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聚焦问题解决过程,指向数学能力发展

发布时间:2022-01-26 18:00:06   浏览量:

曹冠军

【摘   要】聚焦问题解决过程,引导学生采用“四自评价”的学习方式,明白所要解决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反思解决问题的结果,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

【关键词】问题解决;四自评价;能力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问,学会自我评价,组织学生经历自理、自探、自省、自悟的“四自评价”学习过程,逐渐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理”题意

能否正确理解题意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教师应引导学生自问:我知道了什么?通过自我评价学会简化、提炼题目信息,对关键信息展开联想,实现信息的延伸。

(一)我会简化

【案例1】分段收费

某市出租车计费方法如下:3km以内10元;超过3km的部分,1km1.5元(不足1km的按1km计算)。妈妈打出租车行驶的里程是8km,需要付多少钱?

层次一:我会用列表法和图示法简化题目信息(如图1)。

层次二:基价费+超量计价费=总金额,分段收费和“部分+部分=总数”的结构相似(如图2)。

层次三:生活中的电费、水费、停车费也会用到这样的数学結构。

学生用直观的数学语言来理解和表述题意,还原知识的本意,概括出数学知识的结构,实现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模型的转化。

(二)我能联想

【案例2】圆柱与圆锥的练习

一个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分别于一个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相等,圆柱的高是9cm,圆锥的高是(    )。

层次一: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积比是3∶1,圆锥的底面积不变,体积要扩大3倍,只能高扩大3倍(如图3)。

层次二:我能用列表法(如图4)解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都相等,所以我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假设圆柱的底面积是1cm2,通过它们的关系可以求出其他未知的量。

通过梳理,将文字转化成图形和表格等形式,学生就能很快厘清图形间的数量关系,很好地将关注点由“如何通过计算去求得未知数”转向“相关信息之间的关系分析”。这样通过信息间的联想,培养学生计算前“想图形”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二、“探”策略

学生理解题意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自问:我会怎么解答?通过自我评价把题目中的关系用线段图等可视化工具表征出来,把内隐的关系外显化,厘清数量关系。

(一)我会用图示表征

【案例3】小数加减法

有一筐苹果,连筐重76千克,卖出一半后,连筐重38.8千克,原来苹果和筐各重多少千克?

层次一:我知道76÷2表示什么。把一筐苹果“劈”成两半,76÷2表示半筐苹果和半个筐的重量之和(如图5)。

层次二:我会用图示表征找到其中的数量关系(如图6),我发现卖出的苹果是原来苹果的一半,剩下的苹果也是原来的一半,卖出的苹果的数量等于剩下的苹果的数量。

层次三:我能借助图式的有序变化发现新的数量关系,比较两个数量关系,通过相互抵消求出另一个量(如图7)。

层次四:我会创编题目(如图8),倒出前后的质量差就是倒出的几份,可以求出倒出的一份是多少。

学生通过自探,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强化对单位“1”的理解。借助直观图式,厘清数量关系,从具体形象思维慢慢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

(二)我能多元表征

【案例4】分数乘法的意义

3/4×1/3表示什么意思?

各层次表述如表1所示。

矩形图、线段图是常见的数量关系多元化的表征方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相关概念的本质,对不同的表征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类和归纳,实现深度学习。

三、省“结果”

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自问:我解答得正确吗?通过自我评价不断强化学生自我检验和反思的能力,从而积累大量的学习经验,逐渐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一)我会一题多解

【案例5】组合图形的面积

老师计划在客厅(如图9)铺地板。请帮老师计算需要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层次一:我知道求组合图形面积的一般方法——割和补。我能找到转化后图形的条件,并利用面积公式求出其面积(如图10)。

层次二:我还能利用倍积变形方法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如图11)。

层次三:我能利用分割后两个图形的宽相等,把两个图形转化成一个大长方形(如图12)。

学生通过自省,不仅能够检验答案的合理性,也可以发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学生不仅掌握了求组合图形面积一般的方法,还想到了倍积变形,充分利用条件,进行转化。最后完成对思路的整合: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

(二)我能解释答案

【案例6】用字母表示数

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最小的是N,最大的是(    ),这三个数的和是(    ),它们的平均数是(    )。

第三个填空学生利用平均数=总数÷个数,列出了算式(3N+3)÷3,教师引导学生自问:还能继续化简(3N+3)÷3吗?

