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发言范文网欢迎您朱凌宇
摘 要:学生资助是一项民生工程、暖心工程,资助工作关系到高校及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指出,要完成教育脱贫攻坚任务,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航天品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为目标,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将高校资助工作中的“扶贫”“扶智”“扶志”三者有机结合,实现高校资助由“保障型”向“精准型”乃至“发展型”的转变,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提高文化技能素质的同时,带动家庭稳定脱贫和高质量脱贫。
关键词:学生资助 三全育人 高质量脱贫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学生资助政策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经济上帮扶的同时,始终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帮助学生从物质脱贫到素质能力脱贫,全程化、全方位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激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顺利地完成学业和就业。本文立足推动资助育人功效,结合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发展型育人模式理念,对高校资助工作进行探讨。
一、以人为本,形成内外结合的学生三种资助育人体系
(一)国家资助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坚持和加强党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和完善各项资助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学院严格执行资助政策,按照国家及自治区有关奖助学资助政策规定,立德为先,育人辅之。评审过程公开、透明、民主、公平,保障及资助工作有序开展。学院对有自卑、懈怠等负面情绪的学生,做好适当的心理辅导,进行全程帮扶,从心理、生理等方面开展育人工作,以积极乐观思想引导,以扶志为目的,避免资助丧志的情况发生。
(二)校内资助
勤工助学是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平台。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坚持“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的宗旨,利用校内各个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勤工助学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近两年,疫情、汛情期间,学院建立健全适应疫情防控要求的学生资助工作机制,主动摸排、提前掌握学生有关情况,对受疫情、汛情影响突发困难的学生及留校生发放学校设立的特殊困难补助、专项补助、防疫物资等,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引导学生以理性的态度正确地面对困难。高校资助工作的作用不仅在日常中体现,而且凸显在突发灾害或公共危机事件时,扶困救灾,激发学生敢担当懂奉献的正能量。
(三)社会资助
扶贫先扶志,助学先励学。高校的核心使命是培养人才,是政府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渠道。鉴于高校在资金上、人力及社会动员等方面存在局限性,高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专业优势,联合国内外企业、社会团体、社会基金会或个人在我校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积极发动学校帮扶干部、教师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充分挖掘校友资源,拉动社会资助事业。从资助主体来看,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既扶困也扶志,设立 “德育奖学金”“天华助学金”,分别鼓励注重品德修养并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和在校期间品学兼优或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学生。
据2020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中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数据显示,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生3678.22万人次,资助资金1243.79亿元。其中,财政资金653.04亿元,占2020年度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52.51%。高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并支出的资助资金183.62亿元,占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14.76%。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资助资金(简称“社会资金”)29.01亿元,占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的2.33%。全国受资助学生人数和资助资金每年持续增长,助力教育脱贫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点。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資助育人新模式
为提升资助育人实效性和针对性,落实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精神,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秉承“尚德、博学、慎思、笃行”的校训,结合资助工作实际,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
(一)合理规划,全程育人
入学前,学院将资助政策宣传折页、各种申请资助的表格材料和录取通知书一并寄送给学生,有针对性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工作预案。入学时,学院开设“绿色通道”专区,为学生提供缓交学费申请工作;做好助学贷款回执办理,应贷尽贷,确保困难学生顺利报到注册,并给予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新生在生活和学习上更多人文关怀,引导他们用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困境。新生入学后开展心理健康测试,登录学校心理测验及档案管理系统,填写
SCL-90症状自主量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UPI),学院从大数据锁定心理预警人群,及时对学生采取心理疏导,后期跟踪帮扶,引导受助学生远离自卑、懈怠等负面情绪。学院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定期开展案例总结交流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学院建立资助管理规范,通过调研、科学的大数据方法设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监督、审核、公示等程序,为精准资助育人提供基础保障,构建资金分配、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1]学院建立动态家庭经济学生库,实行“退出制”和“进入制”,基于认定结果作为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信息库,实现精准定位资助。
