计建成高速公路560公里以上,实现“县县通高”。加快南涧至云县、巍山至凤庆、双江至沧源(勐省)高速公路建设。启动凤庆至永德、昔归至云县、双江至澜沧高速公路,以及国道G219线永德(户乃)至镇康(白岩)、耿马(班幸)至沧源(南撒)段二级公路建设。建设和改造农村公路1500公里以上。力争临沧至清水河铁路纳入国铁集团勘察设计计划并启动建设。完成沧源佤山机场改扩建及临沧博尚机场总体规划修编,建成凤庆通用机场,争取将孟定民用运输机场纳入省级、国家级相关规划。积极开辟直飞国内主要城市的航线航班。完成澜沧江244界碑至临沧港四级航道整治。

  推进“兴水润临”工程。加快建设耿马灌区等重点水利工程,启动大勐统河大型灌区建设,推进南汀河、小黑江大型灌区项目前期,竣工验收5件重点水利工程,加快41件续建重点水源和连通工程进度,新开工5件水源工程、7件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5件河道治理项目,逐步消除工程性缺水和区域性缺水,提升供水安全保障水平。

  推进“数字临沧”建设。实施“城市大脑”一期、市域社会现代化治理、智慧县城、智慧园区、智慧口岸、智慧医共体、智慧景区等数字化应用场景项目建设,建成省级智慧县城和智慧园区各1个,力争建成省级数字农业示范基地2个。新建5G基站1000个。数字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增长20%以上。

  (七)聚焦市场主体培育,在提升营商环境上持续发力

  大抓营商环境。实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统筹推进投资和建设项目审批、商事制度等领域改革,精简单证及证明材料,持续推进“一业一证”“一企一证”“证照联办”“一照多址”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省内通办”政务服务水平。创新监管机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市场主体信用承诺制度。

  大抓招商引资。围绕壮大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立足特色农业、文旅康养、新能源等优势资源,聚焦节能环保、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新业态招商,突出交通、物流、口岸等开放大通道,紧盯链主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精准招商、定向招商,强化“一把手”带头招商,采取市县园区“六个一”举措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借力民营资本,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区域合作招商。引进超10亿元优质产业项目10个以上、链主企业10户以上。

  大抓市场主体。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阳光、雨露、土壤”行动和“与企同行·助企成长”帮扶行动,持续推进“三进市场主体”活动,认真落实减税降费、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等助企惠企政策措施,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聚焦管理、发展、脱困、改革,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发展三年行动,促进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做优。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推动民营企业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实施龙头企业培引计划,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户以上。兑现升规升限奖励扶持政策,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净增企业1万户以上、“四上”企业116户。

  (八)聚焦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在推进绿色发展上持续发力

  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落实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29条措施,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和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三年行动,拉动规模以上企业、在临高校等创新主体研发经费投入增速达17%以上。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在重点产业领域突破关键技术10项以上,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8项以上,开发新产品30个以上,组织推荐申报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相关平台10个以上,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户以上。加强科普宣传,持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建设工程和国土绿化行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开展劣V类水质断面“清零”攻坚,加大澜沧江流域(临沧段)、怒江流域(临沧段)和南汀河流域综合保护开发力度,保持11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推深做实林长制,全面压实森林资源保护责任,完成营造林10万亩、人工种草1.8万亩。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扎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抓好澜沧江国家水电基地、“风光水储一体化”多能互补基地建设,加快“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绿色低碳产业,推进碳汇项目开发,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提升碳汇开发能力,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九)聚焦增进民生福祉,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上持续发力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推进就业创新提升行动,持续做好高校毕业生、青年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大对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就业帮扶力度。实施“临沧兵”变“临沧人”工程,妥善安置好退役军人。实施“技能临沧”行动,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95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7万人以上。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巩固拓展“双减”成果,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性,规范民办教育,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全力支持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提升办学水平,持续深化与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办学,推进临沧职业学院项目建设。加快教育专项工程项目实施,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改造校舍4万平方米、运动场5.5万平方米。

  推进健康临沧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智慧医共体建设,加快优质资源向县乡村延伸,发展壮大农村和社区卫生队伍,构建市优、县强、基层稳定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全面完成“双提升”工程。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工作,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做好重点人群服务保障,着力“保健康、防重症”。抓好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发展,加快市中医医院(佤医医院)建设,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扎实推进健康县城建设,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创建成果,确保8县(区)顺利通过评估(复审)。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落实基础养老金标准常态化调整机制。持续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新增缴存1万人以上。上下联动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实施生育支持工程。加快构建居家社区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强化残疾人社会保障。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边疆文化长廊、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实体书店、国门文化建设,倡导全民阅读。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十)聚焦安全发展,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上持续发力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落实种粮补贴政策,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20万亩以上,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产量稳定增长。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基本完成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推进以水稻、玉米、茶叶等为主的种质资源圃建设。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有效降低粮食损耗浪费。

  守牢财政金融风险底线。全力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坚决遏制政府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存量。全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严厉打击违法金融活动,确保经济稳定与金融稳定相互支撑、良性循环。全力防范化解企业债务风险,强化市属国有企业债务约束。加快财政支出标准体系和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鼓励和支持基层培植税源,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坚持过紧日子、苦日子,持续推动财力下沉,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完成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任务。

  守牢社会稳定风险底线。深化基层党组织体系网和社会治理体系网两网融合,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效能,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妥善解决信访群众合理诉求。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创建禁毒示范市,打好第五轮禁毒和防艾人民战争。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以零容忍的态度开展非煤矿山、危化品、道路交通、建筑、消防、燃气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基本建成覆盖市县乡村的应急广播体系。

  各位代表!全市各级政府都是政治机关、落实机关、服务机关、清廉机关。我们要打造担当型政府。深化拓展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坚持“面对面”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以实干担当推动发展提速提质提效。我们要打造创新型政府。强化政府工作人员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敢于冲破思想观念障碍、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创造性开展各项工作。我们要打造服务型政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想问题以民意为重,办事情以民生为本,办好10件惠民实事,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做到政府工作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我们要打造廉洁型政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压紧压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加强对重大工程、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效能监督,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我们要打造法治型政府。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

  各位代表!实干成就梦想,奋斗创造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埋头苦干、开拓创新,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临沧篇章!

2023年领导干部在xx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用多篇篇2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xx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认真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以及省主要领导来梅调研指示要求,按照市第八次党代会和市委八届二次全会部署要求,积极应对复杂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xx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令人自豪的是,我们喜迎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心组织迎接党的二十大系列主题宣传活动,纵深推进“喜迎二十大·忠诚保平安”五大专项行动,圆满完成维稳安保任务,着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重要要求,迅速组织开展学习研讨、专题调研、宣传宣讲、研究阐释等工作,深刻领会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传遍xx大地。

  ——令人振奋的是,我们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深切关怀老区苏区,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支持xx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简称《xx方案》),让xx成为我省继横琴、前海、南沙之后又一国家级战略平台。省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省直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xx对口帮扶合作等系列政策相继实施,为xx加快发展带来新一轮政策红利。

  ——令人鼓劲的是,我们有效推进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工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机制、出政策、抓落实,工作成效逐步显现,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整合出台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1+4+1”产业扶持政策,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建立“1+1+X”招商引资政策体系,组建招商工作专班和6支市级驻外招商队,引进项目119个,均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动工,完成年度投资96.95亿元、分别是前两年的1.87倍和3.66倍。出台土地管理“1+N”系列文件,完成垦造水田6500亩,还清历史欠账;处置存量土地近3万亩,“挣”得指标1.3万多亩,有效保障用地需求。出台人才振兴16条和五大人才计划,引进各类人才1.2万多人,建成“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县镇两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实现全覆盖。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谋划推动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取得新突破。xx综保区一期封关运行,国际无水港基本建成,跨境电商综试区成效明显。嘉元时代、盈华电子等一批投资超50亿元的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梅蓄一期、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投产发电。xx至龙川高铁加快建设,瑞梅铁路、汕梅(汕昆)高速改扩建、梅蓄二期、大埔电厂二期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xx至武平高铁、xx至漳州高铁和大埔至丰顺高速、xx至泉州高速、xx至xx高速(xx段)等总投资超两千亿元的重大项目有序推进。这些平台和项目必将为xx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插上腾飞之翼。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稳住经济大盘,经济发展企稳向好。加力落实国家、省稳经济系列政策措施,出台稳增长103条政策措施和66条接续政策,加强运行研判和监测调度,狠抓统计纳统,全力稳增长、强信心。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18.21亿元,同比增长0.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万元,同比增长4.7%。全力扩投资,成立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工作专班,省、市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比上半年大幅收窄、回升幅度居全省第一。成功争取专项债资金78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36.58亿元。全力促消费,开展发放消费券等促消费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4%。全力稳外贸,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94.56%,带动全市进出口总额降幅收窄至9.6%。全力稳市场主体,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59亿元,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59万户。

  (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产业质效稳步提升。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立讯智造和嘉元科技(白渡园区)、盈华覆铜板等项目顺利投产,推动铜箔、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262.59亿元,铜箔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2%;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1.3%,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73.9%和104%。扎实开展重点企业服务活动,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6家,新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2家。xx经开区被认定为省级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园,梅县园、蕉岭园获批省级特色产业园。强化数字赋能,5G制造等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新建5G基站2235座。发展全域旅游,新增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5家,建成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条、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个。出台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若干措施,全市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贷存比为70.13%、比年初提高1.96个百分点。

  (三)推进乡村振兴,城乡品质持续优化。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超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连续31年实现稳产丰产。新建成高标准农田8万亩。部署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探索认耕认种、“认领一亩田”等模式,完成复耕复种37.64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发展农业产业,新认定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国家级1家、省级15家,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7个,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出台客家预制菜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突出打造嘉应茶“客家炒绿”品牌,xx柚产值增加超7亿元,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7%。农业社会化服务县镇村三级协办体系初步建立。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全市原建档立卡脱贫户和三类监测对象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省定标准,有效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10个乡村产业社区试点稳步推进。乡村振兴综合改革省级试点任务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乡村振兴综合评价获全省“优秀”等次,其中乡村治理、产业振兴分别居全省第一和第三。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153公里、农村公路510多公里。兴宁市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蕉岭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规划建设xx省城产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心区。提前超额完成年度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xx城区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成使用,实现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各县(市)县城提质扩容步伐加快,所有圩镇达到宜居圩镇标准,预计城镇化率达53.28%。

  (四)打造文化名城,世界客都更具魅力。获授“东亚文化之都”。成功创建全省首个国家级客家文化(xx)生态保护区,新增省级非遗项目6项。完成红四军纪念馆、熊锐故居等30处革命遗址和一批历史建筑保护修缮,16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入选第十批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文艺“双精”工程成效明显,《春闹》等2个作品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制定汉剧振兴发展意见,创排《章台青柳》等大型汉剧。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推进。

  (五)科学精准处置,疫情防控扎实有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时因势优化防控措施,特别是面对多起输入疫情,坚持主动防、早发现、快处置,广大党员干部、医务人员、公安干警、教职员工、志愿者等闻令而动、尽锐出战,众志成城打赢了一场场疫情歼灭战。顺利完成支援xx、xx、xx、xx等地疫情处置任务。面对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我们聚焦保健康、防重症,全力做好医疗救治、药品和医疗物资供应、疫苗接种等工作,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社会秩序稳定。

  (六)推进美丽xx建设,生态优势持续巩固。科学划定“三区三线”,促进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利用。实施水泥、火电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行动,谋划建设抽水蓄能、光伏等新能源项目。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持续保持全省前列,16个省级及以上断面水质和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优良率持续保持100%。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达到序时进度。成功创建省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省级“无废城市”试点建设稳步推进。完成105个行政村环境整治任务。开展自然资源资产梳理行动,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铁山嶂废弃矿区生态综合修复工程等重点示范项目扎实开展。全面推深做实林长制,“智慧林长”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国储林建设成效明显,收储林地12万亩,完成高质量水源林5.72万亩、新造林抚育7.05万亩。抓好“生态+流域”综合治理,河(湖)长制有效落实,碧道建设获省级激励。

  (七)激发发展活力,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抓好重点领域改革,出台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施方案,推动行政审批事项100%网上受理、100%网上办结。深耕“粤系列”平台应用,“跨域通办”“全市通办”加速推进,“粤政易”在线审批公文实现100%全覆盖,“粤智助”实现村(居)全覆盖,市政务服务中心获评全省市级标杆政务服务中心。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市管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总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有效发挥,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0家;新增省级创新平台12家、省级农业科技园3个,总量均居粤东西北地区前列。市农林科学院省级功能平台建设实现零的突破。R&D经费投入预计同比增长13%。

  (八)改善重点民生,百姓福祉不断增进。坚持把八成以上财力用于民生领域,省、市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粤菜师傅”“xx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培训1.89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推动客家菜传承发展立法。狠抓扩面征缴,常住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达100%。提高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孤儿养育标准,底线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镇(街)社会工作服务站点和困难群众、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实现全覆盖。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将普通门诊纳入职工医保范围。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节省年度采购费用9亿多元,有效降低群众就医负担。

  (九)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成功申报创建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新建5所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新增公办学位8820个,“双减”政策进一步落实,民办教育规范发展。高水平医院建设、市医学科学院等项目扎实推进。成功创建“十四五”时期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圆满完成中超联赛xx赛区承办任务,荣获“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高中男女组双冠军。扎实推进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建设,群众安全感和政法工作满意度持续保持全省前列。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国家安全“xx屏障”有效筑牢。落实信访工作条例,稳妥化解一批积案。开展问题楼盘、上市公司等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处置,打好城镇燃气、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攻坚战,安全生产、道路交通安全、消防、森林防灭火、食品药品监管、金融机构风险化解等工作扎实有效。退役军人优抚安置、双拥共建等取得新成效。国防动员体系不断健全,兵役征集和民兵后备力量建设顺利推进。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外事、妇女儿童、档案、地方志等工作有新进步。

  (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自身建设持续加强。严格执行省委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政治生态持续净化优化。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整顿纠治一批“四风”问题。成功创建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八五”普法扎实开展。认真落实向市委、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市政协通报情况制度,高效办结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和满意率均达100%。全面落实决策、执行和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审计监督不断增强。坚持常态化“过紧日子”,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廉洁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老区苏区人民的深切关怀,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和各级各部门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向中央和省属驻梅单位、驻梅部队、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xx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市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不容忽视:一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仅占全省的1.0%,标兵已远、追兵渐近。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长期处在全省末位,仅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43%和35%左右。二是实体经济不强、产业层次不高。全市企业龙头少、规模小,产业链上下游带动能力弱,规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0.66%,尚无百亿级企业、千亿级产业。园区亩均效益低,低效产业用地多。三是区域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全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企业少,高新技术企业仅占全省的0.4%。企业创新主体动力不足,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少。四是要素保障不足。我市属北部生态发展区,用地、用林、用能、排污总量等资源要素制约趋紧,尤其是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基数低、仅占全省的2.1%。五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税源结构单一,收入总量少,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占全省的0.63%,人均预算收入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0%。“三保”支出占比大,市县可统筹财力少,暂付款挂账较多,历史包袱重,还债压力大。六是部分干部担当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仍需加强,思想不够解放,营商环境仍需优化,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重大。面对世界变局和疫情冲击,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从国家层面出台《xx方案》,支持xx全域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简称“先行区”),支持xx融湾发展。省委、省政府加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省主要领导来梅调研给予悉心指导,为xx加快发展指明方向、注入强劲动力。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立足推动xx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全面部署今年工作,动员全市上下奋起直追、竞标争先,全力建设先行区。我们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抓住机遇,坚决扛起使命担当,以既定目标作为战略指引,守正创新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xx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xx路径,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全力推进先行区建设,牢牢扭住实体经济、乡村振兴两大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巩固提升生态优势,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力促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xx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为xx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力争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进出口总额增长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基本同步。

