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金石学背景下张廷济印学思想探究

发布时间:2022-06-28 16:40:04   浏览量:

摘要:张廷济作为清中期著名的金石学家,其金石题跋与印学思想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本文从张廷济金石学著述《清仪阁题跋》《清仪阁金石题识》等文献作为切入点,对他的印学思想和学术影响进行梳理和分析,旨在从中探究出清代金石学背景下印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金石学;张延济;印学思想

一、张廷济生平简介

张廷济(1768—1848),清中期著名印学家、金石考据家。浙江嘉兴新篁人。原名张济,字叔未,号未亭,一字汝霖,又字说舟,生平常用的斋馆名有清仪阁、三颂轩等。嘉庆三年(1798)中解元,后屡试未中,故开始学术研究与创作。

张廷济精诗文,喜好书画,长于用掌故,精金石考证之学,尤擅文物掌玩,一碑一器都能分辨其真假。他特别喜好收集各种古物,所藏青铜器、碑刻和画、印数量丰厚,闻名于世,建有清仪阁、三颂轩等用来收藏书籍、金石遗迹,在他的藏书印当中,便有“清仪阁张叔未廷济印”等。清仪阁在太平天国时被毁,所藏古物大部分流失。张廷济的生平录于《嘉兴府志》《金石家书画集小传》《广印人传》等。如今所见的张廷济著作,包括《清仪阁题跋》《清仪阁金石题识》《金石文字》《桂馨堂集》等,对后世金石研究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浙江省嘉兴市郊区新篁镇朝南街太平寺后为张廷济的故居,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尚存。1938年4月27日,日本侵略军焚掠新篁,张廷济故居遗憾被毁。

在张廷济的金石与书法交游中,可知他最初随沈可均学习书法、金石之学;其后在天津认识年长自己五岁的阮元,并拜其为师,二人视彼此为金石之交。在此期间,张廷济结识了许多有名的大师和学者,丰富了自己的才识,为他后来在金石学研究方面的成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张廷济与翁方纲之间交情颇深,他们在金石学方面的成就,在后人眼中也不相上下;张廷济与张燕昌、赵魏交游亦甚广,三人经常考据金石遗迹与翰墨,同时三颂轩、清仪阁的多数藏品也主要由他们赠送和代购。

二、清代金石学背景下印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1.以金石文字考订经史

从宋代伊始,金石学便吸引了文人群体的注意,同时在倡导斯学的发展过程当中出现了许多精心钻研的名家,如欧阳修、薛尚功、黄伯思、赵明诚等。而这一学科到元明时期却渐显颓势,直到清代才逐步复兴。从清初顾炎武等人因循理论开始,到清中叶达到顶峰,学者们的研究方向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同时朴学的迅速成长与普遍传播,使训诂考证也变成了学术探究的必由之路,对之后的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古代金石遗迹成为当时主要的研究材料时,便引起了文人们的注意。清初开始,以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为起源,包括后来人如黄宗羲、钱大昕等,都通过金石书法来进行考据学的研究,并校订史籍,开创了金石学研究的先河,这也为之后金石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之前,元代文人对篆刻的重视程度还停留在将印章作为实用工具和书画的附属之上,以石材治印并未兴起,因此在当时印学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到了明代,流派篆刻开始兴起,经过文彭、何震的创新后,时人不仅倡导秦汉质朴之印风,还追随元代阳文印之雅致,篆刻的发展经历了一大转折。清初,文人也沿袭文彭、何震的印学思想和篆刻手法,直到乾嘉时期,学者们不仅把金石书法看做考据史籍的材料,而且深切探究传统金石笔墨的轨制、方式等,此后逐渐演变出一门学科,其影响面愈发普及,因此“海内士大夫闻风承流,相与购置古器,搜集拓本”1。与此同时,金石学在清代还形成了一个独立科目。金石考据学的兴起,整理、考证古代典籍文物等方面取得的进步,使得文人的审美视野日益开阔,而邓石如、丁敬等人也在金石学背景的影响下,汲取了前人的经验与当时的成果,以金石文字考订经史,提议了“印从书出”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印学理论和意趣。

