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
栏目导航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述职报告】
【作文大全】
【心得体会】
【思想汇报】
发言范文网

中国古建中儒家思想的表达

发布时间:2022-07-24 12:50:04   浏览量:

王一帆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不同时代的建筑反映不同时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建筑与文化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许多次思潮,其中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正统哲学的便是“儒家思想”。历史上有很多古建筑拥有浓郁的民族特点,而儒家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匠人们的意识形态。在古代,建筑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维护社会稳定的象征和工具,儒家思想也以意识形态在建筑中体现。

儒家思想的起源及核心内容

关于儒家的渊源,《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儒学,柔也有着术士之称。原本“儒”作为一种鄙称,这不单单指孔子孔家的封号,而应该是墨家对于孔子及其学派的一种称呼。

另外中国人一向非常重视死亡和葬礼仪式的概念。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特殊的社会阶级“儒教”。

关于儒家思想的发源众口不一,但是主要有两种说法:源于上古的巫师祭祀人员;源于外交政治官员。

儒学之起源,史无定论。或为术士说,或为殷遗民说,或为保师说,不一而足。在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有相对准确的记载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而另外一种则是儒家起源于古代的政治外交人员,所谓“司徒”一类。也有说儒最早是巫师,但不准确。

儒学是“以仁为本”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儒家被称为儒家。它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而儒学所产生的影响范围波及东亚甚至全世界。“儒学”不仅作为封建制度统治的产物,同时也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儒学不论是在哪个朝代的变迁和发展中都显示出了巨大的生命力。儒学无时无刻不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地方,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

孔子是儒家的奠基人,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仁爱”的命题是“仁爱他人”。这一主张要求统治阶级关注人民的情绪,反对严厉的政府。孔子认为,要实现“爱别人”,就必须遵循“忠诚和宽恕”的原则,这是“不对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的要求。“礼节”的思想是“控制自己并恢复礼节”,这意味着克制自己并使自己符合“礼节”的要求。孔子奉行的“礼”是西周的等级制度。孔子还提出了“更名”的建议。即纠正等级顺序,实现贵族的顺序,这反映了他政治思想的保守方面。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儒家的核心思想主要是“仁”,儒家基本的道德和逻辑概念是由“仁”“义”“礼”作为外部轮廓形成的。而扩展的“中庸”被用作方法和方法的轴心。将“礼”“义”“仁”的外部与“中庸”的内部方式联系起来。

“以人为本”的思想儒家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人为本”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理论为基础下,以“家庭”为中心的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社会文化。

另外儒家“无为而治”是在“仁”的核心思想下实现的。因此,建筑技术的深层意识对思维方式产生了直接影响。

儒家学说一直推崇礼制,礼在儒家经典里一直占据高位,是最高的行为准绳。许多用于祭祀的建筑都体现了这一点,在中国古典的营建思想里关于“左祖右社”的理论成为了建设的标准,许许多多用于礼制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地被修建起来,比如天坛、宗庙等。

儒学又提倡“君权神授”和“君权至上”,这完全符合统治者的想法,利于统治者的统治和国家的安定,得到政府大力的支持,许多皇城都是以皇宫为中心发散开来。

儒家尊崇着“敬天”的传统,从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开始人们对于天就有莫大的敬畏,用于祭祀的建筑也很多,如天坛、地坛等。

受儒家礼制思想衍生着长幼尊卑的理念,用于建筑上就是不同身份的人的所谓的“特权”,建筑的规模、位置布局甚至里面的修饰物都与之对应。

儒家也提倡所谓的中正,建筑里形式就是对称的结构,方正有序,比如故宫。

儒家同时也十分强调宗法和孝亲,许多的庙宇、祠堂正体现着这一点。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儒庙是儒家思想的象征和载体,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老文化建筑代表之一。孔庙属于中国寺庙建筑,其中孔庙庙坛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其具有一定的宗教文化意义。尽管孔庙不像其他宫殿或者祭坛建筑那样有着象征政治权力和道德约束的意义,但孔庙却充满了丰富的政治和道德内涵。它属于中国礼仪建筑之一。在王振福的《中国建筑基本门类》中,这座寺庙的祭坛建筑分为:祭坛,祖庙,明堂雍和祖庙。庙宇分为属于自然崇拜者的庙宇和属于性格崇拜者的庙宇,孔庙属于后者。

曲阜是孔子的故乡,也是儒家源远流长文化的发源之地。在整体建筑定位中,曲阜为了突出儒家文化的特点,把“儒家思想”放在建筑的第一位。曲阜的文化底蕴极为丰富, 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825个历史遗迹,其中包括不同级别的文化保护单位184个。最能体现地区特色是“三孔” ——孔庙、孔府和孔林。2500多年来,它一直被世界称为“圣地”和“精神家园”,供人们参观和表达敬意。

