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思想

发布时间:2022-03-22 10:58:18   浏览量:

杜晓童 李明

摘 要:“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标。《论犹太人问题》和《共产党宣言》都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论述,并深入阐释了政治解放与社会解放两大历程。《论犹太人问题》和《共产党宣言》中关于“人的解放”的阐述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对指导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的解放;《论犹太人问题》;《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9-0028-03

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来者一直致力于实现“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一条主线。“人的解放”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以下简称《问题》)和《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深入阐述了“人的解放”思想,对政治解放与社会解放进行总体考察,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人的解放”理想目标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对政治解放的总体考察

马克思在与鲍威尔进行激烈的思想论战中,将对鲍威尔政治思想的批判和超越写入《问题》,其中肯定了政治解放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和进步意义。在《宣言》中,马克思深刻指出无产阶级要通过革命形式夺取政权,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在社会建立起广泛的民主制度,获得政治上的解放。但马克思具有洞察事物根本的能力,他不仅看到了政治解放的作用,更创造性地指出政治解放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政治解放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人的解放的最后阶段。

(一)政治解放的进步性

马克思在《问题》中指出政治解放对于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的进步意义,批判了鲍威尔对二者混淆的错误理论。鲍威尔认为,实现犹太人的解放就是将犹太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消灭宗教间的对立,最终消除犹太人与基督徒之间的对立,才能使犹太人获得政治上的宗教解放。马克思指出:“由于宗教的定在是一种缺陷的定在,那么这种缺陷的根源就只能到国家自身的本质中去寻找。”[1]27这就指出宗教的存在与国家的完備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宗教的缺陷需要到国家的本质中寻找,揭示了宗教本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同时,宗教的世俗局限性使人们被锁在宗教的“牢笼”里无法获得解放,人是通过国家这个中介从而实现解放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宗教和国家都是人实现政治上的间接解放的中介,只有消除世俗局限性才能消除宗教局限性。

马克思把带有神学色彩的宗教解放问题化为世俗问题,揭露了统治者利用宗教对人类意识进行实际支配的恶行。在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处于社会最底层,深受统治者和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现代的国家政权只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2]33无产阶级“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2]42因此,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暴力革命这种最根本的解放方式摧毁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和社会生产方式,才能实现自身解放的目的。这样,无产阶级就上升为国家的统治阶级,从而建立无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和民主制度,达到政治上的解放。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国家归无产阶级所有,建立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国体;“争得民主”,是指在国家范围内实行的政体,即无产阶级如何管理国家、以什么方式管理国家,如何行使国家权力、以什么方式行使国家权力的问题。

(二)政治解放的局限性

马克思在《问题》中通过列举德国、法国以及北美取得政治解放的国家的实际情况,对鲍威尔将“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混为一谈的局限进行批判,从而指出政治解放本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马克思指出:“不管我们在神学中批判起来可以多么游刃有余,我们毕竟是在神学中移动。”[1]26马克思以其他完成了政治解放的国家为例,表示完成了政治解放的国家宗教仍然存在,并进一步总结:“摆脱了宗教的政治解放,不是彻头彻尾没有矛盾地摆脱了宗教的解放,因为政治解放不是彻头彻尾、没有矛盾的人的解放方式。”[1]28一方面,宗教的解放并不意味着实现了政治上的完全解放,实现了政治解放的国家也不意味着就没有了宗教的存在;另一方面,政治的解放不意味着人的解放,它还不是“一般的”“普遍的”人的解放,所以不能把政治解放等同于人的解放。马克思通过将政治解放与现实社会的“人的解放”相区别,指明政治解放的历史局限,因此,无产阶级在获得政治解放后,仍需进行新的社会变革。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治统治后,要利用统治政权剥夺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资料集中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除此之外,还要破除社会上一切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将变革生产力作为夺取政权之后的主要奋斗目标,并以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发展为基础,促进社会各方面发生深刻变革。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人的解放的最终目标,否则人类就会陷入普遍贫穷的状态。其次,要利用政权将资产阶级的资本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并合理运作,将人们从经济和物质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使人们不再以获得维持生活的生产资料为目的进行劳动,朝着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人的完全解放的方向迈进。最后,要紧握社会生产工具,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社会生产,将“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尽最大可能发展社会生产力,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所需要的规模,不断增加社会财富积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并为全人类解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马克思对社会解放的总体考察

马克思将“犹太人问题”上升为市民社会的世俗性问题,并对市民社会的世俗性做出了深入的批判性分析,进而指出“犹太人的解放即现实的人的解放”这一观点,为实现“人的解放”提供了科学的思想路径。《宣言》将这一思想贯彻下来,从无产阶级的立场、使命和任务指出无产阶级的终极价值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解放”,这与《问题》所阐明的观点不谋而合。无产阶级必须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使社会上不再有包括无产阶级的任何阶级,社会上逐渐形成以个人组成的联合体,人们获得最终的解放,逐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的弊端与“犹太精神”的解放

资本主義无法克服自身的内在矛盾,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天然的弊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马克思虽然肯定资产阶级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及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但不可否认,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重苦难也是十分罕见的。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生产方式整体呈现无政府状态,社会生产处于盲目的无计划的生产当中,而各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不断增强自身组织性。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使得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