  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

  (一)举全市之力推进先行区建设

  全力推动政策落地落实。依托省支持xx融湾工作领导小组,争取更大力度支持,推动在全省形成“双区”、三大平台、一个方案一体推进的发展格局。积极争取上半年印发实施省若干措施,争取省直相关部门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形成“1+ N”政策体系。推动省制定年度工作要点,积极争取下放或委托省级管理权限。争取国家每年将一批重大事项、重大项目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年度重点工作安排,推动涉及国家事权政策尽快落地。充分发挥市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作用,压实市各专责小组和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的责任,抓紧出台市实施方案,强化重点工作谋划,特别是加快争取和申报改革试点示范,务实推进一批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重大平台落地。今年各县(市、区)片区建设要开好局起好步,大干、快干、实干,见到新气象、取得新成效。

  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争取央企、省属国企和珠三角知名企业在xx设立区域总部或子公司,推动形成与大湾区梯度转移、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围绕打造与大湾区联动的产业链,着力引进建设一批延链补链强链的重大战略性产业项目。建设新型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材料产业集聚区,谋划建设xx省稀土应用产业基地,致力打造先进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联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服务企业拓展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业态,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布局建设一批省级产销冷链集配中心、xx城区综合物流园区。共享大湾区创新资源,谋划推进“一区五中心”建设,吸引大湾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xx设立或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创建2个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高水平建设融湾合作产业平台。用好省对口支援、xx对口合作等资源,争取将xx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纳入省重点支持建设的主平台。依托广梅园等申报设立省级经济特别合作区。积极争取xx、xx等珠三角城市在xx布局“飞地园区”,支持各县(市、区)在珠三角城市设立产业、科创等“反向飞地”。“一园一策”推动10个省级产业园(集聚地)提质增效,加快盘活低效用地,提高亩均效益,全年每个园区均新增连片收储建设用地300亩以上。继续推动xx高新区、xx经开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

  推进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投资压舱石作用,落实“三年工程瞄准两年干”要求,在加快现有项目建设的同时,再谋划推进一批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积极创建交通强省试点城市,加快推进梅龙高铁、瑞梅铁路和汕梅(汕昆)高速改扩建项目建设,争取动工建设梅武高铁、大丰高速等项目,扎实开展梅漳高铁、蕉岭货运铁路、大潮疏港铁路、梅县至永定(上杭)高速、xx至xx高速(xx段)、xx至泉州高速、五华至紫金高速等前期工作,拓宽xx机场航线网络,加密建设融湾出省出海大通道。提档升级国省道,加快建设美丽公路、智慧公路。加快推进大埔电厂二期建设,支持现有煤电企业依法合规扩大产能;整合资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加快建设光伏、风电等项目,抓好一批输变电工程、天然气主干管网“县县通”及配套管网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五华新型储能产业园、梅蓄二期建设,启动规划建设一批新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扎实推进五华城乡供水一体化升级改造工程、大埔茶阳防洪工程、丰顺水系连通水美乡村和教堂水库等项目建设,争取年底新建平远大坑头水库、动工兴宁石壁水库增效扩容工程。抓好5G基站、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建设,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建设,谋划建设xx省数据资源“一网共享”平台灾备中心(xx市分节点),开展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推动融入“数字湾区”。

  (二)着力打好实体经济倍增主动战

  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落实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提升行动,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积极对接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做强做大新一代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产业集群,打造百亿级企业、千亿级产业。加快一批重点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致力发展钙基硅基精深加工及应用、陶瓷及标准化瓷泥深加工等产业。紧抓工业投资,新上一批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推进100家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力争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均增长15%。坚持分类指导、分头推进,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新增上规企业100家以上,力争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有新突破。

  坚持招大引强。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压实驻外招商队和各县(市、区)等主体责任,瞄准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靶向招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飞地招商。深入实施“乡贤回乡投资兴业”工程,以商引商引进一批链主企业、核心配套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深入实施暖企、稳商行动,鼓励并扶持本土企业增资扩产,促其做大做强。力争全年引进60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实际投入110亿元以上,各县(市、区)分别引进1个投资超10亿元的工业项目,全市争取引进2个投资超50亿元的大项目。抓好xx综保区招商引资,实现量和质双提升。

  稳定和扩大消费。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推出更多定制化消费产品,支持住房、汽车、家电、零售、餐饮、文旅等消费。拓展xx小吃、手信等品牌市场,在江北老城区连片打造“老字号一条街”“非遗一条街”,全市创建1-2个省级以上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持续活跃内贸流通市场,推进名优特产入驻电商平台,建设农林产品交易平台和电商产业园。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举办系列高水平运动赛事,促进体育消费。

  强化要素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落实资金、土地、用能、排污总量等要素硬指标,倾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行“标准地、带项目”供应、“交地即开工”,高效配置新增工业用地。加大土地一级市场开发力度,各县(市、区)常年保持300-500亩连片熟地储备。深化存量用地盘活,完成省下达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年内垦造水田6000亩,处置低效工业用地2900亩。全面加强政银企合作,优化信贷风险补偿资金运行机制,降低中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发展产业链金融,推动金融更大力度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坚持用政策谋项目、用项目争政策,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做深做细项目前期工作,提高项目成熟度,更好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项目和资金支持。

  (三)着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落实创新普惠政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效融合。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新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左右、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以上。围绕现代产业体系整合集聚科创优势资源,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合作对接,推动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金投向科技型企业。

  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步伐。引进和培育专业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完善成果转移服务机制,建设市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推动市农林科学院创建“嘉应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柑橘种质资源圃等科研创新平台。推动xx产业技术研究院孵化科技型企业6家以上。推动市医学科学院建设高水平临床科研型机构。用好嘉应学院创新资源,建设省级重点科研平台和中心,深化校企共建,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

  建设创新人才集聚地。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新时代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人才振兴发展试点,增创人才发展新优势。落实“1+N”人才政策体系,实施五大人才计划,全面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聚焦实体经济、重点产业和乡村振兴,引进和培养更多人才。推进人才驿站赋能提质,优化人才服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

  (四)着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瞄准《xx方案》改革试点,借鉴大湾区和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谋划推出一批上下贯通、部门协同的“集成式”改革,打造xx标志性、突破性改革品牌。深入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加快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基层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广“承诺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建设,丰富民间资本投资场景,扩大民间投资。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强化税收征管,稳定财政收入。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视同仁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探索打造国资创新发展平台,强化资本运作能力,推动国资国企“二次创业”和转型升级发展。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政企沟通机制,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民营企业信心满满、放手拼搏。

  优化营商环境。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调整充实营商环境工作力量,开展营商环境建设短板弱项提升行动,抓好重点领域专项整治、重点指标整改提升,跟上省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步伐。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部门权责清单,统筹推进“证照分离”和“一照通行”改革。持续巩固行政审批事项100%网上受理、100%网上办结,打造“一件事一次办”主题集成服务升级版。实施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市场主体诉求智能分办项目。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与大湾区基础设施联通,深化研究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等实现形式,推动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合作取得新突破,全方位对接融入“双区”和三大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粤港澳青年国情教育基地、粤港澳青少年交流基地、梅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促进青年创新创业。用好闽粤赣十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强化与赣州、龙岩等周边地区联动发展,在交界地区探索建设粤赣、粤闽合作园区,推进蕉岭苏区融湾先行区综合示范窗口建设。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举办海外侨商xx行活动,凝聚侨心侨力侨智,吸引更多外出乡贤、华侨华人回梅投资兴业。筹办好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

  做大外贸外资。落实“五外联动”组合拳,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文化交流合作,加快培育保税物流、海外仓等新业态新模式。引导企业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优惠政策,稳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进出口。支持铜箔、线路板、电声、陶瓷等重点外贸企业增资扩产,培育壮大一批加工贸易企业。推动大埔、丰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运营xx综保区一期,推动综保区二期年底封关验收,力促综保区和跨境电商进出口额有较大突破。谋划开通铁海联运“三同”班列和中欧班列,建设运营好国际无水港。

  (五)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狠抓乡村产业振兴。深化驻镇帮镇扶村,持续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用好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点状供地政策,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动10个乡村产业社区试点建设见到成效。做好“土特产”文章,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布局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培育一批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乡土专家,新认定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3家以上、家庭农场8家以上。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健全县镇村三级协办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做强农业,建设山区农业强市。以“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建设为抓手,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力争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家以上。发展客家预制菜等食品产业,引进一批头部食品加工企业,打造客家预制菜产业集聚区。把“来自世界长寿之都的金柚(蜜柚)·xxxx柚”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将“客家炒绿”打造成为xx绿茶第一品牌,培育壮大客都米、平远橙、兴宁鸽等“梅字号”农业品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给地,新认定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2个。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9.6万亩。建立健全撂荒耕地整治长效机制,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遏制新增撂荒耕地,坚决守住耕地红线。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抓实种业振兴行动,确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优化农村物流快递网点布局,发展农村电商。加快农产品冷链集散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建成8个农产品直供配送平台,辐射带动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冷链物流产业发展。重视发展设施农业,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发展林下经济,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创建中药材、油茶等特色林业产业发展基地。

  深化乡村建设行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化村庄规划编制和执行,强化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统筹抓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供水水质提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高质量抓好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加大雁洋片区风貌整治力度,做出示范、树立标杆。规范农村建房,整治削坡建房风险点,坚决遏制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行为。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和危旧桥梁改造。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进山塘清淤加固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盘活乡村闲置资源,鼓励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乡村民宿等农旅新业态,推进梅xx阳艺术村落和筀竹民宿群、丰顺古村落等开发建设,积极创建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村)。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积极创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试点。抓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深化省级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支持开展以工代赈试点,吸纳更多农民工就业。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进乡村治理,推行网格化管理,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促进移风易俗,建设良法善治乡村。

  (六)着力推进城市提质扩容

  打造城产融合示范区。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效。高质量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等编制工作,推进xx省城产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心区建设。布局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剑英公园大道延长线。制定产业引进政策目录,盘活江南新城、芹洋半岛等闲置楼宇资源和各类国有资产,引进有实力的园区产业运营商和大型“链主”企业参与片区全链条开发,发展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数字经济。

  做美城市环境。下足“绣花”功夫,系统谋划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进度,完成“三旧”改造任务800亩。加大力度推进城区临时建筑和广告、招牌示范整治工作。持续推进“一城两坊”传承保护开发利用,提升改造嘉应古城“5街20巷”。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立法,新建改造一批供水管网、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管网以及雨污分流区域排水系统,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巩固提升城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成效,其它县(市)城区80%的村(社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提高城市精细化、数字化管理水平,加大人居环境改善和城市风貌提升,加强建筑工地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日常管护,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强富绿美新县域,推进强县联镇带村。支持各县(市、区)做强1-2个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培育一批经济强县(区)。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支持县城高水平提质扩容,完善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培育等设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创建县域商业建设行动示范县,推动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连锁经营企业进入县域市场。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培育一批名镇名品、全国经济强镇,把镇(街)打造成为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实施小城镇品质提升工程,建设美丽圩镇,推动梅县松口、大埔百侯等一批古镇焕发新光彩。

  (七)着力提升绿色生态优势

  筑牢生态屏障。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科学运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争创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推动生态建设走在全省前列。高标准推进绿美xx生态建设八大工程,全面深化林长制,强化林分改造和林相提升,大力营建乡土阔叶混交林,完成林分林相改造10万亩以上。加快国储林建设,新增收储集体林地3万亩以上。抓好城乡绿化美化,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提升等行动,持续优化生态廊道、绿道、碧道、古驿道,营造绿美人居环境。推进矿山修复治理,年底前全市持证在采矿山建成绿色矿山。全面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任务。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让xx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优美。加强大气点源和噪声污染精细化管理,深化城市扬尘管控。持续推进河(湖)长制,加快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持续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监管,确保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加强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加快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完成省级“无废城市”试点建设任务。

  拓展生态产品资源化价值化。实施生态发展战略规划,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提升矿产资源利用价值,着力在稀土、重钙、建筑石料、矿泉水等资源领域率先突破,实现价值最大化。推行采矿权“净矿”出让和矿业权竞争性出让,吸引大型企业以全产业链开发模式参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探索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区域性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交易市场,按省部署要求开展森林覆盖率等资源权益指标、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水权等交易。积极申报碳普惠制试点城市和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建立绿色金融新模式。

  推进绿色低碳。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严格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完成省下达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任务。实施新能源及储能专项规划,推动新能源在工业等领域应用,提高新能源消费比重。大力推行绿色制造,提升水泥、钢铁、陶瓷、电力等行业能效,推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公益,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八)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坚持就业优先,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稳定就业,力争全年技能培训达1.1万人次以上、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引导技师院校毕业生100%在本市实习,大幅度提高毕业生在本市就业比例。严厉打击欠薪等违法行为,创建“无拖欠农民工工资城市”,让农民工不再“忧薪”。持续深化社保领域改革,提高社保覆盖面。落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筹政策,推进失业保险省级统筹。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完善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和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提升城乡社会救助服务均等化水平。依法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关爱服务老年人,各县(市、区)分别建设1家以上镇级综合养老服务机构(中心)。做好社会福利、公益慈善等工作,提升镇(街)社会工作服务能力。坚持“房住不炒”,落实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政策,探索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强化教育部门能力建设,激发活力、提升水平。加强市县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深化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完善一线教师考评激励机制。建设融湾教育研学基地,争取大湾区内地高校在梅建设附属中小学校区或合作办学,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扩大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面,巩固提升“5080”攻坚成果。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建设,持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巩固拓展“双减”成果。提质发展高中教育,办好10所示范高中,争取高考成绩实现新突破。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健全订单式培养机制,更好服务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加快推进xxxx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支持嘉应学院硕士授权单位建设,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办好开放教育、全民终身教育和特殊教育。建成市专门学校。持续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抓好学生饮用奶、营养餐等,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抓好防溺水、防校园欺凌、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建设卫生强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体系,推进市人民医院等高水平医院建设,推动粤东医院申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支持市中医医院与xx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创建高水平中医医院,建成市应急收治等4个中心。支持五华、兴宁、丰顺创建“三甲”医院,推动5家中心卫生院升级“二甲”。积极争取与粤港澳大湾区医院合作共建紧密型医联体、专科联盟。认真做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完善分级诊疗机制,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抓好疫苗接种等工作,着力保健康、防重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减轻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繁荣文化事业。深入挖掘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奋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持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化市县镇村“四级联创”。高水平办好“2023东亚文化之都·中国xx活动年”系列活动。高质量建设国家级客家文化(xx)生态保护区。深入实施非遗传承人工程,抓好客家山歌、xx汉剧名家培养,持续推进xx围龙屋、汉剧申遗,争取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推进狮雄山遗址公园建设。深入实施文艺“双精”工程,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各类文化场馆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抓好叶剑英纪念园升级改造,提升完善纪念馆布展,综合治理故居周边环境。挖掘保护利用闽粤赣边纵队革命历史,抓好中央红色交通线、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等革命遗址活化利用,创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发展红色教育培训产业。加快建设xx文旅产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改造提升景区景点,新增1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培育一批文化产业,打造文旅融合发展产业生态圈。

  推动体育发展。统筹抓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落实“十四五”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推动体育公园、“两场一池一馆一中心”等补短板场地设施建设。高质量建设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打造全国幼儿足球启蒙特色示范区。推动职业足球股权多元化改革,整合社会资源发展足球事业和产业。深化体教融合,抓好市县体校建设,办好嘉应学院足球(产业)学院。争取第十五届全运会足球赛事落户xx。

