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杨红媛 刘松新
【摘 要】肥胖症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分为无明显病因的单纯性肥胖症和有明确病因的继发性肥胖症。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肥胖问题已经愈发严重,但是并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意在回顾历史,着眼当下,为世人敲响警钟。
【关键词】肥胖症;
中医;
体质学
目前肥胖症的发病率日益增高,2012年WHO统计报告显示,1980~2008年肥胖率由男性的5%、女性的8%分别增长为10%和14%。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发病率有明显上升,发病年龄有明显下降趋势。2018年3月,美国内分泌学会(TES)发布了关于肥胖管理科学的声明:以身体质量指数衡量的肥胖率已经上升到世界范围内不可接受的水平,肥胖与寿命缩短、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痛风、关节炎及肝胆疾病相关。目前我国面对的肥胖形式也非常严峻,《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1]显示,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分别上升了7.3%和4.8%。肥胖症是多种严重危害健康疾病(如糖尿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的危险因子,在其发病中起着或为诱因、或为加重因素、或兼而有之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与肥胖症有着密切的联系。肥胖不止是外形的改变,内脏脂肪也会增加,过多的内脏脂肪会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毒素。它们不仅会破坏人体有益菌,给有害菌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损伤内脏黏膜,并经损伤的粘膜进入血管乃至全身各处。但是香港肥胖医学会2018年的一项电话调查发现,在受访的1008名成年人中,多数以体重界定肥胖,70.9%的受访者不知道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列为疾病,亦有44.2%的受访者认为肥胖不是疾病。调查还发现41.5%的人曾经减肥,其中85.1%的人以运动和控制饮食减肥,有6.1%的人曾经使用减肥药。说明从全球到局部,肥胖问题已经到了亟待解决的地步,但是人们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即使部分人群有减重意识但没有掌握科学方法。
中医对肥胖症的认识起源于《礼记》:“肤革充盈,人之肥也。”汉代许慎之《说文解字》中解释:“肥,多肉也。”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对人身体肥胖的总结。而最早的古代医学书籍《黄帝内经》也是通过对肥胖者的描述阐述其病因病机,《素问·通评虚实论》:“......甘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素问·奇病论》:“有病口甘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其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这是中国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发现肥胖跟饮食的密切关系。中医古籍多将肥胖症归属为“气虚”、“痰湿”范畴,多以“肥人”、“肥贵人”命名。
秦汉时代,医者多认为肥胖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有关,一般从痰湿与瘀血论证。《说文解字》:“肥,多肉也。”《素问·热论》:“食肉则复。”《素问·脏气法时论》:“五畜为益。”肉多者即是肥,肉类食物性多甘温,热病食之则易食复,平人食之最能补益。《类经》:“肥者,味厚助阳,故能生热。”所以说“肥者令人内热”。病人多食肥甘之品,则气机壅滞化热,水谷精气独留于脾而不能布散全身,所以发为口甘。故胃热湿阻型肥胖症患者一方面水谷精气独留于脾,则气血生化必然乏源;
另一方面肥甘内生湿热壅阻,久则化热伤正,灼伤阴血。宋金元时期,医家们对人体体质的分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体质因素对肥胖的影响很大。河间派创始人刘完素认为肥胖人的病机多为气虚,宋代杨仁斋认为肥人多寒湿,两位大家都开始从体质的角度思考肥胖症的病因病机。明清时期,医者们更加明确地把肥胖症的病因病机归为四类:痰湿、血瘀、气虚、阳虚。肥胖的病位主要在脾胃,与肾关系密切,涉及心、肺、肝。基本病机总属阳气虚衰,痰湿偏盛。脾气虚弱则运化转输无力,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化为膏脂和水湿,留滞体内;
胃火盛则食欲亢进,水谷精微摄入过剩,转为痰湿膏脂,留滞肌肤;
脾肾阳气虚衰,则水液失于蒸腾气化,水湿内停。此外,心肺气虚,则血液鼓动无力,致血行迟缓而瘀阻;
肝旺脾虚则气滞血瘀痰凝。
中医对肥胖症的认识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出发,西医学中的单纯性(体质性)肥胖、继发性肥胖症、代谢综合征等,均可按照中医治疗肥胖的证型辩证用药。
《灵枢·卫气失常》对肥胖人群进行分类,把肥胖按照皮肉之间的关系和肉的特点分为膏人、脂人和肉人,并且对每种类型的人的体质进行分析。脂肪均匀的分布于人体,皮肤腠理饱满不松弛,不赘余腹部,是所谓脂人;
肥胖且而且腹肌松弛、肚囊下坠的人,是所谓膏人;
身体强健、壮硕,肌肉丰满而均匀的人是所谓肉人。并且总结各类型的病理特点及治疗原则,为后代医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近代医家对于肥胖症的认识,多从体质分类角度分析[2],临床中肥胖症患者主要有四类体质:痰湿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和瘀血体质[3]。肥胖症患者出现身体不适的临床症状时,根据脏腑理论,主要分为胃热火郁证、痰湿内盛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和气郁血瘀证。
目前现代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症的治疗多是集中在生活干预层面及手术、药物疗法,而且药物治疗副作用大,手术治疗不仅风险高而且常伴随不良并发症。而中医药因其独特的作用机理,从中医体质学切入,在缓解患者因肥胖导致的临床症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受到越来多学者的重视而,将是今后中医药防治肥胖症的研究方向。中医药本身具有灵活、简便的特点,使用中医药小复方有效防治肥胖症及其并发症,是应用中医药于此领域的关键所在。以治未病思想为主要指导思想,改善群众体质、健康,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优势是新一代中医人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R].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 刘艳骄.肥胖人痰湿体质与脑中风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6(3):13-17.
[3] 张新普.傅杰英教授治疗单纯性肥胖经验[J].环球中医药,2009,2(5):379-380.
猜你喜欢病机肥胖症气虚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保留胃底折叠术+胃袖状切除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肥胖症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医学创新(2018年15期)2018-08-28运动减肥民间故事选刊·上(2018年5期)2018-05-18气虚之人春天该怎么办?家庭科学·新健康(2018年4期)2018-05-14没精打采可能是气虚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7年3期)2017-03-21澳大利亚医生呼吁征税含糖饮料对抗肥胖症食品界(2017年2期)2017-03-16澳大利亚医生呼吁征税含糖饮料对抗肥胖症食品界(2017年1期)2017-02-14燥邪致泻说浙江中医杂志(2004年2期)2004-09-14《伤寒论》恶寒症探微浙江中医杂志(2004年2期)2004-09-14糖尿病从脾论治探讨浙江中医杂志(2004年1期)2004-07-30气虚发热诊治小议浙江中医杂志(2004年10期)2004-03-08 相关热词搜索: 肥胖症 辨证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