2.印学文何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政治与文人学风的发展,势必导致书法艺术思潮的变化。金石遗迹的不断出土和临摹拓印的日益传播,再加上斯学、朴学的迅速发展,使得艺术家的求新意识萌发,他们反对临摹,各个领域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除了画坛、书坛,还波及到了印坛,尤其在明代的秦汉章艺术传统衰颓之际,文彭、何震开始从篆刻的内容、刀法、材料等方面入手,对篆刻的发展进行革故鼎新,在吸收吾衍、赵孟頫等人的思想后,倡导印要宗于秦汉古玺传统,要沿革文字的六种书体。同时文彭首创把青田石当作刻印材料,材料的变化极大程度促进了篆刻的发展。而何震开创的刻印刀法,雄浑质朴,使篆刻得到了实质性的重大提升。他们不仅开拓了崭新的领域,还开启了明清流派篆刻的先声,而由他们所开创的皖派,后人亦将其称为“文何派”,深刻影响了明至清初文人士大夫的印学观念。而张廷济亦在此背景下,深受其影响并给予大力推崇。

三、金石学背景下张廷济的印学思想

1.印要宗于汉

在金石学背景下,张廷济的篆刻理论是伴随着他对印玺收藏和认识的提升,以及同诸多学者的交游而逐渐完成的。在这之前,张廷济秉承的是“治经之余,握寸铁作印,为文何之学。”2而当张廷济对秦汉印有了深入的认知,以及受到丁敬强烈的求变求新意识和略带夸张的切刀法艺术格调,还有邓石如“印从书出”尝试的影响之后,他看到了秦汉印章的另一面,他從中汲取营养,改变了前人观念,认为印要宗于汉,“既乃尽去旧习,一以嬴刘官、私印为宗”3。他认为只有尽涤之前习气,以汉代官印、私印为正统,力追秦汉,篆刻上才会有很大的进步。

2.藏古、鉴古、释古、传古思想

清乾、嘉以降,文人群体对金石的收集、考证、著作等盛行。在这一时期,张廷济凭借着学富五车、眼高富足、擅于赏玩、藏物广泛等良好条件,成为清代中叶金石学研究的杰出人物之一。

清代中叶,张廷济因善鉴、厚藏而闻名于时。笔者通过对张廷济相关资料的整理,知晓其辨别本领的获得与掌握,主要是通过以古鉴今、辨别书印、学以致用、考证经史、异同对照等方法而实现的。

在金石研究史中,多半的金石珍藏者,大多以此三个目的为主:一是积聚财富,二为用来观赏,三是靠此立名;另外则是珍藏兼有学问探究,为写作立言及后世服务。从这些做法来看,都是传古的表现。然而这里关于张廷济的“传古”思想,则是带有传古理论的总结和传古理论的推行,为后代承继下来摹拓的古物。

在《清仪阁题跋》一书中,张廷济经常说道:“眼前实事讹误,显然于此可见考订之难,而《金石契》载学士诗文曾不辨正于后,则又将贻后人之误矣。”4不能“贻后人之误”,张廷济通过对金石学严谨全面的思想各方照见,想为后世留下准确的记载与大部分精美的金石器物,实乃真知灼见,而其中的丰厚藏品,如清仪阁的藏品连跋多次流传下来,都是张廷济传古思想的印证。

四、张廷济印学思想的独特性

1.率先提出“古文印”

张廷济虽然是“清二百余年,精篆刻者”之一,但目前还没有发现他流传下来的篆刻作品真迹,仅存一方他的边款。张廷济一生珍藏秦汉印玺大约466方,还同当时的众多印人交游密切,例如毕星海、赵之琛等。同时在“曹山彦刻印”叙中,张廷济自己也说他十年前在馆篁和曹山彦朝夕论道交流,两人一起考证经史和治印。所以综合以上来说,张廷济是刻有印章的。而在《古玺汇编》一书中,将古玺一词的演变历程等进行了阐述:“战国古玺之传世,最早见于明人印谱中,面当时不明其时代,皆列于秦汉印之末,至清初仍然。迨清道光八年,张廷济《清仪阁古印偶存》,始称战国玺为古文印。”5