  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根据省十件民生实事安排,结合xx实际,我们拟订了2023年市十件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包括优化生育支持政策等11项,今年继续实行人大代表票决制,请大家审议。我们将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更多财力用于保障民生和基本公共服务,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

  (九)着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安全隐患常态化排查整治机制,坚决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全面加强市域社会治理,构建“综治中心+全科网格+粤平安云平台”工作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集中打击整治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抓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做好禁毒工作。健全信访工作机制,集中化解一批信访问题。实施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扎实创建第十二届全国双拥模范城。抓好国防教育和兵役征集工作。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深化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扎实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统计、档案、地方志等工作。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聚焦重点领域风险防范,精准“排雷拆弹”,努力把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强化类金融机构监管,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依法依规支持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处置风险。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依法依规做好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工作,确保如期完成“保交楼”等任务。抓好道路交通、消防、自建房、建筑工地、危爆危化品、工贸企业、非煤矿山、城镇燃气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持续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避险搬迁等工作,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做好三防、森林防灭火、水文、气象等工作。

  (十)着力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坚持忠诚为政。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紧跟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常态化开展学习教育,不折不扣把党的二十大、党中央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坚持依法行政。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持续推进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全面贯彻民主集中制,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完善政府立法工作,推动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立法。抓好“八五”普法。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办好建议提案。加大政务公开力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勤政廉政。狠抓作风建设,旗帜鲜明激励担当作为,提升干部执行力、抓落实能力。扎实开展“竞标争先”活动,实施亮诺亮绩亮牌行动,推动全市上下比学赶超、赛龙夺锦。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自我革命,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整治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强化审计监督和统计监督,抓实审计整改。坚持长期“过紧日子”,最大限度压减支出、节用裕民。

  各位代表!苏区振兴正当时,惟有实干向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奋起直追、竞标争先,为谱写xx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2023年领导干部在xx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用多篇篇3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同志提出意见。

  2023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上级党政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区市上下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有效应对经济下行、疫情冲击、洪涝干旱等多重困难挑战,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打好基础、做强实力、追赶跨越,较好完成市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交出精彩答卷。

  ——这一年,“龙南贡献”更加凸显。及时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强劲开局一季度,强攻二季度,拼搏三季度,决战四季度,主要经济指标稳居赣州第一方阵。实现生产总值224.4亿元,增长5.6%、全省第十,人均GDP赣州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2%、全省第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实际利用省外项目资金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6.6%;出口总额增长37.3%。

  ——这一年,“龙南动能”更加强劲。新增“五上”企业100家,其中入规工业企业41家。本土企业境外上市取得重大进展。全国首个县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电子信息行业二级节点上线运行、解析量超2亿次,数字经济核心企业数量、核心产业营收赣州前列。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及载体增加至21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实现零的突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加至99家。研发经费占GDP比重3.28%,创历史新高,居全省前列。

  ——这一年,“龙南温度”更加暖心。民生支出33.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2%。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6%、7.9%。精准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守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三年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成果。众志成城抗击“6·13”洪灾,山塘水库无一出险,人员无一伤亡。有效应对8月以来罕见高温干旱,旱灾损失降至最低。新增“七个位”2.5万个,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中考质量稳步向好,高考创历史最好成绩,一本二本上线万人比在赣州创历年最好名次。

  ——这一年,“龙南声音”更加响亮。隆重举办苏区振兴十周年系列活动,高水平承办中国农民丰收节赣州活动,圆满精彩高质量举办第五届旅游文化节。第32届世客会筹备工作全面铺开。龙南连续两年获评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进,连续九年蝉联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先进,连续十二届蝉联全省开放型经济综合奖。龙南经开区全国排名大幅跃升,被评为全省国家级开发区进位赶超先进单位。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大干项目、大抓落实,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创新实施“三五八”工作机制,重大项目建设有力推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新增入库91个。市本级实施的336个“八大行动”重大项目(事项)完成投资346亿元,24个省大中型项目、83个列入赣州调度项目完成年度投资率均超160%。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及盘活国有资产规模占比赣州前列,建设用地报批量赣州第一。发行全省首单县域美元境外债券,资金全部回流境内使用。空军参谋部批复同意龙南通用机场选址。大广高速复线建成通车,龙南高速公路出入口增加至4个。茶坑水库达到蓄水验收条件,润泉第二水厂同步建成。丰收陂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完工。三南无线电监测站投运。龙南市民用上“西气东输”长输管道天然气。全年签约项目82个,引进双胞胎、志存锂电、金桥德克、住井科技等一批上市公司及行业头部企业,连续两年引进百亿级工业项目。赣州招大引强“赛马比拼”竞赛首场月赛、季赛均在龙南举行。

  (二)调优结构、转型升级,产业集群加速壮大。园区营收突破400亿元,两年新增200亿元以上,超过去几十年增量。工业用电量赣州第一。电子信息、新材料双首位产业集群集聚度达90.5%。稀土矿山重启升级改造复采。佳纳、嘉元、华卓、瑞博、联茂三期等竣工投产,千亿级锂电新能源产业蓄势待发。新增营收超10亿元工业企业4家、纳税超千万元工业企业6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7家、瞪羚企业2家。金融业税收翻番增长,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速赣州第一。建筑业总产值增速赣州第二。评选发布龙南“新八景”,双子围屋民宿营业,“栖一树”获评全国乙级旅游民宿,接待旅游人次首次破千万。培育4A级物流企业1家。跨境电商进口交易额全省第三。粮油种植稳产达产,生猪生产保持稳定,蔬菜、脐橙扩面提质。新增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脐橙出口基地、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新增富硒产品认证11个、绿色有机农产品20个、赣鄱正品品牌3个。鹰嘴桃、云雾茶、山苏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三)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功能品质不断提升。“三区三线”划定完成。“六个区域性中心”加快建设。世客会主会场、万达综合体加快推进。汇晟赣南建材商贸城、汽车专业市场、4个智慧农贸市场建成投用。龙南大道、龙南大桥、人民大桥竣工通车,人民大道、龙泉大道城市主轴线改造提升,腾龙路、龙海路等“断头路”打通。城市主次干道基本实现雨污分流、路面“白改黑”。城市供水管网延伸至渡江镇、东江乡。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年度目标。完成文化社区、中山社区排水管渠改造。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全域推进“三城同创”,获评省级生态园林城市。黄竹迳至新圩、榕寨至巷口农村公路改建完成,乡镇互联、片区循环路网全面形成。88个新农村建设点全部完工。玫花渡、芷溪谷、硒乡记、畲山湖等乡村振兴示范点精美呈现,黄花湾被评为十大“赣南醉美乡村”。改造低质低效林3.2万亩,安基山林场获评全国“十佳林场”。龙南被评为“美丽活力乡村+乡村民宿”联动建设先行县(市),连续获评全省美丽宜居先行县(市)、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先进县(市)。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动力活力竞相迸发。深度融合双“一号工程”的数智城市中心建成投运,服务大厅业务平均办结时间减至6.5分钟。优化营商环境15项对标提升任务全面完成。182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与xx、xx等五地“跨省通办”,108项“市县同权”改革事项龙南就地办理,102项审批执法权限赋权至乡镇。60项惠企政策上线直达,兑现惠企资金2.6亿元。新增“减降退缓”税费14.1亿元。为企业送工入职4300余人。金融改革经验全省推广。国资国企改革创新三年行动任务完成。净增各类市场主体2480户。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63名。9名优秀企业家成为龙南荣誉市民。30个红色驿站建成投用。引入社会资本修缮围屋31座。全省首创发放乡贤乡居资格权证、房屋经营权证,“老屋复活”改革经验全省推广。赣粤边区域产业合作示范区规划获省级批准。腾退闲置低效企业57家,引入优质高效企业42家,盘活工业用地3040亩、厂房88万平方米,《经济日报》整版刊发“腾笼换鸟”改革经验做法。化工园区安全风险年终评估复核全省第一,达到D级最安全等级。5G智能科技园建成,前海数字贸易产业园开园。园区承载力全方位提升。全省利用外资工作现场会在龙南召开。

  (五)顺应期待、共建共享,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监测对象全部享受帮扶措施。城镇困难群众解困脱困考核获优秀等次。阳明中学初中部、第六公立幼儿园建成开学,龙南中专新校区开工建设。赣医一附院龙南医院二期启用,医疗服务质量效率综合排名全省前列。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全部“零差率”销售。《中国共产党xx省龙南历史(第一卷)》《龙南革命老区发展史》出版发行。党校新校区投用。工人文化宫开放,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下西门、下荳行获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龙南被列为省级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县(市)。融媒体中心考核排名全省第二。群众体育工作全省先进。PM2.5平均浓度22微克/立方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或好于Ⅲ类。2个整改事例入选全省生态环境整改成效典型案例,3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信访工作实现“六个下降”“三个提升”。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等重要节点安保维稳任务。智慧安防小区全域覆盖。重拳打击非法盗采稀土,电信诈骗案件高发势头得到遏制。扫黑除恶、公安满意度全省前列。

  与此同时,科协、残联、慈善、红十字会、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等事业稳步发展。供销、气象、审计、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退役军人、意识形态、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机关事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年来,我们全面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打造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模范政府。坚持市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每月学习日、常务会议“第一议题”以及每月学法制度。完善实施市政府工作规则,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68件、政协提案62件,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100%。12345热线办件满意率赣州第一。市政府获评全省“五型”政府建设先进集体。

  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上级党政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广大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龙南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需要说明的是,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三重压力和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影响,龙南和省市一样,稳增长压力加大,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增幅虽居省市前列,但低于全年计划。同时,产业根基还不够坚实,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基础设施、生态环保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安全风险隐患依然较多,民生事业、社会治理等领域也存在薄弱环节,少数干部作风不实、抓落实不够到位,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不回避、不懈怠,认真加以解决。

  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第32届世客会的举办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全面落实“1235”工作思路,围绕“办好世客会、实现新突破”目标要求,坚持“潜力在园、变化在城、活力在旅、特色在农、前提在稳”实践路径,深入推进“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加快建设“强旺美福”明珠市,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龙南新篇章。

  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以上,实际利用省外项目资金增长9%以上,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稳中有进,出口总额稳中提质,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9.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节能减排降碳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构建供给需求适配新体系

  大干快上扩投资。完善用好“三五八”工作机制,升级实施“项目大会战”,提速推进“四大攻坚行动”。“八大行动”计划安排重大项目(事项)422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422亿元。投用新圳、嘉元110千伏变电站,加快大广高速复线桃江互通、G105里仁至临塘段公路改建工程建设,配合做好龙河高速联络线扩容前期工作,完成通用机场开工前期准备。一体做好项目谋划、储备与申报,争取更大份额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政策性贷款等。全年争取上级无偿资金20亿元以上、有偿资金50亿元以上。立项报批抓入库,开工建设抓入统,竣工投产抓入规,形成更大实物工程量、有效投资量、财税贡献量。

  提质扩容促消费。深入实施促进商贸消费三年行动。稳定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拓展康养、家政、文娱等服务消费,培育即时零售、直播带货、远程医疗等新型消费。有节过节、无节造节,促进节庆消费。支持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打造万达广场、华屹时代核心商圈,优化提升新世界、商贸街老商圈,建设高品质夜间经济街区。支持宏昌、百易等创建绿色商场。升级改造乡镇商贸中心,加快释放农村消费市场潜力。扎实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力争新增市场主体6000户以上,净增限上商贸企业、资质内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企业、规上服务业企业各20家以上。

  稳定外贸畅流通。大力引进外贸龙头及供应链企业。支持外贸企业出海抢订单、全球拓市场。落实外贸产业链核心企业“白名单”政策,支持企业建设海外仓。丰富拓展保税物流中心、前海数字贸易产业园业态。加快建设综合物流园、仓储冷链物流配送、京东和中通快递分拨中心,建成投用现代物流中心一期。完善市乡村三级配送集散体系,申报全省县域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试点县(市)。支持园区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采购有机衔接、产品协同配套。

  (二)实现工业倍增升级新突破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锚定“双百双千”目标,壮大“2+N”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延伸“芯屏器端”、绿色PCB制造链条,推动沃泰芯、金豪、思行、大富方圆等建成投产,力争集群营收突破200亿元。新材料产业重点壮大金属(锂电)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稀土新材料板块,力争集群营收突破400亿元。金属(锂电)新材料板块,支持福鑫钢铁产能置换升级改造,做好锂矿勘探开发与增储上产,推动志存、华友、佳纳二期、龙晟等建成投产,贯通与壮大锂资源、锂材料、锂电池、锂应用、锂回收全产业链;化工新材料板块,推动五江、广臻、昊宇等建成投产;稀土新材料板块,做好稀土绿色开采,推动华卓、新利等满产扩产,争取中国稀土集团万吨级稀土原矿冶炼分离中心落户。现代轻工、食品药品等产业重点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虔酒、蘑菇街、三千米等建成投产,力争集群营收突破100亿元。

  推进园区提档升级。落实新一轮促进开发区创新发展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力争园区营收突破700亿元。深化“政区合一”改革,接住用好省市赋予国家级开发区管理权限。高标准编制园区拓展用地规划,新开发工业用地4000亩以上,争取化工园区扩区调区。完善园区市政道路、公共管廊、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生活功能配套。抓好园区形象和风貌塑造。深化“亩产论英雄”改革,持续做好闲置低效用地、厂房清理与“腾笼换鸟”。新建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推动5G智能科技园优质企业入驻投产。

  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扶优扶强龙南工业五十强企业,推动小微企业成长入规。支持存量企业技改创新、兼并重组、增资扩产。新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争新增本土上市公司1家,新引进超百亿元工业项目2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0家,营收超5亿元企业突破50家,新开工与技改投资超5亿元项目60个。积极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总部经济与先进制造业耦合共生、协同发展,促进总部回迁、项目回归、税源回流。

  (三)建设教育科创人才新高地

  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狠抓高中教育质量,提升名校录取和一本二本上线人数,高考成绩稳定在赣州第一方阵。推进“两项评估”创建,建成投用阳明中学高中部、阳明一小、龙师附小龙翔校区、思源实验学校中和校区,开工建设阳明二小,规划建设龙师附小桃江校区,顺利迎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规划建设第七、第八城区公立幼儿园和里仁、杨村等乡镇公立幼儿园。建成投用xx文理技师学院龙南校区,加快建设龙南中专新校区、xx应用科技学院电子信息产业学院,争取赣南医学院设立龙南分校。

  促进科技创新深度赋能。系统推进引才、育才与用才、留才,新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领军团队100个、产业急需紧缺人才350名。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努力在电子信息、新材料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50%以上。争取“大院大所”“名企名校”“科创飞地”合作共建高端研发机构,新增省级科创平台3家以上,争取国家级孵化器尽快破零。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市)。促进科普与科创协同发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培育数字经济新增长点。深耕优势产业赛道,力争引进数字经济项目40个以上,培育营收超20亿元数字经济企业3家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增长35%以上。新建5G基站100个以上,积极建设信创产业、区块链应用场景。加快电子信息行业标识规模应用推广,本土注册企业突破100家。引导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规上企业上云覆盖80%以上,培育上云标杆企业2家以上。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2家以上。

  (四)迈出改革开放融湾新步伐

  实现更高水平开放合作。加强与大湾区、长三角等地跨区域产业协作对接。加大产业招商、资本招商力度,精准招引链主企业、优质项目,努力在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上市公司、头部企业上实现新突破,力争签约超亿元项目60个以上。深化落实深赣对口合作,加快赣粤边区域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推进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前店后仓+快速配送”,培育“跨境电商+保税展示”业态。加快铁路货场改扩建,实现铁海联运货运量超1000标箱。

  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攻坚。深化国资国企综合改革,提升“造血”功能与核心竞争力。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充实企业上市后备库,探索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纵深推进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持续做大金融总量、做特园区金融、做优绿色金融,推动金融各项指标稳居赣州第一方阵。抓好乡镇“一级财政”试点,赋予更多县级审批执法权限。优化盘活资源资产,大力发展乡镇经济。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支持乡贤能人返乡创业。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增强为农服务功能。

  打造更优质效营商环境。持续擦亮“龙易办”品牌,推动营商环境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深化“放管服”改革,升级“赣服通”“赣政通”龙南分厅、“亲清赣商”等平台。95%以上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90%以上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掌上可办。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资金直达企业。加快“区块链+电子证照”建设,推进“无实体印章”“无纸质证明”城市改革。扩大“跨省通办”“一件事一次办”范围。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升级版,完善“七个一”安商服务机制,落实落细系列减税降费、纾企解困政策。深入推进营商环境四大专项治理,规范EPC等新型建设模式,依法严惩破坏营商环境行为。

  (五)提升客家文化名城新能级

  精心办好世客盛会。高标准完成世客会主会场改造提升,投运赣州南部旅游集散中心,推进汤湖桃源小镇、岗上围屋群建设,力争年内安基山、栗园围、阳明心谷创建成国家4A级景区。统筹围屋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延续做旺“烟火气”。建成开业老屋下二期、希尔顿、亚朵等酒店项目,布局打造一批精品民宿、特色餐饮,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精美打造世客会“五个二”文化项目、“十个一”文化工程。通过办好一次盛会,改变一座城市,推动一域发展,令全球刮目相看,让龙南名扬四海!