毕业时,学院按照“十四五”发展规划主要指标任务,制订各专业的就业目标,明确工作要求,营造“全校动员、全员参与、全力以赴”的良好工作氛围。学院运用“精准滴灌”的方式,动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对毕业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到“因地制宜”,针对学生的个性及个人情况,推荐就业单位,给予就业指导,制定有效措施、落实就业。各专业建立和完善机制,指定专人负责,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一对一”就业跟踪指导和帮扶,确保顺利就业。毕业后,建立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要加强就业信息追踪,做好就业复查,掌握其是否有离岗、换岗的情况,并及时更新其就业信息。
资助育人工作是全程性的,要注重每个阶段的连贯性,环环紧扣,不留盲区,以“两头抓紧,中间夯实”,既抓好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又抓好毕业生就业率,在校期间通过物质帮扶、精神引导以及搭建各类发展平台等方式,不留死角,全过程育人。
(二)统筹协调,全员育人
2006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要求各高校设立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服务中心并配置专职工作人员,这一举措明确了高校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主体,需进一步落实规范,合理规划好学生资助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要深化资助育人模式,形成学校全员参与。学校在发展型育人工作中,迫切需要做好“资”与“育”的辩证关系工作,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凝聚、发挥各级各类人员群体和工作岗位的育人作用。学校—部门—学院—学生之前形成一个循环网络,强化多主体的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凝聚内部育人资源,调动各主体的育人积极性。
辅导员是做好基层育人工作的基础,除做好资助事务性工作以外,还要充分发挥自身思政教育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思想和心理积极向上。建立部门配合、各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的帮扶机制。各职能部门则以服务为手段,充分发挥资助育人作用,以“育人”为出发点,从生活、食堂、运动场地等场所以及校外对接等方面发掘“服务育人”功能。各部门须以困难学生的发展为共同目标,信息贯通、合作互助,使校内资源融会贯通,达到资源共享的机制。学校要加强各部门的协同管理,促使内部教学、团委、校友会等部门资源充分利用,再将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合作,主动寻求社会专业化组织的资源与学校融合,实现困难学生利益最大化。
(三)开拓创新,全方位育人
为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当前学生工作的新形势下,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更好地实现资助育人目标。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将品牌项目建设的概念引入资助育人领域,培育有影响力的资助育人示范项目,将资助育人同校园文化、国防教育等三者融合,利用现有的资源针对贫困生的特点给贫困生有针对性地上底色、充实力、育优才。学院启动了“‘红绿蓝’三环资助育人体系建构”资助育人项目,同时开展“梦想蓝天计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学生资助成效宣传活动月、资助政策宣传活动月等专项活动,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成长。
1. 将责任教育注入感恩情怀
2014年,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出台了《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生国家奖助学金获得者校内义务服务与实践规定》,此后每年4000多名义务服务者就成了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被《广西日报·教育版》头版报道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学院开展义务服务社会实践第一课,在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环节中,向全校受助学生发放义务服务卡,让大学生参与校园实践服务。义务服务活动多种多样,如文化活动演出、活动宣传员、校园代理人、创业项目临时工,等等。参与义务服务的学生抱有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心,能自觉投身于劳动和工作中,真正体验到现实社会生活中物质来源的不易,从而理解父母、学校和国家对他们培养之不易的道理,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和“扶志以扶贫”的效果。
2. 将红色教育注入红色基因
“吃水不忘挖井人”,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全国农村贫困人口9899万人、832个贫困县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中,国家在教育扶贫方面特别出台了相关帮扶政策,让孩子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恩惠,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因此,学校可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辅以红色教育,比如组织为革命烈士扫墓、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忆苦思甜主题活动、观看体现党的成就的影片等,为贫困生打上红色的底色,使其立场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更加深刻。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在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各种发展性需求资助过程中,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探索出了“配备一岗,集敬业福”“发放一金,集诚信福”“加入一社,集友善福”“鼓励一服,集爱国福”“支持一创,集团结福”等“五福合一”的贫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模式,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3. 将国防教育注入意志品格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依托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广西青少年国防教育基地资源,利用国防教育优势,给贫困生提供锻炼意志力的平台。学院支持鼓励贫困大学生加入国旗班、军事爱好者协会,定期开展军事队列训练,为贫困生炼心铸魂,如联合学校武装部组织贫困生赴部队军营参加军事实践、体验活动,组织贫困学生赴航天系统、国防企业实习实训、挂职锻炼,组织军事素质过硬的贫困生担任新生军训助理教官。多年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强烈,贫困毕业生从事国防事业比例高达15%以上;贫困生身体素质强,在全国、广西各大体育赛事中,取得了较好成绩;贫困生参军入伍的比例高,每年都有多名贫困生到部队服役。