作为儒家文化的建筑代表,孔庙对建筑的“仪式性”有适当的把握。尽管后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兴建孔庙的浪潮,但在建筑施工和装饰方面,应尽力避免建筑规模的跨越。

“仪式”的顺序也反映在各个建筑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中。曲阜孔庙综合体的布局决定了院落之間的关系,并反映了儒学中同一行的概念。但是,建筑物之间的等级差异是适当而有序的,主体是突出的。在礼节制度的约束下,儒家圣殿——儒家的精神主体受到高度尊重。

孔庙中不少元素也反映了“克己复礼”,据统计曲阜孔庙的清代碑刻就有128块,这些碑刻不论是功德碑、祭祀碑还是拜谒碑等都无一不在强调儒家文化在意识形态上的主流地位以及统治者对于儒家文化的重视和孔子在读书人心中的无比尊崇。谒庙立碑是礼的体现,孔子生前说出“吾从周”,周礼重仪式,立碑寄托了人们的思绪,想通过碑文转达以达到和先圣的对话。

儒家强调中正,在建筑上渴望垂直性,规则性,对称性,直线和轴心,以及放弃不对称和弯曲的图像,以便更好地形成庄严庄重的空间布局。孔庙的整体建筑布局采用了大量的轴对称,主从匹配,高低配合,体积比例和装饰色彩的规划设计技术;使用数字,形状和物体的符号来表达人们的儒家思想、尊重。在建筑物的整体空间组成中,坐北朝南的格局被群山和河流所环绕,反复采用严格的平衡和对称布局,并用有序的平面拼凑而成。在精心设计的立面设计中强调了中心轴。

中国儒家提倡在一切事物上保持中立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也是儒家伦理学和方法论的原则。儒家的基本原则是中庸之道,也是其审美批评的准绳。为了和谐统一美学和艺术的各种要素和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将中庸之道完美地融入了他的美学之中。每个因素的发展都是适度,没有“过度”和“不足”的缺点。

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孔庙建筑具有三向布局,同时有严格的布局规范。但是,在形式和结构上孔庙建筑又注意“中等比例”的美。在儒家“和谐为贵”的倡导和现实世界的关注与投入下,人们的审美心理趋向于人性的尺度。孔庙的建筑以“正当”为基础,不夸张,不浮华,让人感到亲切,舒适,实用。就方法论而言,均值学说有两个要点:一个是“中”,另一个是“和声”。最强调“和谐”的是解决矛盾,实现和平与稳定,使仪式制度规定的不同层次之间不再存在误解和矛盾。实现“和谐”的手段就是“欢乐”。因此,儒家经常会同时使用仪式和音乐。从各个方面来看,儒家所倡导的“和谐”都可以很好地表达出来。如果在孔庙的建筑中体现出来,就会有一种“中庸之道”的美,一种“不亚于众”的美,蕴涵着丰富的内涵,温柔的,诚实的,内敛的,内向的,使人们思考。“和谐”的概念不仅体现在孔庙的整体建筑布局上,而且体现在建筑的细节、装饰和质感上,他们可以相互协调、相互衬托并相互融合。

曲阜的孔庙是作为儒家思想的文化载体,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民族美学。无论是整体建筑群还是单体建筑建筑,每个建筑都渗透着儒家思想的灵魂。因此孔庙不仅仅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儒家文化的体现。

中国拥有着独特的东方文化,且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而作为中国文化代表之一的儒家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仁义良善,无为而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封建统治者寻求统治国家的理想政策。中国古代建筑是文化与技艺的完美融合,无论是在规模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就,中国古建筑无论是在气质上还是精致上都是无与伦比的。性格鲜明的民族风格,优雅和谐的审美以其开创性的建筑理念屹立于建筑艺术领域。中国古代建筑以“天上人间的感觉”为基础,同时借鉴他人的长处,取其精华,形成了独特的东方韵味建筑体系。

随着城市建设对与区域文化的需求,我们不仅要重视区域文化,而且要突出和发扬区域文化。对于中国来说,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应该吸取歷史教训面对各种不良思想的扩散和影响,必须保持文化的主观性和独立性,这一点至关重要。也必须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人类的文化遗产,特别是保护城市原有的文化底蕴并建立自我认同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孔庙儒家思想儒学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成长(2021年4期)2021-03-25历史悠久的“东方圣城”阅读(低年级)(2019年2期)2019-04-19几处孔庙争暖树瞭望东方周刊(2018年20期)2018-05-31儒家思想与明治维新后日企的管理理念考试周刊(2016年38期)2016-06-12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人民论坛(2016年3期)2016-01-22全国孔庙知多少文史月刊(2014年4期)2014-09-25Why Learn Chinese?疯狂英语·口语版(2013年5期)2013-07-17谈儒学的“复兴”银行家(2006年8期)2006-08-16儒学研究的新作读书(1992年12期)1992-07-15

相关热词搜索: 建中 中国古 表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