  加快完善功能配套。立足赣南次中心城市定位,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做好过渡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衔接。开工建设腾龙大桥、正桂大桥、里仁大桥、龙南大道东段等,改造提升龙鼎大道、迎宾大道、桃洒及洒龙公路,竣工通车里仁大道、象塘围路。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先行市建设两年攻坚,延伸扩建城市供水管网至周边乡镇,提标改造村镇小型供水工程、分散式供水设施。深化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河道行洪清淤疏浚,推进城防六期、渥江流域防洪提升以及渡江圩镇、南亨圩镇、杨村车田防洪工程。汛前完成鸭麻街、竹洲坝、下荳行等低洼地段防洪设施建设,新建下西门、犁头嘴、竹洲坝、柳河湾排涝站,切实提高城区防洪标准,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强烈!

  促进城市精细治理。有序改造棚户区,改造提升金水、文化、新生等片区老旧小区,持续推进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整治提升城区路灯、园林、管线,加快补齐物业管理、环卫保洁、公共服务等短板。鼓励发展社区商业,建设城市“便民生活圈”。整治利用零星闲置用地。加强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环境综合治理。抓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推进垃圾分类绿色处理利用,规划建设城区建筑垃圾消纳场,上半年投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用好数智龙南指挥中心平台,促进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优化“网格+”管理模式,力争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复审。

  (六)描绘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增强粮油生产保供能力。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严守耕地红线,落实耕地占补和进出“双平衡”。大力推进“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完成2000亩新建任务,启动8000亩改造提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复。实施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稳定播种面积18万亩以上。深挖油料作物扩面潜力,全面完成油菜种植、油茶新造改造任务。

  发展精致特色农业产业。加快脐橙、鹰嘴桃、山苏、紫皮大蒜等品牌化发展,打造一批数字化、标准化基地。新建及改造提升蔬菜基地2000亩。完善农业招商优惠政策,落地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每项特色农业都有链主企业引领。加快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完善水稻育秧、果蔬分拣、大米深加工等产业配套。投运南望谷、醉丰洲、民丰等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培育规模以上预制菜企业2家以上。培育一批赣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争取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认证富硒农产品、“三品一标”、名特优新农产品24个以上。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四好农村路”二期重点改造渡头至夹湖段、杨村高速出入口至古坑段路面,改建圳背至会龙工业园道路等。实施巩固提升农网工程。加快美丽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圩镇配套功能。完成年度新农村建设点村庄整治建设,打造太平古镇、枫林驿、秀才排、桂园里等示范点。基本实现25户以上自然村路灯全覆盖。纵深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建设农村公益性公墓。建成投运赣鄱正品乡村振兴学院。建设村级组织创业园,大力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力争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45万元。充分发挥村规民约、村民理事会、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用,德法相济涵养文明乡风。

  (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

  办实办妥民生实事。采取更多举措办好涉及群众冷暖安危、急难愁盼的事情。实施提高民生品质行动重大项目(事项)39个,新增就业岗位7000个,托幼园位1350个,上学座位5240个,求医床位280个,养老床位220个,停车车位1200个,如厕厕位338个。落实各项收入分配政策,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稳岗就业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就业创业。深化全民参保计划,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政策,开展补充工伤保险试点。扎实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推进城镇困难群众解困脱困。稳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救助政策向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覆盖。依法加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权益保护。深入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儿童友好型城市。

  加快建设健康龙南。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扎实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构建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第三、第七人民医院建设,建设公立中医院,年内赣医一附院龙南医院创建成三级综合医院。订单式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改扩建武当中心敬老院,投运汶龙中心敬老院。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打造1家公立示范医养结合机构。建设1家公办托育机构。加强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基层阵地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民健身运动,建设新都全民健身中心。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巩固绿色生态优势。深入整改落实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交办信访件。抓细抓实林长制,建设幸福河湖。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工业废气和建筑扬尘治理,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出境断面水质。改造低质低效林1.3万亩,促进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病枯死树数量“双下降”。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和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工程。落实“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推进龙南经开区碳达峰试点,强化能耗双控和“两高”项目管理。探索运用EOD模式,加快林业碳汇探索开发,畅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

  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规范化建设民兵训练基地,持续深化双拥共建,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升防灾救灾减灾水平。纵深推进化工园区规范化建设。有效防范化解金融、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落实“八五”普法规划,加快形成平时学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法治环境。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深化红色驿站建设和“三无”镇村创建,推进基层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与就地解决。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深化“雪亮工程”和智慧安防建设。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龙南、法治龙南。

  (八)展现“五型”政府建设新作为

  始终坚定践忠诚。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诸成效。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市委有要求,政府一定见行动、出成效!

  始终坚决抓落实。坚持“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一线解决问题,一线落实措施,一线推进工作。健全高质量考评、精准性督查和常态化调度机制,做到工作有抓手、进展有跟踪、落实有问效。放大坐标系、对标参照地,锚定一流目标、保持一流状态、争创一流业绩。

  始终坚持重法治。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坚持和完善市政府每月学法制度,认真履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等,规范透明运行行政权力。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政府的公信力。不断提升依法行政效能,以干部敢为、地方敢闯带动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始终坚守行勤廉。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坚持过紧日子,加强绩效管理,兜牢“三保”底线,严控“三公”支出。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干事且干净,干净加干事,让“勤”与“廉”成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最鲜明的底色。

  各位代表,新征程催人奋进,新使命重任在肩。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上级党政和市委坚强领导下,自信自强、同心同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2023年领导干部在xx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用多篇篇4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本届政府依法履职的第一年,也是茂名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多轮疫情冲击影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以超常规举措应对超预期挑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900亿元,增长0.5%;农业总产值达1126亿元,增长5.8%,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增速位居全省第三。

  (一)注重主动防、快处置,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因时因势优化防控措施,压实“四方责任”、织密“四道防线”,加强“五项能力”建设,完善镇村组三级“三人小组”机制,开展“社区小区吹哨、党员干部报到”行动,筑牢疫情防控屏障。特别是面对“0805”“1102”等疫情,我们采取果断有力措施,以最短时间、最小代价实现了最大防控效果。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及时将防控重点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实现平稳有序转段。一年来,全市人民众志成城、群防群控,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广大医务人员、公安干警、基层工作者、志愿者不畏艰辛、勇毅坚守,全市凝聚起同心抗疫、共护家园的强大力量,“好心茂名”精神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二)注重引龙头、育集群,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赴北上广深等地精准招商,引入xx粤海、中国电建等领军企业10家,新引进超亿元项目97个。制造业建设取得突破。聚力打好制造业“三场硬仗”,东华能源烷烃利用项目一期建成试车,茂名石化升级改造项目稳步推进,丙烯腈产业链项目启动,石化产业“老树发新芽”。益海嘉里食品加工、道道全食用油项目建成投产,60万吨/年高岭土材料项目即将投产。实施工业技改项目247个,完成工业投资184.28亿元。56家工业企业“小升规”,80家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国内首个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基地落户茂名。华南地区最大的氢燃料电池供氢中心建成投产,高新区西南加氢站竣工,氢能“制-储-运-加-用”协同发展。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金融机构存贷比超过65%,创历史新高。信宜入选首批国家县域商业行动示范县。继电白、信宜之后,高州、化州成功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新动力更加强劲。获省科技奖数量位居全省第四。新增国家“小巨人”企业2家、省“专精特新”企业48家、省重点实验室2家。xx石油化工学院科技园被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

  (三)注重上项目、扩投资,发展基础实现新提升。抢抓机遇、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新开工基础设施重点项目57个。交通建设再掀高潮。广湛铁路(茂名段)全线隧道顺利贯通。茂名东站至博贺港区铁路开通运营。xx滨海旅游公路茂名先行段建成通车。茂名港30万吨级原油码头工程动工建设。粤西最大综合性铁路货运枢纽茂名东货场投入运营。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国家水网骨干工程环北部湾xx水资源配置工程先行段、高州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完成97宗小型水库标准化建设、125宗城区强降雨水毁工程修复。能源、信息设施扩面升级。博贺电厂3、4号机组开工建设,完成500千伏芷寮至回隆线路工程(茂名段)等10项重点电力项目。天然气管网“县县通工程”茂名至云安项目、博贺新港至茂名油品管道项目开工建设。新增5G基站1883座,县域主城区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

  (四)注重抓改革、促开放,经济社会迸发新活力。出台实施两批208项稳经济措施,开展101家重点企业服务活动和六大“益企行动”。全年退税减税缓税降费超59亿元,完成中小微企业转贷金额超24亿元。市场主体突破40万户大关。数字政府建设纵深推进。在全省率先完成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二次统筹。市域治理“一网统管”全省试点加快推进,全市1455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零跑动”、1923项实现“市内通办”。重点领域改革不断突破。深化“证照分离”改革,525项涉企审批项目提速增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顺利完成,组建市发展集团。化橘红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案例被列为省营商环境改革经验。开放合作能级持续提升。与xx市国资委共建茂名人才集团,与xx中医药大学共建茂名市中医院。茂名广港码头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获得海关总署批准,吉达港区申请扩大开放纳入国家口岸开放年度审理计划。获批设立xx自贸试验区茂名联动发展区。

  (五)注重提品质、强功能,城市建设展现新风貌。高质高效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工作,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位居全省沿海城市前列。全国文明城市测评综合成绩位列全省地级提名城市第三。入选省级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城区交通更畅达。困扰群众出行10多年的“断头路”高凉南路正式打通,东粤路北段全线贯通,大园四五路、官山七路、双山八路建成通车。电白区9条“半截路”全面打通。城市环境更宜居。启动油城三路、红旗路片区微改造。动工建设91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升级改造20家农贸市场。创建绿色社区106个;建成“好心绿道”二期20.36公里。共青河新城、高铁新城加快建设。城市业态更丰富。茂名东汇城入选省级特色商圈,高凉非遗美食体验地“籺村”、爱琴海购物公园开门迎客,高凉美食节、月饼文化节、夜间消费节接连举办,城市更具“烟火气”、生活越来越精彩。

  (六)注重兴农业、美农村,乡村振兴打开新局面。实施“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产业提升行动,启动“百墟千村振兴计划”,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位列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城市第二。粮食安全保障有力。“米袋子”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总分排名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完成连片15亩以上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新增高标准农田14万亩、垦造水田3841亩。新建的32.79万吨粮食仓储设施全部投用。建成农业生产托管示范基地41个,总面积超3万亩。乡村产业加快发展。新增6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6+19”现代农业发展平台。成功举办中国荔枝龙眼产业大会,创新荔枝定制模式,荔枝在减产5.3%情况下实现销售额增长13.3%;建成广药王老吉xx荔枝原浆加工基地。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实施美丽圩镇建设行动,93个镇街基本完成“三线”治理。全市自然村实现“干净整洁村”村村过关。建成9条美丽乡村风貌带,惠及沿线21个镇街107个村居76万多名群众。加快5条样板墟和6个示范群建设,独具县域特色的精品镇墟成型成势,茂名城乡越来越美丽。

  (七)注重治污染、优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改善。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主城区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三大保卫战”成效明显。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排名全省第二。全市16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新建城镇污水管网660公里,改造老旧污水管网77公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生态治理再创佳绩。完成造林与生态修复9.8万亩;全市单位GDP能耗、全社会能源消费量预计同比均下降8%。化州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茂名油页岩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入选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信宜锦江画廊碧道入选省十大“最生态碧道”,“滨海绿城”名片越擦越亮。

  (八)注重补短板、办实事,民生福祉交出新答卷。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82%以上。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大幅提升。异地门诊费用联网结算实现县域全覆盖。新开工棚户区改造住房384套,基本建成744套。教育水平稳步提升。教育履职评价连续两年位居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城市首位。新建成公办学校11所,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2.35万个。信宜上榜首批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xx石油化工学院面向全国招收硕士研究生。医疗事业加快发展。分级诊疗“茂名样本”入选全国“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高州被评为国家健康促进县,市中医院入选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储备库。文体事业繁荣兴盛。茂名舞蹈作品入围全国群众文艺最高奖“群星奖”总决赛。举办第三届“冼夫人文化周”;加入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成立高凉菜系研究院联盟。市新影剧院建成投用,成为文化新地标。省、市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越来越强。

  (九)注重防风险、护稳定,平安茂名展现新气象。认真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十五条”和省“65条”硬措施,打好城镇燃气安全、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攻坚战,全面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系统防范化解道路交通安全风险,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6.53%。严厉打击毒品、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全市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6.48%。“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有序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此外,国防动员、双拥、工青妇、残疾人、统计、信访、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海防、气象、地震、档案、方志等工作稳步推进。

  (十)注重转作风、提效能,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强化审计监督,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深化法治政府建设,修订完成两部条例。自觉接受各类监督,办理人大建议171件、政协提案234件,办复率和满意率均达100%。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经受住了一次次严峻考验,战胜了一个个艰难险阻,取得了一项项扎实成绩。我们只争朝夕、加压奋进,坚持以项目突破引领发展突围,东华能源烷烃利用项目建设创造了制造业转型的“茂名速度”,茂名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整村搬迁安置工程顺利推进。我们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以“绝不把历史遗留问题留给历史”的担当,稳妥解决了儿童福利机构管理和小东江、水东湾水环境治理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我们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紧紧依靠广大干部群众,着力破解殡葬改革、违法建房整治等“硬骨头”问题。我们高效统筹、精准施策,妥善应对“火情、风情、水情、疫情”等多重考验,科学处置茂名石化“6.8”重大涉险事故,成功防御20年一遇的南海土台风“暹芭”以及小东江50年一遇的洪水汛情,打好打赢多轮疫情防控“硬仗”。实践证明,奋楫拼搏才能勇立潮头,沧海横流方显为民本色,同舟共济必定战无不胜!