4. 将文化熏陶注入航天品质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依托航天文化的载体,为贫困生插上追逐蓝天梦想的翅膀。作为广西区第六批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建立了航天事业文化长廊、钱学森文化广场、航空文化广场,利用神舟十号对接模型、长征火箭系列模型、歼六战斗机等校园景观培养学生对航天航空文化事业的认知。学院实施了以航空航天精神育人的“六个一”工程,着力在学生中传承和弘扬航空航天精神,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弘扬航天精神,学院特别将12月18日设为“航天日”,在航天日期间组织贫困生参加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等人的讲座,帮扶贫困生立下梦想。学院探索特色、发展育人,创新资助品牌工作组织开展“梦想蓝天计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同时还设立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CASC奖学金”引领贫困生筑梦。学院支持贫困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及社会实践锻炼项目,鼓励贫困生走出校门,如参与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赛、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总决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帮扶贫困生启航,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成长,实现“解困育人—成才—回饋”的良性循环,推资助育人工作质量提升。[2]
三、發展型资助模式的设想
二级学院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是贯彻落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现“三全育人”理念培养全面发展高质量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二级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数据库,确保“全覆盖、精准化”的学生资助育人体系,全面精准地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状况,确保国家资助政策真正落实到需要的家庭,是深入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基础。学校要对数据库中相关指标进行分类整理,以上级文件要求为准则,结合学院制订的认定方案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评价指标,分析各项指标的权重,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同时也要确保学生信息的安全和保密性,避免学生个人信息泄露。
国家应鼓励二级学院开展创业型勤工助学项目,将勤工助学与资助育人工作相结合,提高受助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和社会生存能力,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学校可通过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项目研究等活动,挖掘受助学生潜力,鼓励个性发展和独立思考,鼓励自由探索和勇于创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对有创业意向的受助学生,指定创业导师给予创新创业免费培训和指导。[3]
国家应加大对二级学院资助育人成效的考核,完善评价体系和考核指标,如新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0%享受国家助学金、奖助贷工作规范、资助育人感恩教育成效、发表资助育人论文或资助育人工作实践课题立项等指标,并对二级学院的育人成效形式、典型案例、获奖人数占本二级学院人数的比例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4]以考核带管理,以量化促效率的手段,来提高资助育人质量。发掘资助育人先进典型,对育人成效突出的个人和集体大力表彰。
学校应建立大学生资助社团,制订相关制度和工作开展流程。定期组织召开政策理论和有关资助项目的交流座谈会,拓宽学生对资助政策理论的解读,提升日常学生资助业务方面出现疑问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社团成员颁发聘书。社团每学期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在相应的月份内完成宣传任务,并在成员换届时给予表彰奖励。学校可从资助社团中遴选学生成立学生资助政策宣讲团,在新生入学、奖助工作评选时,组织宣讲团成员给同学们宣讲。学校可整合实践资源,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能力帮扶;依托心理咨询室,开展素质拓展活动,进行心理帮扶;以学校、学院作为桥梁,联系企业、社会,互利互惠,对学生进行就业帮扶。
四、结语
学生资助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内容,是稳定高质量脱贫的重要举措。发展型资助应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构建重科研、助创新、志发展、促学业全面发力的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 赵雨.高校资助育人的质量提升研究[D].焦作:河南理工大学,2019.
[2] 相春平.“后脱贫攻坚时代”高校资助工作机制探索[J].高校后勤研究,2021(6):82-84,88.
[3] 孔飞.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内涵与路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20(11):55-59.
[4] 瞿苏.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状况的调研——以Y高职学校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65-69.
基金项目:基于乡村教育振兴思路下高校学生资助协同育人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2021ZJY1383),新时代立德树人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德师风建设研究(2019C257)。
猜你喜欢 学生资助三全育人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智富时代(2017年9期)2017-11-04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智富时代(2017年9期)2017-11-04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教育界·下旬(2017年7期)2017-08-31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胜任力模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年5期)2017-02-13高校“伪贫困生”现象成因分析与应对策略探究青年时代(2016年21期)2017-01-04新媒体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集体经济(2017年1期)2017-01-04浅谈中职学生资助工作的几点体会求知导刊(2016年28期)2016-11-28浅谈独立院校辅导员在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3期)2016-11-26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 相关热词搜索: 发展性 探析 育人