层次一:我能够利用图示法,移多补少,求平均数(如图13)。

层次二:我把3N和3看作两部分:字母和数字,结合图式,先把3N平均分成3份是N,再把3平均分成3份是1(如图14)。

层次三:结合图式,3N+3相当于3个N+1,相当于利用乘法分配律提取公因数3(如图15)。

学生能够借助求平均数最原始的方法——移多补少,直观形象地展示出结果,借助图示表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算定律和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实现多角度分析数学知识,从不同层次进行数学理解,验证结果的合理性。

四、“悟”思想

学生解决问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自问:我解决了什么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背后的数学实质,感悟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让知识变薄,让思维变厚。

(一)我会举三反一

【案例7】列方程解决问题(如图16)

层次一:我可以将①②题转化成类似④⑤题中的矩形图和线段图来进行表征。

层次二:我把①②④⑤归为一类,可以用ax+bx=c的模型表示,x表示a和b两者之间相同的量。

层次三:我认为它们的数量关系都是“部分+部分=總量”,可以用ax+by=c的模型表示,只是有些x和y相等,有些x和y不相等。

学生通过自悟,加强知识和方法间的联系,将知识和方法进行分类,实现知识和方法整体性的建构,完成了从特殊到一般模型ax+by=c的归一,很好地揭示了知识的本质,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整体把握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二)我能举一反三

【案例8】组合

甲、乙、丙、丁四人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人之间只比一场,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

层次一:我能用连线、枚举、搭配等方法(如图17)计算出3+2+1=6(场),发现总场次数等于每人比的场次数依次连加(如表2)。

层次二:如果有32人进行比赛,计算过于麻烦。用表格法记录比赛场次(如表3),我发现其中有一半是重复的,所以4×3÷2=6(场),我可以归纳出简洁的方法:总场次=人数×场次÷2(如表4),4个量中只要知道其中1个量就能推导出其他3个量。

层次三:这个规律与打电话问题、握手问题以及“图形与几何”中有几个顶点可以连几条线的现象是一样的(如图18)。

层次四:数线段、数角、等差数列等问题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如图19)。

链接1:数线段问题  链接2:排列问题  链接3:等差数列

借助“同构关系”的算式,让隐性的计算方法显性化。借助直观的列表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简洁的方法:总场次=人数×场次÷2,并发现4个量之间的关系,深化对规律的理解。激活链接,体会知识方法、策略中的不变,实现旧认知到新认知的自然贯通,帮助学生及时总结学习经验。

总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问,学会自我评价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及时地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地提高数学素养。学生学会自问、学会自我评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足够重视,并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策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临江新城实验小学   311200)

猜你喜欢能力发展问题解决例谈班级管道种植促进幼儿能力发展的策略考试周刊(2020年103期)2020-01-13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教学课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展能力读与写·上旬刊(2019年7期)2019-07-10巧用史料活化历史教学研究成才之路(2018年27期)2018-10-16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世界家苑(2018年4期)2018-05-21合情推理回归,让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更上西楼”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16年12期)2017-02-07建构“问题解决”课堂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考试周刊(2016年82期)2016-11-01学生评教,意欲何为?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3期)2016-05-19职业中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策略探讨教师·上(2016年4期)2016-05-06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探究考试周刊(2016年3期)2016-03-11走内涵式发展教育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9期)2014-10-08

相关热词搜索: 指向 聚焦 过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