  各位代表!事非经过不知难,成绩得来殊为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市委带领全市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的!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各驻茂单位,向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茂名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发展面临超预期困难因素影响;传统产业处于转型升级攻坚阶段,新产业新业态尚未完全成型;城镇化率偏低,中心城区首位度不高,带动力不强,县域经济实力整体偏弱;民生领域欠账多,生态环境治理任务重;政府服务效能需要提高,营商环境有待改善。我们必须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茂名夯基蓄势、转型突破的重要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责任重大。去年底召开的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明确了全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我们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科学把握国际国内大局大势,抓住全省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机遇,发挥茂名优势潜能,一步一个脚印把手中的“施工图”转化为大地的“实景画”。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xx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振市场信心,坚持实业为本,提升城市能级,促进县域振兴,改善发展环境,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推动茂名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0%,进出口总额增长4.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0%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具体工作中,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做好兴实业、扩投资、抓城建、稳“三农”、促消费、提外贸、增财政、强国企、优环境、惠民生等十项经济工作,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

  (一)聚焦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传承制造业起家的良好基因,高标准推进制造业当家行动,挺起茂名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脊梁”。

  抓大产业大集群。大力推进绿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战略性主导性产业,做强做优石油化工、农业、建筑业三大千亿传统产业,抓紧抓好港口物流、食品加工、南药健康、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高新电子、装备制造、矿产加工等先进制造业,持续引进主导产业中下游配套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抓大企业大项目。推动东华能源烷烃利用项目一期建成投产、茂名石化升级改造项目和丙烯腈产业链项目开工建设、欣旺达汽车电子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力争沙特外资公司轻油一步法等重大制造业项目落地。开展华南钛谷项目前期工作,加快中力恒铝型材、乐天汽车仪表系统、茂名天然气热电联产等项目建设。抓紧抓实35个投资5亿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支持一批增资扩产项目和在库技改项目。做好上市后备企业管理服务,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挂牌。

  抓大平台大载体。建强四大平台。滨海新区锚定港湾新城定位,集聚发展绿色化工产业,持续壮大临港产业,加快申创国家级渔港经济区。高新区锚定科创新城定位,依托茂名石化“隔墙效应”,大力发展乙烯提质改造项目下游产业。水东湾新城锚定临港商务区定位,推动水东港绿色转型,抓紧东华能源总部建设。临空经济区锚定空港新城定位,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招商引资,加强与xx大兴临空经济区、中信集团等务实合作。提升工业园区。实施园区主导产业培育计划和产值倍增计划,开展园区标准化建设行动。深化与xx对口帮扶协作,高标准建设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全面加快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园建设,积极探索零碳产业园规划建设。

  抓大招商大服务。坚持驻点招商、靶向招商、以商招商、政企联合招商,大力招引链主企业、头部企业、总部企业,不断补链延链强链。整合各类产业基金和扶持资金,灵活采用“以投代引”资本招商模式,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招商引资利益共享机制。各地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招、带头招,对招引到的项目密切跟进、强化服务,推动落地。

  (二)聚焦科教兴市,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步伐。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建设教育强市、人才强市、创新高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整合农村分散教学点,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成市第三幼儿园、市福地小学,加快xx实验中学附属茂名学校、华南师范大学砺儒高级中学建设。坚持“五育并举”,落实“双减”政策,做优课后服务。深化“新强师工程”,加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推动职业教育培优,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力争各区(县级市)均建成一所专门学校,矫治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

  提升科技水平。聚焦产学研用融合,加快推进霍尼韦尔UOPxx茂名协同创新中心、清研先进新材料加速基地、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中试基地建设。支持绿色化工研究院申报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新华粤申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深化质量强市建设,推动茂名制造、茂名智造、茂名创造迭次发展。

  引育专业人才。发挥茂名人才集团作用,围绕茂名优势产业,引进各类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采取切实措施激励和支持“两本四专”高校毕业生扎根茂名、落户发展。落实“人才政策20条”,健全人才服务跟踪机制,完善为企业引留高端人才的办法,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各类人才在茂名安心生活、成就事业、实现梦想。

  (三)聚焦扩大内需,加快推动经济稳健增长。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不断拓展对外经贸合作,确保经济在高质量轨道上行稳致远。

  更大力度促进投资。坚持项目为王,抓好310项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年度投资额达到450亿元以上,力争同比增长12%。抓好基建投资。加快广湛高铁建设,开工建设茂名港铁路博贺新港区专用线工程。加快茂名港航道、码头等项目建设。推进阳信高速茂名段建设;完成沈海高速改扩建工程茂湛段;力争开工建设化州至xx北流高速公路先行工程;启动茂名至吴川高速公路、xx至xx高速公路、郁南至阳西高速公路茂名段前期工作。加快环北部湾xx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用足用好专项债券政策,做深做透债券项目前期工作,推动“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落实“民间投资21条”,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强化要素保障。统筹做好用地、用林、用海、用能等要素保障。大力开展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和产业低效用地消化处置,高效配置新增工业用地,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项目落地。深化金融暖企行动,持续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更实举措提振消费。做活商业消费。加快万达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建设,串联东汇城、东信广场等商圈,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市区商业体系。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让城市生活更便利。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鼓励连锁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下沉农村,打造乡镇商业集聚区。做实大宗消费。多措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提升汽车消费,进一步活跃二手车市场;积极促进家电家居消费,推动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做旺餐饮消费。挖掘本土资源,推行“文化+美食+旅游”新模式,打造以“高凉菜系”为特色的餐饮消费。探索月饼“零食化”“点心化”发展,擦亮“中国月饼名城”招牌。

  更高水平扩大开放。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xx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推进湛茂都市圈建设。提速推动茂名港口岸扩大开放,争取上级支持建设油、气、煤、矿、农产品等大宗商品生产和储运基地;加快xx自贸试验区茂名联动发展区、化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完善跨境电商“两平台六体系”。制定吸引外资项目清单,强化重点外资企业跟踪服务。深化与xx伊春市合作。

  (四)聚焦“拥江向海”发展,加快建设精明紧凑城市。围绕“两轴-两个圈层”城市布局,打造山海并茂、蓝绿交织、城乡融合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坚持规划引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把握城市发展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高水平做好“两轴-两个圈层”总体规划、空间规划,优先推进袂花江“一江两岸”、北中组团融合发展的高品质城区,集中力量抓好高铁新城、共青河新城建设。

  坚持交通先行。聚焦“两轴”,加快推进茂名大道快速化改造及沿线风貌整治提升,谋划xx滨海旅游公路茂名段二期。聚焦“两个圈层”,以高铁新城为枢纽,逐步完善第一圈层内“一环八纵十横”、第一第二圈层间“一环八射”交通网络,规划建设高铁新城连接高州城区、化州城区各2条市政道路,启动海丝大道、潘州大道二期、东环大道二期等项目前期工作。聚焦畅达城区,加快推进复兴大道东延线、甲子大道、东粤路、文才路、站前大道南段建设,打通大园三路、人民南五六路等“断头路”,启动高凉北路、官山六路、大园六路建设,完善城区骨干路网。

  坚持精细管理。以绣花功夫念好“拆、补、修、改、管、护”六字诀,提质改造河西片区红旗路、油城一至三路等老城区重点区域。抓好书房岭森林社区、羊角镇爱群村等重点区域环境整治,“一路一策”“一点一景”扮靓城市空间。修编“三旧”改造专项规划,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80个。实施一批海绵涉水项目,力争35%的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标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实施创文“十大攻坚工程”,全力以赴争取在一个创建周期内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目标。

  (五)聚焦县镇村联动,加快推进县域发展和乡村振兴。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用好乡村振兴“一四五”工作法,推动县镇村短板转化为潜力板,建设强富绿美新县域。

  牢牢守住两条底线。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持续提升粮食产能,新建4万亩、改造提升8万亩高标准农田,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在376万亩以上、产量153万吨以上。深化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继续抓好粤桂东西部协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巩固传统千亿产业。统筹推进农林牧渔业发展,保障粮、肉、鱼、菜、果等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用好“6+19”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谋划建设食品加工集聚区,打造品牌化、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推进化橘红申报“药食同源”,推动优质农产品申报“气候好产品”认证。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培优工程,全力招引领军企业。激活“微动力源”。因地制宜念好山海经、唱好文旅戏、打好生态牌,积极发展自驾露营、旅游民宿、亲子研学等新业态。引导发展特色种养、美食、手工业,培育一批乡村车间、家庭工场、手工作坊,做好“土特产”文章。

  统筹县域镇村建设。加快县城扩容提质。规划实施一批城镇化补短板项目,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加快新型城镇化暨城乡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建设,抓好七迳镇、官桥镇省级城乡融合试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实施“百墟千村振兴计划”,推进“样板墟2.0”建设,推动镇村同建同治同美。按照“24字要求”,强化农房管控,分类推进存量农房微改造和新建农房风貌塑造。统筹集中供水、污水处理、垃圾收运、厕所革命、村道建设,力争68%的村庄达到美丽宜居标准。深化四级文明创建,确保市级以上文明镇占比60%以上,建设一批村史馆、农耕文化馆。抓好法治民主议事厅建设,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管。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推动高州曹江镇、化州杨梅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改革。抓好供销社综合改革,加快农产品综合服务站建设。以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全力申报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

  (六)聚焦关键性改革,加快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坚持向改革要动力、要效率,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努力做到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

  深化财税管理改革。树牢“大财政大国资”理念,重点抓好“田、地、矿、砂”收入,抓紧抓好“产、营、税、费”收入。完善市县财政管理体制,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探索组建专业“大刀队”,加强重大项目投资审核和全流程绩效管理,确保资金花在“刀刃上”。认真准备、全力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做强做优做大国企。坚持政企分开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管理为根本,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制定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考核目标,推动国企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独立市场主体。坚持向标杆学习、与高手合作,加大与央企、省属国企合资合作力度。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国企、民企合作共赢机制。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稳企惠企政策,切实做到“重商、亲商、护商”。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攻坚年行动,补齐“放管服”改革等短板,让企业投资更省心、办事更便捷。深化企业服务官制度,当好“无事不扰、有事必到”的“店小二”。完善政府投资市属非经营性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推行建设工程招投标“评定分离”模式,推动政企在依法依规、公开透明的轨道上良性互动,构建更有温度的亲清政商关系。

  持续优化政务服务。突出标准化。深化政务服务事项二次统筹,实行同一事项在全市无差别受理。突出规范化。加强四级政务服务场所建设,深化综合窗口改革,推动更多服务事项当场办、即时办。突出便利化。围绕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扩大“免证办”范围;深化“数字政府2.0”建设。

  (七)聚焦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绿美茂名生态建设。以绿为底色、以美为目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让绿美生态成为茂名人民幸福生活的“标配”。

  开展绿美茂名行动。实施绿美茂名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推深做实林长制。开展林分改造3.74万亩、森林抚育5.59万亩,新造林抚育沿海基干林带586亩。大力培育彰显“好心茂名”特色的植树文化,倡导人人爱绿植绿护绿文明新风尚。系统推进“七水共治”,创建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加快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攻坚小东江、水东湾水环境综合整治。新增城镇污水管网不少于600公里。力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0%以上。抓好农村黑臭水体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加快茂南工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置等环保项目建设,支持信宜创建省“无废城市”。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落实“双控”政策,严控“两高”项目新增产能规模。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进石化、建筑等支柱产业清洁生产。倡导简约生活方式,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八)聚焦软实力建设,加快提升文化感召力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历史文脉,让向上向善、刚劲朴实的文化融入生活、形成精神风貌,擦亮“好心之城”名片,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用好红色资源,抓好“四史”教育。做好拥军优属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九大行动,让文明之花开遍高凉大地。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继续办好“唱响茂名”百姓大舞台等特色群众性文化活动。构建高凉菜理论体系,加强玉雕、木刻画等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建设开放式、体验式油页岩博物馆,抓好露天矿工业遗址申遗,让工业遗产“活起来”“火下去”。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积极筹办第十七届省运动会、第十届省残运会,启动会徽、会歌征集设计工作。动工建设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市体校新校区,升级改造市体育中心,新建和改造一批县区级体育场馆。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构建四级健身设施网络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让市民群众畅享运动快乐。

  促进文旅提档升级。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城市游、乡村游、海边游、山里游“四游联动”,打响“山海并茂、好心闻名”旅游品牌。讲好“老油城”故事,提升小东江、好心湖等城市地标,拓展1959文创街等休闲空间,做强城市休闲游。依托乡村振兴样板墟、示范带,开发乡食、乡宿、乡购、乡娱项目,做精乡村体验游。加快滨海旅游公路风貌提升和环水东湾碧道建设,推动疍家墟、月牙湾等景点串珠成链,做活滨海观光游。加强浮山岭、大田顶、马安竹海等资源保护开发,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做优山地康养游。积极培育摄影游,推出一批摄游线路,打造婚纱旅拍圣地,创建“中国摄影之乡”“中国摄影创作基地”。

  (九)聚焦为民谋福祉,加快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省“民生十大工程”,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省、市十件民生实事,让老百姓的生活步步高、喜洋洋。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落细各项就业政策,加大对服务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高质量推动“粤菜师傅”“xx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加快实施“农村电商”“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培育”重点工程。推进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

  建设高水平的健康茂名。加快推进4个医疗补短板项目和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项目,启动建设市医养康复基地。建强县级人民医院、中医院,提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服务能力。传承弘扬潘茂名中医药文化,打造南药产业品牌,推进xx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试点工作。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做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守护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健全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完善“互联网+医保”便民服务管理;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守好用好老百姓的看病钱、救命钱。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实施租赁补贴扩面提标。加大“一老一小”民生保障力度,新建一批养老、托育服务中心。

  (十)聚焦高效能治理,加快营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坚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力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各项工作,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茂名。

  抓好公共安全。深化危化品“产、储、运、销”全环节安全监管,突出抓好道路交通、消防森防、自建房、城镇燃气、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创建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强化药品安全监管。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维护社会稳定。健全社会治安打防管控新体系,零容忍强化禁毒工作,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惩电信网络诈骗等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防范化解金融、房地产、政府性债务等经济领域重大风险。

  加强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网格化管理服务,深化“一村(居)一警一巡防队”机制,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八项重点工作。强化信访矛盾源头治理,着力预防和化解信访问题。加强网络综合治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同时,继续做好国防动员、统计调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女儿童、海防、地震、方志、档案等工作。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在政府系统党员干部中大力倡导“讲政治、讲团结、讲品格”,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建设政治坚定的责任政府。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不折不扣落地落实。

  建设勤政为民的亲民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努力把群众“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把政府“干的事”变成群众“满意的事”。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入市场主体,深入项目现场,发现问题、解决困难。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用政府过“紧日子”换取群众过“好日子”。

  建设勇毅担当的有为政府。树立“为官避事平生耻”的意识,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敢于挑重担、善于解难题,用行动说话、用数据说话、用结果说话。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不急于求成,不贪大求全,干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强化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建设,增强“八项本领”,提高“七种能力”,练就担当作为的铁肩膀、真本事。