周期性经济危机下,市民社会苦不堪言,马克思把目光转向对市民社会本身的剖析,指出“不是到犹太人的宗教里去寻找犹太人的秘密,而是到现实的犹太人里去寻找他的宗教的秘密。”[1]49在《问题》中将“犹太人问题”归结为世俗性问题,把“现实的人”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对其世俗性的社会历史基础进行批判。同时发现了私有财产是造成市民社会中人的异化困境的根源,找到了市民社会的普遍困境,揭示了市民社会的成员其实就是现实的犹太人。马克思以三个设问句阐明了犹太人作为市民社会特殊组成部分的基本特质:犹太教的世俗基础是实际需要、自私自利,犹太人的世俗礼拜是做生意、世俗的神是金钱。在以金钱为主体的资本主义世界下,基督徒甚至世界各国人民不断被同化,成了“犹太精神”的忠实教徒,从而使犹太人问题不再表现为宗教神学问题,而在其本质上变成了一个根本的社会问题。因此,要实现彻底的人的解放,就需要将现实的人从市民社会中、从犹太精神中解放出来,即“从经商牟利和金钱中解放出来——因而从实际的、实在的犹太教中解放出来——就会是现代的自我解放了。”[1]49

(二)政治解放的必然与无产阶级的使命

马克思在《问题》中批驳鲍威尔所认为的完成了政治解放即完成了人的解放的观点,指出政治解放的自身局限性,并以不同国家的犹太人问题的表现为例来说明政治解放并不意味着彻底的人的解放。《宣言》也指出无产阶级的最近目的就是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从而获得政治解放,之后通过生产方式变革带领人们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终走向人的解放。可见,马克思肯定政治解放的历史作用,但也明确界定了政治解放的定位——人的解放的必经阶段。由于政治解放的不彻底性,它无法消除市民社会中的人不断异化的现象,使得市民社会中的人和国家处于对立状态。要想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就要抓住带来异化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阶级的鲜明对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只有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和过去的一切旧思想进行彻底决裂,才能彻底消灭剥削制度,使人们从物质和经济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简言之,政治解放是人的解放的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但不是人的解放的最终完成,要将政治解放与普遍的人的解放有机连接起来,克服政治解放局限性,为实现人的解放创造充足的社会条件,不能停留在政治解放阶段止步不前。

因此,无产阶级在实现自身的政治解放、变革社会生产方式之后,还肩负着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的重任,从而实现人的解放的最终目标——阶级解放,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坚实的阶级基础。阶级斗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要想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进行阶级斗争,争得阶级解放。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天然的敌人,就要以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为己任,利用政治特权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一切阶级对立的根源,将人从一切阶级束缚之中解放出来。由此,无产阶级在消灭了自己的阶级统治的特权之后,阶级对立也随着阶级的消失不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回归平等,人在社会中可以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全部的社会生产也不再集中于部分人手里,而是由社会上无差别的人来承担。这些人联合起来组成了巨大的全国联合体,社会上再无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分,国家的概念也就不复存在。

三、中国共产党对“人的解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问题》和《宣言》中所阐述的人的解放理论,虽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所形成的产物,但其内蕴的政治哲学思想早已超越了时空阻隔,在21世纪的今天仍鼓励全世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全人类解放的最高理想目标而斗争。“人的解放”思想作为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逻辑主线,作为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核心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指针。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3]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定走马克思主义道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不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非凡理论勇气、高超政治智慧、强烈使命担当、赤诚为民情怀,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提供了思想理论遵循。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解决制约人民实现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面对人民群众在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必须以尽最大全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为全体人民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生产力的发达程度还远远达不到马克思所描述的实现人的解放的水平;放眼全球,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曲折。因此,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是一个既漫长又曲折的过程,“人的解放”事业任重而道遠,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主义者接续奋斗。在奋斗过程中,不能因为目标遥远就丧失信心,不能因为过程艰难就停滞不前,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这一科学理论的真实性和现实性,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坚定信念,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社会财富,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探索新路径、提供新方案、实现新突破。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卓越的宏大视野和战略思维,深入思考事关人类命运的宏大课题,以中国智慧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向世界交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满意答卷,展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在发展之路上不会完全照搬“输入”外国模式,更不会“输出”中国模式。我国在追求自身发展利益过程中从不以损害他国合理利益为前提,积极追求世界各国共同进步的“天下大同”全球治理模式,欢迎世界各国加入中国发展的快车,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5]的外交新理念。中国将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世界共同发展、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做出贡献,为人类建设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家园做出贡献。

四、结语

《问题》和《宣言》所阐释的人的解放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和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确立了关于人的解放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思想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后期的著作中对人的解放仍有诸多表述。“人的解放”作为马克思及其后继者所追寻的最终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寻求自身解放提供了一种价值追求和实践探索之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9(13).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8(10).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领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科教新报(2021年26期)2021-08-25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廉政瞭望(2021年7期)2021-08-0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伙伴(2019年11期)2019-12-1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新民周刊(2017年43期)2017-11-22《共产党宣言》对社会主义流派的批判及当代价值党史博采·理论版(2017年9期)2017-10-11《共产党宣言》的政党纯洁性思想与全面从严治党法制与社会(2017年17期)2017-06-20从理论掌握群众视角探析《共产党宣言》广为传播的原因新西部下半月(2016年10期)2016-12-09《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收藏党史纵览(2015年7期)2015-06-12《哲学的贫困》文献综述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15期)2014-09-01

相关热词搜索: 马克思 解放 思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