罗福颐教授认为战国的印玺虽然最早出现在明人的印谱上,但当时不知其年代,均将它们列入秦汉印之后,到清代亦是如此。到1828年,张廷济才开始把战国印玺叫做“古文印”。清代中叶,印学发展和金石学研究的条件渐渐成熟,学者们对图章的思考与研究非常活跃。随着金石遗迹的大批发现以及古印资料的日益增多,推动文人们对印章有了全新的了解,而张廷济恰好处于这样一个时代,根据自身在考据学探索和鉴藏古玺的经验,首次提出了“古文印”这个名词,解决了此类印章虽在明清印谱上却不知其年代而被列在秦汉印之后的争议。因此,这个名词的提出在当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2.师法汉人,择精而从

唐宋时期,印学盛行,花鸟等皆可入印,技艺百出,和汉魏的淳朴高古之意渐行渐远。故元代的赵孟頫和吾衍推出“印宗汉魏”的审美规范,试图挽救古代学风的衰退,抛却“墨戏”“尚奇”的成规。因为元人不明白秦汉印玺是什么,因此赵孟頫和吾衍等元代学者对“印宗秦汉”并没有做出清楚的解释,也导致了元人对古玺的认识不足。而张廷济在朴学和金石考据学兴盛等背景下,对秦汉印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识,主张溯本求源地直取秦汉书法渊源,因此其对刻印的造诣也独具一格,他认为要学习汉人,择精而从:“目验心识之,择其尤精者,则手摹登诸石,或数日得一印、或一日得数印,意到笔随、神来兴往杂之原本中,虽善鉴如周朴园、庄澹庵,恐未能指别一二,神乎技矣。”6在他看来,首先应该鉴赏众多古印,提升自己对印章的理解水平,才可以辨别其优劣并临摹就学。随着张廷济的收藏越来越多,他对古印的鉴赏也逐渐心手相合、胸有成竹,并心领神会。同时,他还提出印学研习应见贤思齐,特别看重篆字和刻法的基础,对此他表示,“若刻印则有篆法、刀法,非数十年功不能到也”。7由此可见,张廷济关于篆刻的进修与学习要领,是非常准确的。。

五、结语

张廷济对金石的探究以及篆刻思想,对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承继了前人学问,开拓了浙江当地的学术规模和研究成果。在清代的金石学探究中,以浙西学问群为首,他们从清初顾炎武开始,人才济济。乾嘉时期,考证经史、金石鉴赏,建树超越前人,同时嘉兴学术氛围浓厚,张廷济如此杰出的金石家也应运而生,前述已经详尽。

此外,张廷济还推动了学术传播风气的发展,培育了大量人才,最出名的当数徐同柏,徐同柏所写《从古堂款识学》一书,在金石学领域中建树显著。

可以说,张廷济的富藏以及对金石探究的思想,造福后世,同时在古文字的鉴赏和校订等方向都有巨大贡献,对当代的考证经史、古文鉴别、金石器物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曹建.晚清书论与书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张廷济.清仪阁题跋·曹山彦刻印叙[M].苏州:振新书社,光绪年刻本.

3.罗福颐.古玺汇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4.张廷济.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跋·周齐侯罍[M].涵芬楼影印本.

5.王国维.国朝金文著录表序.观堂集林·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56.

6.张廷济.清仪阁题跋·阮氏八砖·汉五凤三年砖[M].苏州:振新书社,光绪年刻本.

7.张廷济.清仪阁题跋·葭轩刻玉印[M].苏州:振新书社,光绪年刻本.

作者简介:

胡高杨,单位:湖南科技大学齐白石艺术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金石学 探究 思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