  建设高效规范的法治政府。坚持“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鲜明树立“实干、苦干、巧干”的抓落实导向,大力弘扬“严实、深细、快准”的工作作风,积极践行“短、实、新”的文风会风,让“讲求工作时效、提高办事效率”形成习惯、形成规矩、形成风气。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等各类监督。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落实“八五”普法规划,推动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建设风清气正的廉洁政府。履行管党治党“一岗双责”,抓紧抓好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深化纠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自我革命新气象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书写茂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3年领导干部在xx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用多篇篇5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泸州历史上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我们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全面实施“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87.2亿元、总量居全省第6位,同比增长(下同)3.1%、增速居全省第6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2.3亿元,增长3.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1.4亿元、同口径增长8.3%,总量居全省第3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33元、15221元,分别增长5.8%、7.1%。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我们坚持区域联动、项目攻坚,“一体两翼”特色发展取得实效。“一体”加速提质。xx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和航空航天产业园区整合提升,与龙马潭区实行“政区合一”【1】。泸州新经济产业园开园运营,“一业三园”【2】格局初步形成。长江二桥主桥合龙,长江六桥进入吊装阶段,二环路(高新区段、千凤路段)立交主体结构和干线基本完工,泰安长江大桥完成维修整治,茜草滨江路全线通车。“这有光”、酒城文化创意美食街等项目建成运营,新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7.9平方公里。“一体”三高地【3】建设93项年度任务和240个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完成年度投资621.2亿元。江阳区入选全国百强区,龙马潭区获评全省普法先进单位,纳溪区创成天府旅游名县,泸州跻身全国Ⅱ型大城市【4】。“东翼”乘势突破。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67项年度任务和17个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完成年度投资132亿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实施以来首条川渝直达高速——泸永高速建成通车。“9·16”泸县地震灾后重建取得阶段性成果,2.2万户住房维修加固、20个新村聚居点建设全面完成。川渝千亿立方米天然气(泸州)基地、合江食品工业园加快建设。“东翼”三区【5】建设15项年度任务和81个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完成年度投资390.5亿元。泸县列入全国百强县培育县,合江县入选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南翼”特色初显。赤水河左岸千亿级酱酒项目加快建设,郎酒吴家沟二期、盘龙湾技改、仙潭技改扩能等项目竣工投用,罗汉林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入选全国欠发达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石厢子红色文化开发项目加快推进,四渡赤水陈列馆升级改造项目全面完工,叙古高速二郎互通建成投用。“南翼”三带【6】建设25项年度任务和46个重大项目快速推进,完成年度投资191.9亿元。古蔺县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入围中国西部百强县,叙永县、古蔺县双双获评“中国天然氧吧”。项目攻坚有力。全年实施市重点项目311个、完成年度投资1247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34.1亿元,省重点项目推进工作全省市州唯一连续“十进红榜”,“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支撑更加有力。

  ——我们坚持扩大开放、合作共赢,开放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开放通道进一步拓展。渝昆高铁泸州段、隆黄铁路隆叙段扩能改造、叙毕铁路加快建设。泸州首发中欧班列并列入图定站点【7】,成为全省唯一具备东向国际水运、西向国际陆运双通道的城市。泸州水运口岸临时开放顺利延期,全市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9万标箱、增长10%。G546纳溪至赤水段、G246立石至泸州段建成通车,成功承办全国桥隧发展科技创新大会。云龙机场通航城市达49个,旅客吞吐量全国排名上升至第58位。开放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自贸试验区发展能级持续提升,新形成制度创新成果50项,园区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综合保税区运行良好,中信建设150万吨进口粮食深加工项目全面投产,新康意5万吨预涂膜和基材生产项目建成投产。新增跨境电商备案企业31家,完成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10.2亿元、增长45.7%。成功举办第十七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首届中外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即将召开首届泸商大会、第十届中国(泸州)西南商品博览会。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壮大。签约泸州建市以来最大外商投资项目——xx理文竹浆纸全产业链项目,与全球最大的个人计算机显示器制造商——冠捷科技签订合作协议。全年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11个,外贸进出口总值192.2亿元、增长48.4%,实际利用外资11.6亿元、外商直接投资(FDI)4439万美元,预计到位市外国内资金650亿元以上。泸州获评全省开放发展示范城市。与哥伦比亚锡巴特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德国、智利等22个国家驻华使领馆建立良好沟通关系,开放合作“朋友圈”越来越大。

  ——我们坚持优势优先、成链发展,现代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泸州老窖智能化包装中心技改、郎酒酿酒工程技改、中国电子(泸州)产业园、xx先市酱油酿造传承基地等项目加快推进,中国电信天翼云川南中心、西南容灾备份中心建成投运,国际蒸馏酒品牌中心落户泸州,成功承办2023网信产业融合发展大会暨西部网信产业先行先试赋能会。泸县神仙桥化工园区、合江临港化工园区获批省级化工园区,泸州国家高新区跃进全国百强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创成国家火炬医疗器械特色产业基地,泸州白酒产业园区获批全省首批“5+1”重点特色园区,全市产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4006亿元。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6户,七大重点工业产业增加值增长6.5%。现代服务业高效发展。西南商贸物流园、石龙岩商贸物流园等项目快速推进。民生银行泸州分行开业运营,科瑞德制药、宏图智能完成上市挂牌申报,纳入全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企业达18家。纳溪区、合江县入选国家级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名单,泸州老窖景区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郎酒小镇酒旅融合集聚区创成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95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94户,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功承办全国农产品深加工典型企业宣传推广活动,创建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2个、全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新建高标准农田18.8万亩,粮食产量230.2万吨,出栏生猪415.4万头,再生稻和高粱面积、产量保持全省第一,为打造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了泸州力量。

  ——我们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在全省率先推行投资项目“极速审批”、联合验收“一口受理”试点,“0证明城市”改革、“泸法麒麟”知识产权保护模式【8】等入选xx省优化营商环境案例集,“四个一”推动留抵退税【9】得到省政府督查通报表扬,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开展产业园区工业(仓储)标准厂房产权分割及分割转让,泸州列入全省要素市场化配置第二批改革试点。全年新增退税减税降费缓税57.5亿元,新登记市场主体4.6万户。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顺利收官,国有经济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连续七年获全国考核优秀。国防动员体制改革顺利完成。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有序推进,30个乡镇级片区和29个典型村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创成省级百强中心镇3个。合江县县域集成改革试点有序开展,被确定为xx省县域民营经济改革试点县。创新动能加速释放。启动建设新时代中国西部工匠城,挂牌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川南渝西融合发展(泸州)研究院,积极筹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商学院。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1.02%,首次突破1%。新增国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备案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41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700亿元、增长22.4%。获批省级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

  ——我们坚持发展为民、利民为本,群众幸福指数稳步提升。民生保障坚实有力。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70%以上。制定落实“就业20条”,城镇新增就业4.35万人、登记失业率2.52%,成功承办全省第八届农民工技能大赛,获评全省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市。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700元/月、500元/月,居全省第3位、第6位。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68个,完成既有住宅电梯增设330台,实施沱二桥至沱三桥绿道照明项目,入选省级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新改建农村公路646.5公里,“三区一县”【10】实现全域公交,泸州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西南医科大学、xx警察学院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泸州职业技术学院、xx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成功承办全省产教融合博览会。组建泸州高中、泸州老窖天府中学等一批教育集团,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14所,江阳区入选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健康服务持续优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新院区、市中医医院城南院区建成投用,新增三级乙等医院2家,10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有序推进。泸州列入川渝异地就医免备案试点城市。实施银龄健康工程,建成安宁疗护试点示范机构9个、老年友善医疗机构80个。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成托育机构220家。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川剧精品获建市以来第一个“小梅花”奖、巴蜀文艺奖。泸州获评全省文物大市。全国首创“城市宣传官”制度,推动城市品牌建设与传播,中国酒城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我们坚持底线思维、综合施策,安全发展基础更加稳固。安全工作扎实有力。全面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十五条措施,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创新推行“四清单一承诺”【11】机制,统筹推进危险化学品、城镇燃气、自建房、有限空间作业等专项整治,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双下降”,泸州应急获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有序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扎实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建成投用5万吨/年危险废物处置项目,全年全市PM2.5浓度40.6微克/立方米,13个地表水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2.3%,长江出川水质、赤水河入长江水质稳定保持II类标准,沱江干流入长江水质稳定保持III类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泸州林业获评全国先进。平安建设深入推进。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全省率先推进产法协同示范建设,泸州司法行政获评全国先进。深入开展“治重化积”、“磐石”系列专项行动,积极化解处置房地产、金融等领域稳定风险,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环境。

  ——我们坚持党建引领、全面从严,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伟大建党精神进一步弘扬。积极实施《泸州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定期向市人大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44件、政协委员提案415件,法定时限办复率100%。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扎实抓好“以案促改”,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全市政府系统作风持续改善。

  加强国防教育、人民防空、退役军人事务和双拥共建工作。国家安全、外事侨务、港澳台、民族宗教、援藏援彝、机关事务、审计、统计、档案、保密、决策咨询、文学艺术、地方志、自然和社会科学、气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支持工会、青年、老龄、妇女、儿童、工商联、残疾人、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

  这一年,面对2020年以来最为严峻复杂的本土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学运用“快、准、狠、稳”战术,因时因势调整防控策略,广大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基层干部和志愿者冲锋在前、不畏艰险,市民群众积极响应、主动配合,凝聚起同心战“疫”的磅礴力量,有效应对多轮疫情冲击,为拼经济、搞建设、稳增长、惠民生营造了良好环境。

  这一年,面对历史同期最高极端气温、最少降雨量、最高电力负荷“三最”叠加挑战,我们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集中力量战高温、斗酷暑,全力以赴保民生、保安全、保运行,顺利通过电力保供迎峰度夏大考,众志成城打赢森林灭火硬仗,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损失,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这一年,面对明显增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发展定力,全面落实国省稳增长政策措施,广泛开展企业大走访,推广使用“防疫泡泡”模式【12】,打出助企纾困“组合拳”,千方百计抓项目、稳投资、促消费,“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牢牢稳住经济基本盘,经济发展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拼搏奋斗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中省驻泸单位和社会各界关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泸州改革发展的同志们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向驻泸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消防救援、民兵预备役人员,表示崇高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受多重困难叠加、多种风险交织等超预期因素影响,部分指标离年初确定的增长预期存在差距,个别项目建设进度滞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够高,发展后劲需进一步增强;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就业、托育、养老、生态等方面供给质量需进一步提高;统筹发展和安全面临诸多挑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需进一步提升;政府系统个别干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的意识不强,执行力、落实力需进一步强化。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政府工作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xx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和市第九次党代会、市委九届五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坚持“四化同步推进、城乡深度融合、‘一体两翼’齐飞”,紧扣“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和区域医药健康中心,打造世界优质白酒产业集群”,聚焦“产业突破、开放合作”工作主题,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深入实施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和高品质生活“八大工程”,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携手宜宾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联合川南各市高水平建设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联动川南渝西合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第三增长极,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翼跨越发展。

  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力争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7.5%;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指标完成省下达任务。

  做好全年各项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系统观念,坚持求真务实,纵深推进“一体两翼”特色发展,突出“一体”带动、强化“两翼”支撑、深化体翼合作,着力构建产业协作、创新协同、载体共建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相互促进的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一体”作为支撑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增长极,要勇挑重担、走在前列,紧扣打造“三高地”,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东翼”作为助力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兴动力源,要奋勇争先、敢闯敢试,聚焦建设“三区”,加快打造川南渝西融合发展桥头堡。“南翼”作为助力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特色发展带,要主动作为、多作贡献,做优做特“三带”,积极探索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巩固提升经济发展良好势头

  着力扩大内需,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加快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实施重大项目攻坚大会战,落实领导干部联系重点项目制度,用好“红黑榜”工作机制,推动新建项目尽早开工、在建项目提速增量、竣工项目投产达效,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统筹考虑用地、能耗、环保等需求,优化煤电油气运等要素供给,用好用足各类预算内资金、专项债券资金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交通、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等项目投资。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机遇,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精心谋划一批带动力大、引领性强的重大项目,做深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在库投资规模保持在2000亿元以上。

  促进消费升级扩容。抢抓全省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契机,持续开展“惠享泸州”消费促进活动,提振餐饮、娱乐等接触性消费,扩大汽车、家电、家居等重点领域消费,推动数字、信息等新兴消费升级。实施“十大文旅消费活动”,培育山地游、户外游、自驾游等消费热点,鼓励发展数字化文旅产品,拓展全景旅游新模式。推出示范性消费场景3个、特色消费新场景5个。深化“酒旅融合、营城创新”,建成投运佳乐世纪城二期、爱琴海购物公园,推进飘香酒谷、学士山片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渔子溪环湖夜间经济区。鼓励发展直播带货、电商+极递等新业态,积极创建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举办酒博会、商博会、地标产品博览会等展会活动,尽最大努力把消费需求充分释放出来。

  招大引强增添后劲。大力开展产业链以商招商、点对点精准招商,不断提升招商引资质效。依托中电子、合盛硅业、豪能传动等“链主”企业,分类开展专题招商活动,推动“龙头企业+配套企业”成链发展。发挥驻外招商分局和异地商会作用,紧盯“三类500强”【13】、“专精特新”【14】、“独角兽”【15】等行业领军企业,新拓展涵养一批优质渠道资源。深化泸商回引工程,加快建设泸商总部基地。积极参加进博会、西博会、中外知名企业xx行等展会活动。加强招商项目预审评估,严格亩均税收、投资强度等指标约束,提高签约率、落地率。力争全年招引5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5个,到位市外国内资金670亿元以上。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力落实退税减税降费缓税等助企纾困政策,深化“政会银企”四方合作【16】,充分发挥驻企服务专员作用,健全企业意见收集、办理、反馈良性机制,着力解决企业用工、用能、融资等困难和问题。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向纵深发展,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强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推进“三区”政务服务一体化,推动更多服务事项全程网办、“一件事一次办”,实施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实施中小微企业助力工程,积极发展领军企业,做强做大“链主”企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17】,实施“新时代企业家培养工程”,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和企业家健康成长。

  二、精准发力抓产业,切实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

  坚持新型工业化主导、信息化赋能、农业现代化固本,大力推进制造强市,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加快打造世界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白酒核心原产地和浓酱双优独特优势,加强优质酿酒窖池保护与传承,提升浓香型白酒优势地位,做强酱香型白酒产业实力,推动原粮种植、白酒酿造、勾调储存、包材配套、物流运输、会展金融等全产业链发展。支持泸州老窖品牌复兴,加快泸州老窖智能化包装中心技改项目建设,持续巩固提升行业领先地位。支持郎酒全力推进泸州基地建设,拓展高端市场,带动酱香型白酒加速扩能增量。推进川酒集团自贸区总部基地建设,加快打造全国最大的原酒生产商供应商。做强“川酒小金花”、“xx原酒20强”和泸州酒类“小巨人”【18】等腰部企业,支持中小酒企抱团发展。创新开展“泸酒神州行”系列拓展活动,帮助酒类企业开拓市场。加快建设泸州白酒产业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积极筹办国际蒸馏酒品牌大会。充分发挥泸州老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用,选育一批“酒城酒匠”,建成投用川酒学院。以郎酒庄园、顺成和酒庄等为引领,加快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酒庄集群。力争全市酒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入库税金同比增长10%以上。

  推进优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电子(泸州)产业园、xx农信数据中心、中国移动酒城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冠捷科技显示产品生产基地项目投产达效。支持川南航天能源科技打造油气钻采装备领域全国总部,全面建成豪能汽车全球最大差速器总成生产基地、智通机器人(二期),开工建设长江机械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推进步长制药新药临床试验,加快建设科瑞德原料药项目。有序推进页岩气资源就地转化利用和全产业链发展。支持泸天化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推动xx天华深化发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开工建设北方化工年产3.5万吨纤维素醚项目。支持鑫阳钢铁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建设合盛(泸州)新材料园区,推动年产4万吨高档锂电铜箔项目建成投产。开工建设xx理文竹浆纸全产业链项目。支持发展建筑业总部经济,做优做强建筑建材生态产业链。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培育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信创安全等为主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打造“信创产业要塞·数字创新名城”。加快建设泸州新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六大新经济业态”【19】,打造西南地区重要的新经济产业创新高地。积极开展“5G+工业互联网”、节能环保、预制菜等新赛道产业布局。开展制造业优势特色企业重点培育行动,培育发展一批产业链“领航”、“单项冠军”、“贡嘎培优”【20】、“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推动园区提档升级,持续深化“标准地”【21】、“亩均论英雄”改革【22】,支持高新区争创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酒业园区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全市园区营业收入突破4200亿元。

