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引入活动,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22-03-10 11:29:22   浏览量:

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科目,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习惯于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不高,学习效果有待提高。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开展活动以优化课堂教学,带领学生在活动中实现高效学习。

关键词:活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0-0073-02

引 言

活动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通常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创设教学情境,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程度和特点,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能力,主动参与阅读、讨论、游戏、学具操作等活动,积极学习新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多种因素科学地引入活动中,优化课堂教学流程与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收获更多乐趣。

一、巧妙开展游戏活动,构建趣味数学课堂

游戏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天性,能够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帮助学生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1]。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小学生的身心特點出发,巧妙开展游戏活动,将知识融入游戏中,全力构建充满趣味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讲解“因数与倍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先组织学生开展“报数”游戏,规则如下:从数字1、2、3……开始报数,当报到7或含有7的数字,以及能把7除尽的数时,学生不能说出这些数字,而是用“过”来表示,当然,其他数字不能用“过”,出现报数失误时要接受惩罚。在游戏情境中,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初步了解了新课内容。接着,教师带领学生玩拼图游戏,给每位学生分发12个小正方形,让学生尝试将其拼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思考每排该摆几个正方形,一共摆几排。教师可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尝试拼出更多样式。在完成活动后,学生总结了自己的拼法:1排12个,2排6个, 3排4个。之后,教师组织学生研究4×3=12,根据式子说:“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教师让学生模仿教师来说一说,尝试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互为”关系。

对于上述案例,教师巧妙地引入一些趣味十足的小游戏,不仅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还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让学生理解两者的“互为”关系。

二、合理引入生活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数学是一门生活化学科,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通过引入活动来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可合理开展生活化活动,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增强其数学学习信心。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某些概念或定理时可以运用生活化语言,组织学生在生活化活动中认真地进行观察、思考和研究,提升其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千克与克”时,教师通过谈话进行导入:“大家都很喜欢去超市购物吧,都买过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购买的两样物品。”教师拿出一袋食盐和一袋方便面,先让学生猜一猜哪一袋更重,再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使他们感受物品的轻重。接着,教师在课件中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秤,包括电子秤、杆秤、台秤、体重秤、地磅、机械秤与托盘天平等,并拿出实物台秤,引领学生观察上面的指针与刻度,指出:“秤面上的一大格表示1千克,这是国际上通用的重量单位。”教师把两袋食盐放在秤盘上面,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秤盘指针指向数字“1”,这表示两袋食盐的重量是1千克。随后,教师指导学生用台秤称出重1千克的书本,然后将其装在塑料袋中用手拎一拎,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同1千克的食盐做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1千克到底有多重。“称重”活动为小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以感知物品质量的机会,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其直观感受能力。

三、开展情境教学活动,推动学生深入理解

在小学阶段,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难度较大,他们的学习兴趣较低。针对这一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可开展情境式教学活动,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为其提供思考的空间,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教师应事先拍摄或上网收集一些水果店中不同水果价格的标签,如苹果4.5元一斤、香蕉1.8元一斤、橘子2.3元一斤、西瓜0.7元一斤、草莓12.1元一斤等,据此创设生活情境,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标签,讨论这些数与之前学习过的数有什么不同。教师在情境中引出小数,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带领学生学习小数的读法与写法。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教材第87页中例1的情境图,说出书桌桌面的长与宽,并结合学生的回答提问:“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4分米呢?”当学生说出“0.5米”与“0.4米”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原因,让他们在情境中进一步了解小数。之后,教师出示一根长度为1米的绳子,演示:假如将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是多少?也就是十分之几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说出“1分米”,从而透彻地理解5分米是0.5米、4分米是0.4米的原因。

教师借助生活中的素材、图片及实物开展情境教学活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直观,使学生结合真实情境更为深刻地记忆所学知识。

四、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前人历经千辛万苦探索而来的,经过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自然离不开动手操作,尤其是几何图形的特征、周长、面积和体积公式等,更是在实践中研究得出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画、剪、折、拼、组等机会,使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增强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面积与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带领他们学习教材第7页中的例1,使其知道转化是计算图形面积的常用方法。接着,教师出示例2, 让学生讨论教材中的问题,指引他们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卡片,想一想该怎么剪。教师指导学生先动手画一画,再剪一剪,亲自动手操作和尝试,然后分享操作的過程。此时,教师进行预设: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沿着一条高剪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将三角形向右平移或将梯形向左平移,转化成长方形;沿平行四边形一条高,剪成两个梯形,将其中一个梯形向左或向右平移,转化成长方形。随后,学生讨论转化后长方形的长与宽同平行四边形底与高之间的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这样,教师先通过模拟操作带领学生了解转化思想,再组织他们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全过程,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知识,发展逻辑思维和空间观念。

五、引入小组合作活动,助推学生相互促进

小组合作探究是当前教学中一种较为流行的学习方式,要想通过引入活动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就要科学地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一起探讨,使其思维产生碰撞与交流,助推他们的相互促进和成长。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教师应根据知识主题设计任务和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探究,让他们在互动中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图形与几何”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题目:小强的爸爸准备在围墙附近设计一个养鸡场,其中篱笆的总长度是24米,每平方米可以养10只鸡,每只鸡能够获利8元。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一起制订方案,讨论如何设计养鸡场才更加合理?学生想到将一边靠墙时最为合理。此时,教师追问:“如何使篱笆围出的区域面积最大?收入最多?”学生继续在小组内进行分析和讨论,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方案。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先通过自主探索来设计方案,包括:用墙当长,宽设为1米,围成一个长为22米,宽为1米的长方形;或者宽为2米,长为20米;宽为3米,长为18米;等等。然后让他们相互分享方案,使其通过交流、验算和对比发现,当边长为8米时围成一个正方形,所得面积最大,养鸡的数量最多,获利也就最大。

教师利用开放性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摩擦出思维的火花,使其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发散数学思维,优化课堂教学。

六、引入课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不能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时空内,教师还应注重课堂内外的联系,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适当拓展活动范围,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提高其应用知识的意识与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以“扇形统计图”教学为例,教师先带领学生学习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使其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结构和特点,能联系百分数的意义来简单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信息,让学生在分析、比较和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关信息。之后,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从而确定一项或两项调查内容,定为课余活动的主要内容,选项包括读书、体育运动、看电视、玩游戏、听音乐和其他。学生分组调查本班学生的选择情况,收集和整理数据,分别绘制出条形、折线和扇形三种统计图,分析数据,评价班级学生的课余生活质量,探讨哪一种统计图的效果更好。学生发现此类调查活动比较适合运用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表示各种数据。

针对上述案例,教师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的空间与时间,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观察、比较、分析与推理能力。

结 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各类活动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游戏化活动、生活化活动、情境教学活动、动手操作活动、小组合作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等多元化活动,活跃学生思维,使其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真正达到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白廷俊.小学数学教学中积累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5):248.

作者简介:钱媛(1992.9—),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小学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活动 世界各地的劳动节活动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5期)2020-12-16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启发式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学习导刊(2017年4期)2017-10-2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南北桥(2017年15期)2017-09-05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究南北桥(2017年15期)2017-09-05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下一代英才(2016年12期)2017-04-21“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农产品市场周刊(2015年29期)2015-10-30

相关热词搜索: 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 引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