  促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积极培育城西新城商圈、城南商圈,提档升级白塔—回龙湾、万达—西南商贸城等一批地标性商圈,引导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提质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隆黄铁路双加物流中心前期工作,积极推进中航油区域配送中心等项目落地。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境外债,推动科技银行、同心金融速贷等特色金融服务,支持武骏光能、众邦新材料等企业完成上市申报,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长10%以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泸州段)建设,加快茜草工业遗址、大旺竹海等项目招商工作,建成投运罗汉林冰雪运动中心、龙挂山旅游项目(一期),支持泸州老窖旅游区创建国家酒旅融合示范基地,支持古蔺县创建天府旅游名县,支持江阳区、纳溪区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举办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全力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深化落实“房地产15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融合发展养老、育幼、护理、康复、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持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资产评估等专业中介服务,鼓励发展远程医疗、数据处理、文化创意等外包服务,高质量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大力推进田长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新建高标准农田29.1万亩,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天府粮仓”泸州示范区建设工程,大力发展优质水稻、有机高粱,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6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230万吨以上。加强生猪产能调控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全年出栏生猪400万头以上。发展壮大泸州龙眼、合江荔枝、赤水河甜橙等产业,建设川南特色经果产业优势区。积极争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调味品、精制茶、林竹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健全烘干冷链物流体系,打造一批农产品“川货寄递”品牌【23】。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强地方优势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应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三、内外联动强合作,加快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

  强化区域协同、深化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协同推进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和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实现路径。完成渝昆高铁泸州段主体工程,开工建设自永高速泸州段,加快推进渝叙筠高速、江泸北线高速前期工作,丰富省际公交线路,打造“川南渝西60分钟通勤圈”。主动参与成渝“双核”产业配套,加快建设川渝千亿立方米天然气(泸州)基地、合江·江津(珞璜)新材料产业合作示范园,联动永川区、江津区建设“巴蜀鱼米之乡”。联合组建云贵川渝结合部文旅发展联盟,积极开展文化旅游惠民年系列活动,加快打造巴蜀文旅走廊“桥头堡”。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持续推进“川渝通办”,强化跨区域环境联防联控、社会协同治理。

  加快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充分发挥“天府首港”优势,加快完善泸州港功能,推进石龙岩作业区建设、大脚石作业区前期工作,深化与xx、xx、xx、xx等沿江城市港口合作,协同推进长江航道整治提升,着力建设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建成叙毕铁路,持续推进隆黄铁路隆叙段扩能改造,加快泸遵高铁、古蔺大村至xx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建成古金高速,开工泸古高速,推进自贡至泸州港公路建设,做好古仁高速前期工作。建成白沙长江大桥、河东长江大桥。提升云龙机场空港辐射能级,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航空枢纽。实施交通物流枢纽构建行动,大力发展公铁江海多式联运,常态化开行泸州中欧班列,探索开行中老班列、南向出海班列、跨境公路班车,稳定运行泸州港内支航线和近洋航线,加快打造xx东向南向西向重要国际物流节点城市。

  以高能级平台促进高水平开放。支持自贸试验区创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深化贸易促进、贸易创新,推动进口贸易高质量发展。提升泸州综保区发展能级,深化与进境粮食、肉类指定监管场地联动发展,加快建设以大宗商品集散分拨为主的保税物流中心,以粮油食品、新材料等为主的保税加工中心,推动构建百亿级“保税+”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泸州跨境电商产业孵化园,打造跨境新零售商业经济圈。实施“百户外贸企业培育计划”,引导优势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积极“走出去”,加强与欧美、RCEP【24】成员国、国际友城等交流合作,拓展对外经贸往来渠道。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7%以上。

  四、统筹城乡促融合,着力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优化配置,着力重构城乡关系、塑造良好发展生态。

  提升主城区功能品质。竣工长江二桥、长江六桥,贯通二环路,加快建设长江五桥、第二医教园区骨干道路,开工龙透关大桥,加速形成“二环一横一纵”的城市骨干路网。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全面推进“老泸州”特色街区项目,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87个。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探索城市森林花园住宅【25】试点,推动柏木溪生态公园、永宁河生态廊道等项目建设。深化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建设,加快茜草半岛、罗汉片区等典范项目建设,新增海绵城市达标面积6平方公里。加快泸州市垃圾焚烧发电厂扩能改造、城东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竣工投用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推进城市燃气等老旧管网更新改造。积极实施《泸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守护干净整洁市容环境。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构建市级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初步建成“城市大脑”。推进完整社区建设试点,打造便民惠民智慧生活服务圈。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持续做好城市品牌建设与传播,打造更加生动立体、可信可爱的泸州形象。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一县一策”编制县城建设方案,全面完成市县两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优先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及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用地。大力实施县域经济百亿主导产业培育行动,打造先进制造、文化旅游专业功能县城,鼓励有条件的县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全省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支持泸县争创全国百强县。加快古蔺郎酒特色小镇建设,支持泸县玄滩镇和合江县大桥镇、九支镇等特大镇发展,重点培育31个中心镇,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持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转移人口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抓好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加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支持力度,深化东西部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确保群众持续增收、稳定增收。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全面完成乡镇级片区规划编制,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加快建设“川台乡村振兴合作试验园”。高质量完成“9·16”泸县地震灾后重建。持续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300公里以上。加快永宁水库、土公庙水库、观口水库、玉水水库等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积极推进向家坝灌区工程等骨干引水工程建设。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推动乡村环境治理和补短提升,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五、固本强基兴科教,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汇聚泸州现代化建设强大动力。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加快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优化基础教育学校布局,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16所,新增学位1.6万个。深化“双减”改革【26】,加强省级教育评价改革试验区建设,落实高考综合改革任务,探索初高中一体化育人模式,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中小学校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治理,创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10所、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领航学校8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所。支持西南医科大学建设西部高水平医科大学、xx警察学院创建全国重点公安院校。实施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加强高职院校“双高计划”【27】、中职学校“三名工程”【28】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

  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等重大改革事项。落实“科创十条”,推广“天府科创贷”,健全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贴息贴费等政策体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1.1%以上。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实施“重点产业技术创新2030行动”【29】,打造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以上,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900家以上,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750亿元以上。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8家。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泸州分中心、泸州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充分发挥西南医科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泸州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等核心平台作用,实施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100项以上,实现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25亿元以上。

  着力打造区域人才集聚高地。实施“酒城人才聚集行动”,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平台,强力推进“双招双引”,引进一批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紧缺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开展“国省级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培养行动”、“重点产业博士后倍增计划”,夯实本土高层次人才基础。加快建设工匠园区、工匠学院、工匠小镇,高水平打造中国西部工匠城。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酒城英才·工匠之星”培养项目,支持引企入校、办学进园、校企联办等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打造西部地区工匠人才主要供给地。办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商学院。实施聚集创新人才“六大工程”【30】,着力构建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的人才服务生态,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以人才出彩赢得泸州精彩。

  六、用心用情惠民生,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发挥医药园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西南医科大学成果转化基地等平台作用,大力发展中药、生物药、化学药、医疗器械、保化品等产业,积极构建医药研发、制造、流通体系。支持区县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加快建设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积极争创并启动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深化川南渝西医疗卫生联动合作,推进川南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川南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提高区域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加快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建成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6个,推进“5G+医疗健康”应用,提高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开展出生缺陷三级综合预防,深化农村妇女“两癌”筛查【31】,推进安宁疗护服务省级试点,持续做好全民预防保健工作,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加快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州段),扶持红色文艺精品创作,支持古蔺县建设中央红军长征入川第一县省际窗口城市、叙永县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响xx“四渡赤水”文化品牌。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一批家门口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城市“十五分钟阅读圈”。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推进省级智慧广电示范区建设。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办好xx长征文物保护利用联盟成立大会,推进非遗产业化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涵养工程,打造提升中国长江诗歌带、中国赤水河画派等原创品牌,着力建设独具酒城魅力的文化强市。深化体教融合、体旅融合、体卫融合,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全面发展。

  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新增就业3.7万人。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开展国家医保支付方式DIP改革【32】,扎实推进“两病”【33】门诊用药保障国家示范城市建设。做好特殊困难群体社会救助,进一步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功能。更好关爱“一老一小”,推进公共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加快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稳妥有序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深入推进全省普惠托育试点,争创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加强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扎实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试点、既有住宅电梯增设等民生实事,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七、持之以恒优生态,更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树牢上游意识、强化上游担当,坚定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落实能耗双控措施,坚决遏制“两高一低”【34】项目盲目发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特色优势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鼓励大宗工业废渣综合利用,推动林竹经营碳汇【35】项目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持续推进风、光、生物质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中广核古蔺风电场、川投泸州燃气发电项目建设,积极参与成渝“氢走廊”【36】建设。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扎实开展工业污染、城市扬尘、汽车尾气、臭氧污染专项整治,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系统推动“三水共治”【37】,确保大陆溪河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古蔺河水质稳定达标。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常态化推进河湖“清四乱”【38】,确保全市地表水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加快全国“十四五”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和“无废城市”【39】建设,推进泸州市污泥处置项目建设,强化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监管,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保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扎实推进各级各类环保督察检查反馈问题整改,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刚性底线。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三线一单”【40】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统筹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巩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成效。有序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开展叙永县、古蔺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增强生态涵养能力。严格落实林长制,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巩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成果,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实施营造林10万亩、森林管护356.4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平方公里。开展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持续推动赤水河流域(xx)小水电清理整改。深入实施长江十年禁渔,科学开展增殖放流,保护生物多样性。

  八、坚守底线保安全,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使命感,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筑牢基层防控工作体系。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情况摸底及分类管理,切实保障群众就医用药,做好感染者分级分类救治,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有序推进各类人群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持续提升疫情防控能力,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

  不断夯实安全发展根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积极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安全发展示范试点城市。持续推进森林防灭火常态化治理,提高森林火灾防控水平。立足防大险、救大灾,强化基层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抓好质量安全和质量发展,创成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加强金融、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国企债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创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不断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打好禁毒人民战争,严厉打击电信诈骗、养老领域非法集资、欺诈骗保等违法犯罪活动,全力维护城市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

  高质量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不断提高民族和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扎实做好国家安全、人民防空、退役军人事务和双拥共建等工作,大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工商联、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更好发挥作用,统筹做好外事侨务、港澳台、援藏援彝、审计统计、档案保密、决策咨询、文学艺术、自然和社会科学、地方志、气象等工作。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政府工作要有新作为、政府干部要有新担当。我们将始终牢记政府前面“人民”二字,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坚持不懈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持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坚决把忠诚施政贯穿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学细悟笃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折不扣推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结出硕果。

  坚决把依法行政贯穿始终。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政务公开,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坚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各方监督,确保政府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坚决把高效理政贯穿始终。以硬本领应对新形势,增强政府系统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用铁肩膀扛起新使命,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不断提高政府系统执行力、落实力。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不担当、不作为,以高效率赢得高效益、以快节奏换来大发展。

  坚决把廉洁从政贯穿始终。持之以恒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和市委市政府十二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带头过紧日子。加强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强化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干净干事在政府系统蔚然成风。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任、奋斗铸就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同心同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泸州而不懈奋斗!

2023年领导干部在xx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用多篇篇6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乐昌应对风险挑战、经受重大考验、坚定平稳发展的一年。一年来,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和xx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7.84亿元、同比增长0.7%,增幅高于xx平均水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49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7.56%,总量冲上xx首位。

  一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学应对防寒抗冻、防汛救灾、疫情防控、森林防灭火等严峻考验。面对寒潮冰冻,我们靠前指挥,农业、应急、供电等部门和梅花、沙坪、云岩等镇齐出动,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指导,紧急抢修恢复群众供电1.4万户,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面对百年一遇“龙舟水”强降雨,我们迅速启动防汛一级响应,党政主要领导24小时坐镇指挥,科学调度乐昌峡、东洛和龙山水库精确削峰,出动民兵、党员干部近万人次,转移安置群众5600名,实现零伤亡,实现武江洪水不进城,得到前来调研的省委主要领导充分肯定。面对“0709”“1124”输入性疫情,我们坚持以快制快,紧急做好封控,连夜启动11个交通服务点与7家隔离场所,连续开展8轮区域核酸检测,以最快速度消灭疫情,得到省韶指导组的高度评价。面对8月、9月森林防灭火的高压态势,我们坚持标本兼治,投入财政资金800万元,设立北部乡镇森林防灭火攻坚指挥部,镇村干部守山巡逻至凌晨,出台“秸秆回收”综合利用政策,打出防灭火工作组合拳,迅速扭转森林防灭火工作被动局面,锻炼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应急救援队伍。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和乐昌人民始终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任何风浪都动摇不了我们的钢铁意志,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乐昌的发展步伐。

  二是着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全力保障工业经济平稳运行。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物流不畅、订单减少等影响,制定“安商暖企十条措施”[1],组建工作专班对接服务企业,新增规上企业16家,在xx市排名第一。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坚持“见缝插针”式拜访企业,大力推行“云”招商,成功引进项目66个,投资总额达88.62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20个,获评xx“招商引资优秀单位”。收储土地1603亩,有效解决企业用地用林等要素保障问题,推动中衡能源等26个项目动工,同向精密机械等26个项目建成投产。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提质树标”行动[2],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77亿元,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3家、专精特新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研发机构3家,高尔德公司建成省博士工作站。产业园区连续五年获评xx“优秀园区”。

  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稳步发展。出台粮食生产补助方案与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激励方案,粮食种植面积21.84万亩、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面积1.08万亩,整改非法占用耕地34.15亩,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连续六年获xx“优秀”等次。推动农产品“12221”市场体系[3]建设,成功举办首届黄金柰李国际网络节暨乐农优品云展会,打响“乐昌黄金柰李”品牌。乐昌粤牧梅花猪、乐昌无花果、乐昌翡翠李、丽丰加州鲈鱼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基本完成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设,启动冷链物流园项目,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抓好生猪养殖、出栏工作,大力开展打击生猪私屠滥宰专项行动,全年完成生猪出栏40.77万头,年底存栏21.62万头。举办两期乡村振兴“打擂比武”活动,推进自然村美丽乡村建设40个,提前完成85.4公里村内干路硬化任务,全面完成全域集中供水工程。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购买防返贫综合保险共4899户13378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成立强镇富村公司30个,建成乡村振兴车间46个,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1082人。

  四是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实现第三产业提质增效。面对消费紧缩的困难局面,精心策划系列促消费活动,领导干部带头到批零住餐企业消费,鼓励企业通过组团式优惠、以旧换新等形式刺激消费,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一对一跟踪培育“四上”企业,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19家,限上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4.5%,限上住宿业营业额扭负为正、增长9.5%,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额、限上餐饮业营业额增速排名xx第一,分别增长101.7%和30.7%。全面启动坪石老街工坊建设项目,建成国立中山大学坪石新村纪念地与天文台遗址公园。举办线上桃花节等节庆活动,圆满承办省第十三届中学生运动会排球赛事。成功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五是统筹推进城镇建设,不断推动城乡均衡发展。成立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指挥部,全面启动国道535线乐城至桥头段等项目,完成北立交桥加固修缮,新建万里碧道2.78公里,启动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生活垃圾填埋场飞灰填埋专区一期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多方筹措资金1.9亿元,完成五山、黄圃、白石等10个镇改造提升,美丽圩镇建设实现全覆盖。改造升级县乡道路50.5公里,建成4G、5G基站328个,潜江至xx输气管道工程、xx天然气管道乐昌支线基本完成。

  六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资源资产价值化。完成造林种植9500亩、高质量水源林新造林抚育2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70.79%,龙山林场获评首批省级林长绿美园,九峰镇入选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6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水质标准,河长制考核连续4年被xx评为“优秀”等次,污染地块、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安全利用率100%。率先启动并完成双门寨石场采矿权出让工作,形成收益2.16亿元,实现效益最大化。新垦造水田1300亩,新增水田指标245亩。全力以赴抓好补充耕地指标、水田指标、土地出让工作,完成资源资产价值化收入5.27亿元。

  七是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增强民生福祉。克服财政资金困难,投入民生资金34.9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87.9%,高质量完成十件民生实事。新建梅花第一幼儿园等4所公办幼儿园,完成凤凰小学、新时代学校改扩建,启动坪梅小学项目,新增公办学位3020个。推进“麻雀学校”[4]优化整合,改造升级乐一中宿舍,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落实中小学教师“小级别”晋升[5]政策,教师待遇整体大幅提升。投入9000万元购买医疗设备和物资,建成启用市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心,启动新建市人民医院建设项目,顺利通过省卫生城市复审。扎实推进“三项工程”[6],建成首家省级示范性就业帮扶基地,城镇新增就业2503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现镇村全覆盖。困难群众救助标准逐年提高。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特别防护期信访维稳安保工作,综合施策严厉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电诈案件多发态势得到有效扭转,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市消防救援大队荣获“全国行政执法先进集体”。

  一年来,我们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主动向市委、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45件、政协委员提案152件。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进“八五”普法,北乡黄坌村被民政部、司法部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人民武装、国防动员、退役军人、民族宗教、港澳台、外事侨务、档案史志、统计审计、机关事务、供销、气象等工作取得新进步,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获得新成绩,市工商联获评首批全国“五好”标杆县级工商联,坪石镇商会荣获全国“四好”商会。

  各位代表,2023年困难重重,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定向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xx市委市政府和乐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位乡贤,向离退休老干部、社会各界人士,向省韶驻乐单位、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向不遗余力帮助乐昌发展的东莞大朗镇干部群众以及所有关心支持乐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高质量发展基础还不够牢固,重点企业增长放缓,华电坪石公司、中建材水泥等重点企业降幅较大,影响规上工业经济增长。二是镇域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还不够高,畜牧业增长后劲还需增强。三是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民生事业仍存在短板弱项,公共服务还不够完善,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四是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项目落地建设耗时偏长,作风建设有待加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直面困难和问题,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202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xx重要讲话和对xx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会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和省委书记黄坤明同志在韶调研指示精神,以及xx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乐昌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造粤北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地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7],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镇域兴市“三大战略”,抓好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大投资和消费力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城镇建设品质、高质量建设绿美乐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等重点工作,推动经济稳定运行,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展现乐昌新担当新作为。

  2023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完成省、韶下达的能耗强度控制目标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七方面工作:

  (一)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工业强市建设步伐

  迅速掀起招商引资热潮。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充分发挥大朗乐昌对口帮扶优势,积极开展全民招商、驻点招商、靶向招商、链主招商、以商招商,大力引进一批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坚持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办好12场招商推介及展会招商活动,力争全年招引项目40个以上,投资总额超100亿元,其中投资超10亿元制造业项目2个以上,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7亿元以上。成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实施重大招商项目“一事一议”制度,在土地招拍挂、报建审批等环节提供“四个一”[8]的保姆式服务,加快中能建装配式建筑、耀晟汽配等一批项目落地,推动碧宏机械、三和磁材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出台实施项目要素保障方案,加强用地用林、能耗环保、资金政策等要素衔接,对所有符合条件的招商引资项目,必须无障碍开工、无障碍建设、无障碍投产。

  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支持华电坪石公司推进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风光发电、煤矸石取用等项目进程,完成投资20亿元以上。支持中建材水泥矿地一体化发展,实现恢复性增长。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支持欧亚特、宝创、沃府与科研院所深化产学研合作,帮助龙督实业等高成长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推进东锆、恒发等传统骨干企业技术改造,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家以上,力争实现“小巨人企业”[9]零的突破。实施“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制定扶持中小企业扩大规模优惠政策,新增规上企业20家以上。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加快发展。乐昌是一座老工业城市,本土企业多、中小企业多、资源加工型企业多,必须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支持其竞争市场、扩大产能、拉长产业,在新的征程、新的高度再创新的辉煌。

  全力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城东片区要抢抓省部署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实施“亩均论英雄”“标准地”改革,动态评估投产企业用地效率情况,做好闲置低效土地处置工作,收储并出让土地600亩以上,建成标准厂房15万平方米,大力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省级高新区、省级特色园区。城南片区要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工程,集中发展新能源设备、大数据设备和装配式建筑产业,打造粤北碳中和产业应用基地。坪石片区要加强与xxxx的联络沟通,积极争取省韶政策支持,盘活华电坪石公司及其周边土地资源,建设热电联产产业园,推进绿地能源、三益水泥扩能升级,切实打造“双变”[10]试点示范基地。推进园区管理服务制度改革,探索设立园区“2号章”[11],适度下放相关行政审批权限,实现企业入园“一站式审批”“办事不出园”。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开设“市长直通车”,依托12345等政务服务平台及时收集企业诉求,由市领导督办解决;建立“行走的办公室”,市领导定期深入企业现场办公,为企业解决发展上的难题,做到由“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转变。深化政务服务“跨域通办”“一网通办”和“自助办”,做到营业执照“秒批秒取”。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实重大项目集中审批办公、告知承诺、容缺受理、联合验收等集成服务措施,做到项目落地即开工。落实助企纾困、税费支持政策,用好营商环境“红黑榜”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多服务、少检查,多支持、少干扰,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发展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二)加大投资和消费力度,不断扩大有效需求

  巩固提升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全市旅游资源整合重组和整体开发。启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xx段)“一园一带”项目节点建设,推进古佛岩、金鸡岭等景区整改工作;加快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文化旅游综合服务项目建设,推动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创建国家3A级景区,争取明年创建国家4A级景区,打造具有全省影响力的“大研学”品牌。加快廊田农业文化康养、泰永鑫、百臻等农文旅项目建设,推进九峰文旅规划落地,鼓励誉马葡萄酒庄园扩大营销,支持兰花公园推出多元化旅游产品,活化利用红色文化、非遗文化和古村落,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整体推进住宿业加快发展,新增高品质酒店1家、精品特色民宿20家。努力办好桃花节、黄金柰李节等节庆活动,积极承办“乐昌桃花杯”全国象棋女子甲级联赛、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等赛事,持续激发旅游市场活力,全年接待游客增长10%、旅游综合收入增长8%、限上住宿业营业额增长5%以上。

  促进消费快速恢复。开发坪石老街复古经济一条街和城区夜经济一条街,办好各类促消费活动,推动线上消费、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大房地产、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租赁服务、养老托育等消费服务促进力度,全年培育限上批零住餐企业14家。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综合产业示范园建设,实现农副产品年网络交易额5亿元以上。建成启用冷链物流产业园,推进梅花农贸物流集中交易中心建设,完成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10个以上,促进物流降本增效。启动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园区建设,确保外贸进出口额达5000万美元。

  加大基础建设投资。按照“三年项目两年干”的要求,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重点基础项目建设,全年安排重点项目58个,力争年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60亿元以上。加强专项债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全力争取新增专项债资金发行额度,逐项做好项目收益和还债计划,持续发挥债券资金对投资的支撑作用。加快国道535线乐城至桥头段建设进度,做好武江港乐昌作业区建设前期工作,谋划推进沙坪至xx莽山旅游公路建设,完成县乡道提升改造工程35公里。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先导工程。积极探索“光伏+石漠化治理”新发展模式,推进分散式光伏发展,推动华电龙珠、黄圃耀阳、三峡能源等光伏项目建设,力争光伏装机容量突破800兆瓦。开工建设110千伏东坑、南岸站输变电工程。建设武江右岸碧道2.8公里,推进南花溪等7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实施23宗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三农”事业提质增效

  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12]要求,深化拓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深入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保持现行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3+1”保障成果,新建乡村振兴车间5家,带动就业200人以上。做好扶贫资产后期管护工作,确保资产保值增值。

  推动农业生产高质高效。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严查非法侵占耕地和农田行为,改造提升5万亩农田耕地质量,规划建设长来、廊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大力推广庆云、黄圃、三溪等地黄烟种植,优化提升九峰、两江等地水果品质,继续打响马蹄、香芋、优质稻品牌,推动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完成明德升科肉猪养殖场等建设,支持现存猪场扩能升级,全年生猪出栏量达45万头。系统梳理和挖掘山塘水库养殖资源,大力推广丰产鲫和加州鲈鱼等名优水产品养殖,打造粤北最大鲈鱼种苗生产基地。做大“乐农优品”农业品牌体系,新增“国字号”“粤字号”“三品一标”农产品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各2个。加快“一市三园”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流转土地2万亩,新培育xx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10家以上。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稳步推进“诗画田园”阡陌飘香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沿西京古道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项目,开展新一轮乡村振兴“打擂比武”活动,确保比出成效、比出示范。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完善自然村污水收集管网及配套处理终端设施,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70%以上。继续实施农村村内干路巷道硬化项目,实现自然村内道路硬化率75%以上,提升农村道路通畅水平。

  (四)提升城镇建设品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下大力气加快中心城区建设。集中力量攻坚实施产城融合示范区“六个一”工程[13],推动新城建设实现新突破。全面开建乐昌大道,启动城市内涝治理雨污分流工程建设,系统谋划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规划建设公共充电设施,完成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建设并投入试运行,新建天然气市政管道10公里,加固修缮南立交桥,打通府前桥下佗城路辅道等“断头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确保城镇化率再提升1个百分点。

  做强做优镇域经济。落实“镇域兴市”战略,支持坪石统筹推进“双变”试点、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和粤湘合作示范区建设,将坪石打造成市域副中心和乐昌北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加快培育廊田、梅花2个中心镇,结合资源禀赋分类发展13个一般镇,推动17个镇(街道)综合经济排名整体位次前移。持续开展镇区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行动,完成坪石等6个镇区污水管网改造项目,推动大源集镇迁建工程。乐昌镇域南北差异大,北部九镇基础薄弱,我们要持续加大投入,分类实施考核,压实镇村责任,全面提高基层党员干部抓产业、谋发展的能力,打造一批工业、农业、文旅强镇。

  持续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巩固省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积极申报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传承乐昌历史文脉,结合碧道规划,建设具有乐昌传统人文魅力的城市地标。强化公共绿地区域管理,持续加强市容环境、道路交通、空间立面、消防通道等管理维护,重拳整治城市“六乱”现象,治理违法建筑6万平方米以上。实施智慧停车场项目,规范城区路面车辆停放秩序,努力解决城区“停车难”问题。

  (五)高质量建设绿美乐昌,大力推动资源资产价值化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落实“三线一单”[14]分区管控,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面落实林长制,继续推进营林生态建设,完成造林6000亩、森林抚育1.79万亩,新建生物防护林带87公里,争创国家森林城市。推进河长制工作,完成武江乐昌段治理、长来农村水系整治及乐城、北乡灌区改造工程。

  深化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确保问题整改见底清零不反弹。抓好大气污染治理,确保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保持96%以上。推进武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前期工作,建立完善跨界水体污染联防联控工作体系,确保市区饮用水源、备用水源及镇级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加强土壤污染治理,确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0%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抓好固废污染治理工作,确保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

  持续推进资源资产价值化。全面开展矿产资源普查核查行动,全面摸清矿产资源底数并登记造册,严厉打击非采盗采、超层越界违法行为,推进北乡猪头冲建筑用灰岩矿等采矿权出让,做好秀水猴子迳、廊田大石角石矿出让前期工作,最大程度实现价值化收益。大力推进垦造水田工作,形成水田指标1000亩,出让水田指标200亩、补充耕地指标1000亩。有序推进土地出让工作,出让6个加油站建设用地,出让园区土地1000亩以上。稳步推进河道清淤以及淤料出让工作,促进国有资产价值化。力争通过努力,全年完成资源资产价值化收入9亿元以上。

  (六)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用心用情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加快科教人才事业发展。加强未成年人教育管理,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完成坪梅幼儿园、金色港湾幼儿园等公办幼儿园建设并投入使用,加快启动新城中学建设,推进迁建坪梅小学,完成扩建坪梅中学以及新建廊田中心学校、老坪石中心学校教学综合楼等项目建设,新增优质公办学位1320个以上。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加强校企对接,提升职校学生留乐比重。改造升级乐一中、乐二中等高中学校食堂、宿舍,改善高中办学条件。实施高素质教育成长计划,巩固拓展“双减”[15]成果,设立教育发展基金,强化学校教育和校园安全管理,让孩子们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突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持续加大科技投入。落实省韶人才政策,出台支持高技术人才、企业高管引进培育计划,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优化提升。平稳有序实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着力保健康、防重症,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系统加强市镇两级医院管理和服务,推进市人民医院迁建工作,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动乡镇卫生院改造升级。巩固省卫生城市复审成果,持续开展省韶卫生镇村创建工作,创建省、韶卫生村各5个,完成3个省卫生镇巩固复审工作。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鼓励一批文艺精品创作,完成基层公益性演出100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做好秀水紫阳书院等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作,加大乐昌花鼓戏、乐昌渔鼓、九峰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利用。多措并举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让全民健身成为新风尚。

  加强就业社保工作。深入实施“三项工程”,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以及退役军人等群体稳定就业,新增职业技能培训2000人次以上。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扩大社保、医保参保覆盖面,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持续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补贴和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水平。深入开展国防动员和全民国防教育,抓好拥军优属政策落实和退役军人接收安置工作。切实保障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儿童、妇女权益,推动五山敬老院重建项目、幼儿托育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培育“薪火计划”“护苗行动”“智慧父母学堂”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让老年人乐享天年、孩子们快乐成长。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强化社会保险基金日常监管,扎实做好保交楼工作,依法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持续加强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公共消防、城镇燃气、危化品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效化解各类安全风险。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镇(街道、办事处)综治中心提档升级,努力创建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市。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重拳打击盗抢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推动“平安乐昌”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全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全面开建乐昌大道。二是全面启动乐昌新城中学建设。三是完成通建制村公路单改双工程35公里。四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超70%。五是新建武江右岸(梅乐桥至富湾电站河段)碧道。六是提升公办学校办学质量。七是实施“粤菜师傅”“xx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八是建设2所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1家长者饭堂。九是完成32个村(社区)百姓舞台建设。十是优化黄烟种植和烘烤工作。

  (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打造人民满意服务型政府

  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两个确立”的坚决拥护者和“两个维护”的坚定践行者。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政府履行职责的全过程,推动中央和省委、xx市委、乐昌市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抓实见效。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与政协委员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议事决策和合法性审查机制,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切实提高政府决策水平。纵深推进“八五”普法工作,建设法治政府。

  切实提高执行力。坚持心中装着人民、肩上扛起责任,把人力、财力、精力都用在让乐昌父老乡亲过好日子上。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落实工作闭环管理。坚持一天当做两天干,两步并做一步走,以实绩论英雄,推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烈氛围在全市政府系统蔚然成风。

  建设廉洁政府。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严格落实“一岗双责”,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部门、重点岗位的监督管理,强化审计监督和统计监督,严守纪律规矩、严明公私界限、严格家教家风。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压减一般性支出,以政府过“紧日子”甚至是“苦日子”来保障群众过上“好日子”。

  各位代表,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埋头苦干、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加快乐昌经济社会发展,奋力打造粤北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地而团结奋斗!

相关热词搜索: 领导干部 市政府 多篇 领导干部工作报告 领导干部下一步工作打算 领导干部工作总结范文模板大全 领导干部工作会议 领导干部工作总结报告 领导干部近三年工作总结 领导干部工作总结范文 领导干部年度工作总结 领导干部近三年个人工作总结 领导干部工作总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